大圆满法

解脱要门

  • 作者: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十五、无须为师积财
即使为了上师等等的缘故,而产生的谋取财富的念头,也应当一并抛弃。朗日塘巴(法名多及桑给,学千家族后裔,博多瓦大弟子,创建朗塘寺,聚集僧众2000人,享年七十岁,为驰名天下、功勋卓著之大成就者,被公认为是无量光佛的化身)云:“依止静处衣食足,蓄积奢望当断绝;昼夜皆以行善度,寻友奢望当断绝;安住卧榻人称心,随顺苦恼当断绝;依教奉行师即喜,图谋利养苦当断;护持交付于魔众,念诵猛咒苦当断。”
大阿阇黎杰怎上师曾讲过一段令人深思的情节:“有一名十分贤善的格西将对上师的例行祭供中断了,措巴地方的领主噶帝颇感遗憾地对他的一位弟子说:‘格西是现在前藏首屈一指的大圣贤,但我个人认为,他中断了对上师的例行祭供,是否有些不太周全吧?!’弟子(听了此话,连忙)赶至上师身边,焦虑不安地向上师禀报:‘人们都在(对您中断上师例行祭供的事)议论纷纷,(当如何是好呢?’格西听了此话,毫不介意地)说道:‘我既没有半点对上师的不恭之心,也并非因为贫困拮据。但因此事而使众人聚集,僧众们必将会对聚会饶有兴趣,并乐此不彼,就会因散乱而贻误行善,那些对治力薄弱的僧人们,甚至会失坏及背弃(戒律),我这样做是为了让人们不沾染犯失三戒的堕罪,这也应该是圆满上师的遗愿。”加哲仁波切对此由衷地评价道:“这种‘例行祭供’太棒了!真是十分稀有难得啊!”
至尊热达瓦云:“深入细致地听闻,并舍弃今生,全神贯注地修持精华之义,没有比此更殊胜的令诸佛菩萨生起欢喜的供养了。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人所谓的讲闻只不过是相似的饶益他众而已。为了贪求利养,所作的灌顶、传授、引导等等聚集眷属的方式,虽然看似利济他众,实际上却毫无意义。”因此,思维一切都毫无价值,将短暂的此生无有留恋地抛弃,是至关重要的。
十六、恒修死亡无常
作为修行人,就应当实修舍弃今生的不共同直接因。如前所说,不能看破今生是不合理的,但如果没有身体力行地实修舍弃今生的主因,就无法看破今生。所以,通达最主要、最关键的实修内容势在必行。
那是什么呢?就是善加思维死亡无常。
宗喀巴大师云:没有修持忆念死亡之过患就是这样,人们虽然都意识到自己终究难免一死,却在每一个日子里,若无其事地认为“死神不会在今天降临!”“死神也不会在今天降临!”就这样直至结束自己的人生旅程,命归黄泉的那一刻,都执持着自己长寿无疆的念头。
如果没有极力对治这种错误观念,就会被这种荒谬思想所蒙蔽,从而生起此生永驻的意识。并忘乎所以地宣称:“这个我要占领,那个我也要拥有!”将所有的经历都孤注一掷地投入到成办今生的快乐上,呕心沥血、反反复复地冥思苦想扫除痛苦的计策。至于如何从行动上去力争获得来世的安乐、殊胜的解脱以及遍知佛果之大义的进取心,却没有一点萌动的迹象,趋入正法也就无从谈起。
即使一时兴起,而进行闻思修行等等,也只不过是为了今生的眼前利益。无论如何行善,其善根的力量都是那么微乎其微、无足挂齿,却与罪堕、恶行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不掺杂惨堕恶趣的因,是十分难得罕见的。
即使生起了为来世修习的意乐,而准备趋入修行,却在将修习推后的念头中,将修法一拖再拖。无法遮止耽延修行的懈怠懒散,在昏眠酣睡、说长道短、湖吃海喝等醉生梦死的散乱中打发了寸金难买的宝贵光阴。所谓发奋忘食地如理修行的想法,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根本没有立足之地。
不但没有如理如法地修习,反而以今生的圆满为己任,令烦恼极其所引发的恶行与日俱增。与正法甘露背道而驰,终将被牵入恶趣的门槛,还有什么比这更不可容忍的呢?
