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六》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戌六、忆念往昔无量好坏之身悉皆虚耗而精勤于菩提道

如是又如《华严经》云:“汝应忆念为诸欲,徒耗诸身前边际,今求菩提具禁戒,由禁于此摧诸欲。”

这又如《华严经》所说:你应当忆念为了轮回中的小安乐,已经白白浪费了曾经得到过的所有身体。现在应当一心寻求菩提,通过止恶行善来摧灭种种贪欲。

“汝应忆念为诸欲,徒耗诸身前边际”:“诸欲”是指色声香味触五欲,即轮回中的小安乐,包括名位、财富、受用、异性等。“徒耗”是无意义地虚耗。“诸身前边际”,即从今生一直往前推到无始,也就是今生之前的所有身。

“今求菩提具禁戒,由禁于此摧诸欲”:“今求菩提”是指人生目标的改变,即以往愚痴,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求得五欲而努力,现在则一心寻求菩提,这是智慧的抉择。“具禁戒”是具足禁行 1 。“由禁摧诸欲”的“欲”是指贪欲,贪欲是生死流转的根源。

我们应当观察,是否从前的所有生命全都浪费了?我们的精力是否用在追求和享受五欲上?比如,今生为了追求饮食、财富、功名、异性等受用,昼夜不断地努力。为什么我们会把身心虚耗在这上面呢?就是因为认为这里有自己想求得的安乐。但是果真有安乐吗?实际上,贪爱只会引起后后的痛苦,并无实义。所以,曾经付出的努力都没有得到过任何大义,一切身都是被无意义地浪费了。这样一衡量,就能明白以往的路都是歧途。以前是随顺贪欲、放纵贪欲,而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尽自心最大的能力,通过禁行摧伏贪欲这一生死流转的根源,而解脱轮回的结生相续。因此,生命的目的和行为,从此将有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汝应忆念为诸欲,徒耗诸身前边际,未能承事恒沙佛,未从佛闻如是语。”

你应当忆念:为了追求五欲,从前的一切身都已白白浪费了。在如此漫长的时间当中,自己也曾值遇过恒河沙数的诸佛出世,但是由于贪著五欲而未曾承事,也未能在诸佛面前听闻这样的法语。

追求五欲就是这样障碍我们的菩提道。我们可以反观自己的一生,是不是为了享受五欲而浪费了今生大好的时光。由于贪执五欲而障碍自己在善知识前听闻正法,不能以依教奉行来承事师长。这就是无义虚耗人身。依此类推,是否往昔无数的身都已虚耗?在这多生累世中,我们从来没有为求菩提、求解脱而努力过,而是在长夜生死当中,追逐五欲,枉受辛苦,如今为何还不醒悟呢?

因此,如果不能辨明生死道与解脱道,人心便无法寻求、摄取真实的解脱义利,所以这一念出离心确实是解脱道的命根。如果不能真实生起出离心,我们整个身心就会被卷入五欲的狂澜中,那么,即便再活数亿生也没有意义。所以不如当下发起求解脱心,在解脱道上修一分法行,人生才有实义。

谓尽所得三有盛事,悉皆欺诳,领受无量无义大苦。如前唐捐无量色身,皆当忆念,若后仍不策励勤修,更当如是。思惟此理,令起厌离。

应当常常思惟:三有中的一切盛事都具有欺骗的性质,为此我们往昔已经领受了无数无意义的大苦。此生之前已浪费了无量色身,今后若仍不改变这种追求三有盛事的动机与行为方式,而努力勤修解脱,那么往后无量生中必定还是老戏重演。思惟这个道理之后,使自心生起猛利的厌离。

