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性本善”与佛性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234
  • 分享到: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很多人对密宗在认识上有误区,以为藏传佛教就是密宗,这是错误的。藏传佛教有大乘小乘、显宗密宗,内容上非常全面。藏传佛教分前期弘、后期弘、再期弘,但是传承从未有间断,而且清净无染。

法会期间修的是密法仪轨,你能接受也得接受,不能接受也得接受,起码要有信心。因为密法境界很高,唯有上上根基者才能相应,其义理也不是谁都能了知的。《三相灯论》云:“一义亦不昧,不难方便多,是为利根故,极胜秘密乘。”就是讲密宗不共的方便之处。在究竟意义上而言,显密的目标、最终的教义都是一致的。此处“不昧”指密宗里主要是直接体验佛的境界——当下尘土即是净土,凡夫即是佛,烦恼即是智慧。密宗从清净观入手,它的着手点在此处。

倘若不能接受,说明你现在还没有具备学修密法的条件。但若能抱持“总有一天我能了知”的信心也可以学修,就相当于你有了进入坛城的门票。若是连此等信心都不具备,那就与门票失之交臂了,就不要硬闯。

“不难方便多”,即密宗不仅入门的途径不胜枚举,而且积累资粮的方便也不乏其数,再加上具有“无需经历千辛万苦,就能现前圣果”的甚深方便,这就是密宗的显著特征。众所周知,我们在这十余年中传了很多的方便法,也讲了很多切入点,不知道大家能否真实切入、如法运用。

密宗的方便之处在于,如果你敢挑战,有信心直接体验佛的境界,离佛就近在咫尺了,无需历经千辛万苦。其他法门要获得成就则难如登天,现在很少有真正修行的人,大多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学修。尤其在山下,闲来无事才学一学、念一念,当做是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层次再高一点的人,修行是为了养心、养生,既不追求解脱,更不懂什么叫佛。胸无大志,也没有远期、近期的目标,活着就是吃喝玩乐。

末法时期想成就绝非易事,现在遑论其他低层次的法门,即便通过外密的事部、行部、瑜伽部成就也很渺茫。拿观想来说,不要说观想一尊佛,就连金刚杵这样的法器也很难观出来。末法时期的众生懈怠懒惰,不下功夫,很难成就。

以前的人都比较专一,做事一丝不苟、修行勇猛精进,“日中一餐,树下一宿”,生活很简单,一天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修行,所以通过外密的修法也能成就。但是现在,即便通过内密的玛哈瑜伽、阿努瑜伽也很难成就,修圆满次第、气脉明点对我们这种根基来说非常难。那么当前要获得解脱,唯一的途径就是阿底瑜伽,即大圆满,它比较符合我们的根基。但若是我们一如既往地懈怠下去,也未必成就。所以即使是方便多,但对懈怠的我们而言也很难。其实形式上越复杂,内容越简单;反之则越难。上述是密宗的特征。

这些甚深方便归根到底依赖于转变意乐。我十余年前普通话讲得没有现在这么流利时,就讲要转念,这点很重要。吃饭、走路、睡觉、甚至在洗手间里,都要转念。

《文殊根本续》云:“诸法即缘故,住于意乐上。”主要看你的心。密宗讲五种圆满,每次念仪轨、修法的时候都要具备五种圆满。这点之前讲过,今天再给大家提个醒,密宗的基础和根本就是做到五种圆满,以此为基础修持,就是密宗的见解。有见解才有修行,反之亦然,所以见解很重要。

五种圆满说易做难,当下一切都要观为圆满。

住处圆满——自己所在的地方、修法的场所圆满,即清净刹土。佛教不是往外寻找,而是向内寻找。我十多年前就讲,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净土。现在我也如是宣说,当下你所在的地方即是你的心。每说到心,我们就会往身体里面找,心在哪?是不是心脏?还是别的什么?都不是。心即清净刹土。

