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卷第四
《观经四帖疏讲记(下)》 ︱ 善导大师 撰著 ︱ 智圆法师 讲解
窃以真宗叵遇,净土之要难逢。欲使五趣齐生,是以劝闻于后代。
这里说到流通本法的因缘。
“真宗”,是指仰仗弥陀不可思议智慧悲愿的力量,业系凡夫能一生往生净土的真实宗轨。“叵遇”,就是没有善缘者难以遇到。这都是由于往昔在诸佛前种过无数善根,才能够值遇这样的奇特法门。因此说到,这个在通途八万四千法门之外的净土要门,令垢障凡夫即生横超生死、跻身净土的重要之道是很难遇到的。为此如来悲心,想使未来世的五趣或六道凡夫一起生入净土,所以在此劝导流通,使得后代有缘者都能够闻到这个妙法。
但如来神力,转变无方。隐显随机,王宫密化。于时耆阇圣众,小智怀疑。佛后还山,弗窥委况。
但是如来不可思议的神力都是应缘现化,不拘一格,并没有定相可得,因此说“转变无方”。“方”,指固定的格式。“无方”,就是自在变现,不拘一格。“隐显随机”,就是在有缘者前见到了佛身显现说法,这叫做“显”,在无缘者前不见这些境相,叫做“隐”。
当时应韦提希的祈请,世尊当即降临王宫,显现光明佛刹等等,并且宣说十六观经,外人并不知道,这叫“密化”。当时耆阇崛山智慧不大的人心有怀疑。佛后来返回灵山,大众都不能窥测此中的原委或具体情形。
由是阿难为宣王宫之化、定散两门,异众因此同闻,莫不奉行而顶戴。
以此缘故,阿难代佛宣布在王宫里宣说的定散两门的教法。当时灵山四众等弟子由此同闻到这部妙法,无不奉行顶戴。这也就是本经有王宫和耆阇山两会的原因。
敬白一切有缘知识等:余既是生死凡夫,智慧浅短。然佛教幽微,不敢辄生异解。遂即标心结愿,请求灵验,方可造心。
这是善导大师最后的交待,陈述自己造论的经过和本怀。
敬白一切有缘的善知识等:我既然是一个生死凡夫,智慧浅短,而佛教甚为深细,我不敢随意地产生不如佛心意的理解。因此我标心结愿,请求灵验,得到佛心的应许,才能够以心造本疏。
这里的“造”是趣近的意思。比如说到造诣,就是心到达之处。“造心”,就是我才开始能运行自己的心,来到达法义的深处。
南无归命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三宝,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彼土诸菩萨大海众,及一切庄严相等。某今欲出此《观经》要义,楷定古今。若称三世诸佛、释迦佛、阿弥陀佛等大悲愿意者,愿于梦中得见如上所愿一切境界诸相。
当时我皈命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佛法僧三宝,特别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西方导师阿弥陀佛以及观音势至两大胁侍,连同彼土一切的菩萨大海众和一切庄严相等。
在这样的圣境面前,我标明心意:某人现在想提出这部《观经》的要义,作为古今不变的定则。也就是要给《观经》的要义下一个定论。如果我的所行称合三世诸佛、释迦佛、阿弥陀佛等的大悲愿意的话,愿在梦中见到如是所愿的一切境界相,从而能真实地确认出《观经》的所诠义。
于佛像前结愿已,日别诵《阿弥陀经》三遍,念阿弥陀佛三万遍。至心发愿。即于当夜,见西方空中,如上诸相境界,悉皆显现。杂色宝山,百重千重。种种光明,下照于地,地如金色。中有诸佛菩萨,或坐或立,或语或默,或动身手,或住不动者。既见此相,合掌立观,良久乃觉。觉已不胜欣喜,于即条录义门。
我在佛像前结愿以后,每日特别诵持《阿弥陀经》三遍,念阿弥陀佛三万遍,至心发愿。
