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双身佛的寓意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345
  • 分享到: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前几天给大家简单的讲了第一转法轮、第二转法轮以及第三转法轮的主要内容,然后第三转法轮分显宗、密宗两个部分。显宗也是比较了义的法,也接近密宗,也讲如来藏;汉传佛教里的禅宗,也讲如来藏,即众生本来就是佛。禅宗的祖师们异口同声地如是宣讲,比如:“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第一句与第二句主要讲体,不生不灭即刹那生灭,亦即没有生没有灭,因此就不生不灭,都是在讲超越的境界。

我们不能太相信自己的“眼耳鼻舌身识”,因为诸根都是有限的。即使从科学的角度来讲,人类只能达到三维空间,科学还讲四维、五维空间以及更高的空间,这些已经超越了我们生存的空间。佛讲这些是告诉我们,不要太相信你自己的眼睛、耳朵及你的世界,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世界。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不要太自私、自负,只为一己之利。果真如此,很多烦恼自然烟消云散。因为如果我们太相信自己的“眼耳鼻舌身识”等感官或观点,对立即由此而生。每个人的感官不尽相同,就产生了对立与冲突,继而争斗等会接踵而至。所以没有对立或矛盾,也不要制造这些,没有对立就不会产生矛盾。

第三句与第四句讲的是与密宗同样的境界,境界虽同但解脱之法不同。“本自具足,本无动摇”。具足的是智慧、德能与相好,即佛的诸如十力,四无畏等种种功德。“本自具足”即本来具足,观五种圆满是将本来清净的观为清净,而不是将非清净的观为清净,如此一来则不符合实际,可能是一种颠倒的观点。但真相是将清净的观为清净,现在即使看不到,也感受不到清净,但是也要相信这个真理,要观清净。

有人会疑惑:我为什么感觉不到、看不到清净的显现呢?这都是自己的问题,因为心不清净,所以外境才不清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或世界,同样是人,有些欢天喜地,有些苦不堪言,快乐与否其实与外在因素关系不大。“因为没钱、没房又没车,因一无所有而痛苦……”这个理由并不成立。因为深山里的老修行们,往往一无所有,连顿像样的饭菜都吃不到,吃的是草,喝的是凉水,但是他们都很快乐,very,very happy。

如果从物质条件的角度讲,密勒日巴每天都得哭,恰恰相反,密勒日巴又唱又跳,唱的都是觉歌,跳的都是觉舞,全是自性流露。其实物质的享受不叫享受,是转瞬即逝的刺激,内心的享受才是最大的享受。

我们会找很多不快乐的理由,但那些都不是真正的理由。物资富足也不是快乐的理由。快乐也没什么理由,像刚才所说的密勒日巴。如果世间人看,密勒日巴有何快乐可言?他一无所有,在山洞里像个猴子一样,全身长毛。连吃的东西都没有,快乐从何而来?他每天快乐无比,自娱自乐,唱觉歌、跳觉舞,他的快乐没有理由,放下了就快乐,否则不会快乐。

放下之后在哪儿都快乐,怎样都快乐,否则,在哪儿都不快乐,怎样都不快乐。都不尽相同。我们也许有很多不清净的,但是我们自己的心,本来就是清净的,即将清净的观清净。这是讲“本自具足”,“具足”的是种种功德。

“本无动摇”即没有动摇过,简而言之,无论众生在天堂还是在地狱,自性没有改变过,种种功德仍然具足。“本无动摇”,从本体、自性的角度讲都一样,提婆达多和释迦牟尼佛没有区别。我们经常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屠刀”的意思是心态放下了你就是佛。

清净或不清净都是从自性中产生的,但是不清净的显现不是本具的,它是自性的一个作用、幻化。清净的显现才是本具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承认密宗的境界。因为我们讲体和相(第二转法轮的内容)是一体的,这些迷乱的显现(相)如何与本性无二无别、浑然一体呢?若是如此承许,成佛的时候,可能也仍然有这些迷乱的显现。

