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禅宗与如来藏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344
  • 分享到: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我们都是学佛人,而且都是学密法者,密宗的境界很高,讲的是“轮涅一体”——轮回即是涅槃,涅槃即是轮回,它是在这个点上修的。按显宗的教理,这是八、九、十地,即三清净地的菩萨才有的境界。

为什么说密宗是捷径、是即身成佛的方法呢?原因就在这里。如果根基不够,就无法与密宗的境界相应。大多数人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是否有修密法的根基。八、九、十地这三清净地的菩萨,有很多不共的功德,也许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些功德的具体内容,如三清净地的所断、所证及验相分别是什么?但即便不知道也无关紧要,大家只要对密宗,尤其是对大圆满有无伪的信心,就能断定你是上上根基者。否则,不可能遇到此法,更不可能生起信心。

信心有三种,即清净信心、欲乐信心和胜解信心。

对功德有欢喜之心就是清净信心,大家肯定都具备了这种信心,否则也不会千里迢迢来到朗措玛寺。若是不仅喜欢,更有想得到功德的想法,就是欲乐信心。大家最起码要具足这两种信心。具备胜解信心有点难,特殊根基者虽然不太明理,但是因为坚定不移也可具备此种信心;但是大多数人在不明理的情况下,不一定有胜解信心。但是有清净信心与欲乐信心,就能断定你是上上根基者,不要怀疑自己。

我们现在虽然是上上根基者,但是有的人对佛法不够了解,还有人业力重,因业力牵引琐事繁多,导致到现在也尚未真正确立目标。如此一来,一切努力都会白费,所以确立目标很重要。但是确立目标也不能盲目,首先对佛法要有所了解,要明理。我们伟大的佛祖释迦牟尼佛,共转了三次法轮。每次宣讲的内容都不尽相同,要分清楚,不要混为一谈,否则修行时会错综复杂。

我们学习显密经典是为了明了三转法轮的教义,今天给大家做个简单介绍。佛第一转法轮主要讲的内容是破“我执”。因为当时佛身边的人,没有普度众生的想法,追求的都是自我解脱,都属于小乘根性,佛针对他们转了第一次法轮。

我们为什么轮回?因为有恶业、善业、不动业这三种业。恶业的成熟让我们堕入三恶趣,普通的善业为因,会让我们投生为人;不动业会让我们投生为天界的天人。

在内地经常能听到“某某人已经升天了”的说法。升天没有这么容易,想升天要有“不动业”——有善业与禅定的基础,有一禅、二禅以及无想定等四禅八定的境界。无论恶趣、善趣都在轮回里,因为都有业力的牵引。

有业力的牵引就是轮回,就是苦,因为没有办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不自由,只能跟着业力走。我们的所想与结果往往南辕北辙。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是因为有业。善业、恶业、不动业牵着我们的鼻子走——或让我们下地狱、投生为人,或投生到天界享受……这都是在轮回里,因为都没有摆脱业力的牵引。

“业”是如何产生的?经常有人说:“不能这样,会带业的;不能那样,会带业的……”其实根本不懂什么叫“带业”。有我执,以自我为中心,可能一切都是“业”,包括起心动念都会造业。

业从烦恼中产生,烦恼从我执中产生。有“我”就有与“我”对立的“他”,执着“我”就是贪,执着“他”就是嗔(恨)。本来没有“我”与“他”的区别,可我们总是分别,这叫无明,即根本烦恼。根本烦恼产生后,傲慢、嫉妒等烦恼就会出现,有烦恼就会带业,业的根是我执,所以要破除我执。

我们把五蕴(色受想行识)的综合体视为“我”,它是由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组合而成的。色蕴是物质,受、想、行、识属于精神,这些都是粗大的法。我们肯定没有把无分微尘视为“我”,而是把由很多微尘组合而成的粗大物质视为了“我”;在精神方面,我们认为灵魂或心灵的相续是我,没有把无分的刹那视为我。

