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西归直指•疑问指南浅解

《西归直指•疑问指南浅解》 ︱ 周安士居士•汇辑 ︱ 益西彭措法师•编述 ︱

纵使好病而死,当四大分离之候,亦未免风刀 [1] 解体,恐怖慞惶,岂暇安心念佛?

纵然是正常死亡,但四大分离之际,也免不了感受风刀解体之苦。当时内心极度恐怖、惊惶,哪里有自在安下心来念佛呢?

平时梦中都提不起念佛,生重病更做不到念佛,何况风刀解体的苦不是病苦可比呢!平时不修,期望临终时能安心念佛,不是异想天开吗?

有位法师讲经时讲到一个例子:

40多年前,有个老修行劝徒弟珍惜光阴,好好念佛。徒弟回答说:“经上讲十念就能往生,我临终前念他一个月,现在何须紧张!”没过几年,这个徒弟就生病住院。有位法师陪着老人前去探望,有点不客气地说:“几年前你师父劝你念佛,你不是回答临终前念一个月吗?现在正好念佛。”他哽咽说:“我现在连佛字都想不起来,怎么能念佛?”说完嚎啕大哭。结果不到半个月,就呜呼哀哉了!

又或业缘未毕,世念未休,家私未明,后事未办,而且求医问卜,扰乱其心,子哭妻啼,惊惶其耳,方寸之内,一无主张,当此之时,求其从容念佛,望其一心不乱,万无此理。

又如果临死时世间业缘还没了结,世间耽念也没止息,财产等家事还没交代清,还有后事没办;而且家人为自己求医问卜,扰乱心神。再加上子哭妻啼,听到耳朵里让心惊慌错乱,一无主张。这时还能期望他从容念佛、一心不乱吗?万无此理!

据说台湾狮山有一位中年出家人,临终时大家来助念。她虽然没有出声,但嘴唇在动,手拨着念珠,跟着大家念佛。没料到她俗家的女儿匆匆赶来,叫一声:“妈妈呀!”就把她吓死了,两眼一瞪,脸色突变,就走了。所以一定要在平时精进用功,尽量多集往生资粮,临终才有保障,不然临终稍有闪失,就为业缘所转而生不成西方了。

再说正面的例子:

明朝赞叹寺义秀老和尚,为人敦厚诚实,修行精进。每天念十万声佛,昼夜不断,坚持修行50多年。平时经行的地面、砖块都被磨成沟漕,有的完全磨穿透底。

起初有个贫寒青年不能养活自己,来投靠他。他慈悲地接纳了。时间一久,发现这个人行为不正,就呵责他说:“你真是个贼!”不久这人约同党趁夜来害义秀。第一次殴打时,义秀念佛声依然洪亮。第二次殴打时,念佛声不中断,但已变得微弱。随后往生。

老和尚性命垂危时,佛声还不断,大腿被打断还能结跏趺坐逝世。50年志气如钢,坚毅修行,才有这等表现。( 《紫柏大师集》

所以古人云:“莫待老来方念佛,孤坟多是少年人。”又云:“平时劝人念佛,皆说我忙,独至无常一到,极忙也休。”

所以古人说:不要等老来才念佛,孤坟中埋的多是少年人。又说:平时劝人念佛,都说我忙!唯独无常一到,极忙也休。

比如今天被车撞倒,哪怕忙到极点,也只有放下!所以“忙不忙”关键看自己的认识。认为要放就全部能放下,连万里江山、亿万资产都一齐放下。认为不能放,连一针一线也放不下。

人生在世,能有几时,乘此未老未病,便当屏弃俗缘,干办要事,得一日光阴,念一日佛号,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不然,一失人身,万劫难复矣,危哉!

人活在世上能有多少时间?趁现在没老没病,就应当舍弃俗缘,办好往生大事。有一日时光,念一日佛号;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不然这次失去人身,就万劫难复,实在危险啊!

问:待老修行,固无此理。但凡夫皆在世网中,有事不能拨弃,奈何?

问:“等老来再修行”固然无有此理。但凡夫都缠在世间的网中,有很多事抛不开,怎么办呢?

答:人在世间,必有一死。修与不修,总不得免。与其堕落,孰若超升?苟其痛念无常,何患用心不切。无论处静处忙,顺境逆境,总与念佛求生,两不相碍。纵使世缘极重,亦当忙里偷闲,定为日课,或万或千,不可间断。其冗忙之极者,晨朝十念,定不可阙。

答:人生在世就必定有一死。不管修还是不修,总免不了。与其死后堕落,不如死后超升。如果能痛念人命在旦夕间,不怕用功的心不迫切。无论安静、还是繁忙,无论遇到顺境或逆境,都与念佛求生净土两不妨碍。纵然世缘极重的人,也应当忙里偷闲,制定好每天的功课,或念一万声或念一千声,制定之后就不能间断。纵然忙到极点,每天早上修十念法绝不可缺。

这事就像男女相思,茶里、饭里都是“他”( “她” ),做什么事都牵挂“他”( “她” ),只因为爱得深切之故。同样,假如能痛念人命无常,念佛的心也一定会迫切。心一迫切,纵然事务繁忙,也能念念不忘求生净土!

