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一、思维外器世间而修无常

《系列三·大圆满龙钦宁体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讲记三-寿命无常1(未定稿)》 ︱ 嘉维尼固尊者 讲授 华智仁波切 记录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

三有无常观为幻化相,

置现世务如弃舍唾涎,

修难苦行随行先德迹,

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

首先是记录者华智仁波切向无等大恩上师嘉维尼固尊者敬礼。

如是每次相应引导的主题而敬礼的偈颂中,所谓“敬”,是忆念上师的殊胜德相而由衷礼敬,表明自己一心恭敬上师的功德,并发心随学上师。从无常一分来说,无等大恩上师在见解上见到三有一切无常,犹如幻化的相,从而在行为上对现世的一切事务如唾液般舍弃,之后,修持诸多难行苦行来随行先德的足迹,为了解脱、成佛,为了利益无量无边众生,踏上一心出离的道路,这就是大恩上师已经达到无常修量所流露出来的德行。

小乘见解以无常为根本,进一步拓展到苦谛的正见、人无我的正见来摄持自心,求证解脱。通过无常,我们可以了知一切有为法毫无实义,可以了知苦谛的真相。如果人们只求现世所作,就会随顺自己的贪婪、嗔恚、傲慢、嫉妒、竞争等,从无量的罪业之流陷入深不可拔的恶趣,因此,修行的首要是退舍对现世法的一切耽著。其中,修无常是需要达到怎样的量呢?前三句表明嘉维尼固祖师以身说教,给出了标准的修量,包括见解和行为两部分。见解上完全转换,行为上彻底转依,从此舍弃世间,一心依法来度过一生,这种高尚德行才堪称真正的噶当行者。

“三有无常观为幻化相”,这种见解该如何开发?它的方便是什么?本前行修心法涉及的范围非常广阔,比如,修无常观就要贯彻到三有一切处,要发现:器情世间都是由因缘所现,因而成为无常坏灭的体性。当以宽阔的眼光认识到三有一切器情终归坏灭,我们就不难得出它们毫无实义,如同幻化之相。从名言现相来看,有为法显现一刹那就消失殆尽,犹如屏幕上闪动的影像,我们为什么还要捕风捉影?现世的一切所作如同被风吹扬的空谷壳般毫无坚实,我们为什么还要耽恋不舍?理应生起强烈的出离意乐。

不仅如此,以彻底的无常观还能认识到人们所贪著的名利、财富、爱情、子女等各种现世享乐毫无实义,他们想拥有小车、洋房,吃得好、穿得好,追求时尚生活等,其实都如同临被杀前的装饰打扮,早就该放弃。又如所弃涕唾,无疑是人们鄙薄、轻视的对境。同样,我们过去以为现世法宛若金山,充满了金光灿烂的意义,想在现世法中大捞一把,实现所谓的自我。一旦脱离常执的迷惑,才会发现毫无实义,进而彻底放下。

放下一切世间所作后该怎样行动呢?要历经难行苦行来随行古圣先贤,为了求道不惜身命、夜以继日地修行。自己吃怎样的苦、受多少磨难都一定要去做,哪怕穷得身无分文,哪怕居住破漏茅屋,也没有丝毫反悔。一心以诸佛菩萨、祖师们为榜样,他们曾经如何修行,我也力争做到。由此指明了学修无常法所要达到的修量。

乙二、寿命无常之引导有二次第:

一、闻法轨理之引导与暇满难得时相同;

二、所说之法。

丙二、所说之法分七:

一、思维外器世间而修无常;

二、思维内精华有情而修无常;

三、思维圣士夫而修无常;

四、思维世间主而修无常;

五、思维种种喻义而修无常;

六、思维死缘不定而修无常;

七、思维猛利欲而修无常。

丁一、思维外器世间而修无常

如此由共同福德所成就的外器世间——四洲、山王包括诸天处所的范围,坚固乃至劫之间安住。此等也无常存,终将由七火一水而决定坏灭。

此处观察对象是整个外器世间。“四洲、山王包括诸天处所的范围”代表人天,实际包括从地狱到色界天之间的广大范围,也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中四禅以下的器世间。“共同福德”,意为众生共同的福德力会形成一种公共的外器世间(四禅以上则有所差别)。所谓“共器”,是指在某有情死亡后,此器的同分现相依然存在。而在四禅天,随天人诞生就有宫殿生,天人灭宫殿也随灭,没有共器。无色界没有色法的相,所以也没有共器。

“坚固乃至劫之间安住”,指器界由有情的共同业力形成后,在成劫、住劫、坏劫之间安住 [1] 。具体来说,成劫中的第一个小劫是器界形成,后十九个小劫是有情界形成。坏劫中的前十九个小劫是有情界毁坏,后一个小劫是器界毁坏。总之,外器世间的安住时间超过了成劫的十九小劫、住劫二十小劫、坏劫十九小劫(共五十八小劫)以上。“安住”是指同类相续不断,有情在共同的器世间里不断地生死,然而共同外器的规模不会断灭。

