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丙五、摄亲近之意乐与加行之义 分二

《如何依止善知识》 ︱ 益西彭措法师.编述 ︱

丙五、摄亲近之意乐与加行之义 分二:一、须真修实行  二、应归摄于心而修

丁一、须真修实行

以上亲近的意乐和加行,若能如量生起,修行必定会得到成就,以缘起不空耗之故。自己具有清净的意乐、加行,上师又具加持,内外因缘聚合,不可能不获成就。

大恩上师就是这样示现的:

大恩上师幼年即对全知麦彭仁波切具有极大信心。十五岁时,一心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念诵祈祷文一百万遍,同时阅读《直指心性》一万遍,结果依靠对全知麦彭仁波切的猛利信心和祈祷心而证悟心性。

大恩上师对全知麦彭仁波切极其恭敬,每每提起全知麦彭仁波切时,都敬称“喇嘛仁波切”。上师教诫我们,为了获得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加持,下至开玩笑也不能有任何不恭敬,否则会成为获得加持的障碍。上师演唱道歌和撰著论典时,都是先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安住心间,最后回向时也是祈祷生生世世与全知麦彭仁波切形影不离、获得与文殊怙主无二的果位。

大恩上师念念不忘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恩德。有一次,忆念深恩竟至通宵流泪。第二天早晨,因流泪过多,上师的脸颊与枕头竟然粘在一起分不开。上师如此念念不忘师恩,我们弟子应努力随学,才能引发至诚的恭敬。

大恩上师说:“我没有什么传记可写的,但有一点,凡是我所依止过的上师,我从未做过让他们不欢喜的事。对任何一位上师,我都是恭恭敬敬,谨遵师教,这是我一生唯一的传记……。”“我依止托嘎如意宝的六年当中,从未扰乱过上师的心,就象如来芽尊者依止智悲光尊者那样,甚至没有做过一件让上师怒目而视、不欢喜的事。我对上师的所作所为从未起过邪见,上师就是开玩笑,我也觉得有深深的密意,视如善妙教言。”

大恩上师说他唯一的传记,就是真正做到了如理依止上师。实际上,这是最伟大、最成功、最令人景仰的传记,也是最心要的传记。上师的话语里蕴含了深刻的教诫。

我们临终时回顾此生,如果生平以贤善的意乐和加行如理依止上师,则一生问心无愧,中阴和来世必定安乐。如果依止善知识时犯下大的过失,则将终生遗憾,生也不安,死也不乐。所以要格外珍重,修好依止善知识的意乐和加行。

《普贤上师言教》说:“上师在世时,我们应当精进依照上师教言修持,并以三种承事使自己的心和上师的智慧成为无二无别。若非如此,上师在世时没有承事供养,不依教奉行,而当上师不在世时,却绘制影像,或说些进行修持、修习实相之类的话,然后寻找另一甚深法,不具备使上师心相续中的断证功德融入自相续的诚信恭敬,不进行祈祷等,这是所谓的‘能修所修相违’。”

论中又说:“在中阴界中能面见上师,上师指引道路等,这也需要自己无量的诚信恭敬与上师的悲心愿力聚合,才会产生那样的结果。当然上师不可能亲自去中阴界,如果自己没有诚信,不恭敬上师,无论上师多么贤善也不可能出现在中阴界为你指引道路。”

华智仁波切教诫我们珍惜因缘、注重实修。获得人身很难,生在中土更难,能值遇上师则是难中之难。道友们有福德因缘,获得人身,生在中土,又遇到各自有缘的上师,但要知道“缘生可贵”,事事难免无常,不会总有这样的机会,若不知及时把握、不懂珍惜,终将错失良机。

所以,上师住世时应当及时依止,一切弟子份内之事都要不懈怠地勤作。倘若未能殷重依止,一旦上师圆寂,自己想做也没有机会了。因此,要格外珍惜当下的因缘,每一件事、每一心态与行为都要往依师方面去修持。如果每一天都修好上师瑜伽,实行依止法,这一生就成办了大义。

丁二、应归摄于心而修

一切佛法都要在心地上修习,亲近善知识也不例外。若不着重修心,就会流于形相,成为相似的依止、虚假的依止甚至变相的依止。因此,在心上实修极为关键。全知麦彭仁波切说:外观百法,不如内观自心殊胜。

不要认为只要依止都会获得成就,其实依止的结果大有差别:有的依止获得上等成就,有的获得中下等成就,有的仅得少许利益,有的甚至以颠倒依止而堕落。

下面通过问答将亲近善知识的法义归摄在心上。

第一问:什么是亲近?

心和心相应才是亲近,身体或外相上的亲近,并不是真正的亲近。所以,亲近即是心与善知识的智慧、大悲空性藏相应。这有四种情况:身远心近、身近心近、身远心远、身近心远,前两种是真亲近,即不论身体远近,与上师的心相应就是亲近,否则就不是亲近。

佛世时,有两位比丘远道前去拜见佛陀。途中两人极其干渴,必须喝水才能活命;但是水中有虫,一位比丘遵守教言,害怕犯戒而没有喝,结果干渴而死。另一位比丘想:“为了尽快见佛,还是喝吧。”后来当他见到佛时,佛说:“那位护戒而死的比丘,才真正见了我。”

所以,心与上师相应,即使远在千里,上师也如同在眼前;心与上师不相应,即使身体亲近,上师也像远在天边。

第二问:为什么要亲近?

欲得火,就必须接近火;欲得光明,就必须亲近光明;欲得智慧和功德,就必须亲近善知识。按了义的观点,我们本来具有如来藏,只是被二障覆盖了,而能开显如来藏最殊胜的助缘就是三宝,三宝的总集又是上师。因此,为了显发心性,必须亲近上师。一旦与上师的智慧相应,自然能净除心垢而显发功德,功德未生者令生,已有的令增长,最后获得和上师无二的果位。

现代人亲近善知识的动机多不纯正。有些人认为:“我与上师关系密切,将来可以得好名声,居士一定会恭敬我。”这种求名的动机会使亲近善知识沦为庸俗的世间法。

有人想:“我亲近、供养上师,是致富的捷径。”这是为利养而亲近,也是世间法。

也有人为了来世升天而亲近上师,这是希求轮回的安乐,也是世间法。

或者亲近上师只是为求自己一人解脱,这是小乘的发心。

亲近的动机有邪正、大小等差别,导致的结果也截然不同。如果不调整好动机,亲近的行为就会变成相似的影相甚至变相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