《中观四百论》云:“若有三世主,自死无教者,彼犹安然睡,有谁暴于彼?”《入行论》中也云:“因吾不了知:死时舍一切;故为亲与仇,造种种罪业。”
以下宣说修持忆念死亡之功德:假使能生起观修忆念死亡的真实念头,譬如,假设自己已经被断定,在今明日之内必将死亡。只要对正法有少许的概念,大多数人就不会对亲友等有依依不舍之情,完全能断除对彼等的贪恋,并对布施等具有实在意义的善行生起浓厚的兴致。同样,(若能生起观修忆念死亡的真实念头),也会由衷地意识到为了利养等而使出浑身解数的行为是毫无实义的颠倒之行,从而与恶行一刀两断,坚持不懈地积累皈依、持戒等等善业,为迈入殊胜的果位而披荆斩棘、倾力攀登。并将位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众生引往那(最终的解脱彼岸。)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的事情呢?
不胜枚举的比喻都不约而同地对此竭力赞叹。《大涅槃经》云:“耕耘之中,秋日之收获最为殊胜;诸印迹中,大象之脚印最为殊胜;诸意念中,思维无常及死亡最为殊胜,以此念即能将于三界之贪执、无明及我慢彻底驱散。”又将其赞为顿时摧伏一切烦恼之铁锤,顷刻成办一切善妙之门径等等。
总之,现在已是士夫们成办大义的紧要关头,获得殊胜之所依——(暇满人身)的机会仅此一遭,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住于恶趣,能有幸趋往善趣的机会万不得一,并且极有可能前往无有闲暇之地,在那种忙碌不堪的地方,就不可能再获得修持正法的时间了。
即使获得了可以修持大义的人身,而没有如理如法地修行,就是因为不会死亡的念头所导致的。因此,执持命不该绝的观点,就是通往一切衰落之门;能忆念死亡,即是抵达尽皆兴盛之门。所以,千万不要执持只有无缘修持其他深奥法门的人才需要修持此法,以及仅须在观修之初稍加修持,而无须长期连续不断修持的观念,而应自始至终对此不可或缺的法门,从心灵深处生起定解,并持之以恒地修持。
布顿法王云:“此生无暇速疾睹死神,恰似牵至屠场之畜生,每一刹那均往死亡奔,当思注定死亡仁钦哲!莫为今明杂务念头转,百种心思终应归于一,可怖阎罗相迎于吾前,榻间呼吸断绝命终时,除法别无助益仁钦哲!”
上师如意宝也教导我们:“如果没有生起猛厉的死亡无常之意念,就会不知不觉地被繁华似锦、五彩缤纷的利益、名声所勾引,并为其所役使,无论行持闻思修持的何等善业,也全部成为相似之善,对来世没有利益。在无法戒除浑浑噩噩的愚痴沉睡、说三道四、大吃大喝中,被这些无聊之事所转。若能生起猛厉的无常之念,则不但在临终之时无有后悔之心,反而会在此基础上,对即将到来的死亡,生起乐不可支的欣喜之情。所以,思维死亡实在是事关重大!”
