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正宗分

《无量寿经大疏(四)未定稿》 ︱ 智圆法师.会编解释 ︱

“净若莲花不受尘”,因为没有了我所,就不会有摄取的心,也因此像莲花一样,在任何尘境中都不受染污。凡夫一遇到什么境缘,马上就会取著。这种取著是一种妄动,它基于缘境相产生的实有感,所以会误以为那是心外可取著的东西。之后在这里分判它的好坏,从而发生执取或逃避的心。像这样,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心摄取而落在染污中。换句话说,你在世间的尘境里走一遭,心态就已经变得乱七八糟,很多的妄想、执著都起来了。反过来,如果你能识得一切本是虚幻,没有实法,这样心就不执取,就好像莲花的根扎在淤泥里,但花却开在虚空中一样,就不会受一点尘。意思就是,看过就跟没看一样,说过就像没说一样,无论见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这一切都视为梦中人、梦中事,同时也不落于偏空,不废弃一切如幻的用。所以说菩萨“从容中道”,不作实有想,度众生不认为实有众生可度。这样一路修证到彻底时,那就是“终日吃饭,没咬一粒米。终日穿衣,没挂一丝纱”“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

“往来进止若泛舟”,这是形容来来往往,在法界之中游行,就像驾着船在海面上来来回回一样,十分安然。

“利安为务舍适莫”,一切来回等都是以利益安乐众生为目的。对于一切事都是随缘的态度,没有什么特别要或者特别不要的,只要能够利益众生,怎样都可以现、可以说、可以做,没什么好不好的,哪里需要就到哪里,是这样的态度。“舍适莫”,是说在这上面没有爱憎感。爱憎都是烦恼,菩萨有平等性智,一切处都是平等如如。不像我们,认为什么好就特别喜欢,认为什么不好就不喜欢,或者自己心里建立这是上等、那是下等,这个很有味道、那个枯燥无味,这个亲、那个疏,做这件事功德大、做那件事功德小等等,他都没有这些,所以是一味平等。

“彼己由空断二想”,“二”是指人、我,或者自、他,能、所。“彼己由空”是说对方和我都是空的,所以没有了“二”的想,一切都是不二的。

“无彼无我,无竞无讼”,要知道,有我才有彼,既然连“我”都没有,哪里来的彼?同样,没有“我”,哪来的我所?哪里有竞争、是非?所以,知道了无我,把由妄心建立起来的“我”给消除了,这个世界就没有风波了。因为,一切的竞争、是非等全部基于有“我”,如果把“我”拿掉了,那人、我就平等了。

一切原本都在真如性海之中,你说有什么差别?一旦悟到一切相全是由本性现的,那它们之间还有差别吗?哪里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的差别?哪里还有一者亲、一者疏,一者厚、一者薄的差别呢?极乐菩萨已经“花开见佛悟无生”,所以是幻游大寂灭海,在这个世界上随缘度生,不会迷失真性。他已经证得一切都是真如本性,所以根本没有高高低低、好好坏坏、自方他方等的心。就像《金刚经》所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样才知道,菩萨们都是随意自在,他心里永远如此,不会起各种妄心,凡夫的那一套烦恼心全都没有了。

【于诸众生,得大慈悲饶益之心。柔润调伏,无忿恨心。离盖清净,无厌怠心。等心、胜心、深心、定心、爱法乐法喜法之心。灭诸烦恼,离恶趣心。】

这里以十一个句子来赞叹极乐菩萨的善心功德。我们知道,一切正法的心要就是善心,此处赞叹极乐世界菩萨的功德,就是赞叹他已经成就了善心。其中第一句是总说,后十句是别说。

