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三、流通分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 省庵大师.著 ︱ 益西彭措法师.编述 ︱
【
如是十缘备识,八法周知,则趣向有门,开发有地
。
】
这样,十种发心的因缘都已完备地认识了,发心的八种相貌也已完整地了解了,由此便“趋向有门,开发有地”。发菩提心不再是笼统含糊,已指示了门径,可以趋向;开示了方法,可以开发,剩下来就靠自己努力了!
【
相与得此人身,居于华夏,六根无恙,四大轻安,具有信心,幸无魔障。况今我等,又得出家,又受具戒,又遇道场,又闻佛法,又瞻舍利,又修忏法,又值善友,又具胜缘,不于今日发此大心,更待何日?
】
发菩提心需要具备身心、内外各方面的条件,这是人生最具深远意义的大事。缺少因缘不能发心固然可怜,具备因缘而不愿发心就更加可惜。省庵大师苦劝大众及时发菩提心,不必拖延等待。
我们都得到了人身,生长在佛法住世的中国,六根无病、四大轻安,对三宝又有信心,又没有魔障干扰,这已经够幸运了,何况又能出家,又能受具足戒,又能遇殊胜道场,又能听闻佛法,又能瞻仰舍利,又能修习忏法,又能值遇善友,又有殊胜法缘,亿万人中有几人具有这等福份?在这万缘具备时不发菩提心,还等到何时呢?
稀有难逢的因缘集聚了,就应该为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这是关乎自己慧命和群生利益的首要之事。“心发则佛道堪成,愿立则众生可度”,为了众生和佛道,有佛性的人应及时发菩提心。
【
惟愿大众,愍我愚诚,怜我苦志,同立此愿,同发是心。未发者今发,已发者增长,已增长者,今令相续
。
】
唯愿大众哀愍我的一腔愚诚,可怜我的一番苦志,和我一起来建立大愿发此菩提心。没发起的,现在发起;已发起的,令其增长;已增长的,令其相续。
菩提心需要年年发、月月发、日日发、时时发,所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须臾不可离。《发心仪轨》云:“菩提心妙宝,未生者当生,已生勿退失,辗转益增长。”发菩提心并不是单凭口里念念就大事了毕,而是要从入门开始直至成佛,时时坚持,辗转增长。
比如,我们生存要依靠心脏的搏动,心脏一旦停止跳动,生命就会终止。菩提心就像心脏的搏动,刹那不能舍离,舍离就会中断菩萨的慧命。我们无论行持六度中的哪一度,菩提心都是根本的依处,都是发起的动力源泉。所以应励力修学菩提心。
【
勿畏难而退怯,勿视易而轻浮,勿欲速而不久长,勿懈怠而无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
。
】
“勿畏难而退怯”:不要因为众生难度、菩提难成而退缩怯弱。如果因为畏难而退失了菩提心,就会失坏暂时和究竟的无量利益。失坏菩提心是菩萨最大的衰损。
我们要想到:佛在因地和我一样是业障深重的凡夫,但佛毫不气馁奋发向上,最终圆满了六度而成佛。佛能从凡夫修成,我们也一定能修成,只要坚持努力,再难的修行也能做到。
“勿视易而轻浮”:不要把这事看得容易而轻浮躁动,真正肩负度生的重担,需要有坚固的菩提心作为支点,并非轻心、慢心、躁心所可承担。所以要殷重修炼菩提心。处处历炼,百折不挠,在苦难中坚定菩提心,在六度中成熟菩提心。轻躁浮动,浮于表面,不仅难以深入,而且会很快遭受挫败。