博朵瓦云:“法师们希求法师的法;老人们希求老人的法;孤苦伶仃的弃儿(指象被妈妈遗弃的小山羊一样,尚未被上师摄受的初学者)希求离母之法,而我却认为无常法是最无与伦比的精妙大法。”
有人认为无常法只不过是属于孩童与妇女们的,浅显低劣之雕虫小技,根本不能列入法的行列。以前藏地的法师们时常就“是否遮遣现分”、“佛陀是否拥有智慧”等主题展开针锋相对的激烈争论。博朵瓦针对这一时弊,义正词严地呵斥道:“如果相续生起无常之心,此生的一切现分都可以此念轻而易举地遮遣。”
北方的一些人正在为一位病人作禳灾的经忏佛事,一人不速而至,将用于供施鬼神的食子一下子夺走了。猝不及防的人们都纷纷谴责与嘲笑他不该将鬼神的食子夺走,他却满不在乎地说:“蛮不讲理也好,丢人现眼也好,反正我已得到了北方色卡地方的食子。”同样,观修无常尽管也被世人视为蛮不讲理,丢人现眼,但是,只要心中生起了无常之念,就可以此为满足了。
一位信士曾向博朵瓦祈求迁移加持(指上师的智慧完全融入弟子相续的加持),博朵瓦恳切地说:“我没有其他的迁移加持,只希望你能一门心思地观修无常,没有比此更深妙的法门了。如果你的道行在我之上,那呆在这里就毫无意义。如果你的水平与我相当,那我就可以直言不讳地告诉你,对于我来说,以这个遮遣现分(指无常法)的大法,可以产生深远的意义,如果你能如法炮制,也必将受益无穷。”
一位密咒师的女儿娇嗔地向父亲埋怨:“我的这个破镜子太小了!”
父亲听到她不明事理的抱怨,说道:“你先用它照脸,如果还嫌它小了,那就到我的大鼎锅那儿去照吧!(那倒是硕大无比的镜子。)”
同理,虽然有人将无常法贬斥为“拙劣小法”,(但我还是开诚布公地提醒诸位,请不要自不量力,)最好还是先让无常法在相续中扎下根,再去寻找其他的法,方为明智之举。
博朵瓦云:“没有忆念无常的一切修法,都好似冰上的建筑,悠然闲暇之时自己仿佛也如假包换似地具有空性等的境界,但是一旦到了紧要关头,便会从基础开始土崩瓦解;如果生起无常之心,则修行不会退转;倘若相续中尚无有无常观的立足之地,则一切的努力都会付诸东流;如若在相续中培养起无常之心,则菩提心与空性等一切功德,都如同源源不断地堆积一般日益高涨。”
夏沃瓦也抽薪止沸地指出:“能迫不及待地观修无常之人,都是探询到法之根本的明智之士,而观修空性只不过是漂在口头上的浮夸之举。相比而言,就显得极不深入扎实。”他身边的一位小僧人深有体会地说:“不了知无常而作的转绕之事,只不过是让脚白白地疼痛而已。”夏沃瓦听了此话,喜出望外地赞叹道:“他说的可是千真万确的啊!”
衮巴瓦云:“无常与业因果之法,如果听的人以为毫无价值,讲的人也认为不名一文,将其作为妇道人家修持之法,则他们既不是智者,也不是尊者与贤者。”
香怎耶巴也说:“如果上午没有生起无常之念,中午贪图今世的念头就会抬头;如果中午没有生起无常之念,晚上就会被贪图今世的念头所俘虏。如果迈入贪图今世的轨道,则无论如何努力,也不能趋往正法。”
金厄瓦仁波切也云:“如果清晨没有观修一座无常之法,白天就会被今世之念所左右。”
罗德益西炯曾向种敦巴请求赐予教言,仁波切正对一位尊者肆无忌惮地搞世间法极为不满,就借题发挥道:“尊者如此热衷于搞世间法,以备关键时刻之需。但真正到了关键时刻,这些都不能派上用场,安闲之时口头所标榜的信心,实为鹦鹉学舌,(不能解决燃眉之急。)只有屡屡忆念死亡与业因果,等到关键之时,才能招之即来并令问题迎刃而解。因此,不善仅能生痛苦,岂言以此而解脱?我当恒时于昼夜,勤思此理方妥当。就应当这样做,你知道吗?”
金厄瓦将此言复述给博朵瓦,博朵瓦羡慕地说:“格西有一门对谁也不传授的秘诀,没想到却告诉给他了!”
