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乙一、初善法会因由之五圆满

《成就真实戒经.略释法音》 ︱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

乙一、初善法会因由之五圆满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段经文明确地指出了五圆满。

“如是”、“一时”为时间圆满;“佛”为导师圆满;“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为道场圆满;“我闻及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为眷属圆满;以下宣说的经文为法圆满。

由五种圆满可以确定此经决定无疑是佛所宣说的,汉地以六种证信而讲解,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六种证信就是以六个可靠的证据令人信受。“如是”是信成就,因为一般人相信某观点时就会说“如是如是”,若反对排斥就说“非也非也”。开头即说“如是”表明完全信受。“我闻”是闻成就,是我优婆离亲耳从佛闻受此经,绝对没有任何问题,大可放心受持。“一时”是时成就,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时间,导师佛陀与众眷属集会一处,因缘成熟之时法会得以召开,因此称为时成就。“佛”是主成就,因为法会的主持者是佛陀,若缺少佛讲经,法会就无法成办,因此导师释迦牟尼佛是主成就。“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是处成就,时间与空间是事情发生的所依处,具备了道场法会才能得以进行。“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是众成就,佛不会对自己说法,必须有所化的听众佛才讲法,现在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为首的无量大众集会,渴求闻法,因此是众成就。具备如是六种因缘,法会才得以成就。

若合起来说就是如是经典是结集者我优婆离所闻,某一时,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中与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聚会一处时所宣说的。

“舍卫国”之名的由来是这样的:在久远的过去,有两位名为“舍”与“卫”的仙人在此地修行,后来渐渐聚集了很多人,这个地方以后逐渐繁荣起来,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繁华城市,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两位仙人,就用他俩的名字来命名国城。

“祗树给孤独园”得名的由来是这样的:一次波斯匿王御驾亲征,大获全胜,在麾师凯旋归来之时,忽然闻讯太子降生,波斯匿王特别欢喜,就为太子取名为祗桓,汉文就是胜利的意思。祗桓太子的精舍怎么又成为了佛与僧众的精舍呢?这里面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舍卫国有位给孤独长者,是一位有菩萨心肠的大富翁,他乐善好施,专门周济鳏寡孤独的困难人,因此人送雅号“给孤独”。一次长者为了儿子的婚事到王舍城去,住在一位信佛的施主家里。半夜醒来,只见施主家灯火通明,大家都忙得热火朝天,他感到惊奇万分,就问施主:“有什么大喜事,半夜三更就忙得不亦乐乎呢?”施主说:“我们为了明天迎请佛陀及其弟子来应供,所以才如此繁忙。”长者听到“佛陀”两字当即汗毛竖立、内心欢喜、激动万分,迫切地渴望能够马上见到佛。此时,佛即刻鉴知他得度的因缘已经成熟,就放光引导他来到佛前。长者一见到佛,欢喜信敬之情难以言表,想拜佛但不知礼拜的仪式,这时天人化现了一个为他示范,他即随学礼佛。佛为他说法后,他即证得圣果。之后长者请佛到舍卫国去说法,佛默然受请,让他先回去修座精舍。他奉命后立即回国,四处寻觅建造精舍的最佳位置。

后来他见祗桓太子的花园奇花异卉、遍地芬芳、树木葱郁、山岭优美、泉水清凉,环境非常清幽寂静,是一个修行的好场所。于是他找祗桓太子商量要买下此园,谁知太子说:“你如果能用黄金铺满整个花园,我就卖给你。”长者毫不含糊地干了起来。因为前世的因缘,长者俱生就有特异功能,眼睛可以直接看到地下的宝藏,所以很快就要将花园铺满了。他的举动引发了太子对佛的信心,于是太子对给孤独长者说:“剩下的地方您就不用铺了,算是我对佛与僧众的供养。”当时只有树下没有铺黄金,仍属太子所有。这样祗桓太子的花园就由给孤独长者和祗桓太子两人供养佛与僧众,因为这个原因,就称此园为“祗树给孤独园”。

经中“与”是共的意思,因诸大比丘共侍一导师、共住一处所、共持具足戒、共得无漏智见、共证解脱,所以说“与”。

“比丘”是梵语,有乞士、破烦恼、净持戒、能怖魔四种意义。

乞士:上于佛乞求法味滋养法身慧命,下于信士乞食而滋养色身,如是清净活命之人称为乞士。三论宗嘉祥大师云:“比丘名为乞士,上从如来乞法以炼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故名乞士。”

破烦恼:由于修习圣道而破除烦恼,称为破烦恼。

净持戒:尽形寿受持清净戒律,称为净持戒。

能怖魔:因为受持别解脱戒必定趋向解脱,使魔王大为惊恐,所以称为能怖魔。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云:“云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名为乞士。复次,比名破,丘名烦恼,能破烦恼,故名比丘。复次,受戒时自言,我是某甲比丘,尽形寿持戒,故名比丘。复次,比名怖,丘名能怖魔王及魔人民。当出家剃头著染衣受戒,是时魔怖。何以故怖?魔言是人必得入涅槃。”

通常来说比丘有五种:乞食比丘,名相比丘,自称比丘,近圆比丘及破惑比丘。前三种比丘有比丘之名而无比丘之实。近圆比丘即如法如律地纳受清净比丘戒体于心相续的男性修行人。破惑比丘是断除烦恼得入圣位的比丘,又称胜义比丘。经中所指的比丘均为破惑比丘,因为他们完全断除了烦恼障,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这些比丘都已久证罗汉果,具足三明六通等众多功德,德高望重名声广大,又是大众中的上首比丘,故而称为大比丘。

梵语“僧伽”,汉意为和“和合众”,即在身、口、意、见、戒、利六方面都能和合的大众,一般四位比丘以上方可称为僧众。

为什么诸多经典都以此千二百五十人为闻法者的代表呢?因为优偻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兄弟三人最初作事火婆罗门,他们的弟子共有一千人,都被佛降伏,皈依佛陀。舍利子与目犍连为外道时各有一百弟子,耶舍为外道时有五十个弟子,也全都皈依佛陀。这一千二百五十人很早就得蒙佛陀的教化并证得阿罗汉果,感佛深恩,经常追随佛陀,不离左右,因此诸经之首常列出他们作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