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卷第四

《观经四帖疏讲记(下)》 ︱ 善导大师 撰著 ︱ 智圆法师 讲解

即《弥陀经》中说,释迦赞叹极乐种种庄严。又劝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次下文云,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同赞释迦,能于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即其证也。

再举一例,在《阿弥陀经》里,释迦佛赞叹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又劝导一切凡夫,在一日至七日间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决定能够往生。接下来的文字说到:十方世界各有恒河沙数的诸佛,同声赞叹释迦,能够在这样的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不信正法这样炽盛的时候,竟然能够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定能往生。这是极其稀有难得的事!这就是诸佛在给释迦做印证。

又十方佛等,恐畏众生不信释迦一佛所说,即共同心同时,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所赞所证。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而且十方佛等害怕众生不信释迦一佛所说,他们同心同德,同时各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来显示佛陀这个话语真实不虚,他们都共同地说诚实言:你们众生都应当信受释迦佛所赞叹的这个法门依正庄严、往生利益,所证成的这一切因果事理等。一切凡夫,不管过去有多少罪和福,修行的时节长久还是短暂,只要在这一生,上等能够做到尽百年形寿,下等做到一到七日相续,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就决定能往生,没有疑惑。

是故一佛所说,即一切佛同证成其事也。此名就人立信也。

所以,一佛所说的就是一切佛共同证成的事实。总而言之,一切佛都证见了这件事,这决定是真实的法门,这就叫做就人而立信。这个“人”指的是弥陀、释迦和十方一切佛。

总而言之,是以佛无上的证量和圣教量而建立信心。这样建立的信心不为一切所破,不为一切所退,不为一切所转,一心只想决定求生,这就叫做甚深的信心,是这里深心的含义。

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

在就人建立信心后,接着要就行来建立信心。也就是对于自己的行门要立定信心,从而毫无怀疑地如是行持。这又要分清,行有正行和杂行两种,要知所选择。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彼佛。是名为正。

首先要了解正行的体相。总的来说,专一地依止往生净土的经法来不断地行持,就叫做正行。

所谓的“正”,就是不杂其他,专一于净土经法,一心缘在净土上修行。具体的相状如何呢?即“一心”。一心专读《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这净土三经等,也包括其他讲到西方净土的经论。不仅读诵,还要一心专注思维、观察、忆念西方国土依正二报的庄严。如果要礼,就一心专礼阿弥陀佛;如果要口称圣号,就一心专称阿弥陀佛;如果要赞叹供养,就一心专赞、专供阿弥陀佛,这就叫做“正”。总而言之,以专为正。

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在正行当中又有正、助两行。正,就是一心念弥陀名号,念念不离。助,就是其他的专礼弥陀、专诵净土经典等。

为什么说一心念佛是正定业呢?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行住坐卧,不管时间是短暂还是久长,念念不舍离,这就叫正定之业。因为顺合佛本愿的缘故。

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除了正、助两种正行以外,修其他的善根回向往生都叫做杂行。

正行和杂行有什么差别呢?以下具体显示: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总名疏杂之行也。

如果修前面的正、助两种行,心恒时都在亲近弥陀和净土,而且对于佛和净土的忆念常时相续不断,因此称为无间之行。

如果行持后面的杂行,心常常会间断。一般凡夫的心不可能一时缘两种境,缘着其他境的时候,就没有缘到弥陀和西方,导致心常常断掉。虽然可以把这个所修的善根回向而得以往生,但总的称之为疏杂之行。也就是在心和心的相应程度上比较疏远、夹杂。

故名深心。

对于以上就人、就行等而建立了信仰,就称为深心。

三者回向发愿心。言回向发愿心者,过去及以今生,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随喜他一切凡圣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故名回向发愿心也。

(3)回向发愿心,指的是把一切自修和随喜他所得的善根统统在真实的甚深信心当中,回向往生彼国,这也就是愿的内涵。以下通过所回向、能回向、回向处三点来作解释。

所回向,又包括自作和随喜他两种善根。自作方面,包括从过去一切生当中,以及今生身口意业所修的世间和出世间的所有善根;随喜方面,就是随喜一切凡夫、圣者身口意所修的世间、出世间的所有善根。这就是所回向的善根。

能回向的心,就是一种真实的甚深信心,还要包括猛利的欲,这样就是以信愿摄持善根。回向处,就是祈愿生到彼阿弥陀佛净土。

发起这样的心,就叫作回向发愿心。

又回向发愿愿生者,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发愿,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犹若金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唯是决定一心,投正直进。不得闻彼人语,即有进退,心生怯弱,回顾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