“尽所得三有盛事”:包括三有中一切圆满兴盛的事,即周遭看似繁华美丽的轮回世界、你心目中所羡慕的那些美好的事物。

“悉皆欺诳”:一切都是欺骗人的虚妄之法。因为如果本质符合外表,这是真实;相反,外现的是安乐之相,而本质却是苦,这就是欺诳。对此各位当以智慧看破,即应观察思惟:轮回中看似圆满、欢乐之法,是否真实呢?自己认为世间有永远的幸福,但真能永恒吗?自以为具有很大意义的事,是否真有实义呢?对此如果不能辨别清楚,就必定会被假相欺骗,身心会被贪欲牵引,而将精力用在追求三有盛事上,结果便是“领受无量无义大苦”。也就是由于贪爱、求取而将引生无数无意义的大苦。如果受苦能有真实利益,那么这个苦也受得还有意义。但是,为追求五欲而受苦,不但得不到丝毫善果,而且还似飞蛾扑火,只是枉受焚身之苦。因此,万万不可一错再错,应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再误入歧途。

戌七、以如是修行感受生起之量以及依古德教言行持之理

慬哦瓦云:“觉沃敦巴 2 ,从无始来曾受何身,然皆未修大乘正法,犹如今日,故须策励。”

慬哦瓦尊者说:觉沃敦巴!无始以来不论我们曾经受过何种身,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修过大乘正法。这确实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因此要鞭策自己呀!

比如,世尊本生 3 做萨埵王子时,见到母虎饥饿逼切,要吃小虎崽充饥。当时,只有新鲜温热的血肉才能救母虎。萨埵王子决定舍身饲虎,心想:“我在久远以来的生死当中,虽曾无数次舍过身体,但都是无意义地虚耗,或者是为贪欲,或者是为嗔恚,或者是为愚痴,从不曾为法捐躯。今天遇到福田,为何不能舍身救济饥苦呢?”以如此思惟,而使王子的生命获得了大义。

我们应当在这样辨清有意义与无意义的人生后,鞭策自己一心投入正法。比如,心中思惟:无始以来,为求五欲曾虚耗过无数生命,从来不曾听闻过像《入行论》这样殊胜的菩提心法,现在有机会听闻,就应当珍惜努力。或者放生时,心里忆念:无始以来,为了贪嗔痴虚耗过无数生命,现在虽然寒冷,但是能以自己的身体救护一条生命,这是最有意义的。所以,应当尽自己的力量来完成放生。应当像这样思惟,来激发自己行善的动力。

又如桑朴瓦云:“此生死中须多仰覆 4 ,此于心中实觉不安。”

又如桑朴瓦所说:不能再堕入生死中了,一旦堕入,就要无数次地受生善恶趣,上下浮沉,一想起此事,心中就觉得不安。

只要还没有出离生死,今后必定还要无数次地受生善恶趣,因此一想起流转的大苦,心里就应该有危机感,不能放逸、逍遥。

乃至未能起心如此,须勤思惟,纵起亦当恒常修习。

只要还没有真实生起厌离轮回一切快乐的心,就必须精勤地思惟。纵然已经生起,也应当持续不断地修习,在此处不能放松,因为它是解脱道之命根的缘故。

总结第二无饱足过患:

理证:贪欲(有法)以享受无法满足,因为是一种遇缘而增长的性质。

比喻:大海以水无法满足,明镜以影像无法满足,虚空以风无法满足,烈火以薪柴无法满足,谷响以声音无法满足,干渴以盐水无法满足。

这些都是描述不满足而增长的相。换句话说,往大海里灌水,海水只会越来越增长,不可能使海面不动、降低乃至使大海干涸。或者在烈火中投入薪柴,投得越多,火势只会越旺。其它依此类推。《毗奈耶经》说:整个大地的高山、大海都变成珍宝,凡夫的贪欲也没有满足之时。如果能以智慧观察到贪欲是遇缘增长的自性,就会觉悟:通过纵欲绝不可能满足贪欲,反而只会越来越滋长欲渴之苦。

1、禁行:“禁”是止恶,“行”是行善。

2、觉沃敦巴:对弟子的称呼。

3、本生:经中宣说佛在过去世中行菩萨道的种种事迹。

4、 仰覆:“仰”是生善趣,“覆”是生恶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