“勿欲速而不久长”:古人说“欲速则不达”,发菩提心需要有长远心,即使需要用百千劫才能使众生生一念善心,也终不退失自己的发心。如果只求速成而无意长久行持,则说明心力薄弱立愿不坚,这样发愿力薄弱,中间稍遇挫折,就容易退失。所以,要发如金刚般坚固的菩提心,不要发露水道心。
再说,发菩提心利益众生能获得真正的安乐,苦恼的事,即使时间短暂,也让人生厌离心;而安乐无苦的事,即使延长无量劫,也没有可厌倦的,为什么要畏惧长久呢?《宝鬘论》云:“重苦虽时短,难忍况久远,无苦而安乐,无边时何害。”
《大乘庄严经论》云:“久劫行上勤,利物心无退,令生一念善,况欲善无量。”菩萨观见能让众生产生一刹那善心,即使要经百万劫精进,也毫无厌倦。如果没有长远心,在遇到众生难度、佛法难行时,真能心甘情愿、百折不挠吗?凡夫习性,多半时间一长就无心力趣入,就会想只顾自己算了,以这样的心态能快速成佛吗?所以,坚固长久的菩提心,才能快速成佛。
“勿懈怠而无勇猛”:不要懈怠而没有勇猛心。
“勿委靡
[1]
而不振起”:不要委靡不振,应该振作精神来发菩提心。
“勿因循而更期待”:“因循”,即照老样子不改。“期待”,即今天等明天,明天等后天。不可因循苟且,找理由说“我还有事没有了结,等我安排好了再来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不必拖泥带水,应该当机立断,不然这一耽误,又不知要延迟多少劫在轮回里吃苦,以自私自利的心态障碍开发如来藏。所以,现在就要努力发菩提心,以菩提心来要求自己。
“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不要以禀性愚钝而一向无心进修。愚钝是以往自私自利造多了恶业,障蔽了心灵,这也只有靠发菩提心才能逐渐消除,所以越愚钝越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多利他,就能逐渐消除障碍,打开心结。
“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不要以自己根机浅薄就自卑,认为自己无分。大地众生都有佛性,“人皆可为尧舜,人皆可成佛”,世上没有天生的释迦、自然的弥勒,我们肯用功修行,浅根栽培久了,自然就转成深根,所以不必妄自菲薄、轻视自己。
以上讲了发菩提心要远离八种不正心态,就是畏难心、轻浮心、求速心、懈怠心、委靡不振心、因循期待心、无动于衷心、自卑心。这些要一一归在自身上检查,发现自己有哪种不良心态,就尽量设法改正。相反,要努力具足八种善心:无畏心、殷重心、长远心、勇猛心、振奋心、果断心、一向有心、自尊心。按这样修持,就能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大乘法器,真正踏上自利利他的菩萨道。
下面以比喻劝勉后进不必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而失去发心的好因缘。
【
譬诸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
。
】
比如种树,最初树根浮浅,浇灌培植久了,树根会越扎越深、越长越坚实,最后根深蒂固,无可动摇。又比如磨刀,久久磨砺,钝刀也变得极其锋利。所以,浅、深、利、钝都是相对而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自己多栽培多磨炼,浅的会转成深,钝的会变成利。在这点上要有足够的自信心。
【
岂可因浅勿种,任其自枯?因钝弗磨,置之无用?
】
岂可因根浅而不种,任它自己枯死?岂可因刀钝而不磨,放置使它无用?