大家反观自心,有没有住处圆满的境界?若没有,自己是否坚信此理?密宗里具体讲解此等境界,包括实现它的方式、方法。其实显教里也有提及,如《华严经》里讲:“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住处圆满”就是《华严经》的境界,词别意同。当下即是净土,哪里都有佛、都有菩萨眷属,“一一佛处众会中”。都是圆满的坛城,坛城即净土,为何佛周围有众多菩萨围绕?因为大乘佛法里的佛不是独觉佛,所以他有众眷属。其实从自性的角度讲,这些眷属跟主尊是一体的,但是为了给众生表法,所以有主尊有眷属,然后行持六度万行,即菩萨的种种事业。

“我见恒演菩提行”,你在自己的世界中见到菩提行了吗?没有吧!可怜的众生。左顾右盼,看到的全是别人的毛病,都是不清净的显现。即使你体会不到此等境界,能相信也行,如果深信不疑,你拿到了门票,就可以登堂入室了。若是连信心都没有,你就没有门票,按道理不允许进,如果硬闯,我也无可奈何。

显宗讲心净则土净,这肯定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修密法的入手点至少从八地菩萨的境界开始,其实此等境界已经很高了。真正的大圆满,入手点直接就安住于佛的境界里,要么当下就是佛,否则就是凡夫,觉悟即是佛,迷即是凡夫,此外无他。

第一,住处圆满,尘土即净土。若是你有这个见解,最好不过,若是没有,但是能深信不疑,也可以。

第二,本师圆满,团体里肯定要有人主持,否则秩序会杂乱无章。主持者就是上师,“本师圆满”指上师即佛陀。十法界里最高的境界就是佛陀,现在科学讲的四维、五维、六维、七维空间,未必能达到佛的境界。

书里讲:“上师即佛亦即法,如是上师即僧众,一切能作乃上师,师为具德金刚持。”上师既是佛,又是法,也是僧,意思上师所在之处肯定是净土,这里的主持者肯定也是佛,也许有些人觉得他不是佛。在你的世界里可能不是佛,但是在有些人的世界里就是佛。每个人的世界、心态、心境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外境也千差万别。

总而言之都要有清净观,因为我们现在主要在自性上修,自性肯定都是清净的佛。这样修成就快,直接体会觉性,既不是纸上谈兵,也不是通过思维逻辑让你明白。现在学校里也有很多体验课,书上讲的理论和直接去体会的效果迥然不同。从性上修是亲身体验,把觉性挖掘出来,也就是让它当下显现。

听起来很难,因为我们还有很多业障与烦恼、妄想与分别,但这些如同空中的云彩,若是有方法让云散掉,之后湛蓝的天空就现前了,与天空本身无关。这个修持方法若是根基不够,就无法达到“本师圆满”的境界。

第三,同修圆满,身边的众生是圆满的,是男女本尊的自性。佛在形象上有男女之别,男女本尊的自性也是佛性。在性上修不成,就无计可施了,就得绕,累得人困马乏也无可奈何,寻寻觅觅,上下求索,然后累到筋疲力尽、马上不行的时候,觉性就现前了。不能直接在性上修的人可能需要这种方法,相当于以毒攻毒,以妄治妄,这是退而求其次的办法。

这样修,有时候会觉得蒸蒸日上,有时候觉得又一败涂地,有时候觉得又成绩斐然,有时候觉得又铩羽而归,如果根基不够只能这样。好比世间人赚钱,有的是前世修的好,财富轻而易举就来了,有的虽然不择手段,天天起早贪黑却两手空空,就因为没有福报。这时候不要怨天尤人,这是最不明智的做法,染污自己的心相续。

同理,有的人在性上修,可以当下成佛,这是他自己的根基好,你可能学不来,那是你自己的根基差,不能揠苗助长。同修道友是圆满的,其实这个道理显宗里也讲了,但是他没有着重、展开讲,更没有讲太多的修持方法,这是显密的区别。

其实关于心性,显宗也潜移默化地讲了很多,“人之初,性本善”,即是此意。如果从佛法的角度解释,“性本善”即本性都是善良的,都有佛性,再坏、再恶劣者,也有佛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从性上修的话都是佛,我们要去认知、体验佛性,不要敬而远之,这样一来就无法认知佛,现在让你直接去认知佛,自性即佛。