我们自己反观一下:“我”在哪里,我们到底把什么执着成了“我”?如果我们执着于五蕴的综合体是“我”,就很好遮破了。粗大的物质可以通过方向(东南西北)来分析。如果不仔细思维,就不会明白;反之,就很好理解。粗大的物质,如人可以分成头、手等部分,头可以不断再分……每一块东西都可以分,因为如果“物质”实实在在存在,就有方向(东南西北上下),否则就不存在。

上肯定不是下,下肯定不是上。如果一个个体物质,可以这样无止境地分下去是有过失的,是不可能的,因为物质有大小、重量的差别,如果所有物质都能这样无止境地分下去,那它们的重量就不能有大小,所以不能承许无止境地分下去。

如果我们承许有限可分,而不是无止境地分下去,那么分到最后,不能再分的无分微尘存在吗?有实宗安立了实有的无分微尘,他别无他法,因为他承许物质是存在的。既然如此,物质肯定是由很多无分微尘组成的,所以他不得不这样安立。但实际上无分微尘是不存在的,如果存在,它就没有方向,进而就相当于它不存在。这个观点其实很容易遮破。通过这样的分析,真的没有实实在在存在的物质。

我们经常讲“显而无自性”,即显现上有;但是经过分析,本体上是没有的:这叫超越空间。有空间就有方向,物质不存在,它的空间也不存在,超越空间即此意。

五蕴的组成部分还有时间,即心相续。虽然物质不是实有的,不存在,但“精神”是存在的,万法唯心,有时候这个以观点也能成立。

“明明了了”就是心。我们所感受到的、了知的都是明明了了的,没有别的,说明这都是心,万法唯心。我们所感知到的一切都有心的法相、特征。心不是物质,是精神的范畴。心要抉择为空,就不能通过空间,只能通过时间来抉择。

如果某个东西事实存在,首先要找到它存在的时间,但其实时间并不存在,它只是我们的概念与分别而已。一小时、一分钟,这两段时间是分前后的,一小时等于六十分钟,一分钟等于六十秒,一秒等于多少刹那……如果这样无止境地分下去,那么这两段时间就不能有长与短的区别,这是我们不能承许的,因为不合理。如果承许有限可分,到最后不能再分,就不是时间了,因为没有了前后。时间肯定是有过程,也有前后的。所以无论怎样承许都是错误的,都不合理。

不知我是否表达清楚了,但是我坚信此理。我以前学过小乘的《俱舍论》,也辩论过这些观点。后来我学其他如中观,甚至更高深的法——密宗的大光明,这份坚信都令我受益匪浅,无论如何我都不能合理地安立时间为实有,这叫超越时间、超越时空。

谁都会说超越时空,但是不明了超越时空的深义;虽然嘴上说着超越时空,心里仍旧执着自己,“我执”强烈。倘若真能做到超越时空,“我执”就断掉了,因为粗大的物质和相续都没有了。你把什么视为“我”而执着?既然执着“我”,总要有个对境、有个显现上存在的东西吧?但是确实了不可得。所以这个“我”真的很好遮破。通过分析与观察,粗大的物质、相续真正遮破后,知道“我”果真没有实实在在的自性,“我执”自然就破除了,此即第一转法轮的内容。

第一转法轮只涉及到破除“我执”的范畴,没有再往深的方面讲。第一转法轮的所化众生追求的是断除“我执”,只需证得人无我就够了,所以没有给他们传其他的法。断除了人我执,真的把我放下了,烦恼就消失了,然后就不会造业了。如果真的有超越时空的境界,把我放下了,就不会造业了,也不会有因此而引发的烦恼了。这时候不会有粗大的烦恼,你根本不必担心会做造业的事,此即第一转法轮的内容。

