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讲记-菩萨行品第五

《中观四百论讲记(二)》 ︱ 圣天论师.造 ︱玄奘大师 法尊法师.译 ︱ 智圆法师.讲授 ︱

戊二、别说菩提心力之力用

菩萨由意乐,若善若不善,

一切成妙善,以意自在故。

难词释义

意自在:即意被自在而转,亦即意被菩提心自在、摄持的意思。

颂文直解

以“唯意为主要”的缘故,菩萨通过世俗菩提心的意乐,能将一切善与不善的身语所作,全都变成妙善。这是因为,意已经被菩提心摄持的缘故。

释义

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不善、善,和妙善。会导致苦及恶趣果报的,是不善法;能导致善趣果报的,是善法。但是,善虽然能引向善趣,但是依然难以避免生老死等种种苦果,所以不是妙善。那么什么是妙善?妙善就是能遮止轮回的因,而且还是成办无上正等正觉的资粮。而菩萨具有的世俗菩提心,就具备这两个因素。因此能使所作的一切善与不善的业,都能变成妙善的业。

那么什么是菩提心呢?菩提心,又被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菩提意乐、菩提愿等等。菩提是佛的果位,其中缘世俗的菩提发心,是世俗菩提心,缘胜义的菩提发心,是胜义菩提心。世俗中有众生,也有遍智佛,有轮回,也有大涅槃,所以世俗菩提心是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发心。《现观庄严论》中说世俗菩提心的体相,是“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即以大悲引发,为了利益曾做过自己母亲的一切众生,发愿证得正等菩提。在发起了世俗菩提心后,就成为了名义上的大乘菩萨,进入了大乘下资粮道,开始成佛的修行。

偈颂中说:一切诸业中,意为主要的缘故,因此对于心已经获得自在,能完全安住于菩提心的菩萨来说,他们具有使众生无论是现前,还是究竟,都获得饶益的意乐,所以他们身口意的行为中,无论是布施等等的善行,还是造罪等的不善行,还是行住坐卧等等无记的动作,无一例外,一切全都成为增上生及决定胜的妙善之因。

这里有的人会有疑惑,认为如果把善的行为变成妙善,还可以理解,但是不善和无记又怎么能成为妙善呢?这是因为,在菩萨的心中,不会产生不善,而能自在地产生善的意乐,因此在他人眼里的不善以及无记法,菩萨则是以利他的殊胜菩提心摄持而行持的,所以都成为了妙善。

比如说,一般情况下,砍别人的手指当然是恶业,但是一个人的手指被毒蛇咬伤后,医生为了防止毒液扩散,保住他的性命,于是砍掉了他的手指,这就是善业。现在的医院里,也经常做截肢等的手术,虽然手或脚被截掉了,但是命却保住了,截肢成功后,病人和家属非但不会怪医生,反而还会非常感谢医生。

同样地,菩萨在非常有必要时,也会做世间人认为的不善业,而实际上却更大地利益了众生。

比如《大宝积经》中记载,在燃灯佛时,有五百商人去大海中求宝,当时同行的还有一个恶人,计谋杀死同船的人,一个人占有所有珍宝。船上领头的人名叫大悲,梦到海鬼神来给他托梦,告诉他这个事情,并且说这五百人都已经发菩提心,如果恶人杀了他们,恶业深重的缘故,在这五百人成佛之前,恶人都会堕在地狱。大悲商主想:如何能够让这个恶人不造恶业,从而不会堕入地狱,而五百菩萨也可保全性命。当时大悲商主考虑了七天,后来下了决定,即自己去杀死恶人。经中说:“大悲导师如是思惟:我今当自杀之,我以杀此人故,虽百千劫堕恶道中受地狱苦,我能忍之,不令恶人害五百菩萨,作此恶缘受地狱苦。”

大悲商主的这个菩萨行的结果是什么呢?经中说:“我于尔时行方便大悲故,即得超越百千劫生死之难。时彼恶人命终之后,生善道天上。”

那么是否所有生起了世俗菩提心的人都可以效仿大悲商主这样的行为呢?当然不是的。仁达瓦上师在《中观四百论释·显句义》中说:具足真实世俗菩提心的凡夫信解位菩萨,应该以修练菩提心的方式,在意乐上作利他的事,但不应该以实际行动去行持。原因是:第一,烦恼力强;第二,对治力弱;第三,不了知众生的意乐和根机,不如实了知调伏有情的方便。而具有胜义菩提心的菩萨恰恰与这三点相反,因为消除了这些障碍,所以他们就能用实际行动,去积累六度万行的广大资粮。