从佛法的角度讲,“性本善”即一切众生本来即是佛。即便是佛也要修,因为佛性被妄想、分别、执着、业障遮蔽了,如前所述,云散掉之后,湛蓝的天空才会现前,到处都是云就看不到天的本色。同样的道理,佛与众生的差别就是觉和迷,众生都在做恶梦,你我亦然。当有一天我醒了,就会知道原来是一场梦,就不会像梦里一样恐惧得发抖。虽然我醒了,但是我身边的人还在梦中挣扎,我要想办法让他们都醒来,然后他们就跟我一样了,就是此理,从自性上讲都是佛。

我们往往看到的全是缺憾——这人懒,那人坏,还有人长的丑,即使我们见不到佛性,也应该相信,慢慢地就好了。虽然都有缺点、毛病,但都是暂时的,没有永恒不变的。世间人讲: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其实没有永恒的坏,不好、坏的习气都是暂时的,慢慢都会改掉的,是金子总有一天会发光。所以,不要总看他人的缺点、毛病与不足,即使你感觉到了这些,也要认知到,它的自性、本性是无常的、暂时的。了知此理之后你自然就不会太在意、执着这些了,他人的缺点对你的影响就微乎其微了。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花开了又落了,都是暂时的,很正常,要做到“宠辱不惊”。对你好与不好,说爱你或恨你,都不是永恒的,你不理他就是最好的对策,如此一来他也无计可施。都是相对而言的,你不跟他对立,他也对立不起来;你不跟他冲突,他也冲突不起来;你不跟他争斗,他也争斗不起来。佛教讲的是化解怨恨,最好从心里避免对立,对立发展了就是矛盾,矛盾激化了就演变成了争斗,最后是你死我活,不要这样。

若是你直接就能看到这些有缘众生的自性清净,本来都是佛,最好不过。或许你可能暂时达不到这个境界,即便如此也要深信。当你感觉到他人的毛病、缺点或不足时,要去认知它的本性是暂时的、虚假的,就能起到对治作用,这就是“同修圆满”,其他人都是圆满的。

第四,法圆满。《金刚经》云:“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从自性的角度而言,法法平等,都是究竟的法,只是作用不同而已。比如: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对境、众生面前,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心识是同一个。此处的“法圆满”即大乘法、大圆满,其实这也不存在。“大圆满”代表大平等。“大圆满”的切入点是佛的境界。

“平等是佛,分别是凡夫”。佛的境界是平等的,万法平等。这样一讲有人就糊涂了:“这样说,那法与法不都一样了吗?刚才您明明讲密宗的不共特点,极其殊胜啊?”殊胜与否要观待所化众生的根基,对密宗的当机者而言,密法极其殊胜,但对其他众生来说则不一定,从此种角度而言法与法又不平等。

我以前说过,法是否殊胜,要看自己是否受益。如果受益,这个法对你而言就殊胜;否则即使法讲得再好,你的境界再高,对你而言这个法也不殊胜。大家不要以盲引盲,法是否殊胜、是否是大圆满,要看自己的受益程度,“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即此意。

大家不要弄错了,要正确地理解,这句话是从法的自性角度讲的,密法也是在性上修的,我们要去认知佛性和万法的自性——万法一性,都是一个自性,“五种圆满”也是此意。

现在大家彻底明白了没有?也许有的模棱两可,甚至有的根本就不懂——心想:“哪有一切圆满啊?”

