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八)愿差别

《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 智圆法师 讲授 ︱

(八)愿差别

分十六:

1、修炼意乐清净 2、不忘菩提心之道 3、自在无碍行 4、利益有情

5、披精进甲 6、会遇同分菩萨 7、令善知识欢喜 8、常见如来常兴供养

9、摄持正法 10、得无尽藏 11、趣入 12、力

13、修习对治 14、菩萨诸业 15、随学诸佛菩萨的回向 16、净土愿

1、修炼意乐清净

分三:

(1)修炼常随佛学意乐

(2)修炼庄严国土意乐

(3)修炼利乐有情意乐

(1)修炼常随佛学意乐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

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

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念这一颂时,应当发愿:我誓欲随学一切如来从因至果的善行,恒时修习圆满一切功德的普贤行。我誓愿对过去诸佛以无上的供品广修供养,又对为利众生现今安住十方的如来,如是供养;又对未来出世的天人师如是供养。愿我圆满一切常随佛学的意乐。我愿普随三世诸佛修学,速得成就无上菩提。

这一愿的愿力体现在何时何处都跟随三世诸佛修学一切善行。这是为显发自性普贤,速成菩提。诸佛的德也就是我性中的德。诸佛显示给我看,告诉我“我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我随佛学,就显发本性的善”。凡是善都随学,叫做作普贤。自性是普贤又作普贤,当然速成普贤,所以说“速得成就大菩提”。

道理上很明白,他有孝悌,我学他,就发起自心的孝悌;他有恭敬,我学他,就发起自心的恭敬;他有平等,我学他,就发起自心的平等;他有慈悲,我学他,就发起自心的慈悲……。凡此种种,他有什么德,我学他,就开发自己的德。

以这个道理,我们要真心发起随三世佛学的行愿,能够如此,决定速成无上菩提。否则,不随三世学,就仍然是不忠不孝、不诚不敬、不慈不悲、不定不慧……。虽然自性是普贤,但不称自性发愿,反而背性而为,这就成了普贤轮转六道,怎么能速成菩提呢?所以,要见机即转,转迷为悟,转恶为善;不愿转就仍然是恶众生。古人说:“把手牵他行不得,唯有自肯始相应。”

“普随三世学”:就是对一切善行都谦虚地学习。“普”对应普贤的普,“随三世学”对应普贤的贤。

有人说:你讲的不对,这是讲普随佛学,不是随一切人学。没有不对,哪个有情没包括在三世诸佛中呢?哪一种善没包含在菩提的因果中呢?所以,说到“普随”就没有取一舍一的,只要是三世佛的善行,佛不论古今、道位,行不论大小、种类,只要是善,我都随学。也就是三世诸佛从因至果的善行,我都誓愿效法,一一随学,这就是华严的精神。万物是我师,一切是善知识,一切善行都效法。这是谦虚到了极点,没有了我慢才能学一切。“谦受益,满招损”,能发愿普随三世学,决定成就普贤果位。

(2)修炼庄严国土意乐

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

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

念这一颂时,应当发愿:所有十方刹土都像极乐世界一样广大、清净、庄严,其中每一个世界都成为广大的菩提道场,菩萨众会围绕如来,都在菩提树王之下。

我们要学着发起成就净土的意乐。比如问:哪里是我的家?如果只认几十平米的斗室是家,其它一概视为非家,那就只会庄严小家,其它与己无关,都抛于一边。这其实是愚弄自己,受我所执蒙骗,昧却了自性的普贤。

其实,十方世界都是自己,哪一块不在心性内呢?哪一块不是自己的家呢?自性遍一切处,无处不是自己,自然应当发愿令十方刹广大清净妙庄严。

看看,什么障碍了自己呢?是执著。本来像虚空一样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在这里面横分疆域,分自分他,这是我家、我国,那是他家、他国,落在分别执著中,当然入不了解脱境界。要趣入解脱境界,就必须发普贤行愿。像你的、我的、你家、我家这些妄执都要破尽,一切樊篱都要拆尽,才回归大方广的佛性。

凡夫怎样做了我所执的仆人呢?他们认为:这是我的、我们的疆域,应当广大、清净、庄严,那是他的、他们的疆域,环境再狭小、污浊,不关我事。心如此狭隘,和普贤行愿格格不入。这是自生障碍,自造笼子把自己锁进去,成了笼中人。

什么事都是心划定了什么就成为什么。你认为全法界是你,全法界也就是你。既然是自己,就应当发愿普令十方广大、清净、庄严。让全世界清净才符合我们的本心,为什么不这样发愿呢?

