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慧灯之光(第八册)

  • 作者: 慈诚罗珠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大乘佛教的另一些唯识宗与中观宗却认为:所有众生都可以成佛。

不过,这些争论仅仅是理论上的辩驳,对我们的修行无关紧要,都可以过滤掉。我们需要重视的,是和修行有关系的问题。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判断自己是不是可以修学佛法,能否发菩提心,或有没有随增佛性,有没有机会修学大乘佛法。

一、小乘圣性的标准

所有小乘佛教都认为,圣性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是少欲知足;第二个是喜欢闻思修。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人,就是有圣种的人。这种人闻思修行,就会成就。如果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就叫做绝种、断种的人,这种人是不会成就的。在不具备这两个条件之前,我们的学佛,顶多只是求保佑、求平安、求健康、求长寿、求工作顺利等等。大乘佛教的圣种,也需要这个很重要的基础。

首先,所谓少欲知足,就是不要过度追求不现实的目标,不能贪得无厌。对已经得到的东西,要有知足心。没有少欲知足感的人,不但永远都不会幸福,更不会解脱。

凡夫都会对物质世界有着非常强烈的贪欲心与执着,小乘佛教认为,这就是断种人的表现。但大乘佛教却认为,这只是暂时性的断种,不是彻底的断种。这种人通过闻思,也可以变得少欲知足,并对闻思修感兴趣。

我在《佛教徒的生活模式》(见《慧灯之光》)中也讲过的,佛教不是禁欲主义,只是要求佛教徒,在生活上不要堕二边:第一,要学会在物质上安于现状,尽量过简单的生活,不要因物质生活而付出太多代价,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学习、打坐、修行。这样不仅此生幸福,下一世也能很好地把握,同时还可以带动身边的其他人,让他们也过同样的生活。但现在的每个人却不是这样,都活得非常累,却最终什么也得不到。本来的出发点,是希望得到幸福,却竹篮打水一场空,这是投入产出比最低的一项投资,有付出却没有回报,为什么还要死执不放呢?第二,如果对物质生活没有太多执着,但因前世福报,此生不需要付出太多代价,也能拥有优裕的条件,佛是不排斥的。佛没有要求,佛教徒一定要过艰苦的日子。如果温饱没解决,圣性的条件就不一定完全具备。但我们一定要知道:凡夫的心,是永远无法满足的。

少欲知足不仅对个人的修行有很大的帮助,对整个人类来说,也是一大奉献。据联合国发表的《2002年世界人口状况》预测说:到2050年,地球人口将达到九十三亿多,而按照生物学家的估计,地球却只能养活80亿人口。当人口爆炸到地球不堪重负的时候,人类又将何去何从呢?所以,节约资源本身,就是对所有生命的一种贡献。

第二个,在前者的基础上,还要精进闻思修行。学习佛法,不是去学教条、神秘的东西,而是学智慧。在刚刚开始的时候,要多闻思,一般在家人精进闻思三五年以后,就要将主要精力用于修行。前期以闻思为主,后期以修行为主,这是很重要的次第。

如果能具备上述条件,即使有时观想不清楚、信心不足、根基太差等等,都不需要担忧,因为这些都是暂时性的现象,有了圣性,就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

二、大乘圣性的标准

《大乘庄严经论》中说:

大悲及大信  大忍及大行

若有如此相  是名菩萨性

(一)大乘圣性的共同标志

大乘佛教界定大乘圣性的共同标志,包含四个方面:

第一,大悲。在没有修学大乘佛法之前,生来就有慈悲心。比如,有些小孩在看到杀鸡、杀鱼、杀牛、杀猪的时候,心里很痛苦、很难受。这些先天的悲心不是无因无缘的,而是上一世或再上一世学过大乘佛法,或修过慈悲心的结果。如果从小根本没有悲心,看到众生遭受巨大痛苦的场景,一点反应都没有,麻木不仁、野蛮凶狠,这样的心是难以调伏的,所以不能列入大乘根基的行列。但这种人经过努力、精进地修行,还是有扭转的可能,只是难度有点大而已。

第二,大信。当听到大乘佛法里的空性、光明如来藏,万事万物如幻如梦之本质等深奥、不共观点时,虽然还不懂空性,更没有证悟空性,但仍然觉得空性很了不起,对空性、如来藏、光明都能欣然接受,并且很有信心,也说明此人是大乘佛教的根基。

当年阿底峡尊者在西藏的时候,从印度来了两位小乘修行人,他们是戒律威仪等等都非常标准的比丘。阿底峡尊者给他们讲人无我的时候,他们很高兴。之后给他们讲《心经》,当讲到眼耳鼻舌身都是空性的时候,他们惊恐万分,连忙用手塞住耳朵,祈求尊者不要说这样的空性,这是不可能的。阿底峡尊者感叹道:仅仅有一个清净的戒律和行为,是不能成就的啊!

