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安乐集卷上

《安乐集讲记》 ︱ 唐并州玄中寺道绰禅师 撰丨智圆法师 讲解 ︱

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者,则违菩提门。

第三、乐清净心,就是发心欲使一切众生获得大菩提的缘故,由此摄取众生生佛国净土的缘故。这是就方便一分而言。不仅有拔苦之心,而且施展方便,把众生安置在安乐当中,因此发起了摄取众生生佛国的心。因为菩提是毕竟常乐之处,发心将众生安置在毕竟常乐处,这是本然的道理。凡是成道者、佛都希望把众生安立在佛果上。如同《如来藏经》说:“佛观众生类,悉有如来藏。”所以,为了让众生得到毕竟常乐,佛才在世间说法引导众生。如果不发心使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那是违背菩提本性的,因此不能够契证菩提。

先后讲了三种菩提门相违法、三种顺菩提门。这里要知道一正一违的关系,远离了违品就出现了顺品。过去以我执心贪著自身,就出现了三杂染,落在生死境界里。现在反过来,不再为自身求乐,那就跟无染的菩提相应了。如此,过去没有安立众生之心、利乐众生之心,现在转而作愿拔济众生苦、令众生得常乐,这样就与利他的菩提相应了。

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要依大义门。大义门者,谓彼安乐佛国是也。故令一心专至,愿生彼国,欲使早会无上菩提也。”

此菩提毕竟常乐依何途径能得到呢?要依大义门(能成就大义的特殊途径)。“大义门”就是指阿弥陀佛建立的净土。如同《往生论》所说,一生到了净土,就住在大乘道中,迅速出现大乘的各种大义,终究成佛。因此应当劝导众生,一心专至求生弥陀佛国,使得他早日契会无上菩提。因此,这个乐清净心的实践,就是摄持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第二、明破异见邪执者,就中有其九番:

第一、破妄计大乘无相异见偏执;第二、会通菩萨爱见大悲;第三、破系心外无法;

第四、破愿生秽国,不愿往生净土;第五、破若生净土,多喜著乐;第六、破求生净土非是小乘;

第七、破求生兜率,劝不归净土;第八、会通若求生十方净土,不如归西;第九、料简别时之意。

就中有二:一、总生起,欲令后代学者明识是非,去邪向正;第二、广就系情,显正破之。

此科有二分:首先,总的生起此科,使后代学者能够明辨是非,去邪归正;其次,具体就众生心中的妄情执著,显明正义,以作破除。

一、总生起者。然大乘深藏,名义尘沙。是故《涅槃经》云:“一名无量义,一义无量名。”要须遍审众典,方晓部旨。非如小乘、俗书,案文毕义,何意须然。但净土幽廓,经论隐显,致令凡情种种图度。恐涉谄语刁刁,百盲偏执,杂乱无知,妨碍往生。今且举少状,一一破之。

首先说到总的生起此科 [1] ,说明为何要破邪执的缘由。这是因为大乘甚深法藏,有浩如尘沙的名相和义理。所以《涅槃经》说:“一个名有无量义,一个义有无量名。”必须周详地审定众多教典的涵义,才能够洞达各部大乘经的旨意。这并非像小乘的书或者世俗的书一览无余,一看文字就能完全测到义理的边际,不必多说什么。但是净土法门幽深广大,经论有显义、有隐义,致使凡情起各种臆想、揣测。恐怕涉及到这些不真实的语言,摇惑初学者的心。多数人如同盲人一样偏执,如果心态落在无知、杂乱当中,不能坚固信愿,就会妨碍往生。现在稍微举其中一些代表性的情况来一一破除,使行者能够去邪归正、坚定净土的行愿。

(第二、广就系情,显正破之。)

第一、破妄计大乘无相者

问曰:或有人言,大乘无相,勿念彼此;若愿生净土,便是取相,转增漏缚,何用求之?

问:有人说,大乘是无相法门,不要念此此彼彼的;如果一心想生到西方净土,就是在取一个妄相,转而增长有漏的系缚,这是没有利益的,何必去求呢?

