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精进波罗蜜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十》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因为资粮都是在心上安立的,只要将心量扩展至无限广大,无边资粮并不难圆满,即发起广大愿心“为了利益无边有情、求证佛果无边功德,我甘愿安住无量劫,修积无边资粮”,以这种发心受取律仪。从此,不论睡眠还是觉醒、心散乱还是不散乱,始终不断增长量如虚空的大福德,所以无边资粮并不难圆满。

一般人往往会有“佛果太高”、“大乘修行太难”、“在生死中度众生太苦”的畏难心理,但我们以理智观察之后发现,佛果并非高不可攀,菩萨行串习熟练之后也不困难,到了一定阶段入生死中度众生根本就不苦。若将这些辨别清楚,就能破除内心的怯弱,消除修习精进的障碍。

总之,遇到问题要勇于面对,怯弱的心态不但于事无补,而且只会让自己更加退缩不前。所以,应善加了知能修证菩提的方法,提起心力,如是成办利益如在掌中般有把握。

戍二、修积护持、助长精进的顺缘资粮分四:一、发胜解力 二、发坚固力 三、发欢喜力 四、发暂止息力

修积护持、助长精进的顺缘资粮,即发起四种力:胜解力、坚固力、欢喜力、暂止息力。

亥一、发胜解力

以下分别以“定体相”、“知缘起”、“明必要”、“懂方法”来解释胜解力。

一、定体相

胜解力的胜解是特指欲乐。

二、知缘起

信、欲、精进三者,前前为因,后后为果,即信为欲依、欲为进依(信为欲的所依,依信生欲;欲为精进的所依,依欲生精进)。

三、明必要

《入行论》说:“于法离胜解,感如此困乏。”正因为远离了对法的胜解,才感得身心世界如此贫乏。比如,因为对业果没有胜解,没有欲乐断恶行善,才导致财富、相貌、寿命、健康等不圆满;因为对四谛没有胜解,才会爱著生死而不断轮回,非常缺乏解脱道的功德——出离心、戒定慧等。

四、懂方法

引发胜解的方法,总的是恒时思惟业果,特别是思惟菩萨行的利益和违越菩萨行的过患。以此思惟对黑业、黑果发深忍信,就能生起舍黑业、黑果的欲;对白业、白果发深忍信,就能生起取白业、白果的欲。

再思惟:入大乘门是发菩提心,即立誓要遣除自他一切过失和引发自他一切功德。事实上,要让每一种过失及其习气究竟清净,或者让每一种功德毕竟圆满,都必须经历多劫修习,然而现在却不见我有除过、引德的一分精进。这样思惟之后,呵责自己,鞭策自己精进。

亥二、发坚固力

一、定体相

所谓坚固力,即无论做任何善事,在发起精进之后都能坚持到底的心力。

二、慎决定

我们行善有两种方式:一是首先草率决定,然后中途退转;二是首先慎重考虑,一旦决定之后就不再改变,坚持到底。

第一种做法的过患:

(一)养成坏习性:从等流果来说,如果养成凡事到了中途就舍弃誓愿的习惯,以等流力,来世也会舍弃所受学处。如此一来,今生之中将会增长许多恶业,来生也会增长苦果。

(二)行善效果不圆满:如果半途而废,则之前所下功夫基本上都成了“无用功”,连这件事都没有完成,而且也会障碍其它事的圆满。

第二种做法的利益:

(一)养成好习性:做任何事都能有始有终。

(二)效果圆满:每件事善始善终,所作皆有意义。

有一种人不论做什么事都不圆满,总是很轻率地趣入,到了中途就放弃。这种恶习若不痛加改正,将来过患无穷。

三、修三慢

为了让自己的誓愿究竟,应当修三种慢——业慢、功能慢和烦恼慢。

(一)修业慢

思惟要依靠自己修道,完全不依赖别人,以培养独自修行的自信心。

(二)修功能慢

从能力上思惟:“众生都是随烦恼而转,自利尚且无法成办,何况他利,他们不像我能引发自他二利,故我应当勤修。”又思惟:“人们对下劣事业尚且精进不舍,何况我所行持的事业能引发极其善妙的果报,为何不勤作呢?”这样思惟之后,勤修善法。

(三)修烦恼慢

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轻视烦恼,让心高昂起来,即思惟:“我应当打败烦恼,绝不让烦恼战胜我。”为了胜伏违品,而让自己的心勇悍、坚定。

必须发起烦恼慢的理由:如果在烦恼面前软弱、退怯,则小小的障碍也能损害自己;若能发起慢心,障碍再大也能胜伏。

总之,修任何善法之前,首先要去除依赖心,下决心由自己独立完成;而且要有“别人做不了,只有自己能胜任”的英雄气概。正修时要让心坚固,只允许向外打倒烦恼,不让烦恼向内摧毁自己。此外,还要思惟中途舍弃誓愿的严重过失,然后不论行任何善法,一旦立下誓愿,都要圆满。尚未获得稳固之前,都应好好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