修行,首先要安立佛性,有佛性才能成佛,否则不可能。沙子榨不出油,芝麻才能。同理,众生有佛性就可以成佛。安立佛性的标准也是相观待的,第一转法轮的所化众生,即小乘修行者,他们安立佛性时讲求知足少欲的心态。什么叫不知足少欲?即以自我为中心。若是以此为前提,无论你享用的东西多与寡,都是欲望炽盛的本质,这是毫无疑问的,今天我所讲的窍诀,很多书里没有这样讲。

若有“我执”,谋求自利,都是不知足少欲。可能你拥有的屈指可数、微乎其微,有人虽然起早贪黑、不择手段地奔波忙碌,但若是没有福报,就会毫无收获,为求自利如此疲于经营,即使所获无几,仍然是不知足少欲的心态。也许你没车没房,一无所有,那也不是知足少欲,只是没有福报、能力而已。

知足少欲时就没有了“我”,放下了“我执”就不执着“我”了,这时虽然你也在起早贪黑、百般努力、万分付出都无可厚非,因为不是为自己。火点上了,灰自然就有,也许还会满载而归、硕果累累,但这不能说明你内心不知足少欲,你仍然无欲无求、恬淡知足。这些操劳都不是为自己,不是以“我”为中心,不是由“我执”引发和推动的。

佛性的标准不尽相同,小乘的标准是自我解脱,自己摆脱痛苦、不入轮回就“万事大吉”了。他们的果位有缺憾,堕入了涅槃边。苦集灭道四圣谛,他入灭定一直不会出来,享受禅悦。他无法融入社会,更不能跟大宇宙融为一体。无法融入社会的人,怎么能融入大宇宙呢?所以不究竟。

从大乘的角度讲,小乘行人从轮回的笼子里出来后,又钻入了涅槃的笼子,不究竟,所以不要追求小乘果位。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有些根基薄弱,只求自我解脱,能成为阿罗汉就心满意足了。这是堕落涅槃边,修行是为自利。

如果有“我执”,自然就会排斥很多东西,进而难以与外界相融。很多时候与自己的观点、习惯一致,志同道合、意气相投的人,可能会接受,但即使三观一致有时也难免会排斥,因为有“我执”。小乘行人虽然把“我执”破除了,但还是趋入了涅槃边,不愿意面对这些冲突。他们远离红尘,不想看到也不愿意接触凡夫,所以堕入了寂灭边。

现在我们虽然口口声声说在修大乘佛法,但很多人都是小乘的心态,不愿意接触凡夫:“事太多了,我就不接触了……”“烦恼太多了,我不接触了……”把自己关起来,与世隔绝。以小乘的心态学大乘佛法,最终只能成为阿罗汉,不会有别的结果。

佛第二转法轮时有一批新的所化众生出现,佛智慧圆满,是应机说法——根据众生的根基,宣讲不同的法门。而我们对谁都用一套方法,千篇一律,能接受就接受,不能接受也得接受,这样不究竟。佛则不然,新的所化众生心量大,都想追求普度众生的能力,与第一转法轮的当机者不同。

有人可能当时都很积极地到佛前发愿:“我要普度众生……”现在这些学佛的人里,就有很多这样发心的人,尤其是很多居士,刚学佛、皈依,甚至有的还没有皈依,就发誓发愿:“我要普度众生!”佛陀说:“别着急。”于是为他们传第二转法轮的教义。

第二转法轮主要转的是无相法轮,讲大空性,将轮涅一切法抉择为大空性。佛与法都是无自性的。第二转法轮讲了很多逻辑,其中最有说服力的就是“缘起因”——一切显现都是空性。因为一切显现都是缘起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凡事无绝对,因缘和合则生,因缘和合则灭——生的因缘和合则生,灭的因缘和合则灭;聚的因缘和合则聚,散的因缘和合则散。简言之:缘起法是自然规律,不要违背。

大空性真的不难。佛陀告诉我们,不要违背自然规律,大空性、缘起法是自然规律。如闪电首先以因缘而生,有为法(我们的生活、工作、生命中发生的很多法)都通过因缘而生。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何为有为法。因缘而生,通过分析也是假立的,即没有实实在在的因缘和合而生,仅仅是概念而已,是假立的因,假立的果,因果均为假立。有为法都是如此,没有实实在在的因与果。

