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观经四帖疏讲记(下)

《观经四帖疏讲记(下)》 ︱ 善导大师 撰著 ︱ 智圆法师 讲解

即有其三:一、明八风从光而出;二、明清风即出,即鼓乐发音;三、明显说四倒、四真恒沙等法。

这也有三部分:(一)说明从光明流出了八种风;(二)清风一出来,就吹击乐器而发出音声;(三)音声在明显宣说四倒、四真,乃至恒河沙数的妙法。“四倒”,指常乐我净四种颠倒。“四真”,指苦、空、无常、无我。像这样宣说了无数的妙法。

赞云: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一念及一时,利益诸群生。赞佛诸功德,无有分别心,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此处赞叹说:安乐国土十分清净,恒时转无垢法轮。在一念及一时中,利益无量众生。赞叹诸佛的功德海,没有分别心而能够使众生疾速地满足功德大宝海。

六、从“是为”已下,总结。上来虽有六句不同,广明水观竟。

六、从“是为”以下是总结句。上面虽然说了六句,总的显示水观完毕。

【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时,恒忆此事。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地。】

这一想观成时,要一次观一个观境,逐次地进行。而且在它现前后,不但要使它极其明了,还要使得它相续成片,无论是开眼、闭眼都现在心前,不让它失掉。唯一除了饮食的时候,其他时间恒时缘念此事,也就是心心都安住在西方的所观境上。像这样在心想中出现了观境,就叫粗分地见到极乐国土。

【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是为地想,名第三观。】

由此继续升进,如果正受相应,证取了三昧,那个时候见到了极乐世界的国土宝地了了分明,那是没有办法用语言说到其微妙处的。像这样就叫做地想,称为第三观。

【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

佛告诉阿难:“你要好好记持佛语,为未来世的一切大众,凡是想脱离苦海的人,宣说这个观地的妙法。如果观成了净土的无漏宝地,就能除灭八十亿劫的生死之罪。在他临终舍身去往后世时,必定生到西方清净国土,没有其他趣向,心里对此能确信无疑。”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像这样作观,称为正观。如果现前的境界跟能观的心不相符,就称为邪观。

三、就地想观中,亦先举,次辨,后结。即有其六:

第三、在地想观里,也是先举出名目,其次明辨观行的相状,最后总结。有以下这六个部分:

一、从“此想成时”者,正明结前生后。

一、“此想成时”,这是承前启后的句子。

二、从“一一观之”下,至“不可具说”已来,正明辨观成相。即有其六:

二、从“一一观之”到“不可具说”之间,这是说明观想成就的状况,有六分内容:

一、明心标一境,不得总杂观之。

(一)说明心要住在一个境相当中,不能总的混杂来观。换句话说,一次观一个境。

二、明既专一境,境即现前。既得现前,必令明了。

(二)既然心专一地安住在一个境相上,观境就能够现前。已经现前以后,一定要使得它明了为止。

三、明境既现前,闭目开目,守令莫失。

(三)境相现前了,还要使得它相续。也就是要做到,无论是闭眼、开眼,都要守在心前不要让它失掉。

四、明身四威仪,昼夜常念,唯除食时,忆持不舍。

(四)要做到达成一片,无论是行住坐卧的哪种威仪,都要昼夜常常缘念所观境。除了饮食是杂用心的时候,不宜起观,其他时间都要忆持,不能够丢掉。

五、明凝心不绝,即见净土之相。此名想心中见,犹有觉想故。

(五)像这样自心凝定不间断地一心住在所观境上,功深力极,就见到净土的相状。这叫做在想心当中见到,因为还有觉想的缘故。

六、明想心渐微,觉念顿除。正受相应,证于三昧。真见彼境微妙之事,何由具说。

(六)功夫再次升进,想心渐渐微薄,觉念顿时除去了。这时就达到了正受相应,证得了三昧。真实地见到了佛国境界微妙之事,会出现微妙的清净相,这哪里是用语言能描述到的呢?语言是非常有限的,无法说到净土境界的微妙处。所谓唯见方知,语言是没办法达到的。

斯乃地广无边,宝幢非一。众珍曜彩,转变弥多。是以劝物倾心,恒如对目。

简略说说,这是指宝地极其广大无有边涯,地下有无数亿的宝幢。每一个宝幢都是众宝合成,发出各种眩目的色彩。而且在这样的百千种色的光明当中,会化现出种种的光明台、楼阁、法幢等等。有一层层的幻变,无量无数。所以,真正的观境现前,就会见到净土穷微极妙的相状。也因此,劝导行者倾注心力,让所观境恒时现在心前,就像在对面那样。

三、从“是为”已下,总结。

三、“是为”以下是总结句。

四、从“佛告阿难”下,至“说是观地法”已来,正明劝发流通,随缘广说。即有其四:

四、从“佛告阿难”到“说是地观法”之间,这是佛劝导阿难尊者流通这部妙法,而且随缘广泛地宣说。这又有四段内容:

一、明告命;

(一)是佛告命或者吩咐阿难。

二、明劝持佛语,广为未来大众说前观地之益;