阿衮巴(又名聂仁巴,法名尊哲巴。具有不可估量之功德,创建聂仁寺及唐加寺,聚集僧众800名,为三同门中之意主尊金厄瓦之大弟子,68岁时圆寂于唐加寺)云:“我如果没有在之前观修一座无常之法,就不会传法。”他对所有的人都将此法作为窍诀而悉心传授。我们也应当让此法在相续中毫无缺憾地完整保留。
嘉地的江擦多策曾不经意地说了一句:“我要到上面去烧点茶水,请你马上给我传个法。”博朵瓦随即不悦地说道:“若能多多观想无常之法,舍弃今生而追求来世之大义就如拾地芥般容易。就像现在你喝茶很容易,不喝却很困难。”同时又简明扼要地嘱咐他应当时常观察业因果、轮回过患、菩提心与空性等法。
夏沃刚巴将此言告知普穹瓦,普穹瓦连忙恭敬地摘下帽子说道:“哎呀呀!只有我们尊者说的这席话,才是异常珍贵的啊!”
堪巴龙巴(为居住于澎波——在拉萨市北面的澎玉年曲流域——雍瓦地方的居士,种敦巴格西的大弟子,具有无量功德,摄受弟子800人,法名释迦云丹,享年91岁)云:“我希望你们能以观修无常的方式而修行,至于其他的方式,则除了让内心烦乱焦灼以外,还会有什么呢?若能忆念无常,就会产生对一切非法都不需要的意念。如果自己在后天必定死亡,那么,即使所有的水都变成酥油;一切的山都化为黄金;全部的人都成为自己的儿女,又有什么用处呢?”
普穹瓦曾生动形象地教导说:“你们若能观修无常与业因果,就等于是现量地见到我了。我这个头童齿豁的老人,(并不值得一见)。若能如此观修,则即使犯失四他胜罪,也可以将罪业清净,这就是我的遗嘱。”
柳吾色巴(住于澎波追地,法名益西巴,尚于孩提时代,就具有稳定的禅定境界,依止衮巴瓦格西,为具有不可捉摸之神通神变的大成就者,曾面见无以记数的本尊,并恭聆众多法门,摄受弟子2000名,享年76岁)也说:“相续中生起随念死亡之心乃为其一;舍弃今生乃为其二;修习正法乃为其三,此三者是相依而存的。妄想不死乃为其一;对此生宁死不放乃为其二;造作恶业乃为其三,此三者也是同存共亡的。”又说“以观修无常而从贪执今世中得到救护;以观修业因果而自八无暇中得到救护;以观轮回过患而自一切三界中得到救护;以慈悲心而从沉陷小乘中得到救护;以观修空性而从执着外相中得到救护”等等,对各种行为进行了广泛地宣说。
往昔的(诸大德们),也将思维无常作为殊胜的窍诀。《毗奈耶经》中有这样一段公案:厄扎塔依国王的王妃沃已被判定将于7日之内死亡。(国王无奈之际,)只好将王妃交与一名为“比丘尼母”的女阿罗汉,女阿罗汉安排王妃削发出家并嘱其观修无常,王妃7日后死亡且转生于天界,以在佛陀前聆听正法而现见真谛。”
因此,思维无常就是实实在在的正行。若认为这不是正行,而是另有其他的正行,这个思维无常之法仅为趋入前行的方便,则是极大的愚昧与荒谬!(如果这样认为的话,)则菩提心与空性等等也不可能成为正行,因为它们之间是不可能找出什么差距来的。颇瓦法与临终之际的甚深大法也就是观修无常。关于这一点,从前面所讲的公案就可见一斑。所以,这样做也是理所当然的。
