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浊世良药——劝发菩提心

《警世钟》 ︱ 智圆法师.编述 ︱

一、冷漠人心与慈悲关怀

1、经济发展致使人心冷漠

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物质享受日新月异,伴随物质发展的同时,人们也体会到世道人心的迁变,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带来了人心的冷漠。

冷漠态度的漫延会瓦解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一个人对于他人尤其是陌生人常存戒备之心,消极防备心理时时存于心中,长年累月,会成为心理负担。

我们可以观察发达的大都市人与人之间的心态,大都市的人总是匆匆忙忙,彼此之间即使表面热情,也多出于社交场合的熟套,即使工作上的协作,也多出于各人之间的利益瓜葛。各人的内心世界如同一盘散沙,纯朴之风已难再见。

如果都将自己和其他人割裂开来,社会上生活的人就成了一个个孤立的个体,彼此互不相干,所谓的互相依存也仅仅停留在表面物质生存的层面,内心却少有沟通。为什么现代人会倍感孤独不安、孤立无援,不时感到深深失落呢?原因就是大众彼此互不关心,当个人需要他人关怀时,却难见谁伸出温暖的手,这恐怕是现代社会尤其是高度物质繁荣的都市人的内心境况吧。

人们关心的是自身的利益和家庭小团体的利益,对于他人的困难痛处往往置若罔闻、视而不见,“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他人的经历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有些人甚至连举手之劳也不愿帮别人一下,有时把他人的苦痛之处视如木石一般。下面是几个真实的例子:

《凤凰周刊》 2004 年第 27 期报道: 2003 6 4 日中午,家住成都市青白江区的李桂芳把三岁的女儿李思怡锁在家中,然后自己去金堂县“找点钱”。她在金堂县红旗超市偷盗两瓶洗发水时,被保安抓获。随后被派出所警察带回派出所。在确认李桂芳吸毒之后,派出所决定对李桂芳依法实施强制戒毒。

在此期间,李桂芳曾多次提出其三岁女儿被锁在家中,要求先将她女儿安顿好,再接受强制戒毒,但无人理睬。她曾经跪在地上,哭着哀求办案警察解决孩子的问题,在去戒毒所的路上,在她寻死觅活用头部猛撞押解她的警车车门的情况下,警察终于按照她提供的号码给她的姐姐打了电话,在没有打通之后,警察也没有再打电话。押解李桂芳的警车两次经过她的家门,但是没有停留。知道李桂芳被强制戒毒,也知道她的孩子被锁在家里的青白江区团结村派出所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就这样一个孤零零的小生命被遗忘在房门紧锁的家中。 2003 6 21 日晚, 17 天后,在李桂芳的家中发现了小女孩的尸体。小思怡在饥饿中慢慢死去,匆匆走过了短促的人生,甚至没有在世间留下一张照片。

1991 3 16 日广东省阳东县一名中学生因交通事故头部严重受伤,血流如注,在公路上苦苦求路人相助。然则,任由他痛苦地挣扎了八个小时,众多的围观者竟无一人伸出救援之手。最后,这个年仅 13 岁的少年死于众目睽睽之下。 (《南方日报》 1996 10 12 日)

乌鲁木齐精神病福利院从 1996~1999 年四年间,为了截留安置费,这个病院负责人多次指令该院职工乘火车或汽车,将被收容的精神的病人带出乌鲁木齐,遗弃在沿途的火车站、汽车站甚至野外。在被遗弃的数十人中,既有 80 岁的老人,也有 10 多岁的孩子。记者调查时,该负责人态度强硬地说:“我这样是为了减轻福利院的负担,无可非议。”

上面的例子虽然比较极端,但是却真实地反映了现代人内心世界冷漠、互相猜忌、互不信任的面貌,只要不幸没有降临到自身和亲友的身上,他人的事与已无关无所谓。

人与人之间冷漠的态度究竟能给人带来什么样的益处?冷如冰霜的心态只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消极沉闷,冻结的冰块让人寒冷,冻结的内心也不会让自己和他人心情畅快,难道人们喜欢寒冷的内心环境而不喜欢互相关怀的温暖吗?

