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分
《无量寿经大疏(四)未定稿》 ︱ 智圆法师.会编解释 ︱
【佛语阿难:生彼佛国诸菩萨等,所可讲说,常宣正法。随顺智慧,无违无失。】
这一段是说,极乐世界的菩萨,或者在本地,或者在他方世界里赞叹佛智慧功德。如《往生论》里赞叹菩萨庄严时所说:“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菩萨以大愿力生在无佛世界,像佛那样开示佛法。
“所可讲说”,指安养菩萨不讲说则已,有机缘的时候,就会恒时宣说正法。如同诸佛常常赞叹阿弥陀佛那样,安养菩萨也常常宣说佛智慧功德。
“常宣”,这也是弥陀第十七愿的感召。前面讲过,十方世界的诸佛都啧啧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世界、名号等等,当然,极乐国土里的菩萨也是在十方世界里赞叹本师阿弥陀佛。如同《赞偈》所说:“我赞佛慧功德音,愿闻十方诸有缘”,意思是说,我赞叹阿弥陀佛智慧功德的法音,愿它能传闻到十方世界的有缘众生那里。《普贤行愿品》也说,在西方净土获得成就后,遍入到一切生死海中,拔济众生,让他们也生到阿弥陀佛的国土。也就是:“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而拔济众生的关键,就是宣扬阿弥陀佛的智慧。因为,整个愿海法门以弥陀智慧为体,所有不可思议的行境都是佛智慧的起用,也因此,弥陀愿海法门又称为“佛智慧法门”。
“正法”是指悲愿一乘。它以法界为体,以无量光、寿为体。从中流出的大愿海的妙法,能普摄一切圣凡毕竟成佛。这也是基于弥陀智慧、慈悲的力量,而无障碍地遍入无量众生的心,所以,只要是有缘者,最终必定成佛,这就叫正法。
“随顺智慧,无违无失”,是指随顺弥陀智慧,宣说佛智法门。“无违无失”四个字,显示了随顺的情形,也就是随顺佛智慧而说,不违背佛的本心,因此,菩萨们所说的教法没有任何错误。
以上是特别就弥陀智慧愿海而说,如果按通途解释,那就是菩萨们常常宣演妙法,与一切智相应,不违圣教,不失正理。这两种说法都可以。
【于其国土所有万物,无我所心,无染著心。去来进止,情无所系,随意自在,无所适莫。无彼无我,无竞无讼。】
这里是讲极乐圣众所具有的一切无碍的功德相。
“于其国土所有万物,无我所心,无染著心”,国中菩萨对于一切所受用的境都没有取著的心。也就是正受用的时候心不著在上面,像是品尝妙味,嗅到妙香,闻到音乐,触到光明等的时候,内心没有占有欲,也不会生起染著。
“去来进止,情无所系”,国中菩萨可以在一切佛土来来去去,而没有爱憎的心。意思是没有爱著一者,厌患另一者的心,不会因为这是清净国土就生爱染,那是污秽国土就生厌离。极乐圣众遍游一切国土都如同梦幻,而不会有爱憎之情,一切运转都是本性所现的。
“随意自在”,指无喜亦无忧。如果处在净秽国土之中,心外为境相所牵,内随妄念而转,那就不得自在。然而菩萨们在一切运转中都不忘失本性,不会迷失在尘境之中而生起情染,所以是自在。
“无所适莫”,没有希求和不希求的相。不会因为这个适合我的心意就生一个希求心,不适合我的心意就起一个不希求的心,而是全部平等一如,在一切顺逆境界前都心空无住。诸法本来是幻化,缘聚则现,过后即无,不是什么实法,所以,起一个求它的心是愚痴,起一个不求他的心也是愚痴。而没有趋避的心态,就是无所适莫。或者说没有亲疏、厚薄、好坏、高低等的相,心中不立任何差别二相。
“无彼无我,无竞无讼”,没有自方他方,也没有斗争的心,或者彼此矛盾、违逆、怨恨等的想法。也就是与人无争。
【思考题 】
1. 为什么众生一生到极乐国土,全部都能住在正定聚中?
2. 往生后能远离哪三种过失?分别指什么?
