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中士道-希求解脱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六》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弟子书》中亦云:“诸常转入生死轮,而于暂憩思为乐,彼定无主渐百返,漂流等非等诸趣。”

《弟子书》也说:恒时转生死轮,却把受生善趣的暂时休息思为安乐,由此必将无自在地千百次漂流在善恶趣中。

“诸常转入生死轮”是描述生死辗转不断的苦相。“常”是说从无始至今相续不断。“轮”有不断旋转、上下升沉的意思,比喻众生一直都在随烦恼和业的力量受诸生死。

“而于暂憩思为乐”:“暂憩”,是指获得善趣,暂得休息;“思为乐”,是把这走向苦难的中途休息想成是安乐。

“彼定无主渐百返,漂流等非等诸趣”:妄执善趣为安乐的人,必定无自在地渐次千百次地漂流在善恶趣中。“无主”指全无自在,随业而转。“等”是说与上文“暂憩”相等,即指善趣。“非等”是与“暂憩”不等,是指恶趣,即受猛苦逼恼。

“定”字显示了因果的必然性:因是“于暂憩思为乐”,果是“无自主地百返漂流”。“思为乐”是妄执生死苦为安乐的颠倒心,作用是随顺生死,不能导向解脱。换言之,只要执善趣为安乐,就断定没有得解脱的机会,原因:执善趣为安乐,就发不起出离善趣的心。心上的规律是决定的:思为乐的心和思为苦的心相反,贪生死的心和厌生死的心也相反。而且,作用也相反,前者引发顺生死业,后者引发顺解脱业。换句话说,心贪著善趣乐,沉迷其中,就不会有出离轮回的心,更不会投入身心成办解脱,所以必定不断地漂流生死。

癸三、对于轮回圆满不修厌离则无解脱,故应勤修

故于善趣亦当厌患,犹如恶趣。

由于善趣的后边际是恶,因此对善趣也应当如对恶趣一样厌离。

《四百论》云:“诸智 4 畏善趣,等同奈洛迦,不畏三有者,此中遍皆无。”

《四百论》中说:诸智者怖畏善趣等同地狱,在智者中,不畏三有的人是绝对找不到的。换句话说,一切见到了苦谛的人,无一不怖畏三有。

有人问:地狱极苦,善趣安乐,为什么要怖畏善趣等同地狱?

答:这就像杂毒的甜食,吃起来快乐,终须感受大苦一样,善趣暂时是乐,紧跟其后的却是堕地狱。因此,要怖畏善趣等同地狱。

《摄功德宝》中亦云:“诸具贪生死意恒流转。”

《摄功德宝》 5 中也说:如果有贪著生死圆满的心,就会恒时流转在生死中。

“贪生死意”:贪爱生死的心。以爱而取,以取而有,以有而生,又由生而爱,如此不断循环,造成恒时流转。从这里认识到,造成恒时流转的根源是贪生死意。

《弟子书》 6 中亦云:“如如于诸趣中起乐想,如是如是痴暗极重厚;如如于诸趣中起苦想,如是如是痴暗极微薄。如如修习净相极增长,如是如是贪焰极炽然;如如修习不净极增长,如是如是贪焰极殄息。”

《弟子书》中也说:如是如是地对生死诸趣起安乐想,如是如是地愚痴黑暗将极为厚重;如是如是地对生死诸趣起苦想,如是如是地愚痴黑暗将极为微薄。如是如是地串习轮回清净相极为增长,如是如是地贪欲之焰极为炽盛;如是如是地串习轮回不净相极为增长,如是如是地贪欲之焰极为止息。

这一段由对比显示了非理作意和如理作意在作用上的差别。

此说从无始来,执著三有盛事为乐,增益串习诸净妙相。能治此者,若修苦性及不净相,彼等便息。若不修习,便增痴贪,转诸有轮。故修诸有过患为要。

以上颂文是说,凡庸众生从无始以来,执著三有的盛事为安乐,增益串习诸净妙相。能对治此非理作意的方法,就是串习苦性和不净相,由此,愚痴和贪爱就能止息。如果不这样串习,而一再地妄执是乐、是净,则会增长愚痴和贪爱,转三有轮(不断地转生在三有中)。因此,修习三有的过患极为重要。

壬二、真实义分五:一、正修意乐 二、彼生起之量 三、除遣于此邪执分别 四、此等摄义 五、抉择能趣解脱道性

中士道次修心分四:一、正修意乐;二、彼生起之量;三、除遣于此邪执分别;四、决择能趣解脱道性。

癸一、正修意乐分二:一、明求解脱之心 二、发此之方便

初中分二:一、明求解脱之心;二、发此之方便。

正修中士意乐分两方面:一、认定求解脱心;二、开示发起求解脱心的方便。

子一、明求解脱之心分三:一、认定解脱与系缚 二、认定求解脱之心 三、遣除对解脱的增益

今初

丑一、认定解脱与系缚

认定解脱时,首先要明了系缚的体性。这是关键。

言解脱者,谓脱诸缚。

所谓解脱,就是指脱离系缚。

此复业及烦恼,谓于生死是能系缚。

而且,业和烦恼是将众生缚于生死的能系缚者。

即由此二增上力故,若依界判,欲界等三;以趣分别,谓天趣等或五或六;依生处门,谓胎等四。即于其中结蕴相续,是系缚之体性。故从此脱,即名解脱。

也就是,由这烦恼和业的势力,按“界”划分,是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依“趣”而分,是在天等五趣7或六趣;按“生处”分,是在胎、卵、湿、化四生,在这三界、六趣、四生当中结蕴相续,此即系缚的体性。因此,从这系缚中脱离,称为解脱。

所谓的结蕴相续,就是由业和烦恼的力量,令心相续与蕴身紧紧结合而不断受生。

丑二、认定求解脱之心

欲求得此,即是希求解脱之心。

欲求从结蕴相续中解脱的心,即是求解脱心。

丑三、遣除对解脱的增益

又此解脱,非为惑业诸行生已息灭。以诸生法,于第二时定不安住,不待修习能治等缘,则不须励力一切解脱,便成过失。

而且,解脱并不是指烦恼与业以及由烦恼业所造的诸行(内外诸有为法)生已息灭,因为一切依于因缘而生的法,必定不住第二刹那,这并不需要观待修习能对治等的因缘。如果生而息灭是解脱,那就有一切有情不须努力而自然解脱的过失。

故若未生对治,当于未来结生相续。由其发起对治力故,结生相续即便止息。

因此,如果没有生起烦恼的对治力量,就会在未来结生相续(系缚);而发起了烦恼的对治力,结生相续就随着止息(解脱)。

4、诸智:了达轮回过患的人。

5、《摄功德宝》:《般若摄颂》。

6、《弟子书》月官菩萨所著。

7、五趣:将阿修罗归在天趣中,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五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