当今社会,抑郁症、焦虑症这些心理疾病日趋严重、日趋普遍,人的精神也惶恐不安,不知前途命运该走向何方?对治这些心理疾病最好的良药是大乘佛教的慈悲心。

2、大乘慈悲利他心

大乘佛教的慈悲心就是一心一意利益众生,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地域、种族、阶层,所有众生都平等利益。自私自利只为自己着想,人就会变得孤单隔绝无援无助,如果被自私自利束缚,世间人不管权势威望多大,内心都是脆弱的。而大乘的慈悲心能给世间带来真诚的温暖,如果世人都有利他心,那么诸多的灾难困境都会自动止息,像国家、地区、宗派之间的战争,人与人之间的冲突都可以得到解决,从家庭到社区到国家之间都能够和谐相处。

法王仁波切曾经说过:“佛教对人类所起到的作用是无法衡量的,无论是何等阶层的人都不能忽略其宝贵的价值。而佛教中最为注重强调的即是爱心、仁慈。当然,佛教中所讲的爱心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狭隘范围中的爱心,而是真正具有无私利他的慈悲之心。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将自己善良、仁慈的心升华到真正无私的奉献,那么人类社会将充满和平友爱的气氛,否则精神世界将成为一片贫瘠的荒漠……”

《普贤行愿品》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大乘行者要改变众生与已无关的观念,要成就菩提必须依赖于世间众生,因为只有依靠众生才有修持菩提心的基础,如果把众生和自己划分开来,那么无上菩提不管怎么样也修不出来。

历代高僧大德都将众生看作大宝藏一样,《修心八颂》云:“愿我以胜如意宝,饶益他众之意乐,时时刻刻倍珍爱,轮回一切诸有情。”必须要有和众生息息相关融为一体的深深情怀。如果采取现代人的观点,突出自我,标榜自我高居他者之上的态度,这就难以与佛法和菩提心相应了。

从上我们可以看到,以菩提心为基础的大乘佛法在当今世界是多么需要,而大乘佛子也应当担负起转变世道人心的责任,以菩提心的温暖来融化冷漠自私的坚冰。

二、个人利益观与菩提心的比较

1、当今社会的个人利益观

当今时代有一种人生观念叫做实现自我,人们认为一个人凭着不懈的努力去达到自己原先设计的目标,这样就体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可惜多数人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体现自我:或者在财富上取得成功拥有自己的产业,或者在事业上有重大发明、重大突破,或者在政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个人奋斗的目标就是自己在名声、地位或者财富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从而赢得他人的羡慕和崇拜。人们认为一生如果能达到这样的目标,就不枉来人世一遭了,这就是“有意义”的一生。

人生奋斗,在商界就是要从一个小职员一步步“奋斗”成为大公司的总裁,既有财富荣誉又有影响力;在官场则要从一个小公务员“奋斗”成一个大领导,既有威压一方的权势,又有高高在上俯视万民的社会 地位。总之,社会上每个领域都有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

现代社会重视个性张扬、崇尚个人自由的风气也越来越盛行,如果把这个世界比作一个海洋,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现代社会人们都愿把自己看作是这个海洋的中心,体现个人价值意味着现代文明的进步。

今天人们不管做什么事,内心往往都是为自己着想,这个“我”是各种行为的出发点,做什么事都有一个念念不忘的“我”横卧心中,如“我要工作要赚钱”、“我要事业有成”、“我要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庭”、“我要尽情享受人生”等等。甚至修行人的念头中也是“我要成为宗教家”、“我要广积功德”、“我要证悟”等等,虽然在行持善法,其考虑的出发点仍然是一已之利。

由于多生累劫的串习力,这个时时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我执功夫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刚强的我执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又极难觉察,这就好像我们有生以来一直在呼吸空气,却不感觉空气的存在一样,自己的行为完全被我执控制,却又浑然不知。

世间名利有限而人的欲望无限,如果人人都想全数攫取,谁也不肯让给他人,这样,人生的奋斗就有点像角斗场上的生死搏击了。想想人们都用尽各自的精力向着既定的目标冲刺,为了往上爬即使把同路人都踩在脚下也无所顾忌,有时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连亲友眷属都会反目成仇,这样的场面有多残酷,在社会上生存的人对人与人之间争权夺利的残酷性,多少都会有真实的体验。

