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我们讲解密宗的重要性。很多人今生遇到了大乘佛法,甚至遇到了金刚乘,但是都没有倍加珍惜,究其原因,还是没有懂得它的重要性。“即身成佛”这个词虽然众所周知,但此法并非是随处可遇的,只有密宗才有。
我曾经讲过,禅宗是一个特殊的法门,虽然我对它不太了解,但是其境界与无上密法即大圆满特别相似。但是禅宗没有提及密宗的这类修持方法。其他的宗派都没有即身成佛的方法。藏传佛教含摄小乘、大乘,显宗、密宗,但是唯有密宗才有详尽的即身成佛之道。
密宗能即身成佛,因为它的起点高——八地菩萨的境界,从此处起修,一开始就是在自性上修的——“轮涅一体”,轮回即是涅槃,烦恼即是菩提,众生即是佛。八、九、十地都有类似的境界,但并不圆满,到佛的境界时才功德圆满。八地菩萨与佛的境界相似,所以起点很高,离佛近在咫尺。
八地、九地、十地叫三清净地,已经彻底断掉了烦恼障,即没有习气了。虽然后面还要断所知障的习气,但不是烦恼障的习气,因此叫三清净地。
烦恼在一地菩萨即见性时基本上就断掉了,但是烦恼的习气还在。打个比方容易理解:把酒从瓶里倒出来,虽然只剩下空瓶子,但是还有酒味儿,要放置一段时间,酒味才会慢慢消散。同理,菩萨通过不断地修炼,习气才会慢慢消失。到三清净地,比如到八地菩萨时,所知障已断,但是所知障的习气还有,所以所知障还没有彻底断掉;要到十地末尾、十一地时,习气障——即所知障的习气,才会断尽,就成佛了。所以应了知通过其他法门不能即身成佛,唯有通过密宗才能。
密宗主要是看根基,上上根基者才能真正修持密宗,因为它的起点很高。很多人都不确定:自己是不是上上根基者?自己的根器够不够?
既然遇到了密宗并且对其生起了信心,就是上上根基者。否则,第一,你不可能遇到;第二,不可能生起信心。有信心就是上上根基者,不要怀疑自己。也许现在你对密法一无所知,很迷茫,没有关系,有一天你会明白的,到那时就会豁然开朗了。
有些人说:“密宗的境界太高了,我的根基不够……”我以前在山下遇到过很多这类人。如果这么认为,你的根基就是真的不够,因为你没有信心。有信心就可以学密法,然后慢慢试着体验,总有一天,就会开悟,会感觉到那种不可言喻的境界。
密宗的“密”,有两层含义,一是隐藏,藏起来的是如来藏、佛性。佛陀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是被妄想、分别、执着遮蔽了。意即“如来藏”隐藏在妄想、分别、执着里,没有显发出来。
有时候显宗也讲“如来藏”,但只是大略提一提,不会重点讲,更不可能详解让你直指心性、见性成佛的方法。密宗直接让你看到、体会到藏在妄想、分别、执着里的如来藏。“看”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你们观想不出来,东看看,西看看,找不到也看不出来,这是方法错了。密宗的“密”即“隐藏”之意,隐藏的是佛性。虽然佛性是隐藏的,但密宗不绕圈子,直接把它指出来给你看。
这几天我们修的仪轨都是此种境界,一开始就是“众生本来即佛”——你、我、他本来就是佛。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我们念诵的仪轨,在皈依、发心段落就是此种超越的境界,从此处入手起点很高。如果认真的观察、思维,根本不是言思的范畴,都是不可思议的。密宗开门见山,让你直接看心之自性。
但在实际修行时,是先修基础的加行,还得让你绕。因为直接告知你是佛,你不能明白;直接把赤裸裸的佛性拿给你看,你见不到、搞不懂。当下告诉你时,你无法领纳或认知觉性,那就只能退一步,让你辛苦点,带你绕一圈,最后还要把你带回同一个目的地。带出去,最后必须要折返回来,这是一种真正的引导。
密宗直接讲五种圆满,一切的一切当下圆满——住处圆满、本师圆满、法圆满、同修圆满、时间圆满,都是从自性、佛性上讲的。我们不是要认知自性、回归自性吗?密宗就这样直截了当。