我们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因缘和合而生的法都是无常的本性,不要执着。来去不挂碍,聚散不执着。我们现在都做不到,开悟了,才能做到。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拿得起,放得下。”做到并非易事,唯有大智者、了悟空性者才能做到。

“拿得起,放得下”,即该拿的时候拿得起来,不优柔寡断;该放的时候放得下去,不拖泥带水。不会因为拿起或放下而影响自己的心相续,自心仍旧平静、快乐。亦即“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这是真正的大空性境界。

缘起的另一层含义,即万法都是相对安立的,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都是相观待的,没有绝对的。这些道理会令我们受益匪浅。若要真正获得心灵的解脱,必须要靠这些智慧。我虽然尚未真正开悟,但是对这些道理略知一二,所以,对我的帮助举足轻重。好与坏都是相对的,何必苦苦执着?对你而言是好的,对他而言则未必,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对你来说是善,对他来说则是恶,都是相对而言的,不必过度执着。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包容,都是相对而言的,在你的世界里一个样,在他人的世界是另一番天地,在我的世界里又别有洞天,都不尽相同,为什么非要把自己的观点、习气、习惯强加于人呢?而且还不达目的不罢休,世间的矛盾皆因此而生。成过家的人都应该心知肚明,家庭矛盾都是这样产生的。若能了达空性的道理,懂得凡事无绝对,都是相对而言的,自然就没有这些烦恼了。

还有观待而假立的道理,比方说世界上本不存在的无为法,跟我们关系密切。若是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分别念,有时是天马行空,甚至根本不切实际,分别念等无为法都是通过有为法而假立的。人的欲望就是贪得无厌,不知餍足,以前的皇帝洪福齐天,还妄求长生不老,为寻求长生不老药大费周章,为此死者不计其数。我们也有此类贪欲,根本不可能达成的事,非要勉为其难而实现,这是违背自然的。

第二转法轮主要宣讲空性义理,空性即为佛性,诸法自性是空的,即大缘起因,诸法无有自性,万法皆空。为什么包括唯识宗在内,都没能将空性了达究竟呢?唯识宗之所以最后安立一个无分的刹那心,因为他们认为万法都是心的显现,但是要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刹那心组成这个心,心再去显现万法。他们没有了知“万法因空性才得以显现”的道理,否则任何法都难以显现。

二转法轮讲佛性的时候,就是讲空性,并没有涉及如来藏,所以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不可混为一谈。但是二转法轮的所化众生心量很大,他们为度众生修行,他们修行成佛的目的是度化众生。

但是仅靠二转法轮的内容,只能达到菩萨的境界,因此当修到一定层次,或者说修到最后的时候,会进入密乘。菩萨也有缺点与不圆满之处,他堕入了不清净边。讲空性时还讲“虽然性空,但是法不空”,不空的法是什么?是显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显现是虚妄、假相、迷乱的,空性不离显现。性空法不空即此意。虽然法的自性空,但是它以虚假、假立、迷乱的方式显现着、存在着,这个道理是究竟的。

从空性的角度来讲显宗与密宗没有区别,所宣讲的境界跟二转法轮无二。密宗有什么特别之处?真正修密宗的时候,不太强调空性,因为进入密乘之前就已经了悟了空性,空性是入密乘的基础,万法皆空,自性是空的,否则无论净与不净均不能显现。

密宗承认自性空,但是并不强调空性,而是着重讲光明。这是八地以上(八地、九地、十地)菩萨才有的境界。我们每天都在这个坛城里修仪轨,好像稀松平常,实际上很难得!我不知道你的根基够不够,如果根基不够就另当别论,如果根基够,修密宗是在自性(佛性)上修,基和果是一体的。

禅宗也是在自性上修的,所以见性是前提,不见性都免谈。见性了,根基就够了。以前禅宗的长老们见面时,都是这样打招呼的:“明白了没有?”意思是问对方有没有见性。如果见性了,还是有共同话题的,可以聊一聊、切磋一下。否则,一切免谈,没必要聊了,因为没有什么可聊的。无非聊些分别念,这些能聊完吗?能想完吗?能想透吗?不可能的!想不清也说不明!言思就是分别念,分别念有边际吗?没有!

