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自我教言讲记

《自我教言讲记》 ︱ 华智仁波切.造颂 ︱ 益西彭措法师.讲授 ︱

恒需忆念有三种:恒念传戒之上师,

恒念示道之佛法,恒念律仪与誓言。

恒时需要忆念的有三种:就是恒需忆念传戒上师;恒需忆念开示修道的佛法;恒需忆念律仪与誓言。这一颂是要求我们念师、念法和念戒。

①恒念传戒之上师

对于传授别解脱戒、菩萨戒或者密乘戒的上师,我们应当常常忆念恩德,因为依靠他们,我们的相续才获得戒体,成为修道殊胜的所依。所以传戒上师对我们有大恩德,不能忘记这些上师的恩德。

②恒念示道之佛法

以前噶当派的大德奉行四依 —— 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干涸之壑,他们唯一重视的就是这个法。《涅槃经》说:“法是佛母,佛从法生,三世如来皆供养法也。”一切佛都是从法出生,离开示道的佛法,不可能有任何成就。所以,常常心里要依止法,以法来指导、调整自己,这就是常念示道之佛法。

③恒念律仪与誓言

《华严经》说:“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禁戒,则是如来所赞叹。”《大智度论》说:“如无足欲行,无翅欲飞,无船欲济,是不可得,若无净戒,欲得妙果,亦复如是。若弃舍此戒,虽复山居,服药食草,与禽兽无异。”(就像没有双脚想走路,没有翅膀想飞翔,没有舟船想过渡,都是不可能的事。没有清净戒想获得妙果也是如此,如果舍弃了清净戒律,虽然住于山林,服药吃草,但是与禽兽无异。)《涅槃经》说:“欲是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若毁净戒,是魔眷属,非我弟子。”

由以上教证可知,戒律是无上菩提的根本,是一切增上生和决定胜的正因,所以应如护持眼目一般护持戒律,自己所受的律仪常常要忆念,不能忘记,否则在持戒违缘现前之时,很容易就会失坏律仪。

誓言的守持极为重要。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里面讲到,不顾誓言的人,就像筛子一样,善妙的精华都会漏光。相反,如果一个人的誓愿能够越来越坚定,那就会越来越成为可信之人,这样天尊、护法神以及福德、功德都会聚集起来。真正的正直之士,对自己所说的话,即使没有大义,也不会轻易舍弃,何况是具有大义之语或者誓言,决定会始终守持。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该论中以对比的方式说道:“劣者爱惜自生命,智者珍视自誓愿;劣者背弃誓愿时,智者对此感稀有。智者宁可舍生命,而不背弃自誓愿,劣者对此虽生奇,不思守誓之胜德。”(下劣者只是爱惜自己的生命,智者更珍视自己所发的誓愿,见到下劣者随意背弃誓言,智者都会感到很稀有。智者宁可舍弃生命,也不愿背弃自己的誓愿,但是下劣者不可能理解这一点,他们不懂得守护誓言的殊胜功德。)

舍弃誓言的过失极大,大恩上师常常教诫我们,在任何违缘面前都不能舍弃三宝,不能舍弃菩提心。像这样以善加观察而承诺的誓言,即使在坏劫之际也不能舍弃。常常忆念自己已承诺的誓言,并善加护持,这一点极为重要。

恒时应具有三种:身体恒时应有心,

床榻恒时应有身,心中恒时应放松。

在一切时中,应当具有这样三种:第一就是在身体中恒时应当具有心;第二就是在床榻或坐垫上恒时应当有身体;第三就是心中恒时应当有放松、安祥的状态。这样就是安定之相,可以用来修道。相反,假如身体中没有心,坐垫上也是空空的,心里也是紧张、急躁,那就可以断言,这只是一个散乱者,在修法上不会有任何成就,完全是散乱、流转的恶相,结果必定一事无成,只是浪费人身而已。

①身体恒时应有心

有人会起疑问:我的心从未离开过身体,强调这一条有什么必要?身体当中无心,那是死人,不是说我。

实际上,一念不在,就是如同死人。虽然身体还在,但是精神已经从六根门头流出,不是如同死人吗?比如一个人上网,眼识、耳识、第六意识完全从根门出去,一直在网上游荡。我们在他旁边观察,见到电脑旁边只是一个肉团,实际精神早已出去,甚至周围发生之事都不知道。这样就是身体当中没有心,正知正念完全丧失。这样的串习一再坚固的话,后果极为可怕,最后心识完全散逸,无法收摄,会变成一种游魂状态,对于家庭、事业和修行,都不可能关心,最终会丧失健全的人格。

所以,心应当收摄,不要让它从六根门头放逸出去,要让它时时安住,这样才能止住流转,向内摄心一处,现前清净的智慧。

《法句经》上有一个生动的比喻,过去有位道人,在河边树下修道,十二年中不能除贪,只是心里忆念六欲,不能得道。佛知道此人可以度化,就化作沙门,在树下与他共宿。不久,月亮出来了,有一只乌龟从河里钻出,爬到树下。又有一只水狗想咬乌龟。乌龟马上把头、尾和四只脚全部缩入壳中。等水狗走得稍远时,乌龟很快伸出头尾和四脚,行走而脱险。佛所化的沙门,就此启发道人说:“我看世人不如此龟,世人不知无常,放纵情识,生死无有其他起因,唯一是以意所造。”即说偈言:“藏六如龟,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意思就是,要如乌龟一般收藏自己的六根识,防护自心要像守护城门一样,以智慧和魔战,胜利则能远离过患。