第三,大忍。在听到大乘佛法里的布施身体、持戒、下堕到地狱去度化众生等不可思议的伟大行为与发心时,不但不排斥、不害怕,而且很欣赏、很羡慕这些菩萨的勇气,这也是大乘根机的表现。

第四,大行。没发菩提心之前,在听到大乘佛教的六度时,即使做不到,却很生欢喜心。平时也尽力去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等等。

这四个条件,就是大乘佛法的根基。若能具备上述四个标志,就能很快发起菩提心,并能修持大乘之法。

佛陀说过:想修大乘佛法,想成佛的人,不需要学很多法,只需要学好一个法——大悲心。大悲菩提心好比阳光,成熟的佛性就是曙光。没有曙光,太阳也不会出来。但仅仅拥有一颗大悲心,并不是一切都解决了。除大悲心以外,我们还需要证悟空性的智慧等条件,但最关键的,是大悲心。没有大悲心,就不会有菩提心,也就不可能成就。

当然,如果没有与生俱来的悲心,也不是无可救药了。所有的思想、观点,都可以后天培养,出离心或大悲心也是一样。在没有大悲心之前,暂时不要修空性、大圆满、大手印。等大悲心过关了,其他功德稍加修习,也会轻而易举地具足。

(二)对大乘圣性的不同观点

大乘佛法的圣性,分唯识和中观两种观点。

1、唯识宗认为,圣性不是空性,也不是如来藏和阿赖耶识。《瑜伽师地论》中说过,佛性是无始以来就已经在阿赖耶识上具备的,天生的无漏种子。通过闻思修行的力量,就能激活这个种子,使其慢慢成熟,从而证得佛菩萨的果位。

2、大乘中观的圣性,分为自空和他空两种:

(1)中观自空的佛性或圣性,是法界。在第三转法(分割敏感词)轮之前,法界意味着空性。

释迦牟尼佛在二转法(分割敏感词)轮的时候,推翻了我们凡夫的所有观念。中观应成派的见解,就是不承认、不建立任何观点。就像禅宗所讲的,越是接近诸法的本性,我们的语言越是鞭长莫及。如果实在要用一个词来表达,就叫做空性,但这种空性实际上只能算作单空。

单空有两种:一种是从中观应成派的角度给中观自续派下的定义。因为这种空性,只是在四边当中破了一个边或实有,还没有离开所有的观念或戏论。所以叫做单空。

另外一种,是从密法或第三转法(分割敏感词)轮的角度,给自空中观取的名字。虽然中观应成派破除了自续派的单空,却不能战胜自己的缺陷。站在第三转法(分割敏感词)轮的角度去看,中观应成派也是不完整的,因为其中缺少了如来藏的部分,而只有空性的一面,所以也叫做单空。

两种单空的概念,都是从上往下的看法。被定义者自己,不会看到自己的不足,只会认为自己的观点非常完整。从一切有部到最顶级的大圆满,都是后者改进前者,将前面学派的优点与长处保留下来,再对不完整的缺陷予以弥补,这样一直往上走,就形成了顶尖的宗派。

在一般的显宗当中,最顶级的见解,就是中观应成派。

(2)到了第三转法(分割敏感词)轮和密宗的时候,又在上面加了光明如来藏的概念。中观他空的佛性或圣性,则包含了如来藏的成分。

在成佛以后,光明就不叫如来藏了,因为其中的“藏”字,与佛性中的“性”字,表示像地下的矿藏一样隐藏在烦恼下面,或仅仅表示佛的种子和本性。

宁玛巴和觉囊派认为:佛的法身根本不是种子或将来可以发生的可能性,而是真正的、最基本、最原始的功德,任何时刻都在我们的心里全部具备。这是最透彻的他空中观对如来藏佛性的表述。

如果直译藏文版《宝性论》的题目,应该叫做《上续论》,因为其内容比较接近密宗续部的见解,所以称之为“续”。而汉文版翻译的题目,叫《宝性论》。“宝”即三宝,“性”就是佛性。佛性是三宝、三身的总体,也是心的本性。最究竟的三宝,就是佛性。法身、报身、化身最深层的意思是:法身是光明如来藏的空性部分,报身是光明如来藏的光明部分,化身是空性和光明结合而产生的,当众生根基成熟的时候,随时可能诞生化身的一种能量。实际上,法身、报身、化身,都是心的本性如来藏。我们自己既是法身、报身、化身,也是佛、法、僧三宝。《六祖法宝坛经》中说的“自性俱三身”,也是这个意思。密宗有些特殊皈依,就是皈依心本性如来藏。

《宝性论》的最后几个偈子,是弥勒菩萨将第三转法(分割敏感词)轮中宣说如来藏功徳的内容汇集一处而写成的,其中说道:修学第三转法(分割敏感词)轮,尤其如来藏内容的人,即使在现实当中受头痛之类的小小痛苦,也可以代替多生累劫堕地狱的报应。可见如来藏意义之深广,我们一定要认真修学。

(3)旁述两种二谛

中观的二谛分为两种:第一种胜义谛,是单空。即《入中论》、《中论》、《般若十万颂》、《金刚经》、《心经》中讲的空性;世俗谛是除了空性以外,形形色色的世界,如幻如梦的现象。无论清净还是不清净的现象,都叫做世俗谛。第二种二谛,是第三转法(分割敏感词)轮所讲的,无论是空性或现象,只要存在于佛的智慧境界当中,都叫做胜义谛。除了佛的境界以外的,全都叫世俗谛。因为单空也是由我们的心——六识或八识创造出来的,所以也是世俗谛。

要抉择两种不同的胜义谛,就要观察它的两种胜义因或推理方式:

第一种因,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中观所讲的离一异因等等。佛教在观察的时候,首先宣说自己的观点,这就叫做立宗。然后用一大堆的理论或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符合实际和准确的,这些证据,就叫做因。

第二种因,是第三转法(分割敏感词)轮所讲的抉择光明胜义谛的理由。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第六品中讲得很清楚,荣森班智达和很多密法续部中也讲过这种因。释迦牟尼佛在第二转法(分割敏感词)轮时说,一切法是空性,包括佛的智慧也是空性。但在第三转法(分割敏感词)轮当中,却承认光明如来藏的实有,但此时的实有和前面的空性是一回事。即使用完全相反的词来表达,也不会自相矛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