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惟集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六》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未二、烦恼别相分二:一、十种烦恼 二、二十种随烦恼
申一、十种烦恼
【 各别相中有十烦恼。 】
烦恼的各别相中,有十种烦恼。
十种烦恼:五种非见——贪、嗔、慢、无明、疑,五种见——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
以下从所缘与体相两方面解释十种烦恼。
【 贪者,谓缘内外可意净境,随逐耽著。如油著布难以洗除,此亦耽恋自所缘境,与彼所缘难以分离。 】
贪的所缘是悦意的内有情五蕴或外色声香味触等五欲。
贪的体相是缘内外悦意的境界随逐耽著。如同油沾在布上难以洗净,如是耽著贪恋自所缘境后,内心与所缘境难以分离。
因此贪是以染著为相。比如,贪执某人时,几天不见,就开始耽著,一心盼望相聚,无法平静;见面之后,又恋恋不舍,不愿分离。诸如此类,便是贪烦恼之相。
【 嗔者,谓缘诸有情及苦 、 苦具——谓刀杖荆刺等,发恚恼心,发粗猛心,于彼诸境思作无义 1 。 】
嗔的所缘是有情、苦受以及能生苦受的器具——刀杖荆棘等。
嗔的体相是对有情、苦受或者造成苦受的器具生起恚恼之心,生起粗猛之心,对这些与自己意愿相违的所缘境,内心想作损害。
比如,心里想着仇敌如何损害自己,而生起了嗔恚心与粗猛心,想报复仇敌;或者荆棘刺伤脚时,对荆棘生起了恚恼心,想铲除荆棘。我们平时身心稍有苦受,或者外境稍有干扰时,马上就会发脾气,这是缘苦受生起的恚恼之心。
【 慢者,谓依止萨迦耶见,缘内外之高下好恶,令心高举,高相随转。 】
慢的所依是萨迦耶见,慢的所缘是内有情法、外色法的高下好恶,慢的体相是高举。总之,慢是依止萨迦耶见,心缘内外法的高下好坏,令内心高举,外露高傲之相。
平常,如果自身的相貌、智慧、种姓、口才或者外在资具、眷属等超胜别人时,自己的心就会抬得很高,眼神、动作、语言等也流露出高傲之相,这就是我慢。而在自己与对方平等以及不如对方时,内心仍然高举,不能低下,也是慢烦恼现行。起我慢的原因就是执著我、我所,如果没有我见,就不会有自他的对比,也就不会令心高举,因此慢的所依是萨迦耶见。
【 无明者,谓于四谛业果三宝自性,心不明了,染污无知。 】
无明就是对四谛、业果以及三宝的自性,心里不明了,是以染污、无知为体相。
《俱舍论颂疏》说:“无明为体,烦恼不净,名为染污。于境不悟,故曰无知。”
本论在共下士、共中士道中,是依据唯识以下的观点安立无明的体相,所以上文也是按照大小乘共同教法的意义,安立无明之相。当然,上上中观宗等安立无明是内心不知无我空性。
【 疑者,谓缘谛等三法,念其有耶无耶,是耶非耶。 】
疑就是缘四谛、业果和三宝自性等三法,犹豫到底有或没有、是对还是不对。
疑的所缘,广义而言,即一切所知,此处特指谛等三法——四谛、业果和三宝自性。
疑的体相是犹豫,即无法确定是有是无或者是对是错,心想:四谛是有,还是无?四谛是真实成立,还是不成立?
【 坏聚见者,谓缘取蕴计我、我所,染慧为性,我、我所见。 】
坏聚见是计五取蕴为我和我所的我见与我所见。坏聚见的体相是一种染污慧。
坏聚见的所缘是我和我所,而我又是缘五取蕴所起的一种妄相。就像在黄昏时,把花绳(五蕴)当作了是蛇(我)一样。
以下解释坏、聚的意义。
【 其中坏是无常,聚是众多。为欲显此所见之事惟是无常、非一之法,全无常一补特伽罗,故为立名曰坏聚见。 】
其中“坏”是指五蕴刹那生灭的无常,“聚”是指由色、受、想、行、识等众多法组成,说明非一。为了显示所见到的其实只是无常、非一的法,完全没有常一的补特伽罗,所以立名为“坏聚见”。
顾名思义,坏聚见就是妄计坏灭、集聚之法为常一之我的见。
【 边执见者,谓缘萨迦耶见所执之我,计为常恒,或见断灭,无从此没,结生当来,染慧为性。 】
边执见有二种:把萨迦耶见所执的“我”,当作是常恒不变的,这是常见;或者见“我”是断灭,认为从此世死亡后没有结生,这是断见。这两种见都是以染污慧为体性。
比如,有的外道认为:虽然今生的五蕴会灭,转成下一世新的五蕴,但“我”始终不会变易,一直从前世到今生,又从今生到后世,如人换房,房子可以换,但人不会变,这是常见。相反,现代的断灭论者认为:人死如灯灭,呼吸一停止,“我”就消灭,这是断见。总之,执著“我”是常、是断,都是落在一边,称为边执见。
以下见取见和戒禁取见都是把某种法执为最殊胜的见,见取见是执著某种邪见为最殊胜,戒禁取见是执著某种邪的戒禁为最殊胜,它们都是以染污慧为体性。
【 见取者,谓缘萨迦耶见、边见、邪见,三中随一,及彼所依 —— 见者之蕴,执为最胜,染慧为性。 】
见取见是把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三者之中任何一种,以及此见的所依——见者的五蕴,执取为最殊胜,以染污慧为体性。
“彼见所依——见者之蕴”:“见者”即执这种见的人,比如,执著常我边见的人就是执常见者,此常见的所依就是此人的五蕴。如果我们崇奉某种见,就会将此见持有者的五蕴,也视为最高尚、最殊胜。比如,有人认为“生命的意义就是满足自我、张扬自我”,如果认为这种萨迦耶见以及此见解所依的五蕴很殊胜,这就是见取见的烦恼相。
【 戒禁取者,谓缘坏戒可舍之戒,及诸行状轨则、身语定转所有邪禁,及缘彼等所依之蕴,见为能净罪恶、能解烦恼、能出生死,染慧为性。 】
此段分二层分析:一、戒禁取见是取什么为殊胜?二、什么是取殊胜?
一、戒禁取见是取什么为殊胜?
戒禁取见的所缘有三种,即戒、禁行和所依蕴。
“禁行”:“诸行状轨则、身语定转所有邪禁”,包括禁止与行持二者,即对外在身语的行为,什么应当舍、什么应当取,如是抉择而行持。“行状”指外在身体的服饰姿势,比如,印度有些外道,身披兽皮,颈戴人骨鬘,单足独立;“轨则”指效仿猪、狗等行为轨则,比如学猪叫、学猪走、学猪的行为;“身语定转”指规定身体和语言必须如是而行;“邪”是不正确。
“所依之蕴”:戒和禁行所依的五蕴。
1、无义:指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