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讲记-破常执品 第一

《中观四百论讲记(一)》 ︱ 圣天论师.造 ︱玄奘大师 法尊法师.译 ︱ 智圆法师.讲授 ︱

世上最愚不可及的人

圣天菩萨说:“彼犹安然睡,有谁暴于彼。”如果对前两句有了足够的正确认识,那么每个人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认识到自己在凶险的死主威慑下,仍然还能安然入睡的极度愚蠢。安然睡,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安然入睡之外,从深一层次来说,还有在心相续中具有随眠的意思。随眠就是烦恼,按照十二缘起支的规律,烦恼是制造业力和成熟业力的罪魁祸首,如果烦恼没有消除,那么业力这个真正的死主就会一直跟随着自己,因此放任心相续中的随眠烦恼而不去对治,是最愚蠢的人。

圣天菩萨这样严厉到极点的呵斥,并不是对众生不慈悲,而恰恰是对众生慈悲到了极点才说的话。就像孩子做错了事,别人会说“算了算了,不要去管他”,但是孩子的母亲会严厉地批评,这是因为母亲对孩子有悲悯心,她是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在为孩子的未来着想。

在开始散乱的时候,在睡懒觉的时候,耳朵里就应响起圣天菩萨的这句话,知道圣天菩萨在用母亲那样慈悲又威严的声音,在呵斥自己是最愚蠢、最糟糕、最荒唐的人,在做最不合理的事,应该马上停止下来。

凡夫呢,不是不知道要死,但都避讳谈起死,就装作死这件事不存在一样。这导致凡夫在世的时候,没有能认识到死主真正可怕的面目,因此每天好吃好用好睡,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今世的享受上,浪费了暇满人身宝,成为了最为愚蠢的人。因此学佛的人,就要多谈死,要天天谈死,和道友在一起的时候,不说没用的话,多谈谈关于死的话题;在家里也一样,即使家人不学佛,也找机会和他们谈谈,因为轮回中的人谁都要死,他们要死的时候,也只有佛法才会对他们有帮助。尤其对老年人,更要和他们谈论死,因为他们剩下的时间更加少了。只有多谈,大家才能逐渐正确地认识到死主的威力和威胁,认识到自己危险的处境,才能为死做准备。

两个不合理怀疑

也许有的人听了会说,我对死没有那么怕,我对亲友、财产本来也没多少执著。要知道,现在对死主的认识,不一定会很明显、深刻,真正死到临头时产生出的痛苦,远远比现在设想的深重。因此不能掉以轻心。

还有人说,自杀的人似乎没有死的痛苦。要知道,自杀的人,虽然是自己选择了死亡,但他们是因为对五欲的贪求完全得不到满足,从而灰心丧气。他们是在极度失落的忧苦之中死去的,因此死的三种恐惧,其实一个也没有逃掉。

月称菩萨在本论的广释中,对前八品的偈颂,用真实发生过的公案来作譬喻,说明偈颂中的深意。这次讲解,会引用很多这些譬喻,下面就是月称菩萨对这个偈颂所用的两个譬喻。

如履薄冰的大臣

一位大臣得罪了国王身边的一位近侍,那位近侍于是在国王面前进了谗言,使国王有了杀大臣的心。这位大臣觉察到了后,于是一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不让国王抓到一丝把柄。众生就像这位大臣,而死主就是国王,我们也必须像那位大臣一样,一直保持清醒,一边要提防死主突然降临,一边要尽快积累功德,闻思修行,为最终不畏惧死主做充分的准备。

误投凶宅的迷路人

还有一个例子是:一人在荒郊野外迷了路,好不容易发现一间小屋,他以为进到屋里就安全了,却不料那是个凶宅,结果他在那里遇害了。三界就像那间恐怖的小屋,是个凶险之地,死主随时会找上门。因此大家不能像那位迷路人一样,已经进入恐怖之地,还以为很安全,而要好好学习佛法,为迎接死主的到来而准备。

念死无常的殊胜与必要

《中观四百论》是修行的宝典,修行需要通过随念正见,来护持心相续,因此要数数地随念法义,数数地结合实际环境串习法义。这是学好《中观四百论》的关键。其中随念和串习第一品破除常执的方便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修行的起点,是学好后后修法的根本基础。而在第一品中,这第一颂又最为关键,是修学无常法门的核心,大家要深入领会,数数串习。

甲操杰大师在《四百论释——善说心要论》中也说:“对于修行圣道发起精进的根本障碍,就是这个对于死认为不死的颠倒之心,因此应当数数思维而念死无常后,修行圣道发起精进,因为串习念死无常,则容易深入而通达有漏皆苦等后后的法义。”这是有实修实证的前辈高僧大德从智慧中流露出来的教言。

佛在《涅槃经》中说:“一切足迹当中,大象的足迹最殊胜。一切想当中,无常想最殊胜。”按照博多瓦尊者的开示,念死无常的殊胜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了解:

(一)最初体现在易于对三宝生起信心

许多人没想到学佛修行,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无常观,认为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花,有许多世间目标要追求。这种对世间的耽著,是阻挡众生走入佛门修行的最大障碍。

虽然人都知道寿命是有尽头的,不过区区几十年,但总以为对自己来说,死亡还很遥远。生了病,想到的是去找医生把病治好;遇到一些违缘,想到的是去请僧众念经加持,可就是没有想到如果业力太大,或者病太重的话,是完全有可能死去的。