这几天修法有很多内容,但是有几个重点——稳、净、明。
第一,稳,即“定”,坚定之意。身份、环境等一切都不用转变,只要转心转念就行。但是做不到!即便是普通的工人,甚至是住在桥洞下的乞丐,也要坚信当下你是佛。佛性与环境、生活品质无关,住的无论是别墅、皇宫或天堂,佛性都不增不减。不是住在了皇宫,佛性就高人一等;住在桥洞下,佛性就减人三分。不是上师高高在上,佛性就高不可攀;弟子恭恭敬敬在下,佛性就微不足道。所以,要坚信自己当下就是佛。但很多人都半信半疑:“不可能吧,没有我这样的佛吧,至少也得有点与众不同吧。”不需要。
第二,净,即一切众生均为佛。因为我是佛,是不是其他众生就低我一等?我是佛,他人就是可怜的众生吗?不是,一切众生当下即是佛。如果真能接受这个教义,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烟消云散。但我们会分别:“这个有点可爱,那个有点讨厌……”若分别没有了,就都是平等的,都是一个佛性。在世间人的境界里要有区别,要随顺世间,但在佛性上没有区别。“净”,即清净,一切众生,环境、身份、长相等一切都不用变,当下即是佛。
第三,明,即不用观,而是能感觉到清净。刚开始是一种受,最后是一种觉(觉性)。没有断尽分别念时是一种“受”(感受)。当分别念断尽时,没有感受,而是一种觉性。觉性能了知一切,了了分明。这个“知道”不是分别念,而是能起到了知作用的觉性。
成佛不是变傻了,而是变得更聪明了。那时没有了分别心,只有觉性,洞察万物,明明了了,无丝毫迷惑。若没有这种境界问题也不大,no problem,有坚定不移的甚深信心,也是明,也是合格的密宗弟子。如果连信心都没有,一切就无从谈起了。
这三点是学密法必须要具足的前提条件。很多人参加法会就是供供灯、水、香,积累点善根,这也无可厚非。但若是真正想修密宗,真想把每天念的仪轨内容完全理解、全部消化,就必须具备这个条件。
密宗的境界强调“相”,即清净的显现。密宗主要讲的是相,不是体。或者说不着重讲体,因为之前显宗已经讲完“体”(空性)了。显密是层层递进的,在显宗境界的基础上,才可以修密,所以说显宗是密宗的基础。
见解、见地很重要,没有见解,一切都是空中楼阁。见解的高低和修行的境界应该一致,修行的境界决定最后的成果。密宗为什么不讲体?因为最究竟的中观应成派,已经抉择了远离八边戏论的大空性,一切都抉择为空性,没有可执着的法了,没有需要遮破的了,这是体(本体)性空。显宗的有部宗与唯识宗之间的辩论,唯识宗与中观之间的辩论,都是在体上进行的。
大空性是密宗的基础,自性不空不可能有显现,自性空了才有显现。好比瓶子空了,才可以装东西;否则不可能。只有空了才能接受万法,任何显现、对境都可以接受,否则无法接受。密宗讲清净观,自己与众生是佛,一切都是清净、圆满的,但体是空的。否则即使是清净的,也不能显现、存在,这跟显宗一样。密宗讲相时,虽然体空但不离相。
佛宣讲了卷帙浩繁的《般若经》,现在藏传佛教甘珠尔里仅《般若经》就有12卷,而且每卷很厚,这还不是全部。《般若经》的精华是《心经》。《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一切法皆如是。意思是:空也不是单空,还有相,相不离空,空不离相,简单的概括即是此意。
显宗讲相时,没有讲清净观,讲的是如幻如梦,假立、迷乱的显现。深入分析:假立、迷乱的东西能与佛性结合吗?不可能。假立、迷乱的显现不存在,但显宗就是这样安立的。“眼耳鼻舌身识”等感官世界中,六根发送的信息,觉察到的东西,都是迷乱、假立的,也言之有理。但与此同时也有清净的显现与相,即“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佛的功德都是本具的,这是藏传佛教的一个辩论重点。