我们自知根机浅薄,就更要自强不息。人贵有上进心,心一发起就开始有转机。否则,连上进心都泯灭了,那就真的永沦下劣、无可救药。事实上,这一念转过来,就开始在转钝为利、转浅为深,久而久之,效果会日益显著。古人说“勤能补拙”,别人付出一分努力能达到的,我们付出十分努力也能达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事在人为,不必自轻退屈。
【
又若以修行为苦,则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则勤劳暂时,安乐永劫;懈怠则偷安一世,受苦多生
。
】
又如果以修行为苦,岂不知懈怠更苦。修行以一时勤苦换来永劫的安乐,懈怠则以一世安逸造成多生的苦难。
如果我们深明大义,就会为自他究竟、长远的利益,而舍弃暂时的五欲享乐;如果我们只追求眼前的享乐,毫不考虑后世、解脱和成佛,那不久就有生死和恶趣的大患来临。
我们要常想:现在暂时修行吃苦,能灭除无量劫的大苦,获得永久的安乐,所以应该刻苦修行。世间人为了五欲享乐都能吃苦耐劳,何况我们发愿成佛度众生,更应该日夜精进地修行。《大乘庄严经论》说:“荷负众生担,懈怠丑非胜,为解自他缚,精进应百倍。”既然发了菩提心,荷负起利生的重担,那就应该遵守承诺,为了证得无上菩提,行持六度万行。如果立了誓言,不精进修行反而懈怠,那就极不庄严。声闻人为了自己断除业惑,都知道这事要像钻木取火般不能松懈,何况菩萨发欲断除自他的一切业和烦恼,更应该比声闻百倍精进。
【
况乎以净土为舟航,则何愁退转?又得无生为忍力,则何虑艰难?
】
况且,以净土作舟航,一往生净土就成为不退转菩萨,位不退不堕生死,行不退不堕小乘,念不退念念流入一切智海,根本没有退堕的危险性。而且,往生西方,得到无生忍的力量,就可以分身尘刹、自在度生,根本不必要顾虑度生艰难。
当然,不以净土为方便,中下根人也有发心后退转或者度生不堪能等的可能性,由此对发心难免犹豫不决。而现在既有净土的易行道,又有弥陀的大愿作保障,一生西方就可以圆满菩提心,所以不必要担心顾虑。
【
当知地狱罪人,尚发菩提于往劫;岂可人伦佛子,不立大愿于今生?
】
要知道,连地狱的罪人都能在往劫发菩提心,岂可人中佛子不在这一生建立菩提大愿?
我们有幸得到暇满人身,贵为万物之灵,又皈依三宝,成为人中尊贵的佛子,怎能不立大志呢?地狱众生在那样深重的业障下还能发菩提心,我们具备内外因缘,为什么不发菩提心呢?《入行论》云:“暇满人生极难得,既得能办人生利,倘若今生利未办,后世怎得此圆满。”我们这一生能在自己相续中发起菩提心,才不枉费得一世人身。
【
无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谏;而今觉悟,将来犹尚可追。然迷而未悟,固可哀怜;苟知而不行,尤为痛惜
。
】
无始以来迷惑颠倒,已经无意义地虚度了无量世,时光不会倒流,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今天觉悟过来,未来还无限的长远,还可以创造美好的前途。然而,痴迷不悟固然可怜;明知而不实行,更让人婉惜。
人生除了这一条光明大道还有什么呢?我们只有发菩提心,才能实现我们生命的大义,才能为自他摄取无限的利益,为什么还不幡然醒悟呢?难道饥逢王膳,宁可饿死也不吃吗!
【
若惧地狱之苦,则精进自生;若念无常之速,则懈怠不起
。
】
如果我们畏惧地狱之苦,就自然会精进起来。如果我们忆念无常的迅速,就不会生懈怠心。
想一想,无始以来造了多少罪业,一气不来,就成为地狱烈火中的炭灰,趁着一息尚存,只有精进修行,才能拯救自己。净土在前,地狱在后,勤修便往生净土,了断旷劫轮回,懈怠便堕入地狱,万劫难复。
常念无常迅速,一生光阴稍纵即逝,人身何其保贵,怎么能无意义地浪费呢?一想到这里,有一刻光阴,就要做一刻修行。
又要以佛法作鞭策(当心安于逸乐而不愿上进时,要像鞭打马匹让马行进一样,以佛法来鞭策自己进步),又要依止善友,互相提醒、勉励,携手共进。这样,时时不离佛法、善友,终身依赖佛法、善友,就不会有退失的忧患。
【
勿
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
。
】
莫说一念轻微,莫说虚愿无益。发心真切,事便真实;愿力广大,行便深切。虚空不算大,菩提心最大;金刚不算坚,愿力最坚。
问:为什么不能说“一念轻微,虚愿无益”呢?
