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观经四帖疏讲记(下)

《观经四帖疏讲记(下)》 ︱ 善导大师 撰著 ︱ 智圆法师 讲解

五、从“若观是地者”下,至“心得无疑”已来,正明显观利益。

五、从“若观是地者”到“心得无疑”之间,这是显明观宝地的利益。

即有其四:一、明指法唯观宝地,不论余境;二、明因观无漏之宝地,能除有漏多劫罪也;三、明舍身已后,必生净土;四、明修因正念不得杂疑,杂疑则虽得往生,含华未出,或生边界,或堕宫胎。后因大悲菩萨入开华三昧,疑障乃除,宫华开发,身相显然,法侣携将游于佛会。

这有四个部分:

(一)说明本法唯一是观想宝地,不涉及其他境;

(二)因为观出了无漏的宝地,就能除灭有漏的多劫罪业;

(三)说明这样观成之后,舍了这业报身,就必定会生到净土。这是一切都由心想而成的道理。我们的心观着一个东西,久而久之已经坚固成性,将来心就生到这里。由于心已经坚固得定,一切处都出现宝地,那这个心就完全住在了净土的境相当中,没有别的想法,将来决定能生到净土;

(四)说明我们在修因的时候,要一心正念,不能夹杂怀疑。也就是纯一的信心,非常确信决定如此。由于心是纯一的缘故,所以一往生的时候花就开,然后见佛悟无生、成道等等。这要看到,一起信心的时候,心完全是打开的;一有怀疑的时候,它就有犹豫、有不定、心不开张。

因此,如果夹杂怀疑来修,虽然你能够往生,就会闭在花里,不能够出来。或者生在边界,或者堕在胎宫。后来因为大悲菩萨入了开华三昧加被,消除了疑障,宫花才开敷,这个时候才真正到了净土。当时具有非常显赫的如佛般的三十二相等,法侣携手把他带到佛的法会里。

所以,我们这里关键要检查自己的心。现前如果还有疑障,要赶紧消除,因为有疑的时候,就不决定,心就不打开。心花还是一种含苞未放的相,他就被闭住了。这样有疑虑来修,将来即使往生也不直接,隔着一道障碍,不能当即花开见佛。如果信心非常真实,当即心就开,行为立即做出来,果就立即现前。这都是缘起的道理。

斯乃注心见于宝地,即灭宿障罪愆。愿行之业已圆,命尽无疑必往。

这就是一心专注在观境上面,就能够见到净土的宝地。而见到无漏宝地的时候,就灭除了宿世的罪障。像这样进入到观行的轨道,具足信心,又有很恳切的愿力,再加上有观想的实行等等,这样信愿行的净业已经圆满了,那必然一舍这个报体,就生到了净土。这是果随因行的缘故。所以说到了“无疑必往”,毫无怀疑,决定会往生的。

从这里我们了解到,现前因地上一定要建立信愿行。这就是往生的正因。一旦把它修集圆满了,坚强有力了,那决定趣向西方,没有别的趣向。

当前我们要注意的就是信愿持名,这三个条件能保证,就念念都是西方莲花种子,念念都是净土真因。每一念一起的时候,西方就出莲花。而且念念相续的时候,莲花就不断地繁荣茂盛。一旦他净业成熟的时候,就必定现前净土。一定要深信缘起的至理,绝对没有一丝一毫的错乱。

今既观斯胜益,更劝辨知邪正。

现在已经了解这一观的殊胜利益,接着要劝导大家辨明观的邪正差别。

六、从“作是观已”下,正明辨观邪正。邪正义者,前日观中已说。

六、从“作是观已”之下,这是辨明观行邪正的相。邪正的意义在前面的日观中已经宣说。也就是观地的时候,就出现了地,心境相应叫做正观。观地的时候不出现地,出现其他,心境不相应叫做邪观。

上来虽有六句不同,广明地观竟。

以上虽然说到六句,总的阐述了地观的修行。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地想成已,次观宝树。观宝树者,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七宝华叶,无不具足。一一华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玛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妙真珠网,弥覆树上。】

佛告诉阿难和韦提希:地想观成后,接着观宝树。观宝树,要一样一样地来观,作七重行树想。每一棵树高八千由旬,这些宝树都具足七宝花叶。每一种花叶都观作不同的珍宝色泽,在琉璃色中出金色的光,在玻璃色中出红色的光,玛瑙色中出砗磲的光,砗磲色中出绿珍珠的光。以珊瑚、琥珀、玛瑙等的一切众宝作为映饰。妙珍珠织成的罗网,整个覆盖在树上。

【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以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众宝间错,色中上者。】

每一棵树上,从下到上有七重罗网。间隔的两重罗网之间,都有五百亿座妙花宫殿,如同梵王的宫殿。诸天童子自然显现在里面,每一位童子身上都挂着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做成的璎珞。这些摩尼放出光明,照着百由旬范围,极其炽盛,犹如合聚了百亿个日月的光明,无法以语言描述。而且众宝间错,都是上等的妙色。