有的说佛性上有这些德相,有的说没有——佛性就是空性,那是不对的。按自宗的观点,佛性上这些德相都存在,你们之前都听说过“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所以一讲就能接受。
即便接受,但有的人并未深入、细致地思维过,只是人云亦云,随声附和:“既然都这么讲,可能就是吧;这句话早就讲过,是这样的。”其实,藏传佛教里这个观点有很多辩论,各宗各派是不会随便承认的,有很多教证理证。自宗的最终观点是:自性上有德相,如来藏、清净的显现不是单空,佛的十力、四无畏、十八种不共功德等,都是本具的,在自性、佛性上是存在的。
世间的显现都是虚假、迷乱、不存在的,但是如来智慧德相,成佛时出现的广大神通,都是本具、清净的显现,密宗就要把这些挖掘出来。清净的显现是本具的,它跟体——空性是相结合的。
密宗的重点在相上,讲清净的显现。法会仪轨都有密宗的清净三昧耶的境界——一切显现、色法,都是清净的佛身,一切音声都是咒语,一切意念即是觉性。密宗就是从这里修的,佛不在他方,就在这些显现里,所见的显现叫色法,它们都是佛身。
也许有人怀疑:“能这样修吗?不能吧”。可怜!就在显现里修,在顺境与逆境面前都能保持正念,便都能亲见觉性,这样都是佛。有人说:所见的一切色法都是佛身,是不是像释迦牟尼佛那样是金色的,或是像阿弥陀佛那样是红色的,还是像药师佛那样是蓝色的?不是。能让你发挥自性、佛性作用的都是佛,不管顺境逆境都能提起正念。
在一切对境中让觉性显现出来。比如,一个人对你态度不好,甚至恶言相向,那是给你表法。如果你能提起正念,让自己的觉性显现出来,他就是佛,因为他起到了佛的作用。虽然他在骂你,若是你内心很欢喜,觉得:“这是佛在加持我”。如果在一切对境中都能保持正念,把内在的觉性挖掘出来,让其显现,你就做到了“一切色法即是佛身”。
“一切音声都是咒语”。咒语有很多的内容、含义,今天就讲咒语的作用。咒语不是几个字、一种发音,而是一种佛语、超越的能量与加持。它能消除你内在的负面情绪与生命中出现的违缘、垢染(不清净的念头)。念咒语就有此番作用。
“一切音声都是咒语”即顺境逆境皆是咒语。比如:今天有人骂你、诽谤你,你能由衷地心生欢喜。现在有些人装欢喜,说:“随喜、随喜……”欢喜心没有生起来,随喜什么?随喜是随之欢喜,即发自肺腑的欢喜之心。
真正的欢喜之心是觉性的流露,不是阴晴不定的心态。也许暂时是喜忧参半的,但最后肯定不是。欢喜心不是无常的,也是觉性。一切音声,包括妙音、浊音、噪音等,都能启发内在的觉性,让你生起不可思议的欢喜心。在对境中都能提起正念,虽然境界有点低,但是也差强人意,这是“一切音声都是咒语”的意思。
“一切意念即是觉性”,尤其讲大圆满时,一切都是觉性的流露与光芒,这是一种表达方式,其实觉性的光芒亦即觉性。密宗里讲,当你的念头生起时,不要讨厌它、消灭它,而是看它的自性与真正的面目,如果做到这点,就是觉性。“烦恼为菩提”即此意。
我以前也很狭隘,认为佛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咒语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觉性只是偶尔出现,很神秘的。后来明白了那些都不是,就是在显现中找佛,在音声中找咒语,在念头中看念头,用心看心。如同海和浪的关系,浪出自大海,最后要回归于海,其本性是海。禅宗讲水和冰的关系,温度在零下的时候水变成了冰,在零上的时候冰变成了水,但自性是一个。
分别、觉性就是一念,你看懂了就是觉性,反之就是心、分别念。起心动念并无大碍,我不怕,让它起,然后看它的自性。一个念头能干嘛,怕什么啊!可我们不怕自己的念头,却怕别人的。其实别人的念头更不用怕,它无法影响你,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没必要。凡夫总是活在别人的世界里,怕周遭的人对自己不满意,一个得大自在者,不会在乎别人的评价。这些评论无非是种分别念,百无一用,做不了什么。愣神的功夫分别念就出来了,好像势头很猛,近前观察时就没有了,起心动念都是如此。