就像拳击手必须把所有的对手打倒,他才能成为众人欢呼拥戴的“拳王”一样,在人生的角斗场上,有时比拳击还要残酷百倍,有的人甚至不惜利用一切手段把对方搞垮,翻开历史书,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可想而知在这样互相挤压倾轧的人生利益搏斗场上,什么样的恶业都会涌现出来。

想想世上几十亿人,有多少人每天想的都是“我”和一些“我”的东西?终日营营扰扰都是为了一已之利。有的人内心几乎被自私之念冻成冰石,如果要做利益他人的事,把自己的好处让出去,就像要割自己的肉一样痛苦。在单位、在公共场合甚至家庭中,为了个人的一点小利益总是争执不休,生怕自己吃了亏。

观察现今的社会风气和习尚,有些人自私自利的观念非常坚固,对舍已利人的行为进行冷嘲热讽,甚至认为这种做法是懦弱无能的表现。相反那些投机钻营想尽心思把利益谋取到手的人,却被有些人认为是精明人是成功者。这种观念正在向人心深处蔓延,在有些地方甚至成为主流。

以自我为中心念念都为自己谋划着想的“奋斗”,说白了,不过就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和虚荣心,除此之外,恐怕就没了别的东西。人生的意义难道就这样空虚微弱?人生的意义真的必须去顺应现代人宣传的为满足自身欲望和虚荣而生存,难道人的生命价值就剩下这点?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吗?

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如果以利他心、菩提心摄持,一个人的一生将会走出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2、菩提心的观点

所谓菩提心就是生生世世利益众生乃至使无边无际的众生成就无上佛果的誓言。

被自私自利紧紧缠缚的人往往认为全世界的人都和自己一样,人生在世哪有不替自己着想的人?好像在自己的视野之外,就没有了其他的空间。有的人恐怕连做梦也想不到在这个世间如海的人流之中,在欲望如滚滚洪流的社会之中,竟然还有以修持利他菩提心为根本的大乘修行人,还有真实发心利益无边无际的众生的人。

许多人难以相信发起这种菩提心的人是否真实存在,因为身处欲望重重的境地要去理解和认同菩提心,内心需要突破自私自利严实的包裹。在日夜受着欲望熏染的人眼中,菩提心或许是遥不可及的东西,或者仅仅是一种文字的描述、一种理想的观念,而真实生起菩提心以菩提心为依止而发起真实行动,在这个世界似乎难以真实存在。

其实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自古以来就出现过无数修学菩提心乃至菩提心已究竟圆满的圣者。实际上就是在自私自利极为严重的今天,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有千千万万的已发菩提心的大乘修行者。譬如,四川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就安住着数千位发了菩提心的大乘修行者, 2000 年五月初八在雪域的大草原上,上师法 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即兴流露出对众弟子的殷殷教诲—— “三界众生皆为父母亲,当以大慈大悲平等护,勿执自族亲友他怨敌,成苦众生商主我心语。正法精华即是此善心,世法根本依赖利他行,无愧谄诳恶行如毒器,护持高尚善规我心语。”从中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一代圣者无边宽广的利他情怀。如此甚深的教言,对于我们这些浊世自私病深重的人来说,无异于一剂灵丹妙药。

《维摩诘经》云:“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病灭,则我病灭,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譬如长者惟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其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萨疾者以大悲起。”

在这个世上,众生念念不忘记的是自己,而诸佛菩萨念念不忘的却是世间众生。“若一众生未得度,我佛终宵有泪痕。”诸佛菩萨的事业无非是度化众生,使众生走向解脱,成就佛道。

3、两种观念的利益比较

世间人的事业和一生奋斗目标无非是求得名利,达到自己的感官享受及虚荣心的满足,而大乘佛子的事业和奋斗目标却是为了度化无边无际的众生而彻底行持利他行为,如果把这两者相比较,其心量和人生境界真可谓是天壤之别。明智的人应该能感觉到为自身作打算的任何理想和追求,都无法与为利益无边无际的众生而精进修持的菩提心相提并论。