人们对今世常执的最直接表现,就是一直认为今天不会死,每天早上睁开眼睛,没人会想到今天很有可能就要死了。20多岁的人,没有想到今天会死;30多岁的人,也没有想到今天会死;40、50、60多岁的人,也没有想过今天会死。但实际上呢,20多岁的,每天都有人在死;30多岁的,每天也有人在死,许许多多认为今天不会死的人,都在某个今天中死去了。即使寿命很长,活到了老年,最后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了,知道已经来日不多,但他还是认为今天不会死,还寄希望于医生继续进行治疗、抢救。

这都是与死无常的事实完全相反的常有执著在搞鬼。但是一辈子的“今天”是有限的,即使福报具足,能活上八十年,也只有29200个今天,这个数字一点不大,是很有限的,而且过1天,就少1天;过1个月,就少了30天;过1年,就减少了365天。就算你能过这么多天,现在还剩下多少天,每个人可以自己来算一算。

如果一个人每天都执著“今天不会死”,实际上他就是执著“这辈子不会死”,因为这辈子他没有为死准备过一天。这样的人呢,会生出很多的贪心和执著,会有很多今世的计划,比如计划在两年内买一辆车、在五年内买一套房子等等。如果贪心受到妨碍,他就会生起嗔心。假如他不会死,假如他追求的这些世俗享受没有苦性,那他这样做也无可厚非,但事实是,人是要死的,死主出现在面前的时候,不但车子、房子都要全部放下,而且还会面临死主的三大威胁。正常的人,只要和死主的威力和威胁一比较,就会知道今世的一切财富、享乐,乃至于一切的恩恩怨怨都不值一提。人要死的时候,着急想从死主手里把命抢回来,其他的车子、房子、名声、地位等事情,已经没时间去执著,没精力去攀缘。你想想,连命都要丢掉了的时候,再说什么名声不名声,还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在平时,就能想到自己在受死主的控制,想到死的过程中的那种痛苦以及茫然无助的心态,想到不管早晚,这一天注定要到来,想到这一切很有可能就在今天发生,那么一切的红尘俗事都会变得微不足道,今世的享乐再也不会吸引他。于是他就要去追求能够逃避死主的方法,这样就容易对能够圆满救度众生的佛法僧三宝生起信心,尤其对能提供无上救护的法宝,产生出极大信心。

大家学习四个共同外加行的时候,最后都要落到闻思修行上去。比如学暇满人身,知道了只有学修佛法,才能摄取暇满人身的实义;学寿命无常,不是仅仅知道受死主主宰,还要知道只有佛法才能挽救自己摆脱死主的控制;学轮回过患,也是要知道只有学修佛法,才能解脱众苦;学业果不虚,就要按照佛法中教导的因果规律来断恶修善。

(二)其次体现在能促进精进修行善法

在一个公司里,老板是老大;在一个单位里,领导是老大;在一个城市里,市长是老大;在一个国家里,总统是老大。这些老大,都是世间众生仰慕的人,在他们自己的领域内,拥有着无比的威势。但是,在死主面前,他们的威势却全部都失去了,和身无分文的人没有丝毫的区别。再扩大范围来观察,在整个地球上,在这个小千世界,在这个大千世界,乃至在过去、现在、未来的十方世界中,一切一切的六道众生,不管是出家人、国王、转轮圣王、帝释天,无论何种高贵的身份,最终都逃不掉死主的铁爪,都被死主一个个剥夺去了他们曾经拥有的一切。对这些事实,大家应静下心来,以反观自心的方式,多去思维。

如果正确认识到了死主的威力和威胁,这个人心里就像压了一块石头一样,会食不甘味、夜不成寐。他会时不时地想到,死主正在某个角落,一直用它冰冷无情的眼神注视着自己,手里举着那把断命根的剑,它什么时候下手,自己完全不得而知。醒来的时候,也好像死主就在旁边盯着自己,就像怕鬼的人害怕鬼在身边一样。

想到这些,今世短短几年、几十年里的工作计划、家庭目标、人生理想,都显得那么地微不足道。生活中的是是非非,在这强大的死主面前,根本就不值一提。这样对色声香味触五欲的贪求之心,就像被放进了冰块的热水一样,迅速地冷却下来了。这个人的心里只有一件事情,就是一刹那都不能被死主控制,要想办法逃离死主。能保持这样的正念的人,睡觉时间自动减少了,杂念也减少了,平时喜欢做的工作或者兴趣爱好不愿意做了。即使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做,也知道这是在和死主配合,是在和轮回过患配合,从而失去兴趣。他只要能解决温饱,维持生命就可以了。如果思维得再深入一些,就会一直想着要去行善,再小的恶业,也不敢去做。会考虑出家,去寂静处闻思修行。

如果对世间的投入仍然和以前一样,那就没有多少进步。凡夫对世间的目标,都是非常执著的,最大的念头,就是如何挣钱、如何享受等等,这些执著确实比较难对治,但是如果学习了无常等教言后,执著还没有减少的话,就说明佛法就没有学好。

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只要没有生起今天会死的正念,那么学佛就不会是他第一要紧的事,他会有很多其他的事情要去首先处理。世间法变成了他的正事,闻思修行等十法行反而被靠了边,变成业余的事情了。这样他这一天的修行就不可能是精进的,他会生出很多懈怠和散乱,他也知道这些懈怠和散乱很不好,但是又很难对治掉。因此他就利用不到暇满人身的巨大价值。

执著今天不会死的人,表面上在闻思修行,在弘法利生,在发愿回向,但是他真正的所求,还是今世的财富、名声、利益等。比如看到一部高级手机了,听到别人受到赞扬了,这些都会牵动他的心,会让他产生出贪嗔烦恼。而更重要的正事,像对治烦恼、续佛慧命、救度众生等等,则被忘到了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