有些人说:“上师,怎么办啊,我妄念纷飞,恶浪翻涌,很可怕。”没什么可怕的,不要纵容它,让它继续下去就会伤害你。如果你看着它,它就对你束手无策了,而后像海浪回落大海,消于无形。“念”生起来,一会儿就没有了,其实它当下就没有了。我们经常用“云聚云散、花开花落”来形容念头的无常,无常就是没有,认知它,它就是觉性,要这样修。
我经常讲:修行与生活相结合,修行与工作相结合,也是此意。不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找佛,找不到。佛说在十万亿国土之外,有个西方极乐世界,那里有个祖师叫阿弥陀佛,我们可以移民到那去。这都是不了义的说法,说白了就是骗人的。如同妈妈在孩子哭闹、伤心的时候,就给他讲故事,骗一骗他就笑了、不哭了,也就息事宁人了。佛也是此意,佛怕你到处找,到北京找没有,到拉萨找不到。现在科技发达,即使坐火箭也不能到西方极乐世界,因为它在十万亿国土之外。找不到你就会期待:我什么时候才能到极乐世界?什么时候才能见到阿弥陀佛?
不要往外找,要往内找,密宗讲要在自性上修。自己就是佛,佛、咒语要在自性上找。整天念咒、念经,想开悟却是徒劳。单单靠抄《心经》、念《金刚经》,也不能开悟。有人说:“能啊,慧能不是见性了吗?”你跟慧能不可相提并论,慧能是念《金刚经》见性的,这不假。但你不是慧能的根基,再说你开悟的因缘可能不在《金刚经》上,所以不要过于执着。
让念头自然生起,然后看着它,一看就没有了,所以藏地修密法的人讲:起一百个念头就能遇到一百次觉性。他希望有念头,他不怕念头,而且会把念头转换成觉性。在念头上找觉性才能找到,否则找不到,因为发现觉性的切入点就在念头上,念头很重要。所以你不要因为“我起心动念多,我这个念头很肮脏”而灰心丧气。其实没有实实在在的肮脏,佛性“不增不减”即此意,这点很重要。
我们学习的《现观庄严论》,里面讲的全部是显宗的义理——五道十地全是菩萨的境界,即三清净地——八、九、十地。但即使到了三清净地也不能成佛,因为圆满、成熟、清净三种功德没有圆满。三清净地菩萨的入定功夫已经达到了极点,完全可以一直安住在定中不出来。八地以上的菩萨,为了圆满三功德还会出定。
三功德的第一个是圆满功德,即证得没有圆满,因为还有一些细微的所知障,简而言之就是所知障的习气还没有放下。相对于所得而言尚未证得,所以证悟的功德还没圆满。因为若是所断没有断尽,就还有所知障的习气障。这时,所证必然未证,所以证悟的功德不可能圆满。这是三清净地的菩萨必须要出定的第一个原因。其实他们也可以不出定,原本粗大的烦恼障、所知障都没有了——彻底断掉了烦恼,也没有了所知障,但剩下了一点极其细微的习气障没有断,所以要从定中出来。
第二个功德是成熟。菩萨要成熟他所化众生的相续。当菩萨成佛时,首先,The first step,他在自性中成佛,回归自性;然后,The second step,他要给众生示现成佛,此时必须有第一批弟子,这些人必须要知道他成佛了,并能接受他的教育。虽然他们都还没有见性,但是快要瓜熟蒂落了,跟慧能差不多了。第一批弟子可能是七、八个人,也许是十个人。要成熟第一批所化众生的相续,这是菩萨在成佛之前要做好的准备,得下功夫。有些人说:我不度众生也不帮助他人了,我就自己修,自己成佛。这样休想成佛,因为成佛之前没下功夫,所以没有所化众生。
你成佛之前要结善缘、度众生,至少要有一部分人。当年佛陀有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弟子,不计其数,这都是他早在因地的时候就结下的善缘,他示现成佛是为了度化他们。示现成佛是在他人的世界里示现,不是在他自己的世界里,他在自己的世界里,已经是自性佛了。色身佛主要是安立在他人(所化众生)的相续中。因此菩萨必须要有自己的所化众生,而第一批弟子的相续必须成熟。