我们来看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最后的结果如何,弥勒菩萨《经观庄严论》云:“凡愚勤求自利乐,唯得少分转趋苦,恒常勤行利他者,二利圆满证涅槃。”世上的人可能会想:天天为自身作打算还会吃亏?可惜念念之中为自己安排打算的自私想法和行为,最终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这些自私自利的念头和行为如同一根根铁丝粗绳一样把自己绑缚在轮回之中,所以人们本想利益自身的行为却害了自己,虽然暂时会得到一点甜头一点乐处,但马上变成了苦痛的根源。

无始劫来,我们都在为自己着想,今生今世仍在继续替自己着想,可惜随顺自私自利的念头其结果却是深陷轮回之坑难以脱离,更可悲的是对这种难以摆脱的困境茫然无知。而利益他众的菩提心却能引导自身步入解脱之道,所以这个利他的发心不但利益了无边无际的众生,在究竟意义上也利益了自己。古往今来的诸佛菩萨都是从凡夫位依此发心而获得究竟的成就,这个比较难道不能引发我们去作深深的思考吗?

作为有理智的人都会为自己未来的前程作出清醒合理的安排,持个人利益观者当然也在为自己的前程着想,只不过因为视野太窄,由于没有听闻到佛法,没有机会了知轮回的真实面目和解脱道的存在,没有听闻到菩提心的利益,因而步入了一条看似有益实则危险的苦途。对于有机缘接触佛法、接触诸佛菩萨教言的人,既然知道为自己作打算的自私自利的道路行不通,就应该另择坦荡之途,应该抛弃从前那些刻刻为自己谋利益的念头,告别过去痛苦而无有终结的轮回之途,进而步入发菩提心、行菩萨行的光明大道。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居住在如同巢穴般的住宅里,内心是一座座炽燃的欲望火山,时时都焚烧煎熬着人们的心灵,给人带来深重的痛苦。现代人在欲望得到暂时满足的时候,体会到的却是越发放大的空虚和不安。对于肉体的疾病,人们有各种医治手段进行治疗,但是对于内心的烦恼痛苦却束手无策,试想想世间人有谁能想出对治内心烦恼的良方?而菩提心则是治疗这些燥热烦恼的最佳良药,菩提心如同清凉静穆的雪山、如同天上明朗澄净的皓月一样,洗涤人们心中的欲尘烦恼,菩提心如同甘露琼浆一样滋润我们枯燥干裂的内心,对于如此美妙清凉的甘泉我们为何不捧在手心、饮入心田?

三、菩提心的功德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慈悲利他无义于已,其实这是没有深入思考的结果。以圣者的智慧来观察,发菩提心不仅利他,对自己同样会产生无量无边的利益。关于菩提心的功德,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中从各个层面加以赞叹、宣说,以下我们将依《入菩萨行论》为蓝本从消除罪障、增长善果和究竟成佛三方面进行简述、分析。

1、消除罪障

论云:“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挡,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

想想身处五浊恶世的我们,内心的烦恼不知有多深重,烦恼分别念一刹那也难以止息。行到人群中,以外境为缘,种种贪嗔痴分别念纷纷涌现,难以抑制以至于造种种罪业;而一人独处时,以强大的串习力为缘,依然杂念纷呈,贪、嗔不断,内心烦躁异常、坐立不安,心中难得一刻的平静、清凉,这些各人自己都能体会到。

正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所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步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通过前面十恶业的分析概述,我们也能清醒地观察认识到当今世界的各种恶业严重到什么样的程度,再想想自身多生累劫所积累的罪业、恶行更是无法数尽,那么这些罪业如何去净除洗尽呢?

即使是依靠各种因缘而生起些许善念善行,然而相对于滔天的恶念恶行来说简直是微乎其微,犹如滴水注入滔滔江河,刹那即被淹没。我们只需要观察一下自己的状态,一天当中有多少恶念、恶业,又有多少善念善行?但是如果依靠菩提心则对治恶业极为殊胜,《入菩萨行论》云:“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菩提心如同猛烈大火一样刹那间能将多生累劫的深重罪业烧成灰烬,这说明菩提心消尽罪业的巨大力量。如果不依靠殊胜的菩提心,以自身一些微弱的善业之力,如何抵挡得了如此深重的恶业和强大的恶行串习力呢?没有菩提心的摄持要想消除这些恶业几乎是不可能的。

再者一旦生起了真实无伪的菩提心,依靠菩提心不可思议的加持,内心善法的功德也会犹如雨后春笋一般生起,菩提心有如此殊胜的利益,我们的内心为什么不如量生起?

