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乙二、教理劝发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 省庵大师.著 ︱ 益西彭措法师.编述 ︱

问:为什么要依圣教和正理劝发菩提心?
答:因为像发菩提心与成佛、度众生的关系、不发心会造成何种结果、菩提心有何种作用等等,都牵涉到极深奥的缘起,只有依靠圣教和正理才能引生认识。
问:如何劝发呢?
答:首先标明发菩提心是大乘入门,其次由正反面的理由证明其成立,最后得出结论:欲学如来乘,必发菩提心,不可缓慢。
以下就按“立论”“理由”“结论”分段讲解。
1、立论
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
我听经论上说:大乘的入门以发菩提心为首要;修行最紧急的事是首先建立大愿。
这里,道是指大乘成佛之道。在布施、持戒、智慧等的众多法中,哪一法是入大乘道的首要之法呢?就是发菩提心,没有它,无论修什么都不算大乘。发心之后趣入六波罗蜜多的修行,又是以什么为首要呢?还是发菩提心,没有菩提心摄持,就不算波罗蜜多之道。
修大乘要发大愿,不发愿则不可能修菩萨行。想想连度众生、成佛的愿都没有,能修什么大乘呢?我们知道有了愿心才有行心,没有立愿,不论说修什么大乘,都是自欺欺人而已。
《宝性论》云:“信解大乘为种子。”《入行论》中说,在发心的当下就成为佛子,诞生于佛的家族中。阿底峡尊者说:“以发心区分大小乘。”《广论》中认定入大乘门是发菩提心。密续也强调入密乘的首要条件是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则无资格修持密法。宗大师说:如果能由勤修引发真实的菩提心,那么由菩提心的摄持,小到布施乌鸦少许饮食,也能列入菩萨行。相反,没有菩提心,纵然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而行布施,也不算入了菩萨行。像这样,没有菩提心,净戒乃至智慧,修持本尊、气脉、明点等等,都不能列入菩萨行。
2、理由
正面:
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
建立了大愿,就可以度一切众生;发了菩提心,就能成就无上佛道。
这里包含了深广的缘起道理,就是圆满的利他从发菩提心显现;圆满的自利从发菩提心产生。
譬如,枝叶花果都要从种子中产生,没有种子则一无所成,发菩提心就是成就一切佛功德法的种子,成佛、度众生的种子是菩提心,无量波罗蜜多的种子是菩提心,三身、四智、相好、净土的种子还是菩提心,因此,《华严经》说菩提心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
世俗菩提心有两方面的德相,就是希求利他之心和希求佛果之心,一旦发起具有这二种德相的菩提心,就是种下了一切佛法的种子,将来以愿力推动,会逐步利益众生、成就佛道。
利他方面,菩提心是能带给众生无量利益的源泉。只要发心者不舍弃誓言,它就会不断发挥作用,由愿轮常转就可以救度众生。比如,到了初地是以这愿力度化众生,到了二地仍是以这愿力度化众生,如此辗转升进,愿力日益坚固、广大、圆满,最后成佛从菩提心中圆满出现一切利他事业,以愿力在无勤作、无分别中任运度化一切众生。
比如,观世音菩萨因地发十二大愿,这些愿在五道十地中辗转利益众生,到了佛地,更是“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又如,《金刚经》说:无论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欲界众生),或者有色(四禅色界天)、无色(空无边处天)、有想(识无边处天)、无想(无所有处天)、非有想非无想(非想非非想处天),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按这样发愿,可以度化一切种类的众生。心是无比微妙的,发什么愿就往什么方向发展。发誓度众生,就可以度众生;发誓成佛,就可以成佛。以哪种发心就造成哪种结果。
“心发,则佛道堪成”:发了菩提心就能成就无上佛道。《菩提心义》云:“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功德法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刹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菩提。”
反面:
[1] 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如果不发广大心、不立坚固愿,那纵然经历微尘数劫,也依然还在轮回,虽然有修行,也总是徒劳辛苦。
广大心是指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心。《普贤行愿品》所说“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以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无有尽故,我此大愿无有穷尽,”即是广大,包括所缘众生无量、所成佛道无上、所发愿力无尽等等。坚固愿,如经云:“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即纵遇命难也不退转的愿心。
问:为什么不发菩提心,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答:如果我们心中没有成佛、度众生的愿望,那我们就只有自私自利的发心,想追求的就只是轮回中的圆满。以这样的发心能获得实义吗?比如,费尽心机当选为总统,但过不了几年,这个果就荡然无存了,这不是徒劳辛苦吗?或者,发心要做大富翁,最后创造了一大笔财富,但到来生呢?不都没有了吗?相反,为了成佛度众生而发心,以这个因缘最终会成就菩提,这样的果会坏灭吗?这不是究竟实义吗?
《四百论释》中讲了一个比喻,一个愚人用尽力气在山尖上堆起石堆,最后石堆不必勤作一时间就全部垮掉了。轮回里的事业就是如此,比如到了劫末,三禅天之下的器情万法荡然无存,从这个大的坏灭相往回看,追求三有中的圆满都是徒劳无义的。所以,不发广大心、不立坚固愿,再怎么追求世间的圆满,也只是徒劳辛苦。
3、结论
故华严经云 :“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 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由以上的理由,《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连忘失都成了魔业,何况并没有发心呢?由此就知道,想修学如来乘,首先必须具足发起菩萨愿,刻不容缓。
所谓“魔业”,魔是指妨碍道业的法。《华严经》讲,过去有一位菩萨,最初发了菩提心,后来忙于世间善法忘失了菩提心。这样修一般善法,一般人认为是好事,实际却成了菩萨的魔业,因为忘失菩提心让菩萨从大乘道中退转,失坏了成佛度众生的愿心,失坏了高贵的佛子身份,失坏了佛子的六度万行,这是最大的衰败,当然是魔业。
魔业也可解释为使人着魔的业。本来发菩提心是为了度众生而希求佛果,现在心里没有了这种希求,只是为自利追求世间圆满,这是把无实义的轮回法执为有实义,是菩萨的着魔。着魔就在于心识迷乱,看不清那是无实义的,就像猴子不见水月虚假,到水里去捞月一样。
忘失菩提心尚且成为魔业,导致只能流转轮回,何况并没有发菩提心呢?所以,要修习如来乘,最紧要的就是具足菩提愿。虽然学小乘、求人天福报,不发菩提心也可以办到,但是修大乘法,不发菩提心则没有可能性。
我们做任何事都要遵循缘起规律,因不正确或不圆满,就不会有任何成果。大乘以菩提心为入门,是否是大乘及大乘的成就如何,完全观待有没有菩提心和菩提心的成就。不发菩提心而求佛果,就像从牛角中挤牛奶一样,即使经过恒河沙数劫,也无任何成果。所以,发菩提心不可缓慢,不可以想:“发菩提心不重要,我先修其它法,以后再发。”也不要认为:“不发心可以成佛,或者发一点就可以,不必要那么投入。”
宗大师曾经说:这就像世间说的割草磨镰,在菩提心没有达到扼要时,不论多长时间努力修善,也无多大进展,犹如钝镰割草。反之,如果让此心修至扼要,那就像暂时不割草而把刀磨锋利,之后少时便能割下许多一样,一一刹那也能快速净障、积资,即使微少善根也能令其增长广大,即将穷尽的善根也能使其无有穷尽。因此,我们首先应修好菩提心,使菩提心日益增长圆满,由此就有真实、清净的大乘,在菩提心的基础上,行持六度万行,则是成佛之道。由以上原因,论中说:“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1] 苟:假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