相续成熟的标志是见性,即一点拨就能见性。“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可能差那么一点火候。“滴水成河”,一滴滴地积累,可能容器只差一、两滴水就溢出来了,然后就见性了。如果因地没有与所化众生结善缘,就不能成佛。自私地修,即使严格地闭关,也只能成小乘的独觉佛,不是究竟的,独觉佛没有大批的眷属去度化。
第三个功德是清净。菩萨成佛的时候,在他自己的世界里必须是清净的,这是必须要达到的境界,“清净”是自己的世界彻底清净。西方极乐世界是清净的,释迦牟尼佛的世界不清净,这主要是佛陀所化众生的相续不清净,在他自己的境界中是清净的。
《维摩诘经》中有一段舍利子和螺髻梵王的对话。螺髻梵王是他方世界里来的人,他说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是如同极乐世界一样的清净世界,舍利佛说:NO,不是。你看这里有石头、黄土等不清净的显现,他们两个辩论不休,一个说清净,另一个说不清净,最后佛说:他俩都对。
当一个人心清净时,外境显现都是清净的;反之外境显现都不清净。我的心清净,所以我的世界、娑婆世界是清净的,就是此理,心若净则境必须清净。心没有彻底清净,外境肯定是染污的,因为外境都是内心的反射。我们平时总说自己学佛、修密,算了吧。若总是处处挑毛病,那都是自心反射出来的,你看到的缺憾、不足都是自己的内心。有些人不承认、不听话,还指责别人,挑三拣四,若是真的明理,外境确实是自己内心的反射。
心浊境染,心净土净,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不是瞎编乱造。舍利佛与螺髻梵王各执己见,难分胜负。最终佛发话了:你们俩别争了,都对。舍利佛的内心不够清净,所以看到的都是不清净的;螺髻梵王的内心是清净的,所以看到的都是清净的。实际我的世界是清净的,在我这里没有不清净。
所以清净的功德必须要圆满。圆满、成熟、清净这三种功德没有圆满,三清净地的菩萨就要出定,还得努力打工。反之,菩萨就成了老板(成了佛),就不用打工了。《现观庄严论》里讲,八地菩萨就不出定了,一直在定中。八地菩萨把烦恼障都彻底断掉了,因为他已经入定出定自如自在了,出定随心所欲,入定后不出来都行,定功达到了极点,所以菩萨的智慧有力量,能把烦恼障都彻底断掉。
阿罗汉只能入定,但他不能自由出定,到时候通过佛的帮助,提醒出定才能出来。要么他一直落入了寂灭边,因为他贪着寂灭,所以出不来。我们贪某个东西的时候,也是陷在里面出不来。贪钱就一门心思想赚钱,简直心无旁骛,虽然学佛了,还老想着财神,因为爱钱。贪什么就会被什么束缚。阿罗汉贪着寂灭的状态,所以就沉沦在定中无法自拔,最后通过佛的帮助才能出定。八地菩萨与阿罗汉不同,他是自由的,出定、入定自如,这叫功夫。
我们现在虽然修出一点功夫,但是一入定就出不来了,或者一出定就难入定了。观想也是,有的内容能观出来,有的就观不出来;观本尊,这里观出来了,那里却观不出来了。有时候我说需要睁着眼睛,那叫心性休息,在自性当中修行。但是睁开眼睛又入不了定,自然就想闭眼睛。有人闭眼行,睁开不行;有人睁眼行,闭眼不行,这都是功夫没达到的表现。
八地菩萨想入定就入定,想出定就出定,已经达到随心所欲,即自由自在的状态了。我们修禅也要练到这个程度,无想禅、有想禅,想入定就入定,想专注就专注,反之亦然。八地菩萨就有这种真正的禅定功夫,这叫寂止。入定了出不来,是世间的禅定,这种禅定鬼神也有,没什么了不起。