答:经云:“诸法依缘生,住于意乐上,何者发何愿,将获如是果。”一切缘起原本在自心上,心作心是,丝毫不爽。是心作地狱,是心是地狱;是心作人天,是心是人天……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升沉迷悟,趋祸趋福,全在一念间,所以一念关系甚大,不能说轻微。
下面以公案证明发愿并非无益:
过去有个郁头蓝弗,在水边林下修习非想非非想定,每次快得定时,都被鱼、鸟干扰惊动。他因此动了嗔心,发愿以后做飞狸入林食鸟、入水吃鱼。后来修成了非想非非想定,往生天界安住了八万劫,受完天报,果然堕为飞狸身,吞食鱼鸟。
这里郁头蓝弗发的是损害众生的恶愿,一般人会认为那只是心里想想而已,不会出现什么严重的后果。结果怎么样呢?恶愿的种子存留在八识田中,尽管经过八万大劫那么长久的时间,也没有丝毫损减,当因缘会遇时,就像一颗长期潜伏的定时炸弹被引爆,爆发出巨大的破坏力量。
我们想,既然恶愿都能实现,当然善愿更不会落空。我们发的成佛度众生的大愿,必然会让我们在未来成就佛果,普度众生。如果只有恶愿能成熟,善愿反不能遂愿,那这个世界就只有恶人能遂心满愿,而三世诸佛却无一能成就佛果。实际上,有无量无边的众生都由菩提心成就佛道,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必定如此。
《神僧传》的公案:古代有个僧人在石佛像前戏笑发愿:如果今生不能了生死,愿我来世做威武大臣。后来果然成了一名大将军。
有人问:为什么开玩笑发愿也能变成事实呢?
就像再微弱的火也有燃烧性,不经心的戏愿也会起作用。可见因无虚弃,发愿力何时也无空耗。我们能诚恳发愿,力量远超前者,当然起到的作用也更大、更持久。
《神僧传》里还讲到一位出家人博通经论,所到之处却无人请法,他为此哀声叹气。
旁边有僧人对他说:“你学佛法,没听说未成佛先结人缘吗?你虽明了佛法,但没有人缘也无可奈何。”
出家人说:“难道就这样了此一生吗?”
那僧说:“我来为你代办!”说完问他有什么积蓄。
他说:“没有别的,只剩一件衣料。”
僧人说:“这也够了。”说完变卖衣料买了食物,带他到一处幽深的树林,找到一块禽鸟昆虫多的地方,把食物放在地上,再教他发愿。之后嘱咐说:“二十年后才可开法。”
僧人遵照嘱咐,二十年后开始传法,多年受他教化的都是那些接受施食的禽鸟昆虫。
像这样,由别人的发愿都能摄受虫鸟脱离异类,何况我们是主动发愿,怎么不能利益自己和众生呢?
佛在世时,有一国人民难以调化。佛说:“他们与目犍连有缘。”就派目犍连前去度化,结果都愿意接受教化。
有人问佛:“他们和目犍连有何因缘?”
