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正闻轨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二)》 ︱ 宗喀巴大师 造 法尊法师 译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

(四)于殷重修起疗病想

在把法师的教诫看成良药后,接着应当像治病那样,依止教诫殷重实修。

“殷重”,指认真完成修法的心。不是做给别人看,不是炫耀自己想博得赞叹,不是装模作样,也不是敷衍了事。比如问病人:“你服药是在表演吗?是为了得到赞叹吗?你治病会敷衍了事吗?”当然回答:“都不是!”他治病的态度是相当认真的,他是真心地依照嘱咐按时按量地服药,从不会空过一次,这种态度就叫做殷重。

我们要懂得修法是自己的事,要深知自己浑身是病。小的症状每天都在逼恼自己,大的症状也随时可能现前,一不小心就失足堕入恶趣深渊,陷入百苦交煎、漫无止境的大苦海中。已经沉沦到这种地步,难道还要硬逼着才肯服用法药,认真修持吗?但是,我们由于根本没认为自己是病人,就会应付法师,稍微修了一点就在法师面前炫耀,认为自己给足了法师面子。或者只是敷衍了事地修一点,凑合着完成任务就拉倒。这样以心地不真的缘故,终究治不好心病。

1、发起治病想的观念

(1)比喻

于殷重修起疗病想者。犹如病者,见若不服医所配药,病则不瘥,即便饮服。

怎么对殷重修起疗病想呢?由于我们从来没这么想过,在这上还很陌生,所以要通过体会病人的想法来引着心进入。

病人会这么想:现在医生给我配好了药,如果我不按时按量地服用,病就不会好,所以为了治病,我应当马上开始治疗。以这个想法就促使他立即服药。

这里要用理智把关,让它驾驭自己的心,来规规矩矩地服药治疗。按人的习性来看,谁也不愿整天吃苦药,也不愿意打针,更不愿意承受手术、化疗、穿刺等更痛苦的治疗。但理智告诉自己必须得克服,现在吃点小苦能换来长久的安乐。这样随理智而转,由理智的大人来做主,不听从像顽劣小孩一样的习性,就会非常决断地克服困难而服下苦药。

(2)喻义

于说法师所垂教授,若不修习,亦见不能摧伏贪等,则应殷重而起修习,不应无修,唯爱多积异类文辞而为究竟。

现在我们要发起跟病人类似的想法。要想到:现在法师给了我治心病的教授,如果我只是听而不修习,那是不可能制伏贪欲等众多烦恼的,所以我应当以殷重心发起实修,不应当不修,只喜欢大量积累不同类的知识作为究竟。这样想了以后,就以理智驱使心立即投入实修。

很多人学知识的习气重,喜欢掌握不同的知识,每次听到新鲜主题时都很感兴趣,喜欢从中积累这个名词、那个法相、这种理论、那种说法等。如果只有这种心,那就会以积累丰富的佛教知识为究竟,跟学习世间学科一样,与修行毫不相干。前面指示了圣法都是实修的教授,唯一指导人离过证德,从而完成佛道,对于其中的任何一分,都要在自心上修证到量,才能治愈生死大病。所以要知道,只积累佛教知识最多成为学者,只有如法行持才能成为行者(真实行菩提道的人)。

2、发起持续治病的观念

这是教导我们,只是大略地修几次还远远不够,应当对完具道分的圆满教授体系相续不断地勤修。这里要由观察自己的现状和希求的目标来发生观念。目前的现状是,由于无量劫来的串习,颠倒的习性极深极重;而我们所求的,是断尽一切过失、证得一切功德的佛果,这是最圆满的目标。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拼尽一生来实修,短期内做一两次的修心根本无法扭转颠倒习性,也就不能有效地根治生死大病,至于成就佛果更是遥遥无期。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起庆幸心,一方面也要作长远想。庆幸的是能进入菩提道完整的治疗体系,其中的每个阶段都会教导我们怎么治疗颠倒心。这里从起步到成佛之间,有一个相当漫长的阶段性的治疗过程,每个阶段都必须由“视殷重修如疗病”的观念驱使,在自心上去除过失、引生功德。

由于要克服顽固的习性,所以对于每阶段的修心教授,都要像瀑流水那样不断地串习,要相当努力勤奋来达成心相续的转换。那么在进入全程治疗之前,就必须首先做好心理准备。只有把观念调整好了,才会一直很顺利地与所传的教授相应,每一次都会主动地来治疗,不断地坚持下去。不会治了几天就放弃不治,也不会蜻蜓点水般浅尝辄止,不会急功近利、越级冒进等等。因为事先已经看清了,那样修不会成为绵密不断的真修实证,不可能有效地推进,以至达成圆满的断证。

一旦建立好了观念,真正有心要做到像病人对待治病那样,把每次听到的教授都尽心尽力地修好,发自真心地一念一念串习。这样下决心以后,你往后的人生历程,就会不空过地依道次第来修心,每天都在这上努力,没有一天一时缺乏修持。这就成了整天在法道上很忙的人,有那么多实修的内容等着自己完成,忙得连剪指甲的工夫都没有,哪里会去闲聊、看电视呢?

