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在家过患与出家功德之差别

《成就真实戒经.略释法音》 ︱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

所谓“家”,智者视为桎梏身心的牢狱,而愚人则以为是幸福的港湾。

大小显密的佛法,在教理行果上略有差异,但是究其目的无非是让人从三界的家中获得解脱而已。因此佛在《妙法莲华经》等诸多经典中以形象的比喻描述了三界火宅的种种过患,其目的是为了唤醒幼稚愚昧的芸芸众生,使他们能醒悟过来,认真、深入地思维轮回的过患,从内心里深深厌弃轮回,急求出离、走向解脱。如果我们对三界火宅的种种险况不惊不怖、无动于衷,不希求从中出离,那么门外的三种宝车 [1] 也就无缘获得,换句话说即无法得到声闻、独觉、佛陀的果位。

在小乘、大乘乃至金刚乘中都以出家持清净梵行者为上等修行人,一致认为出家身修行最为殊胜。然而众生根机、因缘千差万别,因此不能一概而论,不能都用一个标准来要求。佛陀有教无类,不仅摄受出家众,而且对今生无缘出家修行的白衣也赐予解脱的机会。佛陀对在家人的要求放的比较宽,仅让他们受持少分戒,以此遮止大的罪恶,行持少分善法。这与出家众所持的戒及所修的善法有极大的差别。

为此,在家众应恒时生惭愧心,对出家生活心生仰慕,经常观修轮回过患,激发自己强烈的出离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习小乘四圣谛法,虽然无法得到阿罗汉果,但是可以得到阿那含果。如果能够在强烈出离心的基础上发起菩提心、修习六度万行,也可渐次入于大乘五道之中。一般而言因在家与出家所处的环境不同,在家发起出离心、菩提心的障碍极多,因此二者成就的速度有快慢的差别。当然这是就凡夫而言,如果是大菩萨,则无论在家、出家都没有差别,不但可现在家身而且可现地狱、饿鬼、旁生等身。如莲花生大士、马尔巴大师、巴思巴大师、维摩诘居士、庞公等都是现在家身,因为菩萨已了达家性本空,所以能做到身处尘劳而游心物外,当然家束缚不了他。《维摩诘经》云:“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然而需要明知这不是具缚凡夫的境界,倘若凡夫以此为借口,甘处如牢之家而不思出离,或以此劝阻他人出家,只是自欺欺人,徒然造罪,且有犯大妄语的嫌疑。

宣说在家过患旨在让在家人深刻认识到自己处境的恶劣以期增强其出离心、向道心;宣说出家的殊胜利益旨在使在家人生起对出家清净生活的向往并以此为目标去追求。当然也会让出家僧人生起欢喜并巩固出家为僧的信念。《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宗喀巴大师云:“此复居家于修正法,有多留难及有众多罪恶过失。出家违此,断生死身,出家为胜,是故智者应欣出家。”

经中常说在家人好比身陷火宅,出家众却似安住于清凉室中。因为大凡在家之人,富贵者,为了守护财物、名誉、地位、权势而殚精竭虑,感受诸多痛苦;贫穷者,常常为衣食所困,夜以继日地奔波劳作,以求累积财富,结果仍然入不敷出,同样备感痛苦。《中观四百论》云:“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生,即由此二苦,日日坏世间。”

家如牢狱,缚人极深,想要从其中寻求安乐是无有是处的。如《本生经》云:“于同牢狱家,永莫思为乐,或富或贫乏,居家为大病。一因守烦恼,二追求艰辛,或富或贫乏,悉皆无安乐,于此愚欢喜,即恶果成熟。”凡夫没有智慧,是非善恶不分,常常恋著自己的家,妄以为纵然贫贱、劳苦,家都是幸福的港湾,在家可安享天伦之乐,感受家的温馨;当然一旦发达,更是地位尊荣,权势炎炎,名声远播,财宝如山,能够恣意享受五欲生活,人生的幸福即在于此。反观出家人:一贫如洗,无亲无故,整日面对青灯古佛,一生只是持斋诵经,生活是何等的单调乏味。

