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辨障品第二

《辨中边论(未定稿)》 ︱ 弥勒菩萨 造 ︱

戊二、所断障碍分三: 一、总说 二、别说 三、摄义

己一、总说

具分及一分,增盛与平等,

于生死取舍,说障二种性。

于自性清净法性能障的诸客尘障垢的种类可归纳如下:

以补特伽罗的相续而言,大乘种性者相续中具有的障碍称为周遍障,以此障对大乘人成办自他二利的修行之相障碍,由此对广大的一切利益障碍,故称广大障或周遍障(具分障);小乘声缘种性者相续中的障碍称为少分障(一分障),乃至未断彼障之间少许自利的解脱果作彼不得故。其次,以生起烦恼自身而言,不论何种补特伽罗,于仅少分所境也生粗大贪等,称为增盛障,于所境相应产生,称为平等障。或者,所谓增盛与平等,即是贪等任一粗大及于三毒等分,也可这样解释。无论如何,这是以烦恼生起之相分为两类。再者,以愚痴取轮回之因和以心舍弃轮回二者是从障碍道之精华——智慧与方便二者的角度安立的。如是宣说六障异门。其中,第一与末二三者是菩萨道的违品,第二是声缘道的违品,其余二者则是大小乘共同的道障。

己二、别说分三: 一、解脱障 二、善等十法障 三、三对治障

庚一、解脱障分二: 一、正说障碍 二、由彼如何障碍之相

辛一、正说障碍

九种烦恼相,谓爱等九结。

对获得解脱果障碍的是无明等九种能持烦恼之相。如是具有烦恼相的无明等称为结,以结缚众生于三有中故,如是之结彼等为障。九结是无明、贪、嗔、慢、疑等非见的五种,萨迦耶见、邪见、边见三者算一称为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二者算一称为取殊胜,以及嫉妒、悭吝,如是共有九结。

辛二、由彼如何障碍之相

初二障厌舍,余七障真见,

谓能障身见,彼事灭道宝,

利养恭敬等,远离遍知故。

以贪能障厌离轮回之心,于有漏法观为功德后以此贪心令轮回过患不见故。如是以嗔能障心住舍故。以其余七者共同障碍见真如,分别是:以慢能障了知萨迦耶见 的过患,即牢执我慢见之义故;以无明能障了知萨迦耶见的施设基—— 恶取处五蕴的实相而作不知彼等如实自性;以见能障现前灭谛,如何障碍呢?即以执我萨迦耶见,当现前灭谛时,以疑我断灭等心生怖畏而不入解脱,以常断边见无有得灭,以邪见谤无灭等,以彼等障碍得灭故;以取殊胜能障相续中生起道谛,即取劣见与非解脱因的邪戒为殊胜,以此欺诳后不入真实道故;以疑于了知三宝功德以犹豫障碍而不生定解故;以嫉能障了知耽著利养恭敬的过患,因为自于利养恭敬耽著且不忍他人一切圆满而生嫉妒,如是乃至有嫉妒之间为其所障不能如理思维耽著利养恭敬的过患;以悭能障了知不蓄财少欲,以此如何积财也无满足而能作牢执故。如是乃至九结未断之间,于三有中系缚而不得解脱。

庚二、善等十法障分二: 一、略说 二、广说

辛一、略说

余障善等十 [1]

在上述障碍之外,还有对所障善等十法的其余能障。

辛二、广说分三: 一、三十能障 二、十种所障 三、彼等对应

壬一、三十能障

无加行非处,不如理不生,

不起正思惟,资粮未圆满,

缺种性善友,心极疲厌性,

及缺于正行,鄙恶者同居,

倒粗重三余,般若未成熟,

及本性粗重,懈怠放逸性,

著有著资财,及心性下劣,

不信无胜解,如言而思义,

轻法重名利,于有情无悲,

匮闻及少闻,不修治妙定。

什么是对善等十法障碍的能障之法呢?以放逸与懈怠对行持善法无加行;如果已入行持善法,而令善根辗转生长的方便即是真实的善说经等,不具此方便善根无法生长,因为若耽着非成就菩提方便的邪论等,以此一切善法都不会辗转生长;对于真实经等虽作闻思而不具足缘彼义如理作意的瑜伽,或者由非理作意不是断烦恼的方便,即称为不如理瑜伽,如是由非真实的修行不如理瑜伽所生。以这三者障碍菩提之因的善根,因为根本不入善法或虽入而不具足其增长因——真实闻思以及虽作闻思而不具足无倒修行关要,由此不会获得成就菩提的真实善根。

如是,不具信心精进故,不会生起菩提之因的善法;以懈怠对菩提及菩提的行持之道不作数数如理作意故,善根不增上;菩提之因的二种资粮非极具足或不圆满即未双运,以这三者对于了知菩提果或不舍弃思惟障碍,因为不积累成就菩提的善根、不作如理思惟、不圆满资粮则于无上大菩提不能发心故。

复次,不具大乘种性、虽具大乘种性而不具宣说大乘的善知识以及纵具善知识而自于大乘道苦行心极疲厌,以这三者对于以加行真实摄受菩提障碍,由此不实修大乘法。

不具足六度的正行,与若接触将令自己菩提心退失的鄙者同居,与对大乘法及大乘人有嗔恨并寻过失的恶者同居,以这三者障碍成为具慧菩萨,此处是指胜解行位菩萨。

自己三门多行恶取处,烦恼、业、报三障具一,未成熟闻思智慧,以这三者障碍获得现见真谛的无错乱见道。

所谓本性粗重,即是俱生恶取处 [2] ,彼与不勇悍行善的懈怠以及自心对有漏业不防护的放逸,以这三者对能断障碍的修道障碍,以其过患不会增长修道功德故。

执著三有的五蕴,贪著色等受用之法,于广大行善心性怯弱,以这三者障碍以善巧方便回向,以愿狭小并于三有贪著故。

对护持大乘法之人或大乘道果无信心,对大乘教法无胜解,不了知大乘经的密意仅如言持表面之义的错误,以这三者障碍对大乘经典的深广义无畏或胜解。

对正法无珍惜之心,对圣法不殷重或努力行持,于获取资财重视即特别耽著,对有情没有说法利益的发心或无悲,以这三者对不求名闻利养而无悭说法障碍。

以积累舍法罪远离听闻圣法而匮闻,由此不知如何作瑜伽的缘与相,以稍闻而无力受持大论故,不能彻底了知广泛的取舍之处而少闻,以及虽已听闻但未以实修欲勤等净修三摩地,以这三者障碍获得十自在 [3]


[1] 此句是为符顺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本论科判与注释,特依藏文译本补译,非唐译本文。

[2] 恶取处:留存心相续内,能使颠倒心识辗转增长的习气势力,又译粗重。

[3] 十自在,如《十地经》云:“得寿自在,于不可说不可说劫加持寿量故;得心自在,已于无量无数等持、智观入故;得财自在,已能示现一切世界无量庄严具装饰加持故;得业自在,应时能现业果加持故;得生自在,于一切世界示现受生故;得愿自在,于随所欲佛刹时分,示现成佛故;得胜解自在,已能示现一切世界佛充满故;得神通自在,诸佛刹中皆能示现神通游戏故;得智自在,已能示现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相好、正等觉故;得法自在,已能示现无边无中法门明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