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波罗蜜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十》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又如念云:调伏身心要于多闻。若专重其修不防愚敌,不闻不学正法,即自所受律仪进止之处亦极愚蒙,则亦恒为众罪侵害。】
又如,有人认为调伏身心比多闻更重要。如果只重视修行,而不防备愚痴之敌,不听闻、不求学正法,连自己所受律仪的取舍之处也一无所知,那么恒时会被众多罪业侵害。
有些人重视修而排斥闻思,全然不知具体有哪些学处、应当如何取舍及修习,由于无知而时时违背学处,或者修行不得要领、误入歧途盲修瞎炼等,以致虽然精进,但期间也不断被罪业损害。
总之,认识自己有各种烦恼之后,应当进行综合对治。就像不可能永远只吃一种菜一样,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时时善巧调整处理。
金二、必须依止其因——正念
念的自性,如《成唯识论》说:“云何为念?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念是对于曾经串习的所缘境,让心明记不忘。
【又如临阵手剑失落,恐被他杀,无间拾取。如是与烦恼斗时,若失明记取舍、进止、所缘、行相忆念之剑,恐堕恶趣,亦须无间依止正念。】
“明记”贯串至“忆念”,取舍、进止、所缘、行相是明记的对象,即明记取舍、明记进止、明记所缘、明记行相。
又好比战士在战场上手中的剑掉落时,恐怕被敌人刺杀,而立即捡起。同样,我们和烦恼战斗时,如果失落明记取舍、进止、所缘、行相的忆念之剑,而害怕堕入恶趣,也必须立即依止正念。
【如云:“临阵剑失落,畏怖速拾取,如是落念剑,畏地狱速取。”】
如《入行论》说:战士临阵时宝剑掉落,因为害怕被刺杀而立即捡起,我们失落正念之剑时,也要因怖畏自己堕入地狱,而迅速提起正念。
【龙猛菩萨亦说此念极为重要,如云:“大王佛善说,念身为共道,故应勤守念,失念坏诸法。”】
龙猛菩萨也说正念极为重要,如《亲友书》中说:大王!佛曾说身念处是生起出离心的解脱大道,所以应当精勤守护正念,失坏正念就会失坏一切善法。
《佛遗教经》说:“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着铠入阵,则无所畏。(如果有人不忘失正念,诸烦恼贼便不能侵入其相续、损害善根,因此你们心中要恒时保持正念。如果失去正念,就会失坏诸功德。如果念力坚固,即使进入五欲贼窟也不会受害。就像穿上铠甲进入战场,无所畏惧。铠甲比喻念力,军阵比喻五欲。念力坚固,烦恼就不能渗入。)”
瑞岩和尚每天常反问:“主人翁惺惺 [1] 否?”自答:“惺惺。”值得效仿。
【又所念境先以慧别,次乃念取,以念无择境力故。】
所忆念的对境先要以智慧分别,然后再以正念缘取,因为正念没有择境能力的缘故。
《成唯识论》说:“云何为慧?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慧的体性是简择所缘境。
【慧须分别何法者,谓总诸经中所说一切应进止之处,尤以自所受律仪中应取应舍。】
慧所要分别的法:总的是诸经中所说一切应修习和应遮止的方面,特别是自己所受律仪中应取和应舍的学处。
【若能于彼住念正知,其所修法乃能圆满。若惟于住心所缘修念正知,全无所益。】
如果能对这些安住正念和正知,所修的法才能圆满。如果只对“住心所缘”修习正念和正知,根本没有利益。
金四、依止正念以修业果为心要
【又如阵中先必励力令剑不失,设有所失无间急取,是因实畏所杀,非仅空言故。】
又比如:在战场上首先一定会努力不让剑掉落,万一掉落也会立即拾起,这是因为真实害怕被杀,并非只是空言的缘故。
比喻中讲了一对因果:真实怖畏死亡之心是因,努力握住剑和失剑时立即拾起是果。
【诸修道者,先恐失落明记取舍所有正念,设有所失无间能修者,亦因心中实畏忘失念时,为罪染著堕恶趣果,非虚言故。】
修行者最初害怕忘失明记取舍的正念,万一失念也能立即警觉而提起,也是因为心中真实害怕失念时被罪业染污,而堕入恶趣,并非是空话。
意义上,因是怖畏失念而堕入恶趣,果是谨慎守护正念。
【能生此心,尤以修习业果为要。吾等若未知此为甚深教授,则为断绝道中精髓、聪睿所爱功德之本。】
在能引生此心的众多因缘中,尤其以修习业果为心要。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修习业果是甚深的教授,就会断绝圣道中的精髓——智者所珍爱的功德之本。
“道中精髓”和“功德之本”都是指对业果的定解。宗大师在下士道中说,对于“业果丝毫不爽”获得定解,是一切内道佛弟子的所有正见,赞为一切白法根本。世俗谛的修行都建立在对业果的胜解信上,不论人天的断恶行善,或解脱道的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菩萨道的发菩提心、六度万行,都是有此胜解信才能趣入;而且,以业果为方便,才能了达、证入胜义空性。因此,这是道中精髓,是智者所珍爱的功德之本。
[1] 惺惺:清醒、机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