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乙一、发心标准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 省庵大师.著 ︱ 益西彭措法师.编述 ︱

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
然而人的心愿有很多种的相貌差别,一般人盲目无知,不清楚地指示,怎么能正确无误地趣向呢?现在我为大家大略讲述,发心有八种相貌,即邪、正、真、伪、大、小、偏、圆。
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
怎么叫做邪、正、真、伪、大、小、偏、圆呢?下面就一一指示。
1、邪正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
世间有一类修行人,一向修行不仔细考察自己的心态,只知道追求外在的事物,或者追求利养,或者喜爱名声,或者贪图现世五欲享受,或者希求来世人天福报,这一类的发心叫做邪。
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假如有修行人既不求利养,也不求名声,也不求现世五欲享乐,也不求来世做高官、富豪或者升天的果报,他的心唯一为生死、为菩提而修行,这样的发心就是正。
以上“邪”、“正”一对是从动机上分判。修行是为了追求名闻利养、现世享乐或来世果报,都属于动机不正。而为了了生死、成菩提,则是动机纯正。两种发心,黑白分明,正的不邪、邪的不正,无法混淆。
邪、正走向:
我们用“动机”、“业”、“果”三者来衡量,就知道缘起不错乱,邪和正是明明白白的两条路。具体可以分下面六种情况:
一、动机是追求现世由五欲引生的欲乐,由此会造非福业,堕入恶趣。
二、动机是追求来世由五欲引生的欲乐,由此会造福业,受生欲界人天。
三、动机是追求由内禅定引生的乐受,由此会造不动业,受生色界一至三禅天。
四、动机是追求由内禅定引起的舍受,由此会造不动业,受生色界四禅乃至无色界天。
五、动机是普遍厌离三有,唯一为求解脱,由此三门行善,能引出世间道,逐渐远离生死、趋近涅槃。
六、动机是为了成就无上菩提,三门行善,唯一成为成就佛果的资粮。
这里,前四种动机是邪,后二种是正,动机不正,不论修什么善法、修多长时间,都不可能解脱和成佛。所谓“初步是邪、步步是邪,”发心就是初步,发心不正,想获得解脱、成佛,就像蒸沙做饭一样,纵经尘劫也毫无成果。
我们要时时反观自心,如果当下是不正的发心,就要尽量改正。只有纯粹为生死、为菩提而修行,才会趋向解脱和成佛。
2、真伪
是否真的发了菩提心有具体的表现。比如,世间人求财,念念不忘,甚至梦中还在追求,这是真的求财。世间人追求做总统,不畏仕途长远,排除万难也要登上总统宝座,这是真的求做总统。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发菩提心呢?论中说: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巅。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听说佛道长远需要圆满无边资粮,也不生退转、怯弱之心,见到众生无量、性情恶劣、难以度化,也不生厌倦之心。就像攀登万丈高山,不达顶峰誓不罢休;又像上九层宝塔,不至塔顶决不终止。像这样发心,叫做真。
比如,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常精进菩萨为了救度一个众生,即使经无量劫的教导,他仍顽固不化,也不生一念舍弃之心。这就是真正发了菩提心。
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1]
什么是伪发心呢?就是“有罪不忏”:造了罪业,覆藏在心而不发露忏悔;“有过不除”:明明自己有过错,却不愿意改正;“内浊外清”:心里念念贪嗔痴,外表伪装清净、高尚;“始勤终怠”:最初勇猛精进,后来有始无终、懈怠疲厌,经不想诵、佛不想念、头不想磕、灯不想供、禅不想参,变得灰溜溜的,没有向上的心力。“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好心,却夹杂很多贪图名利的心。“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虽然做了布施等的善法,但由发心不真,又被贪嗔痴造的种种罪业所染污。有以上这些表现就是虚伪发心。
如何辨别发心的真伪:
关键要明体性。譬如鉴别宝物的真伪,须十分熟悉宝物的特性。熟悉之后,观察该物具有那种特性就是真的,相反就是假的。同样,辨别发心是否真实,总的要知道发愿的体相,特别要明了发菩提心的体相。由此就能明辨真伪。
总的说发愿的体相,发是以激动为义,就像离弦之箭,不达目标,势不中止;愿是以希求为义,心心好乐,念念希求。就像商人求财、贪欲者好色,朝思暮想,念念驰求,这就是真的希求。如果一开始发愿,很快就放弃,那不是真的发。口里说求东,心里却求西,也不是真的愿。
特别而言,菩提心以愿为体,也是一种希求心。但它和世间发愿在希求的目标上不同,它希求的是利他、成佛。所以,我们讲菩提心的德相是希求利他之心和希求成佛之心。《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所以,检查发心的真伪,就是检查希求利他和希求成佛的心是否真实。
对照上文,“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是真希求成佛度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是真发了誓愿,不到究竟,誓不罢休。比喻是,“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巅。”