第五,时间圆满。时间就是分别念,时间圆满的“时”,就是超越三时的“时”,不是过去时,不是未来时,更不是现在时。在讲的时候给它安立为时,其实它不是时。它指我们的自性,所以我们要去认知它。

自性就是时间圆满,从这个角度而言,刹那即是大劫,大劫即是刹那。为了便于理解,可以说,一分钟就是一年,一年就是一分钟,这是什么概念啊?这听起来就是矛盾的。但是从自性的角度来讲确实如此,一多相即、大小相容。

《华严经》云:“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念头没有时间或者前后。我们弄不明白念头如何产生,如果你能弄明白,那先给我讲明白,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这个逻辑你们应该都听过,感觉像闹剧,其实不是闹剧而是真理。什么时候才出现念头?当六根都息灭了,脉博停止了,最后会出现刹那心,就是念头。或许你没听说过,死亡的时候会出现母光明、基光明,本来的面目就在其中,此念头即彼念头。

“尽一切劫为一念”,“劫”是佛教里最长的时间计量单位,八十个中劫为一个大劫,这个道理在《俱舍论》里讲得很清楚。刹那是佛教里最短的时间计量单位,这句话的意思是:最长和最短的时间计量单位是一体的,这是从自性上讲的。

“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其实就只有一个点,即“当下”。当你真的把妄想、分别、执着彻底放下的时候,才能感受到当下,并不容易感知。有人说:“我要活在当下”,如果你拥有一个所谓的“当下”,那就不是真正的“当下”。“当下”,就是超越三时的“时”。

真正的自性不可思议,“不可思”指不能想,“不可议”指不能说,说出来、想出来的就不是它了。

学密宗,直接去体会是最好的,也许你现在有妄想、分别、执着,也有隔阂,但是你试着去做,持之以恒,当有一天,你真正把妄想、分别、执着都放下时,你才能体会到自性。这种说法是从窍诀性的角度来讲的,所以可能不准确,但那时才是初地菩萨见性的境界。

初地菩萨的妄想、分别、执着都放下、消除了,但是习气还在。酒瓶里的酒,虽然都倒出去了,但是还能闻到酒味,酒味不是酒,所以叫习气。习气只有通过时间慢慢消磨殆尽。就像酒瓶放时间长了,酒味越来越淡,最后就没有了。断习气需要时间。

放下之后当下就会现前,否则不可能有当下。你们别痴心妄想,说得倒轻巧“放下,活在当下……”都是挂在嘴边说说而已。没有一定的修行基础,不可能活在当下。“当下”是超越三时、远离三时的,讲的是我们的自性,我们要从自性上修,我们要直接去认知它。大家要接受它,不要把自己与自性隔离开来。

五种圆满是从五个点讲的,总而言之讲的是一切当下圆满、清净,若想今生成就,不想走那么多弯路,你就听历代祖师们的话,依教奉行,这都是历代祖师们与佛讲的。如果能接受,想直接体验、认知佛性的话,可能很快会成就,否则很难啊!

有些人反映:“感觉一阵好一阵坏的,修行很难……”若根基不够,修行肯定难,难于上青天;反之,则轻而易举,放下即可,无他。犹如被风刮的沙子,不停地飘散,风停息了,沙自然落地。我们现在修法的状态是,不管风,而是直接去抓沙子,抓住后不断地按到地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过后沙子又飘了起来。因为风没有停,所以沙子肯定还会飘起来,跟沙子较劲是徒劳无益,白费功夫。

“寻觅修行自己徒劳因,缘法修习延误入樊笼”,即此意。一个智者、上上根基者,就不会管沙子,让它随便飘。想办法让风停下来,而后沙子自然就落地了。所以我们现在努力的方向不对,修行很累啊!

如果有直接让风停下来的窍诀,不刮风是最轻松的方法。有些人修行很轻松,因为找到了根本。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风而不是沙子。再看我们的修行:发现了一个烦恼、分别心或执着,然后想把它消掉,这样难!

密宗就相当于让风止息,无他。密宗看似很深奥、复杂,其实不然!密宗是让你直接体会佛的境界,在自性上修。大圆满更是如此,一切都是觉性的流露,当下都是觉性。

密宗的密,有两层含义,一是“藏”的意思,即隐藏。比如我们的佛性——如来藏,对凡夫而言是隐藏的,它被妄想、分别、执着给遮蔽了,这叫如来藏。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了,不叫如来藏,叫如来现前,佛性得以显现了。