答曰:如此计者,将谓不然。何者?一切诸佛说法,要具二缘:一、依法性实理;二、须顺其二谛。彼计大乘无念,但依法性。然谤无缘求,即是不顺二谛。如此见者,堕灭空所收。

回答:像这样的邪计、不正的观点是完全不对的。为何呢?因为一切诸佛说法要具有两种缘:一、依据法性实理,即依据真实胜义谛空性的法理;二、必须顺合二谛。那些心里计执大乘无念,是唯一依着法性来说。但是他诽谤依缘而求,这是不顺二谛的。像这种见解就是堕在断灭空当中。也就是,在世俗谛中的确有无欺的缘起,依着相应的因缘必定会出现果,所以众生的心取相修净土,必然会生净土,求生的当下本来和性空缘起之理不相违。但是执理废事,就落在断灭空当中了。

是故《无上依经》云:“佛告阿难:‘一切众生若起我见如须弥山,我所不惧。何以故?此人虽未即得出离,常不坏因果,不失果报故。若起空见如芥子,我即不许。何以故?此见者破丧因果,多堕恶道,未来生处,必背我化。’”今劝行者,理虽无生,然二谛道理,非无缘求,一切得往生也。

所以,《无上依经》当中:“佛告诉阿难:‘一切众生即使起了像须弥山那么大的我见,我都不害怕。什么缘故?因为他虽然没有当即得到出离,由于他深信因果,常不坏因果正见,常修正因,因而不失坏果报(也就是,以因果正见必得人天善趣,会有遇法的因缘而得解脱)。然而即使起了像芥子那么小的空见,我都不赞许。什么缘故呢?因为起这样的空见会破丧因果,认为无因无果,这样肆意妄为多数堕在恶道。在未来的生处里,也一定违背我的教化。’”

现在劝导行者,虽然妙理无生,或者说真实中没有生可得,然而依据二谛的道理,就在空性、无生的当下,在世俗谛当中,如幻的因缘和合时,必然会出现相应的果报。生死因果尚且如此,何况出世信愿念佛的因果呢?因此,并不是不顺着缘起来寻求,就能往生的。相反,只要合乎净土的缘起妙道,一切人都能得以往生,而且往生必定得到大义利。所以要重视缘起,不能忽略缘起。

是故《维摩经》云:“虽观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又彼经云:“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是其真证也。

因此,《维摩诘经》说:“虽然观一切佛国和众生都是空性,然而恒常修持净土,教化众生。”彼经中又说:“虽然行是无作的,然而却显现受种种身,是为菩萨行。虽然行是无起的,然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这就是确凿的证明。

虽然在空分上寻找时,行没有什么起相,然而名言谛不坏假名,就对此称呼为“起”。但是这个“无起”并不是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落在断空上,所以,《金刚经》里不断地说到离一切相、行一切善的句子。

问曰:今世间有人,行大乘无相,亦不存彼此,全不护戒相。是事云何?

有人问:现在世间有人修大乘无相法,心里也不存彼此,没有什么分别,破戒、护戒都是平等的,根本不护戒相。这事如何呢?

答曰:如此计者,为害滋甚。何者?如《大方等经》云:“佛为优婆塞制戒,不得至寡妇、处女家、沽酒家、蓝染家、押油家、熟皮家,悉不得往来。阿难白佛言:‘世尊为何等人制如斯戒?’佛告阿难:‘行者有二种:一者、在世人行;二者、出世人行。出世人者,吾不制上事;在世人者,吾今制之。何以故?一切众生悉是吾子。佛是一切众生父母,遮制约勒,早出世间得涅槃故。’”

回答:像这样的邪计或者颠倒见解,会有更大的危害。如何呢?如同《大方等经》所说:“佛为居士制戒,不能去寡妇、处女处、沽酒家等,都不能往来。阿难说:‘世尊为哪种人制这样的戒呢?’佛告诉阿难:‘有两种行者:世间行者、出世间行者。对于出世行者,我不制上面的戒;在世间的行者,我现在制这个戒。什么缘故?我看待一切众生如同独子。佛是一切众生的父母,佛这样遮止、制约,是想让众生早日出离世间得涅槃果。’”

可见佛的用心良苦!佛看到众生心上一举一动都有因果,不是顺道而行就是违道而行,不是得乐就是得苦。因此制戒是防非止恶,使得众生离开恶业的系缚,早日超出世间得涅槃果。所以,一切的道都要建立在因果正见上面。

第二、会通菩萨爱见大悲者。

问曰:依大乘圣教,菩萨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今劝众生共生净土,岂非爱染取相?若为免其尘累也?

问:依大乘圣教,菩萨对于众生如果起了爱见大悲,就应当舍开他。现在反倒劝众生共同生到净土,这不是爱染取相吗?不但自己在取相,还劝众生也取相,这样如何能免除尘劳的系缚呢?


[1] 这是指整个这一大科的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