有这样一则事例:

民国具行大师,云南大理人。家境贫穷,在鸡足山祝圣寺做工。21岁时带领全家八口出家,受具足戒。虚云老和尚教他念佛法门,让他求生净土。他就放下万缘,一心系念。

他又聋又丑,还不识字。白天种菜,夜晚礼拜念观音菩萨,中间打坐,学课诵和各种经,非常精进。

不久,他参礼四大名山。回云南时,赶上虚老复兴云棲寺。虚老问他:“你去看过亲属吗?”他说:“我不去管他们。”虚老又问:“你想干什么?”他说:“极劳累的事别人干不了的,我来干。”以后凡是筑墙、盖房、种菜、植树、挑石、挖土、洒扫、做饭等的苦行,他一刻不闲地勤作,而佛号也一刻未停。

夜晚开静时,拜《金刚经》、《药师经》、净土经等,一字一拜。黎明敲大钟时,照常上殿课诵,从未躺下睡过。偶尔自己缝衣,或代同参缝补时,缝一针就念一声佛。

戒期请他做尊证,他把衣、被等日常用物卖掉,打斋供僧。别人问他上哪里去,他笑而不答。

戒期圆满时,他悄悄走到大殿后,朝西方结跏趺坐念佛,用火自焚。这一年他36岁。

焚烧后,身体形状不坏,就像活着时一样。远远皆闻异香。大家去看他取引磬时,身体忽然倒下成灰。

具行大师为庙里做苦工,念佛却一刻不断。他用十几年时间成就了三昧,得到生死自在。所以关键看人的发心,如果道心真切,再忙也能不忘记念佛。

问:一心不乱,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或一日七日内一心,此后不能一心,未知亦得生否?

问:《阿弥陀经》上说,一日至七日念到一心不乱,就能往生。如果在一日至七日中念到了一心,以后达不到,不知能否往生?

答:既能一心,以后心即稍散,定不至于大散。如颜子三月不违仁,三月以内,固是仁人,岂三月以后,遂为恶人耶?苟能常自检点,屡发弘愿,无不生者。

答:既然能达到一心,以后就算心稍微散乱,也不至于有大的散乱。比如颜回在三个月中不违仁,这三个月中固是仁者,三个月后就变成恶人了吗?如果能时时检点自己,屡发弘愿,就没有不往生的。

问:念佛者,念念相续,功方能密。但暑月之内,裸体时多,安得竟日衣冠。未知饮食坐卧,裸形盥漱时,皆可念佛否?

问:念佛人要念念相续,功夫才能绵密。但夏季酷暑,裸身时多,不能整天穿衣戴帽,不知道在饮食、坐卧、裸形、洗澡、刷牙等时,能否念佛?

答:默念无妨,所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也。

答:这些时候出声念佛有失恭敬,心中默念并无妨碍。所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就是这个意思。

“造次”是仓促、紧迫之义。“颠沛”是跌倒在地之义,引申为流离不定。这是说匆忙时不离念佛,颠沛流离时也不离念佛。所以,饮食坐卧、裸形盥漱,都要尽量念佛。

问:一心称名时,又发求生净土之心,似乎杂以两念,如之何?

问:一心念佛时,又发求生净土的心,这样有两种所缘( 一缘弥陀名号,一缘求生净土 ),看起来杂以两念,不成一心,怎么办呢?

答:称名,固所以求生也。经云:“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又云:“执持名号。”则知固一事,非两事也。譬之做举业家,其欲得功名,求生净土也;其读书作文,执持名号也。

答:称佛名是为了求生净土。经上说“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又说“执持名号”,可见发愿往生和念佛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比如:读书人希求功名,就像念佛人求生净土;为求功名而读书、作文,就像为求生净土而执持佛名。

总之,这是成办同一件事的两方面,发愿是发求生净土的愿,称名是为实现此愿,勤集往生资粮。

此处似有微分也。则求生之念,宜于早晚发愿时。若称名之刻,又当专一其心,不可使之以夹杂也。

这里似乎有小的区别:发求生的心适合在早晚发愿时;如果正念佛时,又应使心专缘佛号,不杂它念。这样做就符合“一心念佛”的要求。

问:终日念佛,遇福则作,固是学人本分,但作福时,未免心在福事,不在佛号,未识有碍一心不乱否?

问:终日念这句佛,遇到有做福德就随分随力地做,这固然是学人的本分。但做福德时,心不免缘在善事上,而不在佛号上,不知这对一心不乱有无障碍?

答:明镜本空,物来则现,于镜空何碍?人但事未至而将迎,事已过而留滞,乃为病耳。

答:就像明镜中空无一物,东西来了就现影像,并不妨碍明镜的空寂。心犹如明镜,事来则应,事去不留,做事并不妨碍心中空寂。人只是事没来就迎接它,事已过还耽著它,才成了病。

问:父母之恩,最难图报,若能往生西方,未识有法,可以报恩否?且人生一世,即有一父母,若百千万亿世,即有百千万亿父母,未知往生之后,能各记忆姓名,各知其所在,可以一一报之乎?

问:父母恩最难报答。如果能往生西方,不知有没有办法报答亲恩?况且,做一世人,就有一世父母;做百千万亿世人,就有百千万亿世父母,往生后能记得每世父母的名字、能见到他们住在哪里,而一一报答吗?

答: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2] ,此世俗之言也。以世俗之道报亲,诚无可报之法。

答:《诗经》里说父母恩极其广大,如同无边的虚空,不知如何报答?这是世俗的说法。以世俗的道报答亲恩,确实没有可报之法。

世间报恩最多是供养衣食、立身扬名,这些对父母的解脱没有直接利益。因为父母没有修解脱道,命终后还要随各自轮转生死,受苦无穷。所以以世俗的做法做不到报恩。


[1] 风刀:命终时体内风大动摇,支解身体,如利刀刺身般痛苦。

[2] 昊天罔极:苍天广大,不见边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