3. 极乐世界里哪两位菩萨在一切圣众之中最尊第一?请简述他们名号的由来和他们的威神功德。
4. 简述极乐菩萨供养十方诸佛的情景。
5. 简述阿弥陀佛说法时的情景。
6. 极乐菩萨是怎么“常宣正法”的?为什么会这样宣说?
接着上节课,继续讲极乐圣众的一切无碍的功德。
【于其国土所有万物,无我所心,无染著心。去来进止,情无所系,随意自在,无所适莫。无彼无我,无竞无讼。】
如果极乐菩萨对国土中的万物,像是宫殿、楼阁、池流、花树、饮食、衣服等有我所的心,就会由此起自、他、亲、疏等想。比如认为,这是我的宫殿,不允许别人随便进来,而且一旦认定这是自己的住宅,心就会有所牵挂,会常常系念在这上面,来、去、进、止心里都有挂碍。但是,极乐菩萨永远离开了我所的心态,不会说这是属于我的,立一个自方和自所有。这就跟凡夫的心态完全不同。
我们处处执著有个“我”,紧跟着就有了我所,这两个形影不离,其实只是一种妄情。比如,住在一个房子里,马上就认为这是我的房子,穿衣服的时候认为这是我的衣服,取了这个身体后就执著这是我的身体,包括我的名声、我的事业、我的家人、我的财富、我的位子等等。以这个缘故,处处都有一种占有心、竞争心,有一种要维护自己的心态。也因此,整天心里都记挂着它们,为此而紧张、焦虑。稍微有所触碰,就把你给牵住了。你会马上产生一种很愚痴的紧张,然后在这上面不断地起各种分别、计较、执著。比如,你觉得我的财产、我的名誉受到威胁、侵犯了,像这样,稍有一点动静,你心里马上就紧张起来,然后莫名其妙地开始担心、操心,其实就是被那种很可笑的我所的心给骗走了。这就叫凡情俗虑,这种思虑层出不穷,都是由一个我所的心引起的。
但是,极乐世界的菩萨像莲花一样清净,无论处在什么境界,都不会染上尘垢。意思就是,莲花的根扎在淤泥里,花开在虚空之中,不染一尘,像这样,菩萨们不必要离开世界、众生,在这一切当中随缘应用,但是用过就完了,不会再留恋、耽著,就是因为他的心很空净。也因此,在十方的各种净秽国土里来来去去,都毫无耽著,自在无碍,就像行云流水一样。我们过去说“云水僧”,就是取行云流水的意思,所谓“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整个法界就是你,哪里还有什么执著?哪里还要在这硬去划分疆界,把这个小小的身心假合当成是“我”?其实一切都不是你的,一切都是公有的。我们一定要有公有的心,没有私有的心,你能把私我忘掉的话,就随处无挂碍了。
极乐菩萨由于已经看空了相,知道这些相只是空花幻影。所以对这一切都没有染著的心。为什么会这样呢?就因为他完全了知现相都是幻事,跟镜中现影像一样,哪里需要去逐取幻相呢?所谓行云流水,就像我们在一条石头路上走过,步步都踏着而不带走一块,同样,大菩萨们在十方世界逍遥自在,处处都是游戏,一切事情都随缘而过,活泼自在,从不会挂着一根丝、一根线。任何时处都不会起凡情俗虑,对于净也不著,对于秽也无厌,无可无不可,自己尚且如虚空般不可得,哪里有什么争讼呢?
昙鸾大师在《赞偈》中说:“于己万物亡我所,净若莲花不受尘,往来进止若泛舟,利安为务舍适莫,彼己犹空断二想”。
“于己万物亡我所”,对于一切万物都没有了我所的心,也就是不会起这是我所拥有的,这是属于我的心。因为连“我”都没有了,哪里还有什么要和“我”相连?我们常说,我和我所是双胞胎或者连体婴儿,有了“我”,就有跟它相连的我所,立了一个“我”相,才能观待它而有与之相连的事物。如果连“我”都空掉了,哪里来的我所呢?比如说这是我的家,那这周围就可以说是我家的环境、我家的院落、我家的旁边等等。如果我的家不见了,哪里还有我家周围的环境等呢?所以,这一切都基于处在中心位置的“我”相,它立出来以后,周围一系列的跟“我”相关的法就都出来了,这就有了我所的心,以及执著其他的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等。相反,一旦把“我”拿掉了,因为没了根本,一切与之牵连的东西就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