“于诸众生,得大慈悲饶益之心”,菩萨对于无量众生常常有拔苦予乐之心,所以对于一切众生证得了大慈悲处处作饶益的心。这也就是《往生论》所说的:“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故。”我们学过《往生论》就知道,回向就是成就大悲心,它包括往相回向和还相回向。这里是指成就之后,所以是还相的回向,也就是要回入生死界。因为回向心是不舍苦恼众生,而极乐菩萨已经成就了大悲拔苦的心,因此,以慈悲饶益心自然会救度一切众生。

别说的句子里,首先,“柔润”,指柔和善顺,意思是并非刚强难化,而是非常柔和,像水一样。就像《老子》所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是不争的,而且它居于下面,这就表示柔和。菩萨们没有了“我”,一切都是利益众生,所以在任何处,他都是顺应众生的心来作饶益。也就是不会有刚强难化的秉性,比如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到哪里都跟人合不来,像荆棘或者尖锐的石头一样,一碰到就会出血、会造成伤害。菩萨的心非常柔和,能非常善妙地随顺众生,就像《普贤行愿品》所说:“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这就看出,他有一种非常柔软的心。

“调伏”,指调伏了身、语、意三门的过失,不做粗鄙的恶业。也就是调伏了一切恶习。

“无忿恨心”,菩萨常常安忍而没有怨恨、怒恼之心。在任何时处,对于任何人、任何事都没有嗔恚、恼恨的心理。

“离盖清净,无厌怠心”,菩萨远离了五盖,即贪、嗔、睡眠、掉悔、疑,从而心地清净,不会有疲倦之心,这叫做“离盖无怠心”。如果五盖很严重,心就会很混浊,身体也很粗重,这样很快就产生疲倦、懈怠,提不起心力来。但极乐菩萨已经远离五盖,所以常常内心清明、轻安,做什么事都没有劳累感,也不会有懈怠,也因此,菩萨能够常恒精进。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他有无限的活力,做任何事都没有厌倦感,乃至于尽未来际也不会生一念的疲厌、懈怠。

“等心”,指圣众们没有怨亲的差别。也可以说,他们在任何境界中都是平等如如,没有这个好、那个不好,这个称心如意、那个不如意,或者这个亲、那个疏,这种适合、那种不适合等的想法,全部是平等的。

“胜心”,是说他不会发小乘下劣的作意。小乘行人只求自了,只有为自己求解脱的心。也可以说,这里的“胜心”指的就是普贤行愿或者大菩提心。

“深心”,指悟入甚深法性,心很深不流于表面。“深”就是甚深秘密,意思是他现前了真如妙心。这不是指肉团心、缘虑心,也不是阿赖耶识,而是悟入甚深法性的心,这是非常深的。由于已经见了自己的本性,时时都是称性起修,一切时常观自在,所以是深心。

“定心”,指极乐菩萨常常住在三昧之中。

“爱法乐法喜法之心”,是说对于正法爱乐、欢喜的心。

“灭诸烦恼,离恶趣心”,“烦恼”指因,“恶趣”指果,一切烦恼都无余消尽,从而彻底远离了恶趣,心中没有了杂染的因果法。也就是生死的因和果全都消灭了。

【究竟一切菩萨所行,具足成就无量功德。】

这是赞叹极乐菩萨大行功德成就。

“究竟一切所行”是指行殊胜,行成就了,就是“具足无量功德”,所以功德殊胜。唐译说:“行智慧行已,成就无量功德。”这是总的标明极乐菩萨成就了无量功德。

【得深禅定,诸通明慧。】

这是说菩萨们定慧具足。

大乘甚深三昧叫做“深禅定”。“通”,指天眼、天耳等六通。“明”,是指三明,也就是对于过去、现在、未来的法无不彻见、了知,所谓宿住智证明、死生智证明和漏尽智证明。总之,极乐菩萨具足甚深的三昧、神通和智慧的成就。

【游志七觉,修心佛法。】

这是指极乐圣众具足道品的成就。

“七觉支”是个代表,总的包含了其他的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八圣道等,这一切叫做“佛法”。菩萨们常常以三十七道品的佛法作为安住之处,就叫“修心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