对于已经生起了真实无伪的菩提心的资粮道、加行道的菩萨,都还是要以修心为主,不能去做很多事情,那么对于还没有生起菩提心,还没有进入大乘道的初学者来说,那就更加应该着重修心,而不能以身口为主,去做很多事情了。

有的初学者,学了菩提心的教法后,以为自己也马上有了菩提心,就学菩萨行持六度万行的样子,去做很多很多事情了,这并不符合大乘佛法的教导。这里有两个基本的概念要分辨清楚,学发菩提心,和真正发起了菩提心,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学佛人闻思了菩提心的殊胜功德后,也希望能够成就佛果,救度众生,这是对菩提心产生了向往,是学发菩提心的开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已经真实生起了菩提心,因为对于现在的绝大多数人来说,菩提心是需要通过专门闻思修四无量心、七重因果或者自他相换等方便,才能在心中生起的。这些四无量心等的方便,也是需要在心中修持,在心中来串习,而不是直接去境上锻炼。这就像一个人看别人开车,心里很羡慕,也想去学,这只是表示他会去学开车,而不代表他已经学会开车了。那么在这学习的时候,如果他直接就开车去马路上的话,那是要翻车,要出重大交通事故的。

一个人如果内心还没有经过调伏,还没有成熟,就凭着热情去做各种善事,这时无二慧他没有,菩提心他没有,出离心他也没有,甚至厌离今世的心,他也还没有生起,这样在做的过程之中,遇到各种对境的时候,心中因为没有稳固的善心来摄持,因此必然还会按照原有的烦恼习气作出反应,这样就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造下各种各样的恶业。这样的人,名义上是在做利益众生的事,但是控制不住地会说妄语、绮语,甚至两舌、恶口都说出来了,而意上的贪、嗔、痴,就更是数都数不过来。这样本来是想做善事,结果却变成了恶事,本来想累积功德的,结果却造下了恶业。

这些是大家应该分辨清楚的地方,所以要首先去调伏、修练自己的心,这是至关重要的。

前面的偈颂已经非常清楚地说明了世俗菩提心的力量。但是还有一个比这世俗菩提心更加殊胜的发心,那就是圣天菩萨接下来要讲的胜义菩提心。

戊三、特说胜义菩提心之大义

这里的大义,就是特别殊胜的意义。

菩萨初发心,胜过大地上,

一切众生类,转轮王福德。

难词释义

初发心:指一地菩萨初发胜义菩提心。

颂文直解

尤为奇特的是,获得了一地极喜地的菩萨,具有了初发胜义菩提心的殊胜功德,这已经远远胜过了大地上的一切众生都成为转轮王所产生的福德。

释义

如果一个人所积累的福德,能使他转世成转轮王,那这是个很大的福德。而一地菩萨的初发心,也就是胜义菩提心所产生的福德,远远大于大地上一切众生都行持善业而积累起的转轮王的福德,而且因为大地上众生数量是无限的,所以这个比喻就意味着胜义菩提心所产生的福德更是不可限量。圣天菩萨通过这样的对比,很善巧地将胜义菩提心的功德非常形象地呈现出来了。

什么是胜义菩提心呢?因为胜义中无佛也无众生,无有轮回和涅槃,因此胜义中的菩提心,就是佛的菩提智慧,也就是法身智慧。这样究竟的菩提智慧,在一地菩萨入根本慧定的时候,也已经现前而获得,只是还没有像佛的智慧那样彻底、究竟现前,而达到无比明清的程度,随着修行的加深,从二地到十地,根本慧定的智慧将越来越明清,那么所产生的胜义菩提心功德也将越来越殊胜。

也就是说,这个胜义菩提心,就是众生的佛性,是心的本来面目,是大无为法,是不生不灭的实相般若,在一地入根本慧定的时候,它的自相就会真实现前。

为什么胜义菩提心能产生无限的不可思议福德呢?这是因为,一地菩萨的胜义菩提心能够出生世间及出世间的一切善根的种子,因此,能够在乃至于轮回穷尽之间,一直摄受众生,直至他们成佛;而转轮王的福德仅仅是在轮回中获得增上生的因,时间短,而且也会穷尽。因此两者的差距非常大,这种差距,已经到了无法计量的程度。

而且在名言中,胜义菩提心不但是使一切众生成佛的因,而且同时也能产生出不可计数的转轮王的福德。

《四百论广释》中用下面一个比喻,说明了两者的区别。胜义菩提心,就像把一个人从监狱里救出来,而转轮王等的福报呢,就像是给关在监狱里的囚犯吃一顿美餐,吃完后还是需要继续关在监狱里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