下面再讲论文:

是亦犹如害重癞疾,手足脱落,若仅习近一二次药,全无所济。我等自从无始而遭烦恼重病之所逼害,若依教授义仅一二次非为完足,故于圆具一切道分,应勤励力如瀑流水,以观察慧而正思惟。

论中说:好比自己得了严重的麻风病,病得手脚都脱落了,如果只吃一两次药,那根本无济于事。病人心里很清楚,得了这么重的病,必须依止医生长期接受治疗。如果医生说为了确保根治,不再复发,需要终生服药,那他心里也会认可。毕竟病得太深太重,不可能很快治愈,所以要有耐心坚持,不能着急。

我们要像这样客观地考量自己的病。这是无始劫来经过无数次的串习、增长,扎根于内心的各种烦恼习性,潜伏在八识田中随时等待爆发。其中任何一个大病发作时,都会让我们陷入苦海深渊,小病发作也会使得身心苦恼不堪。我们正这样遭受着成百上千种烦恼病的严重逼迫,一直没能脱离危险期,又属于难治的慢性病,怎么可能修一两次就痊愈呢?

所以现在要树立起长期修行的观念。要立定志愿:对于圆具菩提道一切支分的教授体系,昼夜勤奋努力,就像河水湍流不息那样,要不断地用观察慧如理地思维。通过大量地串习,实际达成纠正观念、心态和行为,这才能真正治好颠倒病。应当意识到,把凡夫心圆满转成佛心要经过漫长的时间,需要昼夜不懈地努力,因此我要做好准备,从现在起严格地按照菩提道修心教授里的任何一分要求,通过勤奋努力来实际修成它,昼夜如瀑流一般非常绵密地以观察慧作如理思维,以求彻底转化自心。

有了这个观念,就不会把修法的计划只定为一个星期、一个月或一年等,不会有一步登天的妄想,而是一种极长远的心,认定好了今后从生到死之间,每天都坚持勤修,步步踏实地走这条路。至于能走多远,修到什么程度,那是另外一回事,但必须先把观念定下来。

如大德月大阿阇黎赞悔中云:“此中心亦恒愚昧,长时习近重病疴,如具癞者断手足,依少服药有何益?”

如果认为自己没有病,那完全是自欺;如果认为修上一两座法就可以成佛,那也是痴人说梦。我们要客观地评价自己,看自己的心是否一直处在愚昧当中。

大德月在《赞悔偈》里说到,我们在无数生里长期串习养成的烦恼重病,就像得了严重麻风病的人,已经到了手脚脱落的地步,依靠少少地服几帖药有何利益?

要这样痛切地警醒自己。因为我们的心非常狡猾,不喜欢听从命令,它会认为:我已经修了那么多,还要修什么?这是凡夫的懈惰习气在现行,绝对不能听从。应当呵责自己:这么重的生死病,稍微修一点能起多大作用?然后发起长远心,倾尽一生用来修行。

3、于己作病人想至为切要的原因

由是于自作病者想,极为切要。如有此想,余想皆起。此若仅是空言,则亦不为除烦恼故,修教授义,唯乐多闻,犹如病者求医师已而不服药,若唯爱著所配药品,病终无脱。

我们要把宗大师这一段教诲牢记在心,这说得切中要害。很多人学法多年没有多大进展,问题就出在这里。这同时也导致了闻思与实修脱节,是很多人身上存在的问题。

现在有一类人叫做“闻思派”,其实是只喜欢听(但并非是如理地闻法),就连思都谈不上,修就更不必说了。这会出现很大的弊端,会养成个人的狂妄自傲,喜欢拿经典上的话对照别人,谈起别人来头头是道,却从不检查自己。他们把佛法当作知识来学习,只要记忆力好,很快就能记住,对于什么样的高深证德,都可以高谈阔论一番。然而落到实际上看,自己却连基本的改过自新都没有,这就成了严重的脱节。

这里是说,我们只要看清楚了前后的连环关系,就会明白对自己作病人想极为切要。它切中了要害,只要发起了这一想,其他想都会自然发起;而如果缺少它,那后面的一切就都无从谈起。所以,这是根本处、关键处。这第一想会自然引发其他想,会产生一系列的善意乐和善加行。

就像一个人知道自己得了重病后,会非常迫切地到处求医。听说哪里有治这种病的专家,纵然千里迢迢,也会不辞辛苦地上门求治。找到医生后绝对会诚心地依止,所谓的恭敬承事、依嘱奉行等都自然会展开,心态和行为会特别诚敬、顺从。这就讲了怎么由第一想引生其他想,以及引发的相关心态和行为。