密宗不是迷信,“宗”是遵从之意,遵从佛性,即遵从自己的本性。遵从自性,自性是佛,“人之初,性本善”,我们遵从本具的善。但是众生的妄想、分别、执着把自性遮蔽了,它就变成了如来藏,密宗就是此意。遵从如来藏,就是让其直接现前,把本具的功德、相好、智慧挖掘出来。其他的修持方法,可能越想办法,“云”聚得越多。我们不要那些方法,直接让“云”散开,让天空(自性)现前,这就是密宗的意思。

密宗的“密”还有一层含义,即保密。在哪方面保密?第一层含义是相对自性而言的“如来藏”,第二层含义是相对众生而言的,即次第修行,因为很多众生需要层层引导。正如前几天微博写的,修行要一点一滴积累,一步一步向前,每个阶段都有目标,都有奔头,这叫次第修行,众生需要这样。所以我们从修加行入手,加行就是显密一切经典的精华。

我经常跟大家讲,饭已经做好了,就像孩子饿了,在那哭天喊地的,那就把他喂饱,他就相安无事,睡着了。你现在也饿,那就使劲吃佛法的饭,等有一天吃饱了,也睡着就好了,跟佛性就近在咫尺了。路铺好、修好了,就大步流星地走吧,别再犹豫徘徊。坚定不移、勇往直前、马不停蹄地向前走,可能最后累到精疲力尽,走不动了,疲倦到了极点,歇下来一躺就睡着了,那就万事大吉了,可能就见性了,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若能如前所说在自性上修,是最好不过的!直接就成就了,不用按次第修了。我们还是很幸运的,饭做好就不用自己再做了,路铺好就不用自己再修了,这已经是天上掉馅饼的事了。有意乐的人,可以多学点五部大论的内容,多学点理论对修行有百利而无一害。没有意乐大量闻思的人,就好好修加行,这些都是精华。把加行吃透、学透了,你就成就了。

按次第修行,一点一滴地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像拿容器接水,总有一天会满,甚至会溢出来。你现在遇到了大乘佛法,尤其是无上密法,也许你碗里、容器里的水很多,但是还没有满,怎么办?着急也无济于事,想找捷径是异想天开,真的可怜!没有办法,不听话啊!自以为是,一意孤行,到别处求窍诀、求灌顶去了。去吧,如果有人真的能度化你,能让你见性、成就,我真的发自内心地随喜、赞叹。但是,以你现在的根基,恐怕没有人能让你立即成就吧!

你现在还没有见性,说明你的容器还没有满,那就要积累啊!否则,在那等着干嘛啊?原地踏步永远不可能到达目的地。若不积累,容器永远不可能有满的一天,所以,你别无选择。修加行是积累资粮、消除业障。修加行要先听闻,然后观想,这都是训练。好比军事训练不是实战,真正的战争是在生活、工作中运用。

十余年前我就讲:佛法与相续相结合,修行与生活相结合。必须这样修,才能积累资粮。我们不能只是完成任务一样的听听,好像听得很明白;打坐观想,好像想得很透彻。即便真的明白了,充其量也只是闻慧、思慧,而不是修慧。真正的修慧从禅定中产生,但是如果在生活、工作中能解决问题,也是修慧。把修慧点滴积累起来,总有一天会成就。

我们现在一直在步步向前,每一个修行人都有目标和方向。有些人虽然一下子就接完了灌顶、窍诀等,然后就没人管了,没有奔头与目标,自己也修不进去,原地踏步,一辈子就这样荒废了,不能这样。

少量多餐、逐步地给你喂点,再喂点;拉着走一段,歇口气再拉着走,循序渐进,让你与日俱进,keep improving,有一天自己睁开眼睛,豁然一亮:哇!到楼顶了,天堂在眼前。觉得有目标、有奔头,就是引导,这是真正地度化众生。度化是循序渐进地,不是一下子给你度化到佛的果位,这就是修行次第。