我们现在就开始修清净观,广结善缘,争取早证菩提。要精进学修,断惑生智。疑惑断掉了,智慧自然就会产生,不管是暂时的智慧还是本具的智慧,都以此种方式显现。八地菩萨都有没证得的地方,你们好像都没有疑惑,这并不是什么好事。禅宗讲: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我们可能就是“不疑不悟”的状态,久久不开悟是因为没有疑惑,没有疑惑是因为没有思维。仔细思维才会产生疑惑,再思维就能断惑,智慧就显现了。所以要努力学习。
今天我把所有人都当成孩子,希望大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广结善缘,多种善根,不结恶缘,而且是持续不断地广结善缘,你的所化众生相续就成熟了。
尽量将一切观为清净,有人刚开始就说观不出来,那是因为你根本没有观。观要下功夫,持续不断、循环往复……最终滴水穿石,必须有此种功夫,三种功德才会圆满,否则不可能。大家可以试试滴水穿石,在光滑的石头上面滴水,滴百次、千次、万次,甚至百万、千万次都看不出一丁点儿效果,但是持之以恒地滴下去,再厚的石头都会洞穿无余,这叫功夫。
我们现在是蜻蜓点水式的学修,边睡觉、吃饭,边修法、学习,这都是用茶余饭后的时间,把学修当玩儿。很多人把学佛当成养生,到最后连养生的效果都会落空。现在就开始修持这三种功德——圆满,证得圆满;成熟,让所化众生相续成熟;清净,让自己的世界变清净。此三种功德是重中之重,修行,尤其修密宗要从此处入手。
密宗还讲要保密,那要保密什么?主要从学修次第角度考虑,若是相续不成熟,就不能给你讲大光明,不能说你现在就是佛。以前佛讲空性的时候,很多小乘的阿罗汉吐血而亡,因为接受不了如此高深的义理。我觉得你们的根基尚可,听了这么多,却一点不适的反应都没有,说明你们至少不是劣等根基——吐血而亡的那种,起码连头晕的感觉都没有。按次第修行其实也是一种引导的方法,把适合你的法循序渐进地给点,再给点……让你不断往上攀登,不能一下子倾囊相授。
“某某师父、上师很慈悲,给了我所有的灌顶,传了全部的窍诀……”那样你就完了,根基不够时都传了,你也不知道怎么运用,只会原地踏步,走了100年还在那里,所以不能这样求法。密宗强调次第,若是你还没有达到修密法的境界,就要慢慢来。引导你按部就班地修,每到一个层次都给你传相应的法,到了下个阶段还给你传相应的法,等你的境界提升了,还有更好的法。这样就能一直进步、提升,慢慢相续就成熟了,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刻,立即就见性了。那时候彻底就“傻了”,但那不是世间的“傻”,是“大傻”。
弟子相续不成熟时也要保密。不能说:这是最究竟的大圆满,传给你。你相续不成熟时,相当于还在楼下,要爬楼梯,此时若是得到了究竟的法,就不愿意爬了。在楼下就要爬楼梯,一层层拾阶而上。爬楼梯时告诉他:楼顶上有花园,就像西方极乐世界一样,那里应有尽有,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如此一来他就会很期待,就会心甘情愿地修。爬楼梯的过程不难,上师会一层层引导。如果凭一己之力爬到第九层,肯定爬到半路就不想爬了,嫌累想歇一会儿。所以不能让他孤军奋战。
一位真正的具德善知识会全程陪伴他,一直把所化众生带到最后,即使善知识是乘愿再来的,也是这个任务。若是你在楼顶上面喊:你过来,我在这。可是人家不知道如何上去,即使告诉他有楼梯,爬到楼顶也难,因为他不一定能找到楼梯。或者找到了楼梯但也不愿意爬,或者有人爬到半路就爬不动了,想半途而废。所以不能对众生不管不顾。
菩萨有四摄法,其中的“布施”是给点东西叫他过来,“爱语”是哄他开心,慢慢摄受就带上去了。修清净观,成佛就没有问题,如果想学密,从现在开始逐渐圆满三种功德。需要保密的法也会一层层给你讲,如“万法抉择为心,心抉择为空,空抉择为大光明”,逐一抉择,层层递进,无他。
今天就讲到这里。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