所谓“切要”,是说它是发起后后一切意乐和行为的源泉,源头一旦开启,后面自然会源源不断地涌出;源头如果被堵塞了,就不会涌现出溪流。所以,先在切要处开发根源至关重要。譬如,亲子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关键在于孩子要有孝心,这就是切要处。开启了孝心这个根源,自然会发出各种孝行,这样彼此的心是融通的,家庭气氛自然会好。师生关系也一样,关键是学生要有尊师重道的心,有了这个心,自然会出现各种尊敬师长的心态和行为。

像这样,有了观念上的重要基础后,就“得本不愁末”,自己在病人想的驱使下,各方面都会主动地做出,不必要反复交待。就像一个女人,一旦做了母亲,以对孩子的疼爱之心,自然会发起照顾孩子的各种心态和行为,以这一个心就会引发无数的行为。不是说非要文化很高,或者必须得经过育儿培训才能当母亲,根本的德性一旦开发,自然会出现无量的方便之行。

懂了这个道理后,我们首先应当在第一想上着力。就好比练拳,哪一招特别重要,就要多练那一招。我们不要认为这只是在讲解知识,实际从第一句讲下来全都是在指示修心。如果没意识到这一点,对第一想只是口头重复,从来不在自心上建立观念和安住在这个想法里,如此一来,第一个病人想都成了空话,那后面作意法师是医生、所闻的教授是良药、在自心殷重修是疗病等想就全都成了空言。

如果求法治颠倒心病已经成了空话,却还在不断地听闻,那只能表明你喜欢多闻而不实修。就好像一个病人,从来不依药方抓药、吃药,只是像收集邮票和古玩那样收集药方,但是无论他收集了多少名医的药方,他的病也不会有一丁点儿的好转。这个比喻有极大的讽刺意味,即便如此可笑,在学法的队伍里却屡见不鲜。很多人喜欢收集法。首先是收集各宗的典藉、各派的法本,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家里都可以开一个佛教图书馆,也相当有成就感。紧接着又发展成收集光盘和视频,当代各派大德的讲法、灌顶、放生、主持法会等的视频应有尽有。这些法本和光盘都很殊胜,可惜只成了他炫耀的资本。而且收集得越多,看得反而越少,甚至一直忙于收集,从来没有认真看过一本,更不用说修了。这样下去丝毫也不能使烦恼病减轻,想要彻底根治就更是痴人说梦了。

《三摩地王经》云:“诸人病已身遭苦,无数年中未暂离,彼因重病久恼故,为疗病故亦求医。”

《三摩地王经》上说:人们如果得了重病,在无数年月里病痛缠身,没有片刻休歇,那么为了能治好自己的病,彻底恢复健康,他会非常急切地寻找良医。这是病人的心态。

“彼若数数勤访求,获遇黠慧明了医,医亦安住其悲愍,教令服用如是药。受其珍贵众良药,若不服用疗病药,非医致使非药过,唯是病者自过失。”

(这里“访”,是说四处奔走,到处打听。“黠慧”,是指医生对病症和根源诊断得很准确,还懂得善巧疗病的方法。)

如果东奔西走、历尽波折后,终于找到了一位黠慧明了的医生,他能准确地诊断出病症,又能开出有效医治的药方。而且他充满慈悲,对病人细心嘱咐,该怎么服药,要注意哪些禁忌等等。如果病人得到了珍贵的良药,却根本不服用,结果仍然被病痛折磨,痛苦不堪,这不是医生的过失,也不是药物的过失,唯一是病人自己的过失,因为他没有依嘱治疗。

医生有智慧又有慈悲,但他只能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良药,而药物也只有在服用后才起到效果,不可能只凭了解药物的相状、属性等就能治好病。这是很浅显的道理。光是收集和谈论药物,从不服用,就不会治好病。

“如是于此教出家,遍了力根静虑已,若于修行不精进,不勤现证岂涅槃。”

对应譬喻所说,我们已经在佛的圣教下出家,又了解了五根、五力、静虑、般若等各方面的修法,如果自己没有依教法在道上勤修,精勤地现证,那又怎么能无因而得涅槃果呢?涅槃,指息灭一切苦和苦因。不修法来对治颠倒心,怎么可能使苦全部息灭呢?

又云:“我虽宣说极善法,汝若闻已不实行,如诸病者负药囊,终不能医自体病。”

世尊又教诫说:我虽然宣说了极好的法,完全是离苦得乐的妙道,但你听后却不实行,就像病人背着一个药囊,里面充满了妙药,却从来不吃一粒,终究不可能治好自己的病一样。

《入行论》亦云:“此等应身行,唯言说何益,若唯诵药方,岂益诸病者。”

《入行论》中也说到,这些听到的法应当在自身上实行,只是口里说说有什么利益呢?就像病人只是念诵药方,从来不服用一剂,哪里能得到利益呢?虽然记下药方可以方便随时抓药,但最关键的环节却是服药,这决定了病能否真正得到医治。

总之,这些圣言都是教导我们必须把听到的法移在自身上殷重修持,否则得不到实际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