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丙三、彼应如何依师之理 分二

《如何依止善知识》 ︱ 益西彭措法师.编述 ︱

丙三、彼应如何依师之理 分二:一、以宣说具相者须依师之理而连接上下文  二、真实宣说依止轨理

【第三,彼应如何依师轨理者。】

丁一、以宣说具相者须依师之理而连接上下文

【如是若自具足器相,应善观察尊重具否如前说相,应于具相受取法益。】

如果自己具足法器德相,应当善加观察上师是否具足上述德相,应在具相上师座前受取法益。

【是复有二传记不同,谓善知识敦巴与桑朴瓦。】

这又有两种不同的传记,即善知识种敦巴和桑朴瓦依止上师的传记。

【桑朴瓦者,尊重繁多,凡有讲说,即从听闻。自康来时,途中有一隖波索迦说法而住,亦从听闻。徒众白曰:“从彼听闻,退自威仪。”答云:“汝莫作是言,我得二益。”】

桑朴瓦有许多上师,凡是遇到有人说法,他便前去听闻。一次,从康区的回来,途中遇到一位居士正在说法,他也去听法。

弟子们说:“依止他听法,有损自己的威仪。”

桑朴瓦却回答:“你们不要这样说,这次闻法我得到两种利益 [1] 。”

【善知识敦巴者,尊重鲜少,数未过五。】

相比之下,善知识种敦巴依止的上师很少,数量不超过五位,分别是:授居士戒的上师、教他念书的上师、舍准大师、班智达弥底、阿底峡尊者。除了在舍准大师前曾听受有关法相的经论外,在其中三位上师前,他只听受过一两次经教,主要是依止阿底峡尊者。

【博朵瓦与公巴仁勤喇嘛共相议论彼二谁善,谓于未修心易见师过起不信时,善知识敦巴轨理善美,应如是行。现见此说极为谛实,应如是学。】

有一次,博朵瓦和公巴仁勤一起讨论这两种依师轨理哪一种更为妥善。他们认为:在尚未修心、容易见上师过失而退失信心时,善知识种敦巴的轨理较为善妙,应按那样行持。宗大师评论说:“现量见此说法相当实在,应这样修学。”

归纳:

尚未修好自心时,容易见上师过失而退失信心,因此依止的上师以少为好。

霞惹瓦大师曾说:“现在所有学法者都说,某处有人传法,我们都到他那里去吧!可是种敦巴尊者师徒的宗风不是这样的。种敦巴一生只依止过五位上师……,以善知识博朵瓦来说,他也仅依止过(四位上师)……,说到我自己也是依止甘丹三昆仲,而此中主要是依止博朵瓦。”

丁二、真实宣说依止轨理 分二:一、意乐亲近轨理  二、加行亲近轨理

戊一、意乐亲近轨理 分三:一、总示亲近意乐  二、特申修信以为根本  三、随念深恩应起敬重

【如是应知曾受法恩,特于圆满教授导心知识如何依止,其理分二:一、意乐亲近轨理;二、加行亲近轨理。】

如是应当了知,对于曾经受过法恩,特别是对于圆满教授引导过修心的善知识,如何依止的方法,分意乐亲近和加行亲近两方面讲述。

【初中分三:一、总示亲近意乐;二、特申修信以为根本;三、随念深恩应起敬重。】

第二、第三中的“信心”和“念恩”,是亲近意乐的根本。

己一、总示亲近意乐 分二:一、略说  二、广说

【今初。】

庚一、略说

《八十华严》中说,一次,文殊菩萨和眷属在福城东部宣说“普照法界修多罗”,当时有无量诸龙和福城人民前来听法。

听众当中有一位名叫善财的童子,往昔已曾供养诸佛而种下了深厚的善根,信心极其广大。他常常喜欢亲近善知识,身语意没有过失,清净菩萨道,求证一切智,堪为法器。他内心清净犹如虚空,回向菩提,无所障碍。

文殊菩萨观察善财童子 [2] 的来历之后,为他演说一切诸佛的妙法。童子听到诸佛的种种功德之后,一心希求无上菩提,于是请问文殊菩萨:“应当如何学修菩萨行,乃至增广菩萨行,应当如何使普贤行迅速圆满?”

文殊菩萨开示说:“善男子,你已发起菩提心而寻求菩萨行。善男子,众生若能发起菩提心,则已极其困难,而发心后能够寻求菩萨行,更是难中之难。善男子,要想成就一切智智,应当决定寻求真正的善知识。善男子,寻求善知识不应生起疲厌懈怠之心,见善知识不应厌足,对善知识的所有教诲都要随顺,对善知识的善巧方便不应见为过失。”

文殊菩萨开示完后,又为他介绍南方胜乐国土的德云比丘,令他前去亲近。

善财童子遵从菩萨的教导,历经百城烟水,遍参了一百一十位大善知识。其间,在妙意华门城参拜德生童子和有德童女时,童子、童女为他开示了以二十一种心依止善知识的方法。

经中这样说:“复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识,应发如大地心,荷负重任无疲倦故;应发如金刚心,志愿坚固,不可坏故;应发如铁围山心,一切诸苦,无能动故;应发如给侍心,所有教令皆随顺故;应发如弟子心,所有训诲无违逆故;应发如僮仆心,不厌一切诸作务故;应发如养母心,受诸勤苦,不告劳故;应发如傭作心,随所受教,无违逆故;应发如除粪人心,离骄慢故;应发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应发如良马心,离恶性故;应发如大车心,能运重故;应发如调顺象心,恒伏从故;应发如须弥山心,不倾动故;应发如良犬心,不害主故;应发如旃荼罗心,离骄慢故;应发如犗牛心,无威怒故;应发如舟船心,往来不倦故;应发如桥梁心,济渡忘疲故;应发如孝子心,承顺颜色故;应发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

寂天菩萨在《集学论》中将此二十一心归纳为九心,本论按《集学论》以九心开示亲近善知识的意乐。

[1] 两种利益:可以理解为听闻的利益与随喜的利益。

[2] 善财童子:大恩上师的前世就是善财童子。一九九七年在桂林漓江时,上师说:“在我的分别念当中,我好像回忆起前世作善财童子时,就是在这个城市中依止了某些善知识,在他们面前听受难得的妙法。当时的桂林叫熏香城。” 大恩上师在云南鸡足山时,以等持力认定了无著菩萨修行时的山洞,而且说:“当时我是善财童子,和文殊菩萨以乞丐的形象,远道前去看望无著菩萨,他专心地修持,身边只有一个土罐。当时我和文殊菩萨一起发愿:生生世世形影不离共同弘法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