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安受苦忍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十》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一、驱意解脱

谓若无苦,则于苦事不希出离,故有驱意解脱功德。

如果没有苦,就不会希求从苦事中出离,所以受苦有驱使自己的心希求解脱的功德。

例如,有些人天天安逸度日,吃喝玩乐样样顺心,便会认为人间的日子很好而不愿出离。我们常说,天身不如人身更有利于修习佛法,正是因为天人的生活太过安逸,生命都虚耗在享受中而不知出离。

《大唐西域记》记载:

往昔,无著菩萨、世亲菩萨、师子觉 (无著菩萨的弟子) 三人 发愿往生弥勒净土,他们互相约定,谁先往生见到弥勒菩萨,便回来告知。其后,师子觉最先往生,但他过了三年都未回来相报。

后来,世亲菩萨也舍寿往生。六个月后,一晚,无著菩萨见一天人 (世亲菩萨) 从虚空中降下,并敬礼无著菩萨。

无著菩萨说:为什么这么晚才来?

答:我舍寿之后往生兜率天,于弥勒内院莲花中诞生,弥勒菩萨赞道:善来广慧。我才旋绕菩萨一圈,便立刻回来相报。

无著菩萨问:师子觉现在何处?

答:我旋绕菩萨时,见师子觉在外众中,正忙于享受欲乐无暇相顾,怎么能来相报呢?

二、除遣傲慢

由苦逼迫坏诸高慢,故有除遣傲慢功德。

于痛苦逼迫而摧毁高慢,所以有遣除傲慢的功德。

三、羞耻作恶

若受猛利大苦受时,则知其苦从不善生,不爱其果,须止其因,故有羞耻作恶功德。

感受猛利大苦受时,便知道此苦受是从恶业产生的,如果不喜爱苦果,就必须遮止苦因,所以苦有让人耻于作恶的功德。

四、欢喜修善

由苦逼恼希求安乐,若求安乐须修善因,故有欢喜修善功德。

由于痛苦的逼恼而促使内心希求安乐,如果希求安乐,就必须积聚安乐之因 —— 善业,所以苦有令人欢喜修善的功德。

五、引发悲悯

由比我心度余有情,知皆是苦,于诸漂流生死海者,能发悲愍。

自己对苦有切身的感受和体会之后,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就能知道众生都是这样痛苦的,因此能对一切苦恼众生引发悲悯。

《大智度论》说:“复次,菩萨思惟国土有二种,有净,有不净。菩萨若生不净国中,受此辛苦饥寒众恼,自发净愿,我成佛时,国中无此众苦。此虽不净,乃是我利。” (菩萨思惟世界有清净和不清净两种。如果菩萨生在不清净的世界中,感受辛劳、饥寒等众多苦恼,反将促使菩萨发起清净的大愿:愿我将来成佛时,能够成就清净国土,国中没有这些苦难,众生都能得到安稳快乐。此世界虽然不清净,但这是能给予我利益的。)

所以,苦难能令人觉悟,并增长对众生的悲心和菩提心。

以上诸德及此所例诸余功德,自应先知,数数修心,谓此诸苦是所愿处。

对于上述五类功德及以此类推的其它功德,自己应先了知,然后数数修心,即常常观想这些苦是我所愿意接受的。

“自应先知,数数修心”是指示修行,即:提前就应将上述道理思惟得清楚透彻,然后一次又一次地修心,不断思惟:若有痛苦降临,正是如我所愿,因为痛苦都是助我成道的因缘,希望我能多受些苦。倘若事先能常常这样思惟,一旦痛苦来临,就能欢喜接受。

如云:“无苦无出离,故心应坚忍。”又云:“又苦诸功德,谓以厌除慢,悲愍生死者,羞恶而喜善。”

如《入行论》说:若无痛苦就没有出离,所以心啊!你应当坚强安忍!又说:应思惟苦的诸多功德,即以苦能让人引生厌离心、遣除傲慢、悲悯生死众生、羞耻造恶、欢喜修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