分别念是无穷尽的,可以天马行空地随便想,可以天南海北地随意说,到头来其实也没有对错,对错是在一个范围内相对而言的。超出了这个范围,对错就无从谈起。你所说的“对”也可能是错的,很多规定都是在必要的情况下人为制定的。

我们这里也有清规,但都是人为的,不一定都正确,但在这里正确即可,在别的地方不一定适用。这也无可厚非,没有永恒的正确,只有暂时的正确,能解决问题就OK了,不要吹毛求疵,自己累得精疲力尽,还在殚精竭虑地想、喋喋不休地说,还不如休息一下。

“傻人有傻福”这句话太精辟了,我有时候想当个“傻人”,但是做不到。我在自己屋里的时候,还要看书、翻译,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情。其实有时候想:“寻觅修行自己徒劳因,缘法修习延误入樊笼。”看上去都是好事、有意义的事情,但同时也在作茧自缚,很难解脱。

刚才在说禅宗,虽然跑题了,但还是很有趣的。我对禅宗的这些教理深有感触,以前我不懂中文,刚到汉地的时候,在一个老居士家里看了一遍《达摩传》,情不自禁地哭了一夜,对禅宗教理我是很有感受的,所以我说“very interesting”,很有趣。

一般显宗,即第二转法轮的内容就是讲空性,也讲显现,但显现都是虚假的、迷乱的、如幻如梦的。它讲的是凡夫的境界,凡夫境界里的显现肯定都是迷乱的、不究竟的。比如,一个患有胆病的人,白色的海螺在他看来却是黄色的。因为他有胆病,所以导致眼睛病变,只要看到白色的东西就都是黄色的,虽然白色的海螺在他眼中是黄色的,但这并不符合实际。

同理,凡夫看什么都不清净,但实际上都是清净的,密宗注重讲的是清净观,这是显密的区别。显密在性上、体上没有区别,是一致的,都是空性。但二者在相上有区别,二转法轮讲的是迷乱的显现,即凡夫的境界。

密宗讲的是佛的境界,八地、九地、十地的菩萨们虽然没有达到佛圆满的境界,但他们有与佛相似的境界,所以能感受得到,一般人却不能。所以我们怎样观清净都无济于事,还都是不清净——左看看,右看看,这个人在打瞌睡,那个人在打哈欠,那个人的头怎样怎样、那个人的鼻子如何如何,显现上都不清净。

密宗的境界讲一切是清净的,在相上有颠倒和正确两种,我们看到的都是不清净、颠倒的,佛看到的都是清净的、不颠倒的,是正确的显现。密宗是在“相”这个“点”上讲的,“体”上没有区别,跟显宗是一体的。

以前有个老和尚讲,显宗是密宗的基础。密宗讲的是光明、如来藏。佛第三转法轮的时候,提到了如来藏,这个时候出现了新的所化众生,他们能接受大光明的境界,然后就开始默默地、低调地传讲密法——众生即是佛,烦恼即是菩提。这个境界已经很高了,是八地菩萨以上的境界。现在很多人对密宗不太感兴趣,没有太多感觉。根基不相应,没感觉也难免。

如来藏不仅仅是空性,空性里是无量的功德藏,五身五智——五种佛身,五种智慧,所有佛的功德原本就存在,如来藏即此意。其实密宗也属于第三转法轮的内容,有时候是讲第四转法轮。