【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于众叶间,生诸妙华。华上自然有七宝果。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有百种画,如天璎珞。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涌生诸果,如帝释瓶。有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见此树已,亦当次第一一观之。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是为树想,名第四观。】

再说宝林中的这些宝树,一行一行都对得非常整齐,而且一片一片叶子都互相呼应配合,在众多的叶子间生出很多的妙花。花上自然出现七宝的妙果,每一片树叶都是长宽二十五由旬左右,叶子具有千种妙色,如同百种图画,好似天人的璎珞。而且有众多的妙花,都显现成阎浮檀金色,如同旋转的火轮般,宛转在叶子之间,从中涌出各种妙果,如同帝释瓶。从中有大光明,化成幢幡和无量宝盖。这些宝盖里映现了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所行的事业,十方的佛国都在宝盖中呈现。见到这样的宝树后,也应当次第地一项一项来观想。要观见到宝树上的根、茎、枝、叶、花、果,都要非常地分明。像这样就是树想,称为第四观。

四、就宝树观中,亦先举,次辨,后结。即有其十:

第四、在宝树观中,也是先举出名目,其次辨明修观的行相,最后总结,有这样十段内容:

一、从“佛告阿难”下,至“次观宝树”已来,正明告命,总举观名,结前生后。

一、从“佛告阿难”到“次观宝树”之间,这是正式地交待阿难,总的举出观名,承前启后。

二、从“观宝树者”下,至“作七重行树想”已来,重牒观名,生后观相。正教仪则也。

二、从“观宝树者”到“作七重行树想”之间,是重新举出这一观的名称,来发起后面宣说观行的相状。这是正式来教导观想的轨则或者做法。

此明弥陀净国,广阔无边,宝树宝林,岂以七行为量也?

这要晓得弥陀清净佛国广阔无有边涯。在这样的无尽国土里,宝树宝林哪里只以七行为量呢?

今言“七重”者,或有一树,紫金为本,白银为茎,琉璃为枝,水晶为条,珊瑚为叶,玛瑙为华,砗磲为实。如是七重,互为根茎乃至华果等。七七四十九重也。

这里说到“七重”,是指一种树以紫金作为根,白银作为茎,琉璃作为枝,水晶作为条,珊瑚作为叶,玛瑙作为花,砗磲作为果,也就是根茎枝条叶花果各以一宝合成。在这七方面进行排列组合,比如根可以是金银等的任何一种,枝也可以是金银等的任何一种,乃至果也可以是任何一种,这样就有七七四十九种。

或有一宝为一树者,或二三四乃至百千万亿不可说宝为一树者。此义《弥陀经义》中已广论竟。故名“七重”也。

或者所谓的七重表达的是无量百千亿那么多的种类,其实是一个代表词。

按照树的体性而言,有的是一种宝合成的树,比如说纯金树、纯银树、纯琉璃树;有的是两种宝合成,或者是金作根,白银作枝叶花果等,或者银作根,琉璃做其他等,像这样以两种宝合成;或者以三种宝合成、四种宝合成,乃至以百千万亿不可说的宝合成一株树。像这样就是事相繁兴、无量无边,这就是“七”的含义。这在《弥陀经义》里已经详尽地论说过了,因此称为“七重”。

言“行”者,彼国林树虽多,行行整直而无杂乱。

所谓“行”,这是表达佛国的林树虽然无量无数,但是不会有一点杂乱,一行一行非常地整齐、美观。

言“想”者,未闲真观自在随心。要藉假想以住心,方能证益也。

说到“想”,这是指还没有纯熟到能够起真实的现观、自在随心地现前,因此要借助假想使心安住,才能够得到实益。

三、从“一一树”下,至“由旬”已来,正明树之体量。

三、从“一一树”到“由旬”之间,这是说明宝树的体量。也就是宝树是什么体性,是何等的量度。

此明诸宝林树,皆从弥陀无漏心中流出。由佛心是无漏,故其树亦是无漏也。赞云: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

这里要晓得,诸多的宝林树都是从弥陀无漏心中流出的,而并非有漏业所感。既然佛心是无漏,因此所现的宝树也就是无漏,这说明宝林纯是无漏体性。不能理解成烦恼和业所感现的事物,所以绝不同于此方的各种花果树木。

这也如同《往生论》中所赞叹的:这是由阿弥陀佛正道大慈悲出世的善根所生,因此万物都是圆满具足清净光明,如同明镜、日轮、月轮等一般。

言“量”者,一一树高三十二万里。亦无老死者,亦无小生者,亦无初生渐长者。起即同时顿起,量数等齐。何意然者?彼界乃是无漏无生之界,岂有生死渐长之义也?

所谓的“量”,是指每一株树都高有三十二万里。这些树都是平等一相,既没有衰老、死亡的相,也没有刚刚出生的幼苗等现相,也没有最初出生渐渐长大的次第相,起的时候同时顿然现起,量数都是等齐,没有高下参差或者生住异灭等的相。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彼极乐界是无漏无生的法界,哪里有所谓生死渐长的含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