修加行就是让你相续成熟,可能只差一点就圆满了,就像已经爬到了第八层、第九层,仅有一步之遥,修加行的过程就是把你拉上来,让你渐次登顶。

如果真正对密法、密宗与大圆满有信心,就不要怀疑自己,总有一天,你一定会见性;总有一天,在你的身上一定会发生奇迹,坚信即可。这就是次第修行,很重要。

我们真的很难,一下子见性做不到,那肯定是自己这个容器还没有满,那就需要积累啊!日积月累,最后才能满。若是自诩为上上根基者,也不积累,就在那里等,等能开悟吗?也许你是上上根基者,但现在没见性可能还是差那么一点点,就还需要不断积累,直至圆满。

“人往高处走”,走到极点了就平等了,平等是最自然的状态;“水往低处流”,顺流而下……达到最自然的状态,就汇入大海了。

“人往高处走”,说的不是世间法,世间法没有尽头,你再爬也没有用,爬不到那个至高点。佛法的修行就要循序渐进。功德、善根要增长,这么积累着走,走到一定的时候就达到平等的状态——佛的境界,所以要次第修行。

山下的居士们坚持得不错,都在次第修行,山上的出家人都没怎么修加行,都忙于广闻博学。虽然仪轨很熟,理论掌握得很多,但是没有修加行就好比没有走,还待在原地。你讲得滔滔不绝,掌握的知识再多有什么用?一步也没有走啊,或是还没走到底,自己也没有积累资粮。所以既要学理论,也要修仪轨,同时也要修加行,三者并重,而且要落实到生活、工作、为人处世中去才管用。

我十几年前就讲过,如果佛法和相续脱节,佛法是佛法、相续是相续,不可能利益到你!你可以少学点,少懂点,但是能把佛法运用到心相续中去,能改变烦恼、习气,佛法才真正对你起作用了,你才得到佛法的利益了。

然后是修行与生活相结合。如果修行仅限于在佛堂打坐、念经,生活、工作时烦恼依旧、习气依旧……就是生活与修行脱节了。烦恼习气肯定有,但是用你所学的佛法一点都无法对治它,学了半天有什么用呢?所以我说,修行和生活相结合,把修行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与矛盾,你才真正、实实在在得到佛法的利益,法才对你起作用了。

比如说你有一把很锋利的剑,但是你一直不把剑拔出来砍东西,它再锋利对你而言也没有发挥出它的作用。你要拔出剑砍东西,手起刀落、一刀两断,就是物尽其用了。否则再锋利的宝剑也如同废物。同理,即使你再精通佛理、熟知仪轨,如果不用来解决问题,这些如意宝对你而言也形同虚设。所以能不能用来解决问题啊!哪来的这么多烦恼、习气啊?都修行十多年了,还改不了。

我们这个团体真的很出色。大家知道我是很严格的一个人,虽然对自己有时候不严格,但是我对别人很严格。对居士还宽松些,但是我对出家人特别严格,因为大家将来都要代表佛与法,这样的人得是多完美的人啊!一般的人能代表佛与法吗?真的,僧人将来都要走进红尘,代表三宝。僧人是人天的供养处!要代表僧,不严于律己、不清净、没有德行能行吗?僧人和凡夫不一样。

出家人还要代表法,你讲出来的都得是真理,得准确无误才行。如果你讲出来的都是绮语、恶语、离间语,那你跟普通凡夫有何区别?你不是染污众生相续吗?所以我要对僧众严格要求。你们对自己也要严格要求。

佛是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圆满的人,世上没有比佛更完美的。要代表佛,虽然我们不够完美,但是能装得出来完美也行,因为大多数人只能看到你的外表,看不到你的内心。如果你能为众生装,这是好事,叫表法。不要为自己能够得到赞叹、认可、供养去装,这是造业。

你为了让众生生欢喜心,为了能够把众生引进佛门,装也有功德。也许我一讲可以装,有些人就想:还能装啊,这不好吧,不是说表里如一吗?你为众生可以装。

我对出家人要求非常严格,对在家弟子要求没有这么严,即使严也严不到哪去,只要自己能精进修行就行了。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我们修的是大乘佛法,居士也可以成为僧宝,居士将来也能代表法与佛,因为居士也能成就,而后就可以代表三宝。

今天就讲到这里。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