然而事实真相又是如何?本来每个众生与生俱来就有贪心,成家之后就更加得以助长。为了满足对饮食、服饰、女人等等的贪欲以及自己的虚荣心,男人就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去攫取财物,甚至不惜干起违法乱纪、伤天害理的勾当。有了儿女后,为了成办儿女的学习、工作、婚姻乃至排场等需要一大笔钱,这又进一步驱使自己拼命地猎取财产、刺激自己的贪心。即使死到临头,还贪图子孙能够出人头地。在家人一生中贪心不断膨胀,对高官厚禄、名声财富、豪华轿车、林园别墅、美色歌舞、锦衣美食趋之若鹜,整日耽著于游乐宴会、嫁娶应酬、趋炎附势、党同伐异、打击陷害、欺上瞒下、营私舞弊等等庸俗、鄙恶之事,乃至杀生害命、饮血食肉、狂喝滥饮、为所欲为,造下无边的罪业。同时,争斗胜负、怨仇逼迫、悲欢离合、吉凶安危、事业成败、仕途升沉时时萦绕心怀,难得安宁。为了如粪土般的钱财,为了如路人般的妻儿,为了如浮云般的荣华富贵,人们一生备受艰辛甚至搭上身家性命,来世还要堕在三恶趣中受大痛苦。

出家清净僧,脱离牵缠,身体不受上司老板、妻子儿女的约束及驱役,更不会为此而造杀生偷盗等恶业。辞亲割爱发菩提心,平等、慈悲地对待一切众生,不再为保护亲友、打击怨敌而劳身劳心造作恶业。口离四种语恶业,心离一切纷争辩驳的烦恼,淡泊寂静,所谓“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身心皆恬悦自在。如是远离尘劳,任其世间纷争扰扰,皆与我毫无干系,三衣一钵、锡杖、芒鞋,无羁无绊形如闲云野鹤般洒脱自在。诚如古人所云:“笼鸡有食锅边近,野鹤无粮天地宽。”顺治皇帝曾感慨地说:“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身为皇帝,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终其一生的幸福远不及僧家半日的清闲与自在。

世间凡夫不学佛法,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妄执虚妄身心以为自我,又计我所,贪执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妻子儿女、权财名位,一生浑浑噩噩,从未认真思索过“我”到底为何物?直至临终才觉悟人生如梦,执著重的人甚至到了临终依然执迷不悟。在此奉劝世间之人早日醒悟过来,应了知人生不过梦一场,妻子儿女、名利地位只是梦中的幻景而已,切勿贪恋梦境,应尽快从梦境般的轮回中醒来,趋向清净、自在、永恒的涅槃。不要固守陈旧的邪见,我们习惯中的知见其实只是俱生我执所产生的邪见。道宣律师云:“凡夫狂痴性,所见常不正。”

即使学佛修行,在家行人身处俗世红尘之中,环境恶劣,处处染缘牵引,诱人造业,加上无缘听闻佛经论典,又无戒律之衔调制身心,在无始恶习的推动下,身心不能自主,常常陷于迷乱之中,不知不觉中已与佛法多有违背。虽然也希求修行善法,决心断恶行善,终因障缘重重,俗事牵缠,身心如同大象陷入淤泥般无力自拔,蹉跎一生无所成就,美好愿望终成泡影!

蕅益大师说:世情淡一分,佛法就会亲切一分。世间事物样样都看不破、放不下,解脱的希望十分渺茫。有许多在家人经常以家务缠身、工作繁忙为借口而拖延修行,结果自断修行的缘分。看了《净土晨钟》中的故事应当会有所启发:有位僧人探望他的一个在家朋友,劝说生死事大,抓紧念佛修行。他说目前我有三件大事未了,无暇念佛修行。一者父母送终;二者儿子娶亲;三者女儿出嫁。僧人听后默然而去。不久那位在家人就死了,僧人前去吊唁,感慨之余作了一首诗:“吾友名为张祖留,劝伊念佛说三头,可怪阎公无分晓,三头未了便来勾。”这三件事有哪个在家人不需要面对处理呢?然而这都是修行的障碍。如《本生论》云:“若作居家业,不能不妄语,于他作罪者,不能不治罚。行法失家业,顾家法岂成,法业极寂静,家事猛暴成。故有违法过,自爱谁住家。”又云:“骄慢痴蛇窟,坏寂静喜乐,家多猛苦依,如窟谁能住。”在家你就得做这些毫无意义的琐事,为了生存有时又不得不做违背正法的事。家业是猛暴的,正法是寂静的,二者如同水火互不相容,取一只有舍一。智者深入观察后必然会做出一个选择,真正珍爱自己的人们都会舍弃家业选择出家。《宣说大种变经》云:“依止世间五妙欲,以及贪著于子女,依于应呵居家者,定然不得正觉果。任何居家之有情,能得无上胜菩提,昔无一佛能如是,当来成佛无是处。”既不舍弃世间法又能成就佛法,连超世绝伦的大悲世尊也无法成办,何况一般的凡夫俗子呢?


[1] 三种宝车:比喻声闻、独觉、无上佛乘三种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