佛的境界里没有迷乱的显现,都是清净的显现,清净的“相”才是与“本体”无二无别的。《定解宝灯论》主要讲的是第二转法轮的内容,但是很多境界都与密宗一致,所以它是显密圆融的论典。还有龙树菩萨的《赞法界颂》讲的也是如来藏。

按藏传佛教的教理,显密的区别在于,显宗没有展开、重点宣讲第三转法轮的内容,而密宗则不然。密宗是从光明这个“点”入手的,而不是从“体”上入手的。虽然密宗也会提及空性,但不会讲太多“体“方面的内容。比如讲三等持,第一个“真如等持”讲的就是空性。但是它的重点不在于“体”,因为“体”在显宗里已经抉择得相当究竟了。又如中观,尤其是应成派,已经把万法抉择为大空性了,从本体的角度讲这是最了义的,无能出其右者。但密宗的重点不在“体”上,而是在“相”上。一般显宗第二转法轮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讲一切相(显现)都是虚妄、迷乱、假立的,都是不究竟、不清净的。

密宗以显宗的境界为基础入手,我们的世界里所看到的不清净的东西——诸如人、房屋、山河大地等等,密宗称为世俗谛,但这是颠倒的世俗谛,它并不正确,因此需要断掉。颠倒世俗谛并不存在,是一种虚妄不实的迷乱现象,如同梦境。但即便如幻如梦仍存在相,而且是清净相,一切本来清净。

《喜金刚•二观察续》云:“众生本为佛,然为客尘遮,垢净现真佛。”众生本来都是清净的佛。佛是不是像释迦牟尼佛那样金光闪闪的?不一定;那是不是像阿弥陀佛那样红光闪闪的?也未必。

“佛”即清净之意,都是清净的,成佛并非外表发生改变,当你的心清净时,看到的就是清净的显现。比如你看某个人、某个众生时,如果对方能让你生欢喜心——无漏的欢喜而非有漏的欢喜,即不可言喻的欢喜,能激发你内在的觉性,就都是佛。我们现在感受到的只是相似的、假的欢喜,一会儿就消失无余。因为有烦恼,有漏的欢喜会伴随着痛苦。看到平时自己最讨厌的人,若能突然生起不可言喻的欢喜,激发出你的觉性,那此人就是佛,无他。

不管何种物、何种法,只要能激发我们内在的能量,它就是佛,即便不是佛,也是佛的幻化。密宗专门具体的展开讲何为佛,你们到目前为止可能没有听过太多密法,它就是逐个讲名相上的佛、佛母,安立佛的形象、名号等,因为我们就相信这些显现。

其实你的第六识是毗卢遮那佛,那外面刮的风、其他的色法都是毗卢遮那佛。这样讲是为了众生,因为众生执着这些。

其实不需要逐个用佛的形象安立名称,因为都是平等的。一尊佛,你执着他是毗卢遮那佛,他就是毗卢遮那佛;你执着他是东方不动佛,他就是东方不动佛……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切都是自己的心。按密宗的观点,都可以抉择为心。比如:“色受想行识”五蕴即五部佛,“贪嗔痴慢疑”五毒即五种智慧,烦恼即菩提,众生即是佛……密宗里直接就是清净观,这是为了度化众生。

有时候我们说上师是金刚萨垛佛,有时候又说上师是阿弥陀佛,有时候又说上师是观音菩萨……那上师到底是谁?都可以,这就是佛法。

言思的范畴——我们能想出来、说出来的,都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是超越的,远离言思的,我们通过这些相似的说法了知佛法,这叫方便法而不是了义法。

密宗里讲很多佛的名相,有的你们可能没听过。如:“水是玛玛格佛母,风也是佛母。”你们不明白什么意思,也没看到佛母,只看到水、感知到风。但这是种引导,让你认知佛的相(包括释迦牟尼佛的相)并不固定,没有绝对的。真正、究竟的释迦牟尼佛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在。密宗里讲的都是有寓意的,无论颜色、肤色或者穿着都是表法。