2、增长善果

论云:“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我们修一般的善行,如果没有菩提心来摄持,则一旦果报成熟后就再也不会感果,如同芭蕉树一样,一旦结果即成枯槁。如果行善时以菩提心来摄持,则此善行的果报成熟之后,不但不会毁坏,反而会越来越增上。作为大乘佛子都希望在菩提道上自己的修学资粮不断增盛圆满,而以菩提心摄持自己的善行是快速增长资粮的最好方法。因此修任何善行之前,发菩提心极为重要。即使是行小的善法,只要以菩提心摄持,也是成就菩提之因,乃至成就佛果之前都不会耗尽,所感的果报也会无量无尽。

平时做相同的善事,由于不同的意愿、不同的动机,最后达到的结果会大为不同。比如拜佛,如果内心的目的是为了自己个人的升官发财或者为了治好疾病,那么这个拜佛的善行即为世间法的目的所摄持,其果报也是趋于世间法的;如果其目的是为了谋求个人的解脱,那么果报也是趋于自我解脱;而如果其发心是以菩提心摄持,是为了救度无边无际的众生而行持此善法,那么果报即是趋入菩提果。所以历代传承上师反复强调行持善法时要发菩提心,要以菩提心摄持善法,道理即在此处。如果我们的所作所为都以菩提心摄持,那么这些思想行为都会转化为菩提道上的资粮,因此,平时在行持任何善法时,都应该发清净的菩提心。

3、究竟成佛

论云:“系生死狱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得名诸佛善逝子,世间人天应礼敬。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

系缚于此三界轮回苦海中的有情众生,只要一刹那生起菩提心,即成为大乘初发心菩萨,成为佛子,自此而入菩提正道,通过资粮道、加行道、见道等五道十地而终将获得正等正觉的佛陀果位。菩提心犹如点金术,能将此凡夫血肉之身转为清净、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陀金身。菩提心是种子,而能成就佛陀的果位,无有菩提心之因,就没有成佛之果。

4、菩提心有如此大的功德的原因

为什么菩提心具有如此大的功德呢?堪布根霍仁波切在《入菩萨行论讲义》中以四种无边无际宣说了菩提心功德的合理性,即“所缘的众生是无边无际的,能遣除的痛苦是无边无际的,所获佛果的功德是无边无际的,历经的时间也是无边无际的,通过这四种无边无际,完全能成立菩提心的功德是无边无际的。”

菩提心是为度化无边无际的众生,使得他们成就无上佛果的誓愿。菩提心的对境不是几个几百个众生,而是无边无际的众生。菩提心遣除众生的痛苦不只是对贫寒者施予衣食对病痛者施予良药,而是遣除六道众生无边无际的轮回中的苦患,人间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蕴炽盛的八苦,地狱有寒热之苦,饿鬼有饥饿之苦,旁生有愚痴之苦,阿修罗有斗争之苦,天人有懈怠之苦,这些无有边际的痛苦都是菩提心遣除的对境。菩提心给予众生的安乐,暂时天人的安乐,究竟的安乐则是使众生成就无上的佛果。菩提心利益众生的时间乃是生生世世无有穷尽的时间。所以菩提心的功德无有穷尽。

5、菩提心与世间慈善事业辨析

现在世间上也有非常多的慈善家和慈善机构,他们也在做利益众生的事情,那么他们与大乘行人利益众生有什么不同呢?不同之处就表现在上面的四个无边无际上。世间上的慈善事业利益的众生数量可能有几百、几千个,利益的时间可能是几年、几十年,然后遣除众生的痛苦也仅为衣食住行等生活上面的困难,要遣除流转轮回这样的痛苦也做不到。拔除这样的根本痛苦,唯有依止诸佛菩萨的圣言量,才能断除无明烦恼。