佛说:“往昔目犍连是位樵夫,在山间惊起一群蜜蜂。目犍连当时发善愿说:我得道后度化你们。现在这一城人都是当年的蜜蜂。”所以心发什么愿,就会得什么果。
由以上公案可知,发愿具有真实的作用。《百业经》里讲到许多修行人往昔在三宝前发愿,以发愿力,后来都如愿以偿。这些显示了心力不可思议,缘起力不可思议。
以大乘发愿来讲,大乘的发愿是成就自他二利之因,菩萨依靠发愿能在今生和来世成办二利。而且,虽然没有以身语意专门实行其事,而只是用心按内心的愿望来祈愿,但以此就能在今生产生果报,并以此愿成办未来的一切大义。
我们在经中看到,具福德力的菩萨由发愿力以无量身、无量光明、无量神通成办自他二利,其境界以语言难以描述。总而言之,以愿为因,随欲皆成。而且未来也必将以愿力显现愿果,身放光明,口发声响等等。《入行论》云:“譬若摩尼宝,如意树满愿,此由众生善,愿力现佛身。”
“心真则事实”:心是事的作者,心真了,事就不虚。“愿广则行深”:愿是行的引导,愿越广大,行越深入。
“虚空非大,心王为大”:我们认为虚空是最广大的,无论往哪方看,都不见边际,但和菩提心相比,虚空也不算广大。《楞严经》云:“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十方虚空在你心中就像一片浮云点缀在太空里,何况诸世界在虚空中呢?那就更微不足道了。)由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故说“虚空非大,心王为大”。
再从世俗菩提心来说,大悲缘一切众生,智慧缘无上佛果,广大无量、长远无尽,从这心量上说也是虚空非大,心王为大。
“金刚非坚,愿力最坚”:“金刚非坚”是指金刚会被摧毁,《大智度论》上说,世间的金刚放在牛角上就可以被摧破,而愿力则无法摧毁,即使须弥可崩溃、四海会枯竭,愿力也终究不会被四大所损坏。只要我们内心不舍弃大乘发愿,这愿力就永不消失,会尽未来际不断发挥作用。
《普贤行愿品》说,到了临终最后刹那,身体诸根要散坏、亲人眷属要舍离、权威势力都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无一跟随自己,唯有愿王不相舍离,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顷即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世间事物都会坏灭,唯有愿王不相舍离。愿王在心,遭遇生死劫难,也了无损坏。
如果大众真能不弃我语,那么今日相聚,因缘非同小可,我们从此结拜成菩提道的亲友,成为永不分离的菩提眷属,而且彼此结成莲社,共同发愿往生西方。这是多么好的菩提因缘!
【
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
。
】
我的愿望是我们一起往生我们的故乡极乐世界,一起面见我们的慈父阿弥陀佛,然后一起教化众生成就佛道。这是我们向往并一致行持的成佛之路。
我们共同发愿生净土、见弥陀、度众生、成佛道,实际是选择一条殊胜的成佛之路,就是选择今生往生净土、登不退地、由此成佛度众生的菩提路。
【
则安知未来三十二相,百福庄严,不从今日发心立愿而始也
。
】
我们怎么知道未来成佛时的三十二相、百福庄严,不是从今天发心、立愿开始的呢?
《华严经》云:“菩提心者,犹如一切佛法种子。”未来成佛就是以今天发心立愿为起点的。这是何等殊胜、甚深的因缘!《菩提心义》云:“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缘,莫过于此。”
【
愿与大众共勉之!幸甚!幸甚
!
】
我愿意和大家共同勉励来发菩提心。这是值得庆幸的胜事!真是无比的幸运!
以上浅显地讲解了《劝发菩提心文》。为什么要讲这篇文章呢?因为汉地有成千上万的道友修持净土,求生极乐,但很多人不知道发菩提心的重要性,不知道发菩提心是成就净土的要因。这次选讲净土宗祖师的《劝发菩提心文》,也是提醒大家大力弘扬菩提心的教法,努力实修菩提心。这样好的文章,五、六次就能讲一遍,应该多宣讲、多弘扬,让人人都知道菩提心,都发起菩提心。
当然,藏传佛教中有清净、完善的菩提心教授,以世俗菩提心来说,宁玛派全知无垢光尊者的《心性休息大车疏》、华智仁波切的《普贤上师言教》、格鲁派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等论典中,都有极殊胜的实修教授。还有印度寂天菩萨的《入行论》是一部开示如何趣入菩提心、菩萨行的大论典。如果能摒弃门户之见,深入学习这些教典,我相信无论对菩提心的认识或修行,都会有很大增进。
最后把讲闻的善根回向全世界佛教的复兴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