凡夫爱分别、执着、打妄想,所以就先随顺他的根基。这是退而求其次的办法,只好让你多打些妄想、分别念,多去执着一阵子佛的形象。其实这并不究竟,对佛像的执着也要放下、断尽,佛就是“不分别、不执着”的意思。

有些人,看到跟自己合不来的人就生烦恼,就不愉快,这对你来说是魔的显现。是佛还是魔取决于你的心态。如果你把他视为佛、观为佛,他就能让你生欢喜心,让你快乐,你的心就清净了。如果你把他观成魔,他就让你不欢喜、不愉快,让你生气,污染你的相续令其难以清净。所以智者应该把一切都观清净、观美好,这多好。

我十余年前就讲过:世上没有完美,想开了、想通了就是完美;世上没有完美,知足了、少欲了就是完美;世上没有完美,放下了、随缘了就是完美。不完美的才是完美。有些人追求完美,自己也觉得达到了完美,其实不然,有一天你肯定会大失所望。密宗讲的这些都是表示,也是一种引导,是让我们领悟真正的佛是自性清净。

不要把外境视为不清净、不好的,言思的范畴都是方便语,不要太执着。用手指着天上的月亮让你看,你要去看月亮,愚蠢的人却盯着手指。有些人今天有违缘,就祈祷祈祷莲师;明天觉得某某众生可怜,就为他念念观音菩萨;后天生病不舒服了,又念念药师佛;想到往生的时候,又念念阿弥陀佛……就像吃药一样。在分别念的世界里,这样分别也对。但这都不是了义的,你的心不了义,所修的法也不了义,你明白此理即可。

我并不是说不舒服不能念药师佛,可以念,念药师佛起的作用会更大,加持会更快。但这都不究竟,密宗是针对有分别心、执着心的众生,而宣讲了这些佛理与佛法。若是只盯着手指不看月亮,那你永远看不到也找不到月亮。这里讲的,都是我们应该努力达到的修行境界。我们经常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那是不是要去喝酒吃肉,随便造业呢?不是此意,这里讲的是境界,说的是我们要有这样的境界。

境界应该是此等状态,如莲花生大士所说:“见解比虚空高,取舍因果比面粉还要细。”即使你的见解比天还高,但取舍因果比面粉还要细,仍然要取舍因果,讲的也是境界。“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也是此意,行为上不能随便,而是更加谨慎,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在一切对境中能做到随缘,不管顺境或逆境,不管是一帆风顺还是逆水行舟,甚至天塌、地陷了,都不影响你心本来的宁静。

我们以前讲净土法的时候说:阿弥陀佛到时候一定会来接引你,但是以何种形式则不得而知。也许是地震、海啸或绝症……你能否接受?若能,今天得绝症了就能了悟到:“哦,阿弥陀佛终于来了。”你若真的能从内心接受,即使身体痛苦不堪,但心会毫无痛苦。因为你会坚信,这是阿弥陀佛来接引,所以内心会无比快乐、自在安详,这叫身受心不受。若你的境界还要高一些,那身也不会受,但这更难。

身受心不受,我们是能做到的,这就是死亡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的方式,即阿弥陀佛来接引,没有其他的。诸如到时候奏着天乐,带着诸圣众来迎接……都是方便语,都是不了义的说法。极乐世界不一定有这些法器。我没去过,也不知道,但是我推断不一定有,因为若有这些法器,就应有铁匠、木匠……极乐世界应该没有工业吧,开个玩笑而已。其实这都是方便语,若能接受这种死亡方式,就叫“接受阿弥陀佛的接引”。这样,死时就不会有恐惧、无明、无奈等痛苦了,起到离苦的作用即可。