讲第四转法轮的时候,密宗跟第三转法轮是分开的。但一般都讲第三转法轮,此时密宗归纳于三转法轮之中。三转法轮中讲了如来藏,密宗强调、着重讲就是如来藏的功德——一切众生具有如来德相。但是,被俱生无明与烦恼、业障遮蔽了,这三者如同空中的云彩,不会影响天空湛蓝的本色。“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云卷云舒跟风有关系,云没有了,湛蓝的天空就会显现无余。所以即使无明、烦恼、业障再重,我们的自性仍然是清净的。

《喜金刚·二观察续》云:“众生本为佛,然为客尘遮,垢净现真佛。”众生从自性上讲本来就是佛,但自性被尘垢所遮蔽,因而未能证得佛果,垢染清净之后,真佛就会显现。

当下就是圆满的自性,密宗所讲即是此意。每天我们进入坛城,所修的仪轨内容就是光明,即一切当下清净。我经常提醒大家:不要打妄想、生分别念,进入坛城修仪轨了,应该把自己放下。但是因为都有业障,对我的提醒充耳不闻。即便不能放下自我,也要朝这个目标努力尝试啊!可是连哪怕一次的努力都没做过,只是随顺着习气,到时间就过来坐下,心不甘心情不愿,稀里糊涂地念完,转身就走了,就当完成任务。不能这样敷衍了事!

我们的道场真的很殊胜。这里就是坛城,坛城即净土之意。密宗的殊胜之处在于:尘土为净土,烦恼为菩提,众生为佛——这就是密宗所修的境界。如果能以此为切入点,离佛就近了。

也许有人会想:“那是八地以上的菩萨的境界,我望尘莫及啊!”不要妄自菲薄。有些人说:“我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如果你对密宗有信心,确实想修密法,从清净观开始就OK了,我保证你能即身成佛。因为只要能做到就已经到八地菩萨的境界了,离佛果咫尺之遥。但若是你不相信、不深信此理,我也无法对你做任何保证。

每天我们念的都是藏文仪轨,对我来说very convenient,非常方便,所以对其中的含义深有感触。但是对你们来说可能inconvenient,不太方便。一个很短的偈颂,为什么要唱诵得慢条斯理?就是为了边观想边念边思维。我们这样慢慢地念,是为了方便生起正念,从而随文入观。口是心非地念无济于事,口中念佛,心里念魔,这是颠倒!

修法不受益就是因为心口不一。应该边念边思维,不要想太多,不要想那些琐事。身在坐垫上,心在身体里,不要跑出去遨游四海,这叫活在当下。这样你一直都在当下。每个段落、每个偈颂、每句话、每个字都是具有佛性的含义。若想认知、体会佛,就要这样念。若是修法时杂念纷飞,当下就无法真正领悟仪轨中的甚深法义。若能把每一段、每个偈颂逐字逐句的法味都遍尝无余,当下就是在禅定、觉悟之中,就在法性真如当中,就在清净的状态中,六波罗蜜多就都具备了,这是极品的修行体验。

六波罗蜜多,菩萨万行等诸多学处,都可以归纳到六度里,每个修法,乃至所做的每件事情,都不离六度的摄持。

我现在就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实话实说,虽然很多时候做不到,但我始终为此而努力:从早上起床开始,每一件事尽量具足六度。洗脸时就做布施,同时内心保持清净(持戒度),然后安住在禅定、喜悦(精进度)与觉悟(智慧度)中。

我们做每件事,尤其修法时,都应该具足六度。刚开始可能做不到驾轻就熟,但是没关系,若能在一个段落里圆满六度,也perfect,非常不错。然后慢慢练到在一个偈颂、一句话、一个字上圆满六度。我们经常修一个字,如“吽”字、“阿”字,这是很高的境界,一切能量都集中到种子字这个“点”上。

大家在末法时期有如此殊胜的修法机缘,真是稀有难得。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每天、每小时,乃至每分钟都不浪费。你在这里就到了清净刹土,自己是佛,身边的人都是佛,这样去修,直接体验大平等的状态。