再者,回向发愿愿生,必须是决定的真实心当中回向发愿,做自己生到了净土想,这是毫无犹豫,已经在心里完全定了的事。此心信得非常深,就像金刚一样。金刚,无论有多少的火烧、风吹、水浸,都不会改变质地。同样,深信、愿往生的心,不会被其他的见解、修学其他行门等的人所动摇、扰乱、破坏。心里丝毫不会动摇,这就是锻造了一副钢铁心肠,这就叫做金刚之心。

从正面来说,那是决定断然一心,直接地往西方奔,再也不会左顾右盼。不要一听到别人的话,就有进进退退的不稳定状况,或者自己心里怀着怯弱:我凡夫人怎能往生呢?又回过头来,迷失了道路,这就会失掉往生的大利益。

问曰:若有解行不同,邪杂人等,来相惑乱。或说种种疑难,噵不得往生。或云:汝等众生旷劫已来,及以今生,身口意业,于一切凡圣身上,具造十恶、五逆、四重、谤法、阐提、破戒、破见等罪,未能除尽。然此等之罪,系属三界恶道。云何一生修福念佛,即入彼无漏无生之国,永得证悟不退位也?

这里有个疑问:假使有解行不同的邪杂人员来这里惑乱,或者讲说各种疑难,说这是决定不能往生的。比如他说:你们这些众生在旷劫以来一直到今生之间,身口意业对于一切凡夫、圣人身上,造了那么多的十恶、五逆、四重、谤法、阐提、破戒、破见等的罪业,没能除尽。但这些罪业都是把心系属在三界恶道中,怎么可能一生修福念佛,就入到无漏无生的佛国,永远证得不退位呢?这是因果不符的事情。

答曰:诸佛教行,数越尘沙。禀识机缘,随情非一。譬如世间人眼可见可信者,如明能破暗,空能含有,地能载养,水能生润,火能成坏。如此等事,悉名待对之法。即目可见,千差万别。何况佛法不思议之力,岂无种种益也?随出一门者,即出一切烦恼门也。随入一门者,即入一切解脱智慧门也。为此随缘起行,各求解脱。汝何以乃将非有缘之要行,障惑于我?然我之所爱,即是我有缘之行,即非汝所求。汝之所爱,即是汝有缘之行,亦非我所求。是故各随所乐而修其行者,必疾得解脱也。行者当知,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若欲学行者,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

应当这样回答:诸佛教导众生修行,有超过恒河沙数的法门,这也是针对众生所禀受的业识和机缘,随着他有各种心理趣向、状况、因缘等,而施设不同的法门,起到不同的利益,这并非千篇一律。

比如,世间眼目所见到可信的事,都能见到有各种的差别、性向、功能。比如光明能够破暗,虚空能够含有,大地能够承载、养育,水流能够滋生、润泽,火能够成熟、破坏等等。像这些事,都是眼目所对的世俗的法,尚且有千差万别的功能,何况是佛法不可思议的力用,哪里没有种种利益呢?

对于甚深的佛法,随出一门就能出一切烦恼门,随入一门就能入一切智慧解脱门,因此各自随着自己的因缘而发起修行,各自在正道上求解脱。你为什么以一个与我无缘的关要行持来障惑于我呢?然而我的所爱就是我有缘的行,不是你所求的,你的所爱就是你有缘的行,也不是我所求的。所以各自随着自己的好乐而修持相应的行门,就一定能够速疾解脱,不要在这上面争论纷纷。

行者你要知道,如果要学解,从凡夫到圣位乃至佛果,一切没有妨碍都可以学。如果要学行,一定要借有缘的法,如果有缘的话,那就十分有效果,少用一点功力就能得很多利益。这就是说,作为净土行者要立定信仰,一往无悔,这样就能够得到利益。

思考题

1、(1)如果碰到了解行不同的人,引用很多经论证明说一切罪障凡夫不能往生到那么殊胜的净土。这时候应当怎样对答他的妨难?

(2)如果阿罗汉、辟支佛和地前菩萨等,一个、多个,乃至遍满十方无数个,他们都齐心协力引用各种经论证明不能往生,这时怎么才能对往生不生疑惑呢?假设诸佛也证明说不能往生,又如何能做到心不动摇呢?

(3)什么是“就人而立信”?

(4)什么是“就行而立信”?正行、杂行分别指什么?二者的差别何在?

2、从所回向、能回向、回向处三点来解释回向发愿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