没有形象上一成不变的佛,佛也没有固定的接引形式或方法。普通人死时,心中无限恐惧、万般无奈、迷茫痛苦。你若知道这是阿弥陀佛来接引,临终的种种痛苦都会消失,起到离苦的作用,叫做“阿弥陀佛来接引”。“片叶不沾身”,即不影响自心的宁静。果真能达到此等境界,那么在地狱或是在天堂都一样。真正的境界,不是必须取此舍彼,而是宠辱不惊。

真正修行人的解脱状态是,怎么都行!疾病缠身,行!健康无病,行!死了也好,活着也不错;富可敌国很好,一贫如洗也安贫乐道;位高权重好,卑微低下也不妄自菲薄……不是仅在嘴上说,而是内心真的这样想,这就是解脱的状态,也是一个修行人最终要达到的境界。

现在有的人,说是学佛,讲的都是高深的法,但分别心特别重,“这个对,那个错;我要这样,不能那样……”一看到密宗里讲的双身佛,就怀疑是男女交媾。双身佛指方便与智慧双运,是表法,表示我们的本具与本面。“本面”是空与相、福德与智慧双运,二者不能分离。旧译宁玛派讲基(开始的起发点)、讲根本的时候,是二谛双运;讲道(过程、方法)的时候,是二资双运;讲果法、讲最后的果时,是二身双运。

“二资双运”,即智慧与福德双运。只有智慧,不积累福德不行;只积累福德,没有空性智慧也不行。既有空性智慧,还要积累资粮,必须在空性、智慧的摄持下多做善事。不能离开空性与智慧,我们现在做功德大多是盲目地、糊里糊涂地做,结果事与愿违,害己害他,这都是没有智慧的原因。做善事是对的,没有智慧是不可取的。

佛强调的就是:做善事的同时要有智慧。在何种时间、何种地点、何种情况下,可以做何种善事,都是有讲究的,不是随便的。真的,我做善事还是有讲究的,要如理如法。

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做相应的善事,都有讲究,不是盲目地做。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二资双运是过程,最后得到的果位是二身(色身和法身)双运。法身无相,但色身有相,体空而相不空,空与不空是一体的,这即是二身双运。法身是体,是无相的;色身是报身佛、化身佛,是清净之相,所以色身是有相的。双身佛寓意着“基道果”都不离双运,要正确地理解。歪曲地理解是造业,不要这样。

很多人都诽谤密宗,实际上他们根本不了解密宗。他们既没研究过密宗,也没读过续部就妄加评论,通过某些人的行为去衡量清净、究竟的佛理与佛法。我曾经讲过,个人的认知与行为不能代表法,要依法不依人,可以以法为标准衡量人,但是不要以个人行为去衡量、评论法是否究竟,人是人,法是法。真正成佛的人,才能代表法,其他任何人都不能。

藏传佛教每个大德都承认,很多修行人有问题,因为都是人,而且都在修行,尚未成佛。藏地那些活佛、转世灵童是一言难尽的,有活佛头衔的不一定都是活佛,认定转世灵童与活佛只是一种习俗、传统。

在藏地真正有智慧、有观察能力者,都不会迷信所谓的活佛。是不是活佛要看弘法利生的事业,如果有广大的弘法利生的事业就是活佛,否则就不是。这个衡量标准是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讲的,不是我杜撰的。

如果有广大的弘法利生的事业,肯定是再来者。因为一个人在一生中,在一生的短暂时光中,很难达到如此不凡的境界。至于其他的既不承认,也不评说。“不赞不谤一切人,不赞不谤陌生师”,即对于不了解的人或上师,不赞叹也不诽谤就ok了,我们也没有义务去赞叹或诽谤,这是华智仁波切在《自我教言》里宣讲的。