就在当天夜里,见到了西方的空中如上的境界相,一切都显现在心前:杂色的宝山百重、千重,种种光明下照在地面,地面如同金色。其间有诸佛菩萨,或者端坐,或者站立,或者说法,或者默然,或者动转身手,或者安住不动。见到了这些境相合掌立观,良久才醒过来。醒后不胜欢欣鼓舞,就对于以上的一切净土依正庄严等的义理,一条一条地记录各门含义。也就是说《观经》十六观里,有关西方依正境相是怎样的情形?由于在梦中已经完全地显现了,因此我就一条一条地分门别类决定好它的含义。
自此已后,每夜梦中,常有一僧而来指授。玄义科文既了,更不复见。
自此以后,每天夜里梦中常常有一僧人前来指示传授。等到玄义科文已经结束,就再也不见了。
后时脱本竟已,复更至心要期七日,日别诵《阿弥陀经》十遍,念阿弥陀佛三万遍。初夜后夜,观想彼佛国土庄严等相。诚心归命,一如上法。
后来撰写完毕的时候,再次至心约定七天的日期,每一天特别诵持《阿弥陀经》十遍,念阿弥陀佛三万遍。而且在初夜和后夜时分,观想弥陀国土庄严等相,诚心归命,如同上面所说的观法。
当夜即见三具硙轮,道边独转。忽有一人,乘白骆驼来前见劝:“师当努力,决定往生,莫作退转。此界秽恶多苦,不劳贪乐。”答言:“大蒙贤者好心示诲。某毕命为期,不敢生于懈慢之心。”(云云)
当天夜晚,就见到三具硙轮在道边旋转。忽然有一个人乘着白骆驼前来劝示,他说:“师父,当努力!决定往生,不要退转。此世界秽恶不净,有很多苦恼,不必劳心贪著享乐。”我回答:“大蒙贤者好心教诲指示,某尽生命为期,不敢生懈慢心”等等。
第二夜,见阿弥陀佛身真金色,在七宝树下金莲华上坐。十僧围绕,亦各坐一宝树下。佛树上,乃有天衣挂绕。正面向西,合掌坐观。
第二天夜晚,又现见阿弥陀佛真金色身,在七宝树下的金莲花上端坐,周围有十位圣僧围绕,也各自坐在一棵宝树下面。在佛边的宝树上有天衣挂绕。我正面向着西方,合掌端坐作观。
第三夜,见两幢杆,极大高显。幢悬五色,道路纵横,人观无碍。
第三夜,又见到两个极其高显的巨大宝幢,幢上悬挂着五色。而且道路纵横,一眼望过去了无障碍,十分地通畅。
既得此相已,即便休止,不至七日。
得到此相以后,我就停止了。本来约定是七天的诵经、念佛来作祈祷,既然已经得到了明显的证相,还没到七天就结束了,因为已经得到印证了。
上来所有灵相者,本心为物,不为己身。既蒙此相,不敢隐藏。谨以申呈义后,被闻于末代。愿使含灵闻之生信,有识睹者西归。以此功德回施众生:悉发菩提心,慈心相向,佛眼相看,为菩提眷属,作真善知识,同归净国,共成佛道。
以上所有的灵相,我的发心是为着后世的众生着想,并不是为了显示自身的功德,或者邀来名誉。既然已经得了此相印证,我也不敢隐藏,我恭敬地把这一段请印证的情形在经义以后,呈示给读者,使它广闻于末代。愿使一切含灵闻到者都能生起信心,有见识能够见到大义者都能够归入西方净土。
我也以此注疏的功德回施给一切有情:悉发无上菩提之心,彼此慈心对待,都视为佛,以佛眼相看。作为未来永不分离的菩提眷属,把任何一个净业行者都视为真善知识,共同归于弥陀净国,同成佛道。
此义已请证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减。欲写者一如经法。应知。
此义已经请示十方三宝和释迦、弥陀、观音、势至、净土海众菩萨等共同印证。既然已经得到灵相,印证许可完毕,因此本疏应当等同佛说,一句一字不能加、减。凡是要写本疏的人,应当完全如同写佛经一样对待,必须这样了解。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卷第四终
思考题
1、佛是如何赞叹专念弥陀名号的修行人的?此人会得到何种利益?
2、解释“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并说明佛的密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