龙树菩萨解释,这是发愿令十方世界都像极乐世界那样“广大清净妙庄严”。我们首先要了解极乐世界的功德,才能对此愿生起具体认识,否则就很难引发庄严国土的愿。不庄严国土,容易落于小乘偏空,不能成就大乘的功德庄严。

普贤行愿是大乘佛法的核心,每一愿都是大主题,不容忽视。像“庄严国土”就是三世诸佛同发的大愿,没有一尊佛不庄严国土、不成就净土,这是成佛必发的愿。

在《无量寿经》、世亲菩萨的《往生论》和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中详细讲到了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清净庄严。我们举其中的几种来对“清净”、“广大”、“庄严”略作解释。

一、清净

《往生论》云:“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菩萨(指阿弥陀佛因地)观察到三界的虚伪相、轮转相、无穷相,悲悯众生系缚三界颠倒不净,誓欲将众生安置于不虚伪处、不轮转处、不无穷处、获得毕竟安乐的大清净处,因此发愿誓欲成就清净功德。

“清净”是从离垢上说。这不是像现代人只在低层次上整治环境,用绿化、过滤等方法在外境上治理,因为以业力感现的不净器世界,不可能用外在的手段从根本上净除。

愿的因是智慧。配到这里说,菩萨以智慧观察到苦谛,观察到有漏因果的杂染相,由此兴起净治世界的悲愿。“见三界是虚伪相、是轮转相、是无穷相”,就是见苦谛。

三界是怎样的虚伪相呢?《辨法法性论》上说,三界无论器情都只是虚妄分别,就像迷乱中妄见空花、梦中显现山水,都是实际无有而妄现的,都是虚伪的相,了无实义。

其次,三界随有情的业像车轮般不断转换,下而上、上而下,不断高下变易。忽而天宫,忽而地狱;忽而牛胎,忽而马腹;忽明忽黑,忽热忽寒,忽高忽低……。这就是轮转之相。表明三界没有丝毫稳固、可信赖的法。

三界又是怎样的无穷相呢?这是指众生轮回时由因感果,感果时又造因,因因果果相续不断。或者说,从烦恼造业,从业感苦,受苦时又起烦恼,又造业又生死,这就是无穷无尽地流转。往前看,生死没有前边际;往后看,不截断生死的根本,就没有后边际。这就是三界的无穷相。

菩萨见到无量众生都系缚在颠倒不净的三界,誓欲把一切众生都安置在不虚伪处、不轮转处、不无穷处,获得毕竟安乐的大清净处,所以发起清净庄严功德的大愿。菩萨成佛,以本愿力建立清净世界,远离三界一切虚伪相、轮转相、无穷相。这就是所谓的清净功德。

二、广大

《往生论》云:“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这是讲菩萨见到三界的狭窄相,或崇山峻岭,荆棘沙砾,或宫殿楼阁,狭窄压抑,或城市破旧、倒塌,或关山阻隔,分疆立界,诸如此类,有种种障碍、局限之事。为此,菩萨发起庄严功德大愿:愿我国土犹如虚空广大无际。十方世界的往生者无论已往生、今往生、当往生,都无量无边,极乐世界却恒时如虚空般广大无际,终无充满之时。净土是称合法性的不可思议的无穷大,常常如一法般无增无减。如大海是水中王,江河湖泊的水汇入大海,海水不见增,众水流向它处,海水不见减,西方净土是无限大的空间,不论有多少众生往生,也不会拥挤。这种不可思议的量功德,即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从法性中流现的净土并非分别执著变现的境界,本无空间大小的障碍,所以极乐世界广狭自在,在一个极微尘中可含容十方佛刹,比如,宝树犹如明镜,能映现十方佛刹的事相;一朵莲花的光明遍照十方;净土圣众一饭食顷即游行十方、遍供诸佛等。西方净土广大不可思议,源于弥陀的愿力不可思议。

三、庄严

庄严水功德成就:论云:“宝花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菩萨为何发起此愿呢?菩萨观察到十方世界有些江河泛滥,有些海浪汹涌,有些冰冻凝结,令人恐惧不安,菩萨见此苦相,兴起悲愿:愿我成佛时,国中流泉、池沼与地面宫殿相称、和谐,种种宝花散布水面,极为美观。微风徐徐吹拂花叶,花的光明互相交错。触到池水,听到水声,身心喜悦、开朗。

净土池水能恒时随沐浴者的心愿做微妙佛事。净土圣众在水池中沐浴,欲令水浅、水深、水凉、水热、水缓、水急,都能随自心意。而且,微波回转,波扬无量微妙音声。欲听佛法,即闻佛法僧声、波罗蜜声、止息寂静声、无生无灭声、十力无畏声,或无性无我声、慈悲喜舍声、甘露灌顶受位声等等,随其根性意乐宣说应机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