“不赞不谤”——不赞叹、不诽谤,不要接触也不要特意说。我们都是按照这个教言做的,因为这是上师教我们的,我们始终都是“不舍自道,不扰他心”。除非是与自己有缘的众生或弟子,那肯定要管,其他的只能袖手旁观了。其实不是不管,是没有缘分,佛度有缘人,无缘者佛也无法度化。所以不要多管闲事,我们只能默默地发愿:将来有一天能度化他。

这就是密宗,讲的就是清净观与大光明,让你直接体会佛的净土,体会佛的庄严,而不是让你去造业。很多人入了密乘后就放任自流了,好像不需要受持任何戒律一样,没有这样修密法的。

我们看看历代祖师们怎么讲的:阿底峡尊者说他入小乘受别解脱戒,一条支分戒也没犯过,这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里和他自己的教言里均有提及。这说明别解脱戒对尊者来说很容易,但对我们来说很难。

一个末法时期的众生,做不到不犯戒甚至是不犯支分戒。根本戒、支分戒,支分戒里还有支分戒,戒条多得很,谁能守得住啊!但是对于末法时期的众生而言,很多戒条佛陀是开许的,因为社会与人及环境都在变,一切都在变,所以佛法也有改变。我以前讲过,其实佛法里讲的戒律是活的,不是死的,它应该是随顺年代、地域、众生而定的,不是死板的戒条,但是现在很多人都不明白。

佛教与其他宗教不同,其他宗教没有讲以智慧为根本,而我们则不然,所以每个戒条都是活的,不是死的。其他宗教没有以智慧与觉悟为根本,所以都是教条的——无论何时,无论是否能受持,也无论是否能受持住,都必须要受持,但佛教不是。

我是末法时期的比丘,不是正法时期的比丘,犯了很多支分戒,但是我心里没有障碍。但是阿底峡尊者说他连支分戒都没有犯过,这对我们来说是很难的,但是对阿底峡尊者来说却轻而易举。

尊者说他入大乘佛教,受了菩萨戒后,虽然犯了很多戒,但是从未与墮罪(犯了戒)一起过夜——犯戒当天会立即忏悔。你看,人家持戒多严格。再看看我们,都受了菩萨戒,“如昔诸善逝”,每天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可是不知道菩萨戒的学处,时时刻刻都在犯,对我们来说菩萨戒反而是最容易受持的。对真正的修行人——阿底峡尊者来说,菩萨戒比别解脱戒更难守持,他做不到不犯戒,但是他能做到不与堕罪一起过夜,当天就能忏悔。

阿底峡尊者说当他入了密宗金刚乘之后,可能时时都在犯戒,而且根本来不及忏悔又犯了,没法收拾了。守持密乘戒非常难。

有些人是颠倒的,认为修持密宗、守持密乘戒很容易,甚至根本不用守护什么戒条;守持菩萨戒也很容易;守持小乘的别解脱戒最难……这种观点是颠倒的,算不上真正的修行人。

密宗非常严格,戒条不计其数——有成千上万,所以对密法要有正确的认识,我们不能理解错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要听信他们以盲引盲。

密宗还讲境界:“修行人、成就者,视黄金如粪土。”黄金与粪土,馒头与粪土肯定不一样。这点很容易理解。即使是成就者也只会吃馒头,不会吃粪土,否则就是疯了。现在很多人不吃馒头却吃“粪土”,这是错误的。这都是密宗里讲的境界,不要在实际生活里应用;虽然要有这样的境界,但在生活里还是要正确取舍。

很多时候没有一定的标准或固定的戒条,都是活的,你能做到不染污自他、世界与环境,不伤害自他、环境、世界与宇宙,能做到这些叫行善,你就是一个行善者。

有些人看似在行善,其实却在害人害己,又破坏环境与宇宙,这不叫行善而叫做恶。恶有恶报,有些人盲目地做一些所谓的善事,反过来作茧自缚,所有的不愉快、不顺利、不好的,都会引到自己身上来,这是自食其果。总而言之,谈到境界的时候不要太执着。

今天就讲到这里。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