佛陀所宣讲的三解脱门中的无愿解脱门,也就是指以对世间的一切观修无常及痛苦,从而对尘世间的一切无有羡艳之愿的意思。所以,应当对这一切有为法都是刹那坏灭,连续坏灭以及无常的道理善加思维并长时观修。
往昔,佛陀在获得了寂止与胜观的无量禅定时,却仍然没有获得解脱的果位。才开始深深地领悟并精勤地观修世间道中不存在的脱离世间之道——无常等四谛十六行相,终于以此获得了殊胜的甘露果位。当时佛陀所观修的无常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无常。具有福报与智慧的人们应当了知观修无常之此法,是善逝佛陀诸多法蕴之精要,进而对其进行观修。
《念住经》云:“何处若生死亡念,于此胜念当力赞,依此获得胜寂灭,前往离垢之方向。若忆死主之恐怖,其心焉能奔过患?以无谬行而恒时,令诸污垢悉消散。不放逸获胜妙果,诸佛如是而宣说。诸位当恒念死主,抛弃不善之行为。”
加哲仁波切也曾引经据典地劝戒后人:“经云:‘若能数数观修无常,即为供养一切佛陀;则为一切佛陀给予之安慰;则为一切佛陀给予之授记;亦为一切佛陀赐予之加持。’”在一切经论窍诀中,都众口一词地宣说道:“观修无常之此道极为胜妙,(它能帮助我们)舍弃对世间的一切贪执。尤其在当今时代,观修无常更是具有重大意义,没有比此更为精妙的法门了。”尽管如此千叮万嘱,但那些福报浅薄的人们却置若罔闻,并没有对此生起诚信。
卓衮巴切中要害,尖锐地指出:“因为随念无常之此法极为深妙,故令其在相续中生起也极端困难。即使是那些法师与大修士们,在这一点上也是十分欠缺的。”
加哲仁波切云:“若能生起真实无伪的无常之心,自心就不会被任何非法之念所侵占。但是,能产生这种清净体验的修士实在是凤毛麟角,难得一见。”
普穹瓦曾向夏沃刚巴祈求:“我希望今天能在您面前,得授一种具有意义的修法。请您给我指点一下雷莫塘地方是如何焚烧尸骨的。”夏沃刚巴随即为普穹瓦一一解说:这个是这样焚烧,那个又是那样焚烧……。普穹瓦感慨万千地说道:“班玛香秋尊者啊!人们都对尸体被如同粪便一般搬运的事实熟视无睹,却口口声声地吹嘘自己‘已趋入了空性的境界’。(对于这种自吹自擂的空谈,)我实在不敢相信。烦恼的犄角仍然坚锐,烦恼的蹄脚依然完好无损,还自吹晓知修行之理,真是可笑!”夏沃刚巴也讽刺道:“精通无常法的人好像比了知无常法的人还要多啊!”
《毗奈耶经》中记载:“往昔佛陀住世之时,在比丘尼僧众中,众生主母阿罗汉女及其眷属们主要修持禅定。供施比丘尼及其眷属则以讲闻为主,为了以如法行为护持内心,她们修习禅定的内容即为观修无常,念诵有关寿命无常的经函。”这也说明,供施比丘尼及其眷属们,都是将观修无常作为修持的主要内容。
无著菩萨在对经中的偈颂进行阐释时,也是这样讲的:阿罗汉们将一切的时日都用于观修无常。
博朵瓦云:“我的遮遣现分大法就是这个无常法,包括二地的菩萨都要修持此法。然而,格顿等人却认为:无常法怎么会不是低劣浅陋之法呢?”
