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西归直指•疑问指南浅解

《西归直指•疑问指南浅解》 ︱ 周安士居士•汇辑 ︱ 益西彭措法师•编述 ︱

若往生之后,欲报其亲,则易易矣。岂惟报一世之亲,即欲报百千万亿世以前之父母,亦有报之之法。

如果能往生西方,报答亲恩就容易了。岂只报答一世父母的恩,想报答百千万亿世之前父母的恩,也有报答之法。

盖人一至西方,必得神通天眼,能见无数世界之事;必得神通天耳,能听无数世界之声;必具他心通智,能知一切众生之心;必得宿命通智,能知无量劫前死此生彼之事。所谓某人在某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居里,纤悉皆知,可以惟我所为,尽其报效。岂有父母之恩,不能酬答者乎?

人一生到西方,必定得到天眼通,能见到无数世界中的事;必定得到天耳通,能听到无数世界的声音;必定有他心通,能了知一切众生的心念;一定得到宿命通,能了知众生无量劫前,从此处死去、在彼处出生的情况,比如某人在某处、姓什么、名什么、属何种族、做何行业,乃至细节都纤悉毕见。

像这样,见到累世父母的生处、状况、意乐、根机等,就能竭尽己力报答亲恩。

昔孟子称舜之孝,曰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使吾往生为菩萨,俾父母为菩萨之父母,不更尊于人类乎?且使父母得生净土,念衣衣来,想食食至,受自然之福,享无极之寿,不更愈于以天下养乎?

从前孟子称赞舜王的孝道,说他建功立德,让父亲成为天子之父,尊到极点;以天下孝养父亲,养到极点。但假如我往生后成为菩萨,让父母成为菩萨的父母,岂不比人间帝王的父母更为尊贵?又让父母生到净土,思衣得衣,念食得食,享受自然之福、无极之寿,岂不超过“以天下孝养”?

况一国土中,不过一天子,若有第二位孝子出来,也要想以天下养,则必谋为不轨,反做乱臣贼子矣。岂若净土法门之尽人可以展其孝,仍无碍于世法乎?

况且一国中只有一位天子,如果有第二位孝子出来,也想以天下养父母,那就成了图谋不轨夺取天下,反而做了乱臣贼子。所以,世间只有天子能做到“以天下养父母”,哪里像净土法门,人人都能扩展孝心,又无碍于世间法?

问:异类众生,在三恶道中受苦者,其数无量,吾安能一一救之,而徒发此虚愿乎?

问:三恶道中受苦的众生无量无边,我怎么能一一救度呢?不是徒发空愿吗?

答:菩萨欲普度众生,则一应三恶道中受苦者,皆我分内应度之人。岂可因其多而有畏心,因其多而有厌心倦心乎?地藏菩萨云:“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普贤菩萨十大愿,愿愿以尽众生界为期。然则修净业者,欲生西方,不当以回入娑婆,誓拔三途为愿乎?

答:菩萨既然发悲愿普度众生,那么三恶道中受苦的众生都是分内应度的人,怎么能因恶趣众生多而生畏难、厌倦呢?

地藏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愿愿都以尽众生界为行持期限。像这样,修净业的人求生西方,不应当以回入娑婆誓拔三途为行愿吗?

问:微细物命,其类甚多。假令每见物类,即发救度之心,不识此心仅能毕我志愿乎?抑或仍有益于彼乎?

问:微小旁生有很多种类,假如每见一类旁生,就发一种救度的心,不知这样发心是只能完成我的发愿,还是能实际利益到它?

答:当观发心之诚否,苟能竭我之诚,无不有益于彼。观世尊往劫为忍辱仙人,目连往劫为樵夫事,便知发心之有益。

答:这要看当时发心诚不诚。如果能竭尽诚心,就没有不能利益到对方的。看看世尊往昔做忍辱仙人和目犍连往昔做樵夫的事迹,就会知道发心是有利益的。

释迦如来,于无量劫前,为忍辱仙人,在山中修道,遇国王出猎,逐一走兽,问道人:“兽今何往?”此时若实告之,则害兽;不实告,又妄语。沉吟未对,国王怒,斫去一臂。又问之,亦沉吟不对,又斫去一臂,道人乃发愿云:“我成佛后,当先度此人,勿使世人效彼为恶。”后首度比丘憍陈如,即当时国王也。

释迦佛无量劫前曾做忍辱仙人,在深山修道。有一次,遇到国王出外打猎,正追一只野兽。国王问道人:“那只野兽哪里去了?”这时说实话会伤到野兽,不说实话又是打妄语,道人选择沉默不答。

国王发怒,砍掉他一只手臂。再次询问,仍然不答,又砍掉另一只手臂。道人发愿说:我成佛后首先就度这个人,不让世人效仿他造恶。后来成佛时首先度的比丘憍陈如,就是当时这位国王。

佛世有一城人难化。佛言:“此辈人与目连有缘。”因遣之往,其人果皆向化。问佛因缘。佛言:“目连往劫,曾为樵夫,惊起无数乱蜂,目连戒之曰:‘汝等皆有佛性,他时我若成道,当来度汝。’今此城人,乃当日聚蜂也,因其曾发一念,故与有缘。”

佛在世时有一城市的人难以教化。佛说这些人和目犍连有缘。就派目犍连去教化,结果都接受教化。

有人问佛这件事的因缘。佛说:“目犍连往昔做樵夫,在山中打柴,惊起一群黄蜂。目犍连对黄蜂说:‘你们都有佛性,将来我成道,一定度你们。’现在这城市的人就是当时群蜂的转世。因为发了这个善念,就感得彼此有缘。”

所以,只要诚心发愿,就能利益到对方。到因缘成熟时,愿力就自然发生作用。我们现在在因地时就要广发善愿,和众生结善缘,将来就有众生可度。

观此,不特见一切人类,皆当劝其念佛,发救度之想,即见一切异类,亦当代其念佛,发救度之想矣。

看到这些就知道:不但见到一切人类,应当劝导念佛,发救度之心,就连见到一切异类,也应当代他念佛,发救度之心。

问:念佛虽诚,然所念之数有限。假令百命而以千声佛号施之,百命自然隐沾其福。万一恒沙物命,而亦以千声佛号施之,其福转微,奈何?

问:念佛的心虽然诚,但所念的数量有限,假如一百条生命以一千声佛号布施,这一百条生命自然冥冥中沾上了福德。万一有恒河沙数条生命也以这一千声佛号布施,福德就变得十分微小,怎么办呢?

答:譬如一炬,百人分去,此炬如故。千人万人分之,此炬亦如故。

答:比如一根火炬的光明,由一百人分享,每人都得到火炬的光,火炬的光依然如故,不曾减少;由一千人、一万人分享,每人都得到火炬的光,火炬的光依然如故,不曾减少。像这样,至诚恳切地念佛,布施给恒河沙数生命,各自都能获得福德,不会变少。

问:昔有二僧,于念佛时,观想身坐大莲花内,作莲花开想合想,如是五月,皆得往生。不知念佛者,可以之为程式否?

问:往昔有两个僧人念佛时观想身体坐在大莲花内,作莲花开想、莲花合想,这样经过五个月,都得到往生。不知念佛人能以此作为修行方式吗?

答:可。然毕竟以念佛为主。

答:可以。但毕竟以念佛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