在目前这个自私自利只考虑自身利益的年代,慈善家、慈善机构帮助他人解决困难,这是非常值得随喜赞叹的事情。但我们也要将利益众生的事情考虑得更深远些,为什么呢?因为今世给他人物质精神上的帮助仅能暂时使他人今生的生活更幸福快乐些,这个时间也许仅有几年、几十年,但是这样的帮助并不能从根本上究竟解决生死痛苦问题。究竟利益众生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告诉他们轮回痛苦的真相,告诉他们苦集灭道四谛的道理,从而走上解脱之道,通过开启智悲佛性,依止圣教,修习人无我,法无我,最后断除烦恼障、所知障,成就法、报、化三身。这就是大乘佛子究竟利益众生的目标,就是要让无边无际沉陷无明苦域的众生成就无上佛果。

四、大乘行人必须深入修习菩提心

对于我们这些深陷六道轮回的众生,现在听到了菩提心这个修持法门,要如同获得如意宝一样欢喜踊跃,世间的如意宝能够满足我们生活上的各种需求,而菩提心之宝却能引导我们走出轮回苦海。在漫长漆黑的轮回之夜中,我们始终找不到光明的引导,实际上,大家都是轮回苦海中的老众生了,在这个轮回海中生生死死无穷多遍了,而如今听闻到了菩提心的殊胜功德,而且依此即能步出轮回苦海,为什么不欢欣鼓舞呢?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内心应该再三生起菩提心。

一般人浸泡在这个社会中,听到的无非是一些如何升官发财,如何谋一己之利,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过得舒适,如何得到社会地位得到他人的尊重。有多少人能有机会听闻到菩提心无比殊胜的利益?所以能够听闻到菩提心的机会太难得了。同时也能看到令他人了知菩提心的利益,使他人内心生起菩提心也是一件殊胜的功德。如果这个世上的众生都能生起菩提心,那么即使五浊恶世也会顿成人间净土。

1、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关键

有些人认为关于菩提心的教言和发菩提心是一般的理论和修法,仅仅作为一种了知,如同了解世间知识一样去了解这些道理,而不愿扎扎实实、真诚肯切地修学。殊不知发菩提心实为最重要的修法,为进入大乘佛法的关键。

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中以窍诀方式将释迦牟尼佛的所有教法归纳为出离心、菩提心和缘起性空的无二见,可见菩提心乃是整个佛法的关要。菩提心的修持实际上是深邃无比的大法,华智仁波切在《普贤上师言教》中曾说:“发菩提心概括了佛陀所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全部之精华,是有则皆是、无则皆缺的教言,犹如百病一药万应丹一样。”遗憾的是对有些人来说,说归说,始终不愿将菩提心深深地镂刻在自己的心上。

如果把整个大乘佛法比作一座无比庄严、辉煌的殿堂,那么发菩提心即是入此殿堂之门,不发则始终徘徊在此圣殿的门外。世间的深宫大院都有重兵把持,不让人随便进入,然而此大乘佛门则随时都敞开着,关键就看自己迈不迈进去,而迈不迈进去的关键在于内心有没有生起菩提心。

实际上,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外界的力量能阻碍一个人发菩提心,关键在于自己能不能克服多生累劫以来积累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自利的念头,这些自私自利的念头如同坚固的堡垒,阻碍我们转换人生的价值观。心中充满自私的念头就像身居布满灰尘的密屋,呼吸窒息,头脑眩晕,思维一片模糊,使得我们处处屈服于这些自私之念,难以自拔。现在我们已经了知真相,从此以后就应该不再走自私自利那条死胡同,决定改弦更张,转换人生的途径,这样生命才有意义,心灵才能发出光芒,点亮内心本有的智悲佛性。

当我们听闻了这么多菩提心的殊胜功德之后,内心也应该有所触动,作为大乘佛法的佛子,应该以诸佛菩萨为榜样,以往的诸佛菩萨无不是从菩提心这道门走向菩提之道,俗语说见贤思齐,因此我们在内心深处也应该如是发菩提心。我们不应该自甘下劣,成为顽固不化、屡教不改的愚劣者,对于菩提心一定要依据诸佛菩萨的经论教言,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真实修学,从内心深处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踏进大乘佛法的大门。