我们如理地衡量,真正发了菩提心,念念希求成佛利他,一定能遮止我爱执,一定能不为自身求名利,不爱人天福报、二乘小果,无论做什么善法,内心都十分纯洁,不杂罪业。而且,真正立志成佛,有真实的行愿,必定会真改过、真忏悔。《瑜伽师地论》说:“菩萨安住种性之时,由其自性粗重微薄,既发心已,身心粗重转复薄弱。”这是说发菩提心的菩萨,身心的烦恼会日益薄弱。
相反,口里说希求成佛度众生,内心却贪恋世间名利,说明追求世间圆满在他心中的份量更重,发心则浮于表面。所以说,“虽有好心,多为名利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染污”都是发心不真的表现。再者,真发无上道心,立誓求证佛道,就会念念反观自己,断恶修善。相反,口中说希求佛果,实际上有罪不愿忏、有过无意改,这是心口相违,是伪发心。真正的发誓是不达目的不终止,口中说发誓,实际上始勤终怠,也是立誓不真。
3、大小
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
怎样叫做发心广大呢?就是直到度尽了一切众生,我的愿才停止;直到圆满成就了菩提道,我的愿才完成,这样发心,叫做大。
换句话说,哪怕还剩下一个众生没有得度,我也不违背誓言,一定把他度到成佛为止;即使我已证入十地,只剩下比毫毛还细的所知障,我也不以此为足,一定要达到成佛为止。这样发心,就是广大。
世俗菩提心有两部分德相,一是希求利他之心,二是希求成佛之心。把这两方面的愿心都修圆满,合起来就是发了大心。
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怎样叫做发心狭小?就是把三界看成牢狱,把生死视为怨家,只求自己解脱,不愿入生死救度一切众生,这样的发心,叫做小。
总之,自利为小,利他为大。只求出轮回,取证小乘涅槃,叫做小;唯求不住轮涅的无住大涅槃,叫做大。
这里还要辨析一点,就是并非菩萨自己不需要出离生死,因为生死是苦,生死的因是烦恼,不止息苦和集,就会像车轮轮转那样,结生相续,了无止期。像这样,自己尚救不了,怎么能救众生?实际上,菩萨发愿救度一切众生,理应比声闻缘觉更具有出离心。因为菩萨只有深知生死苦性,推己及人,观察众生沉溺生死,才会引发大悲。由此发心救度一切众生,就是菩萨不舍生死。
总之,舍弃自相续的轮回和不舍弃轮回众生是两个概念。声闻缘觉见生死是苦性,只顾自己解脱,这是发心小;菩萨见生死苦,反而发起苍生度尽我方休的悲愿,这是发心大。
4、偏圆
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 [2] 不忘,知见不泯 [3] 。如是发心,名之为偏
如果心外见有一个个的众生和佛道,愿度心外的众生,愿成心外的佛道,总忘不了我度了谁、何时度的、度的如何、我有哪些功德、成就,去不了对功德的执著,去不了心外有佛道、有众生的知见。这样发心,不契合中道,叫做偏。
偏即偏于二边,此处执著有众生有佛道,是堕实有边。离有无二边,是中道。所谓终日度生,不著度生之相。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迷时是众生,只要唤醒他,就可以解脱,以这个原因,发愿度一切众生。
“若知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自性清湛圆明、本具恒沙功德,悟了它就成佛道,以这个原因,发愿成就佛果。
众生和佛道都不离自性,所以说“不见一法,离心别有”。
后句中,“虚空”比喻心性广大周遍,一切色法都在虚空中,没有一个微尘在虚空之外,同样,心性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万法在真心中,都是心。这样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叫做圆。
知此八种差别,则知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知去取,则可发心
这一句讲了三对因果,告诉我们由什么途径来达到标准的发心。三对因果是:知差别(因),则知审察(果);知审察(因),则知去取(果);知去取(因),便能发心(果)。
认识了上面八种发心的相貌差别,就知道怎样检查自己的发心。知道检查自已的发心,就知道该去除哪些发心,该取证哪些发心,心里会有明确的目标,再按这样调整改进,就可以发起真正的菩提心。反之,如果连发心的差别都不认识,怎么检查自心呢?不懂得检查自心,怎么能明确取舍呢?很可能认为修好了菩提心,实际上多是邪、小、伪、偏的发心。所以,要真诚地自我反省、自我检讨,不能自欺欺人、不思改进。
云何审察?谓我所发心,于此八中,为邪为正,为真为伪,为大为小,为偏为圆
怎样叫做审察?就是检查自己的发心在这八种当中,动机是邪还是正,心态是真还是伪,心量是大还是小,见解是偏还是圆?
这样审察,会客观地评价自己,没有自视过高,没有以假滥真,知道自己该在哪方面努力,该怎样改正、提升。
云何去取?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
怎么叫做去取?就是由审察而知道自己的发心状况之后,去掉邪的,换成正的;去掉伪的,换成真的;去掉小的,换成大的;去掉偏的,换成圆的。这样,把不合标准的发心都去掉,把符合标准的发心都取到,才是真正发菩提心。

[1] 伪:虚假。
[2] 功勋:功劳业绩。
[3] 泯: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