学佛不是要跟凡夫学。平等是佛,分别是凡夫。如果非要去分别,就是跟凡夫学而不是跟佛学了。如果我们跟佛学,就要尽量保持或靠近大平等的状态与境界。但是都一意孤行,虽然表面上都在修法,可很多人心很散乱,东张西望、左顾右盼,一点声音就能洞悉无余,立刻转头去看。这就是处于无明的状态,因为不知道会发生何事,所以一直处于恐惧的状态中。

动物世界里的旁生,因为内心恐惧,吃草喝水时紧张得东张西望,内心无法安宁。我们也是如此,怕这怕那,顾虑重重,把自己的心糟蹋得没有一点力量。不能这样!尤其我们稍微有一点世间成就,内心会更加不堪一击,小心翼翼地维护经营,无论是人还是事,都怕失去当前的所谓“美好”。

若是不能看破放下,这些都是障碍,都会造成内心的压力。那些有名、有权的人,那些大款、富豪的内心是最脆弱的,很多人晚上都睡不好觉,神经衰弱得苦不堪言,多可怜!

我们不能这样患得患失,拥有的多或少,都无关紧要,但一定要学会放下。该来的总会来,不该来的不会来;该失去的终究会失去,不该失去的谁都夺不走。

《释迦牟尼传》中有个片段:有一个人向佛射箭,佛恰巧低头,就没有射中。我心里感触颇深,如果没有因缘,谁都无法伤害你;反之,躲也躲不掉。所以万事随缘,做一个自在的人多好,活一天快乐一天。

密宗里讲:一切观为清净。佛理卷帙浩繁,难以取舍,你就记住一句话:每天从早上开始,找一千个、一万个理由,让自己开心。开心就行!

说起佛,好像应该是金光闪闪的,实际不尽然。能给你带来喜悦、安宁,令你无所畏惧,令你内心清净、光明的,都是佛。密宗讲的就是此理。

谈及大光明,有人认为是闪闪发光的,整个世界只有光,别无他物。其实并非如此,光明代表清净。找一千个理由让自己开心快乐就行了。这样,你才会给身边的人带来开心、快乐;否则不可能。

“我一辈子都让你开心!”“我一辈子都让你快乐!”还是免开尊口吧!不用一辈子,几个月就闹离婚了。凡夫就是如此,所以我们不要活成这样,开心快乐就好。

当你开心、快乐的时候,看什么都好。有时候我们心情好时,看谁都那么亲,在哪都那么舒服,一切都这么美好……如果能时时保持这种状态,至少是八地菩萨,大家就要给你磕头了。

密宗在相上讲的是清净,佛的境界是在显现上讲的,我们境界中的迷乱显现是不存在的,就像眼翳患者把白色的海螺看成是黄色的海螺一样;但是在佛的境界里全是清净的,如同健康人看到的是白色的海螺。

若是业障消除,没有妄念了,真佛自然会显现。所以大家进大殿坐下来之后尽量安住,有的人坐下来之后就开始大喘气:“呼……”分别念没有消失,呼也无济于事。呼气的同时把妄念排出去才叫本事,我们现在可能做不到,但是只要试着坚持做,慢慢就做到了。一天、一月、一年,再不行就十年,只要持之以恒,就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好好坚持就行。

有些人,不知道自己是在进步还是在退步。若是你自己都不知道,我也无法知道。是否有进步,自己要时时观察。按道理每分钟要观察的,如果做不到,每个小时观察应该要做到,如果每个小时做不到,每天总应该做到吧!每天晚上回顾一下,这一天自己是进步了,还在在原地踏步?不要说稍有进益,有一点退步就得努力赶上。

有时候退步也正常,凡夫刚迈上一个台阶,可能一个业障就让你退回原地,不要一蹶不振,退步了就再往前迈,不要失去目标与方向,只要一直努力就没有问题,总有一天会胜利的。今天就讲到这里。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