现在很多初学者往往喜欢大谈空性,大谈开悟成就,同时也希望自己能早日成就,然而对于菩提心的重要性和修法,却茫然无知,或者不愿提到当务之急的议程上来,对于菩提心的认识和体会往往读几遍书就算了。如果不生起殊胜的菩提心,则大乘佛法的大门尚未能入,又怎么去登堂入室呢?建筑高楼大厦如果没有底下坚固的基础是无法建成的,在大乘道中,若无菩提心摄持,则无论修何种大法深法,都只能算是影子形象修法,其人也难以称得上是大乘行者。菩提心是大乘的种子,种子如果没有,又如何能开智慧花、结菩提果?如果因不具足,则不可能成熟果位,这就是因果规律。

2、 行持禅宗、净土宗和密宗都离不开菩提心的摄持

现在的大乘修行人多数是行持禅宗、净土宗和密宗这三种大乘佛法,实际上禅、净、密三者都离不开菩提心的摄持。

首先净土宗的行者都发愿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往生西方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就是要在极乐世界成就功德庄严,以此来度化无边无际的众生,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净土宗的行持是以菩提心为基础的。在净土宗的经典《无量寿经》中对往生的条件也是再三提到发菩提心。净土宗祖师省庵大师还专门著有《劝发菩提心文》。

作为禅宗的明心见性,实际上是要成就胜义菩提心,如果没有世俗菩提心的清净发愿为基础,怎么能成就更上一层的胜义菩提心?历代禅宗祖师没有一位是不发菩提心而成就的。以近代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为例,虚老 100 多岁还天天为修建寺庙光复祖庭而操劳,为禅宗的传承忧心积虑,即使 120 岁高龄身遭厄运,亦为众生背业,默然承受,这就是发菩提心行菩萨行的表率。

而密宗的行持,不管是生起次第还是圆满次第,都是在菩提心的摄持之下来修持的。因此无论哪一宗的行者都应该发菩提心。

我们再来看看过去的高僧大德是怎样重视菩提心的,华智仁波切在《普贤上师言教》中讲述了阿底峡尊者的公案:当年阿底峡尊者提到自己上师的尊名时,双手合掌当胸。当说到金洲大师的尊名时,双手合掌于顶,一边流泪一边说。弟子们问尊者道:“尊者,您在提及您的诸位上师的尊名时,有合掌当胸与合掌于顶的差别,是因为上师们相续中的功德大小有差别,还是对您的恩德有差别?”尊者回答:“我的所有上师全都是大成就者,所以功德无大小。而恩德则有大小之别,我相续中的这少分菩提心是依靠金洲上师的恩德而生起的,因此他老人家对我的恩德极大。”可以想象,尊者的所有上师既为圣者,他们对尊者必然有不可思议的利益,而尊者认为能令其相续中生起菩提心的金洲大师对其恩德最大,可见菩提心在尊者的心中地位有多高!

发菩提心不是一种光学学、看看就可了事的泛泛而谈的理论,也不是一种口头上光念几句就行的口号,欲步入大乘之道修持大乘佛法的人,必须从内心深处真实无欺地生起菩提心。对于没有生起菩提心的人,要克服自己内心的障碍,依靠佛菩萨的教言令其生起,对于已经生起的人,要令其坚固日月增长。对于菩提心誓言 —— 生生世世利益众生,行者要深深铭刻于心、念念不忘,使自己的心相续充满菩提心的浸润,并以此菩提心而摄持自己所做的一切善行。

五、菩提心的修持方法

以下我们谈谈菩提心的修法,如何使内心生起菩提心的种子。

菩提心的基础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其核心即是对众生的大慈大悲心,为了避免慈悲心出现片面情况,依照修持传统,我们先从舍无量心开始。

1、舍无量心的修法

普通世间人往往对亲朋好友非常贪爱,对怨仇敌人则特别仇恨,而对一般无亲无故者则表现为与己无关,漠不关心。这些都是没有深入观察思考的结果,如果执着于一生一世,那么这个时空观念就不免狭窄,如果从整个轮回的过程来看,许多道理才能豁然开朗。整个轮回的过程如同没有边际的连续剧一样,我们往往执著于这部连续剧的某个短暂片断,即今世的显现,依照今生显现中众人和自己的关系将他们分类,分成亲友和怨敌,或者无亲无故的陌生人,这就是世间人对待众生的态度。实际上从无始劫的流转来看,今生贪恋的父母妻儿,在前世之时,也决定当过我们的怨敌,现在的怨敌在前世之时也决定作过养育呵护我的父母,这并不是一种理论说法,而是真实的情况,因为轮回的流转时间是无穷无尽的,只因为自己被无明所覆,使我们既看不见过去,也没有洞察未来的能力,只能拿眼前一段时光的呈现来作为自己和他人亲疏关系的判断依据。