现时环境极为浊恶,如果心不能安住在身体中,那就像乌龟伸出头尾和四脚一样,决定会被外境凶恶的水狗所吞吃,也就是自己的心会被六尘淹没。

这个龟狗的比喻非常贴切。在网络面前失去自控能力的人,或者对游戏机着迷的人,确实就像心识被网络、游戏机咬住一样,整个人的精神完全钻入网络或游戏里面出不来,变成一种心识出窍的活死人。所以,身体当中一定要有心,在城市当中更要严密护持,否则自己的心被六尘水狗吃掉,还不知道。

②床榻恒时应有身

为什么身体应恒时安住在坐垫上呢?因为初学者制心能力很差,如果不在一个固定的静处安住,身体常常在外面走,很容易就会散乱,收不回来。如果身体不能安住,六根随之而不能收摄,净念就无法相继,无法以心深入思维、念诵、观想、观照,日常的修行会受到严重破坏。所以,初学者不管好自己的身体,最后就会失坏修行,以一种日夜向外散乱的状态,根本无法趣入闻思修行,最多只是一个形象的修行人而已。

为什么要恒时呢?因为只有坚持才能成功。人的相续成熟,不是三两天的事情,需要一个长期渐次积累的过程。如果没有恒心,不能持之以恒,一般人都是半途而废,一事也无法圆满,所以成功在于长久坚持。过去,古人在大事未明之前,到处参访明眼善知识,唯一是为了参究生死大事。今天的人是到处旅游,这个道场住几天,那个道场住几天,说到底和真实修行没有关系,只是种个善根而已。

噶举派祖师无等达波瓦曾经说:“作为瑜伽士,走破靴子,不如坐破垫子。”

古代,长庆禅师用功时坐破七个垫子,最后得到成就。

《十住毗婆沙论》上说:“常坐亦有十利:一、不贪身乐;二、不贪睡眠乐;三、不贪卧具乐;四、无卧中胁着席苦;五、不随身欲;六、易得坐禅;七、易读诵经;八、少睡眠;九、身轻易起;十、求坐卧具衣服心薄。”

③心中恒时应放松

就是自己的心要恒时保持安祥,不能紧张,不能急躁。太紧张、太懈怠,都是堕入两边,不是中道。只有心里放松,才能很好地念诵,很好地思维,很好地修法。心里紧张,人很容易疲厌,心也累,身体也累,而且越是紧张,越难以相应。紧张是执著的表现,对于禅定和智慧来说,都是违品。但是也不能把“放松”理解成放逸、懈怠。放松是表示安住在不固执的调柔状态,语默动静都是安定宁静的。

“恒时”就是二六时中都要保持这样的心态。心调得乐,内心调整好了,做一切事、做一切修行,都会得到安乐。心不调柔,做任何事,都是痛苦,所以,华智仁波切教我们在一切时中内心都要安定。

急须忘掉有三种:急须忘掉生贪友,

急须忘掉生嗔敌,急须忘掉痴睡眠。

急须忘掉的有三种:就是急须忘掉引生贪心的朋友;急须忘掉引生嗔恨的怨敌;急须忘掉增长愚痴的睡眠。为什么这三种必须要忘掉呢?因为如果耽著这三者,极易引发严重的贪嗔痴三毒,破坏自己的梵行,所以急须忘掉,不能老是放在心里。在心里放久了,就会使三毒加剧,最后会毁灭自己。“急须”是指后患严重,须要尽快的遣除。

①急须忘掉生贪友

直接说,就是要忘掉以往的男女感情。以男众来说,如果经常想念以往的女友,或者还保持交往,贪心一定会粗猛地生起,对出家人来说,容易还俗破戒。凡夫都是以婬欲而受生,婬欲的烦恼根深蒂固,极容易引生,又极难断除。在没有得自在之前,先要从外缘上防护,就是不能接触引生贪欲的异性,不然欲得解脱,只是蒸沙煮饭而已。

②急须忘掉生嗔敌

就是不能常常在心里想怨敌的坏处。一切嗔心的来源,就是心中不清净的观想,如果常想怨敌不好的一面,常现不悦意的相,最终会暴发强大的嗔心。如果能不记前嫌,进一步,以慈悲心作意怨敌的悦意之相,常念他好,这样就能把怨敌转为朋友。怨敌和朋友,本无自性,都是以心假立可爱和不可爱而成立的,如果能够思惟好的一面,一定能够化怨敌为朋友。阿底峡尊者在《菩萨宝鬘论》上说:“远离嗔心不悦意,处处恒具欢喜心。”远离嗔心不悦意,对任何人,对任何事,都要保持一种欢喜心,这是很重要的窍诀。

以前有位修行人,他有一个怨敌,为了对治嗔心,每次修法都把怨敌观在自己头顶上,并且作意悦意之相,这样和怨敌相见时,首先对他笑,怨敌最初反应不大,但是时间一久,怨敌的心也被他的微笑所转动,结果怨敌也报以微笑,彼此的仇怨由此而化解。所以“忘掉生嗔敌”,就是要求我们在心里不能有对立面,不能作意怨敌的不清净相。这就是关要。

③急须忘掉痴睡眠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君主法规论》当中说:“放逸毁事因睡眠,倘若断除此垢染,神清志明事圆满。”导致放逸和毁坏大事的因缘,就是睡眠。如果能够断除睡眠的因缘,自己的心就会很清明,事业也会圆满。睡眠过度是增上愚痴的因缘,贪睡是一种懈怠的相,贪睡之人不可能成办事业,而且容易误事。我们每天的睡眠要适量,要有规律,如果早起不贪睡眠,对一天的修行生活都会有很大帮助,古人也说“一天之计在于晨”,如果过度贪睡,就会损坏一天的作业,而且这种习气一旦坚固,人就无法奋发精进。《禅波罗蜜》说:“若眠寐过多,非唯废修圣法,亦复空丧工夫,令心暗晦,善根沉没,当觉悟无常,调伏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