卓衮巴也说:“因为观修无常极其关键,所以,一切的经论续部中都对其进行了宣说。律部中也记载了在走廊中描画白骨等忆念死亡的方式,在阿底峡尊者尚未光临之前,我却对此窍诀一窍不通。”又说,“未思死时不定故,今生为饶益亲友,以及损害怨敌故,而造种种之恶业,最终亲属与怨敌,悉皆遗留与存驻,无边恶趣独奔赴,安有胜此之败负?死期不定弥留际,其他非法皆无益,内心生起紧迫感,恰似小虫触木枝(当小虫触及木枝时,会立即惊恐不安,仓皇返逃)。对于今生诸杂务,定生出离之厌心,于诸何等皆无贪。如此以修死无常,而于今生之妄念,以锋利矛猛刺穿,诸行皆趋于正法。轮回过患业因果,菩提心与大空性,悉皆由此而衍生。如此观修智慧增。”
至尊米拉日巴也现身说法道:“吾于八无暇生惧,故观无常轮回过,一心皈依胜三宝,谨慎取舍业因果,以菩提心调相续,阻断习气业障流,终证诸现皆幻化,于三恶道无怖心。吾于暂时寿生惧,故修风脉之缘起。”在阿底峡尊者的《道次第》中,也不谋同辞地如此加以阐述。
帕当巴(其传记中记载:其为举世公认的大化身,具有难以估量之神通神变,萨迦班智达参见文殊菩萨时,亲见文殊菩萨驾乘的狮子由帕当巴牵引等等,其创建了如今的热浪阔寺,有帕当根噶、大修士波穹瓦、噶玛些拉等瑜伽士等众多超尘绝伦之大弟子)云:“若思死亡何许皆无须,应当诚心忆念当热瓦(此处指当热瓦地方的信徒)”又云,“有些人是从修习四谛入门,有些是从修习缘起等等入门,可谓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其中,观修死亡之此入门方式是最为精要深奥的。观修死亡无常极其重要,在整个修行过程的始终,都不可或缺。若能生起无常之心,则首先可成为趋入正法之因;中途可成为精勤修持之鞭策;最终可以此而获得光明法身。”
果仓巴(居住地为南岩,法名衮波多杰,为藏巴加惹之弟子,于其密传中记载:其被公认为是米拉日巴的化身,具有不可思量之神通神变,因示现了众多佛陀之功德,而被人们称为“除苦如来”,在其以大成就者钨金巴、馁让巴即羊衮巴等为首的众多弟子中,以香朗巴、巴热瓦等圆证究竟的十三位最为驰名)也教导修行人:“斩断故乡之牵连,铲除亲友之胶汁,戒除财食之贪执,观死无常可实现;断绝无义之琐事,昼夜精进修正法,屏弃罪孽之伴侣,观修暇满难得现;视诸贪欲为灾祸,一心投奔于三宝,于世间法生厌离,观轮回过可实现。”
基巴的一段言教字字力透纸背:“不思此生之需求,恒念无暇与死亡,刹那此生极短暂,不得片刻之空闲。思维速疾将死亡,此为忠言当铭记。恍惚涣散耗此生,不念死被散乱牵,死时不定当深思。”
羊衮巴也如此论述道:“应当对思维死亡无常、业因果以及轮回过患之修法生起强烈的信念;应当将妙欲视为过患,并以知足少欲之心而生起迫切感,从而令厌离心获得收效与进展;应当视上师之一切行为为功德,进而清净邪见之罪过,并潜心专注地祈祷,令敬信之心能更上一层楼。”帕莫哲巴也云:“恒时思死亡,掂量所积业。”
噶玛巴若波多杰(为噶玛噶居派历代祖师中,以噶玛命名的八位祖师之一,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云:“死主驾到之时辰,难保内心之平稳,将往何处无定准,今当周密审慎思。总之若能善思量,且具信心诚稀罕,未具今当生毅力。”
绰颇译师生动地比喻道:“为了所行皆趋法,念无常苦极重要,犹若骐骥以鞭策,贪嗔自灭甚奇妙。”
加哲仁波切云:“无所伏敌亦无所护亲,承颜候色上司下属无,依止寂地若未调自心,汝尚有何可为玛呢瓦(此处指玛呢瓦地方的人)?秋贮春享尚且无把握,春粮秋令未积为愚人。定死弥留之际有益法,如今尚未修持太愚蠢。追寻向往此生圆满福,人天难得焉能求菩提?故当以弃贪恋此生心,精进忆念死亡而修习,若未忆念死期无定准,纵然勤苦闻思及修行,亦为谋取今生之圆满,若呕物毒杂于百味馐。”又云“今日不死尚且难确定,反作永驻打算极从容,临终手抓胸口错乱现,愿能随念死亡祈加持。”
至尊达波仁波切弟子中逸然超群、名列前茅之瑜伽师秋雍,是一位大成就者。一位康巴的修行人(听闻其美名,特地前来拜见,)他向成就者供养了布匹后,便祈求传法。一开始,成就者什么也没有传。康巴人再次殷切地请求,成就者就拉着他的手诚恳地说道:“我也会死,你也会死!我也会死,你也会死!!我也会死,你也会死!!!”就这样重复了三遍,并进一步起誓:“上师的教言没有别的,我也没有修习除此之外的其他法门,你也应当好好修习此法,我发誓没有比这更殊胜的窍诀了。”据说,康巴人听完后,也开始精进地修持此法,终于获得成就。
《入行论》云:“何时赴寒林,触景生此情:他骨及吾体,悉皆坏灭法。”
因此,尽管一切经论,以及藏地各个法脉及宗派的见解各说不一,莫衷一是。但在必须观修死亡无常,猛厉发愿令此境界在相续中萌生并茁壮成长,并时常祈愿:“以此观修串习,何时就能让此境界在相续中萌生”的问题上,却不谋而合,观点一致。那么,又有谁能例外而不精勤修习远离一切怀疑的殊胜之道——随念死亡呢?