(二)是佛劝导阿难记持佛语,广泛地为未来的大众宣说观净土宝地的利益。也就是要给众生说明,这样观想会得到何种殊胜利益。也就是后面说的,它能够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而且临终的时候必定往生西方,有种种不可思议的利益。

三、明简机堪受堪信,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恶道苦等,闻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为说之。

(三)抉择堪受、堪信此法的是哪一类的根机,总的来说就是具有信愿行的人。首先标出愿,以“欲”字说明。也就是他心里确实有真切的愿心,他想舍掉这个娑婆世界生死的蕴身。也就是,这样一个五蕴的体,一直是一种惑业苦循环的相续。随着惑业力的轮转,就在这个生死当中不断地取一个身、舍一个身,这种过程没办法断绝,这个叫做苦的相续、叫做五取蕴的相续、叫做“生死之身”。那么从这样一种蕴的体性当中,它会源源不断地出现八苦、六苦、三恶道苦,乃至六道中的一切苦难。

这位行者确实已经对于这个生死之身产生了厌患的心,他想一心舍掉它。他有这种愿望的时候,又闻到了不可思议的净土法门,他当时就有信心、能够真正地如教奉行。对于这样具有信愿行的人,你只要一传法,他听了之后,决定会照着去办。这就使得他们即生就能超越无边际的、累劫难出的苦海,顿时生到极乐国土、解脱成佛。

因此见到这种情况,就是不惜生命也要急着给他宣说,不要拖延。就像医王治病的时候,已经看到某人有什么病,用什么药能治好他的病,就不能再延缓。因为他堪受这个甘露,直接要把甘露给他吃。

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报佛恩。何以故?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为此因缘,但劝即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是故今时有缘相劝誓生净土者,即称诸佛本愿意也。

如果我们能够让一个人舍掉了苦的相续,脱出生死苦难,那就是真正的报答佛恩。什么缘故呢?因为称合佛的本怀。诸佛出世用各种方法劝化众生,不只是想让众生制止恶业、修持福业得到人天快乐。诸佛的本愿是想让众生彻底地脱出苦海,得到究竟的解脱、永恒的安乐。所以,佛的心是想让众生永远离苦,不是只让他得到人天之乐。人天的乐是苦的自性,像电光一闪,须臾间就没有了。也就是,这个因缘一散、福业一尽的时候,他又回落到三恶趣当中,长时间受苦。所以,这只不过是暂时好一两天,然后又旧病复发,还要落到长劫的苦中,这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以这个缘故,诸佛唯一劝导众生求生净土,趣向无上菩提。

所以,今天我们有因缘劝告一些具根器者,让他们立志求生西方,这就是在成就他们作佛,这是最究竟的利他,称合诸佛的本愿,也就是说这和诸佛的心是一样的。

若不乐信行者,如《清净觉经》云,若有人闻说净土法门,闻如不闻,见如不见,当知此等,始从三恶道来,罪障未尽,为此无信向耳。佛言,我说此人未可得解脱也。

以下辨明修持净土法门的根器之相,何者为器?何者非器呢?简单地说,具足信愿行者是器,不具足信愿行者非器。

这里说到,如果听到了净土法门没有好乐(“乐”表愿)、信心和行持的人,或者说不具足信愿行的人,那就像《清净觉经》里所说:如果有人闻说了净土法门,听了像没听到一样,见了像没见到一样,要知道这些人才从三恶道里来,罪障还没有消尽,因此听到这个法,心里没有信向。也就是他没有一种信心向往,说明心中被业缠缚,发不起善心。佛说:我说这个人不能得解脱。

此经又云,若人闻说净土法门,闻即悲喜交流,身毛为竖者,当知此人,过去已曾修习此法。今得重闻,即生欢喜。正念修行,必得生也。

《清净觉经》中又说:假如一个人,他听到了净土法门,一听时就发生悲喜交流的相,而且身体的汗毛都竖起来。要知道这个人过去已经修过这个法。今天再次听到,所以一听就能生欢喜,能够一心正念修行,所以必定得往生。

这要知道,判断是否为法器,就要看他闻到这个法的表现如何,从这个外相能够推知他的内心有没有善根。比如这里说到,一听了净土法门,就出现了悲和喜。一方面感觉长劫以来,都没有遇到这样的法,一直都沦落在生死里出不来,所以“悲”;另一方面,又产生“喜”,就是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前程。当时一听到这个法,他就感觉像得到如意宝那样,这一生靠着这个法就能解脱,就能生到净土快速地成佛,有一种无比踊跃欢喜的心。那么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表现呢?就是因为过去曾经修过这个法,今天一听到的时候,就触发善根,马上就生起欢喜。

“正念修行”,就是说他会一心铭记这件事不忘,而且开始着手修行。那么像这样,他既有信,又有愿、又有行,那是决定能往生西方的。

四、明正教观宝地以住心也。

(四)对于这样的人,就要教导他观想净土的宝地,把心住在上面。换句话说,就是一心要住在净土的境界上。这就是让他寄想于西方,把心送到西方,这样来彻底成办这一件大事。

思考题

1、细致思维西方净土的地下庄严、地上庄严和虚空庄严。

2、为什么说劝导具器者求生西方净土称合诸佛本愿?

3、净土法门具器者的相如何?非器者的相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