虽然是如此长久的时间相续,但终归无法长存,器世间会由七火一水决定坏灭。“七火一水”是三灾的代表词,实际包括共六十四次的火、水、风灾。“决定坏灭”指灭得连一粒极微也不剩。此处“无常”是指粗相续无常。从有为法的法性来说,既然外器世间不是自然有,也不是非因生,而是由共同福业所生,当然只能存在有限的时间,在同类因缘或共同福业力消散时就无法再存留,这就是粗无常。(从细无常而言,由因缘生故,同一个现相不会住留到第二刹那。)

为了精确地认定庞大器世间的无常,并在引发胜解后进入真实的观修,我们有必要了解整个器世间的形成,所具的内涵、规模,以及它是如何存在的。不仅要了解空间上的状况,还要了解在时间上是如何经历成、住、坏、空四劫,之后,才能准确地把握引导的内涵。

以下我们就来学习外器世间的形成、安住等状况以及无常变易之相。

首先是三千大千世界形成的过程。由于有情业的增上力,在最下方依止虚空有风轮出生,广度为无数,厚度有十六亿由旬。风轮体性坚密,假使有一个大露形神用金刚轮奋威锤击,金刚会摧碎,风轮却无有损坏。接着由有情的业增上力,空中涌起大雨云,降落在风轮上的水滴如车轴般大,水滴逐渐积聚成“水轮”。在没有凝结的分位,水轮深十一亿两万由旬。之后,又由有情业力感得其他风刮起,搏击水轮,在上面结成了一层金,就像是熟乳被放置后凝结的一层膜。于是,水轮减至八亿由旬,其他的三亿两万由旬形成了金轮。

接下来,在金轮上如何形成了山、海的世界格局呢?仍然是由有情的业力起现大雨云,在金轮上降下如车轴般大的雨滴,水滴越积越多,逐渐形成了波涛汹涌的大水。之后由其他风吹击大水,又摄持水中具妙宝属性的物质积聚成为山和洲岛,之后又将水涛隔成内海外海,共有九山八海,即是四洲、须弥的世界。

中央的山王是须弥山,也译为妙高山、苏迷卢山,其四周有海围绕。山王耸出水面八万由旬,深入海底八万由旬,宽度也是八万由旬。海周围又由山围绕,山外围又是海,海外又是山,它们叫做“九山八海”。“九山”即须弥山、持双山、持轴山、檐木山、善见山、马耳山、象鼻山、持边山、铁围山。“八海”中的前七海都是内海,由八功德水所成,外海是咸水所成。这就是山、海的分布情形。

九山的体性如何呢?须弥山是四宝合成,围绕它的内层前七山是金子所成,称为“七金山”,外围是铁围山。须弥山王在中间安住,它的北、东、南、西四面依次是金、银、吠琉璃、颇胝迦宝合成。随着宝的威德有色彩显在空中,所以,我们南阎浮提的虚空是犹如吠琉璃色或蔚蓝色。在七金山的外围还有山周匝围绕,像是一个轮子围绕着世界,因此称为“铁轮围山”。

九山的形量如何呢?九山都住在金轮上(海的底部),从海底开始一直伸出海面,所以九山在海面下的高度都是八万由旬。须弥山高出海面八万由旬,其他八山的高度是一半一半地递减。也就是说,持双山高出海面四万由旬,持轴山高出海面两万由旬,乃至最后铁轮围山高出海面三百一十二点五由旬。而且,九山每一座的宽度都等于高度,也就是须弥山的宽度是八万由旬,持双山的宽度是四万由旬等等。

人类生存在怎样的环境中呢?在第八持边山和第九铁围山之间的咸水海的四方有四大部洲,名为“须弥四洲”。东边叫做“东胜身洲”,南边叫做“南瞻部洲”,西边叫做“西牛货洲”,北边叫做“北俱卢洲”,我们居住的世界是南瞻部洲。在四大部洲的旁边各有两个小洲,比如,瞻部洲旁边是遮末罗洲、筏罗遮末罗洲。

接下来,还需要了解此方大河的由来。在瞻部洲从中央往北方三处各有三重黑山,在黑山北边有大雪山,在大雪山的北边有香醉山。位于雪山北方、香醉山南方有大池水,名叫“无热恼池”。从中流出四条大河,从大池东面流出殑伽河(即恒河),流入东海;从大池南边流出信度河,流入南海;从大池北边流出徙多河,汇入北海;从大池西面流出缚刍河,流入西海。无热恼池长宽各五十由旬,里面充满了八功德水,未得神通的人无法到达。在无热恼池旁边有瞻部林,树木高大,果实甘美,依于此树林或果实的缘故,此处得名“瞻部洲”。


[1] 器世间有成、住、坏、空的周期,每个阶段历经二十小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