因此,随念死亡是修行之初的必要途径。如同前面所阐述的,舍弃今生在修行之初必不可少一样,这一点务必了达。
博多瓦云:“前提乃为观修无常法,并非梵文顶礼句等等。”又云,“如果能忆念死亡,则与香怎耶巴、宁敦释迦炯以及奔公甲等一样出色。”
耶巴瓦时常提醒自己:死亡之劫,注定难逃!所以,平时偶感小恙,就会将自己的资具倾囊赠与他人,并超然地说道:“没有资具有什么不合理?直至死亡之前都可以借债度日。”据说,当他示现圆寂之时,天人奏响的美妙音乐响彻重重山峦,在场的人无不为之震撼。其所剩余的食物仅除六克(西藏的容量和重量单位名,前者名如克,即藏斗,分十二藏升,重约二十八市斤;后者名德克,即藏斤,分十二藏两,重约七市斤)之外,别无所有。普穹瓦建议:“应将这些粮食供养三宝。”博朵瓦却认为:“应当用于僧众的法会。”
宁敦在一开始自恃博学多才,极其傲慢,不可一世。对于自己所掌握的秘诀也是保守吝惜,守口如瓶,决不轻易示人。后来因为他的一位胞弟的死亡,(才令他如梦方醒,)终于看破今生。以强烈的出离心专一修持无常,即使在闲散解闷之时,也惟独念诵道:“亲友长时相往来,死到临头各分开,巨大忧患相煎熬,此为世间之必然”等警句,以促进修行。
绰普的上师旬呢策信口开河地讽刺道:“连宁敦大师也声言‘要修无常’,这可能吗?”
大瑜伽士却以赞赏的口吻回答说:“如果他真的在修的话,就必定有这个无常的境界。”
一次,侍者向宁敦大师禀报准备夏用木柴事宜。(宁敦不屑一顾地)回答说:“夏天在不在都不能打包票,准备柴火有什么用处?如果真的活到夏天,再作商议吧!”根本没有将这些琐碎之事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博朵瓦赞叹道:“(由此可见,)宁敦无疑已经现见真谛了!”
据说,博朵瓦自己也因为相续中生起了无常的缘故,所以,一旦遇到利养等纷至沓来的情况,反而会面呈怒容。在(他所著的)《自言长篇》中,也反复地自我告戒:“应当考虑如果我今晚死掉该怎么办,从而对明日之后的事情漠不关心。”
一次,多吉法师献上了仅仅用于包裹《大方广华严经》的170函卷帙的包布。
博朵瓦尊者说道:“应当催促倍敦法师尽快备妥他准备奉献的包布。”
查噶格西解释并请求道:“绸缎和毛毡还没有备齐,可不可以暂缓几天?”
博朵瓦回答说:“我已经没有工夫等待了,有一张包布就包一函,有两张包布就包两函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