如果我们善加思考,今生不论是亲友还是怨敌,在过去无量的生死流转中,都曾无数次交替地作过我的亲友和怨敌,现在我为何要对其中一部人生贪恋之心,而对另一部人生怨恨心呢?再看看今生,现世的亲友可能会阻挡我修学正法,抢夺我的财产,说各种不悦耳的话等等,与怨敌无别,而怨敌也不能恒常加害于我,也许给他说些好话,给些小利,随其心顺其意,又会成为挚友,今生的亲怨都是不定的,又有什么可贪可嗔呢?

再观察未来,假若我在修行上没能有所成就,可能仍会继续处在轮回之中,今生的亲友来生也许会成为我的怨敌,现在的怨敌也许会变成抚育自己的父母亲友。如此反复观察思维,我们就能明白所谓的亲友和怨敌只是现在短暂时间的一种显现而已,从长远的轮回历程来看,亲友和怨敌的显现都是不定的,就好像舞台上演戏的演员一样,一会儿扮演亲友的角色,一会儿又扮演仇敌的角色,既然这样我又何必去贪亲恨敌呢?一下子贪恋这个喜欢得不得了,一下子憎恨那一个恨得咬牙切齿,这些又有何必要?多想想上面的内容,以往贪亲恨敌的心态也会渐渐平淡。明白此理后,应该对一切众生无贪无嗔地平等修持大慈大悲。

然后我们开始进行观修,观修的方法即是先观想自己最熟悉最贪恋的一个亲友,如父亲、母亲、兄弟、姊妹等在自己的前方,然后依照上述亲怨两方面的理论进行观察而修平等之心;继而选一个普通的人,如不认识的商店卖货的人或者路上的某个行人,依上面的道理而修;接着观一仇敌于自己前方,依理观修,这样从一个众生、两个、三个到一幢住宅楼、一个住宅区、一个社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整个地球乃至虚空的一切有情,次第依理观修,不要超越次第,一下子就依一切有情来观修,而应该一层层地扎扎实实地进行观修,否则一个有情尚未修好,只能从表面上说我已修了舍无量心,这是不真实的修法,一旦遇上外面的对境仍然会生贪嗔心,所以要改变不坚实的泡沫修法,要依次第认真地如理修持。修持要点是内心要生起对所有众生无有亲疏偏待、一视同仁的定解。

通过这样的修持之后,我们要将修持要点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在过去由于不知佛法道理,不知众生流转的真实情况,在人与人之间,我们内心往往有制造对立面的倾向,喜欢在内心划分谁是自己的亲友谁是自己的敌方,然后再以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众人,对于喜欢的人就护持,对于嗔恨的人就打压,现在通过扎实的观修之后,内心就会感觉以往的这种划分无有实义,过去我们对敌方难以拔除的嗔恨心,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就变得减弱了,甚至消失了,进而对众生平等的观念产生深深的定解。

2、慈无量心之修法

慈无量心是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快乐。通过舍无量心的修法,我们知道一切众生,不论亲怨,都曾在无始劫中无数次作过自己的大恩父母,所以应对他们行平等饶益。接着再从知母、念恩、报恩三方面来观修。

一切众生做我的父母时都曾精心哺育我,为了我的一点安乐,辛苦劳作忙碌不堪,乃至行持非法,依止十恶业来令我得到暂时的安乐,为此他们却造下了各种恶业,这个父母亲的恩德每个人在现世都有亲身的体验。现在这些父母,有的转生为现前的父母,因不懂佛法继续在造十不善业;有的转生于怨恨的仇家,不明正法仍造恶趣之业;有的转生地狱,正在感受寒热诸苦;有的转生于饿鬼,正在感受饱饿等苦;有的转生于傍生,正感受被人役使和互相啖食等诸苦;有的转生于修罗,正感受战争之苦;有的转生于天界,正感受下堕之苦,他们各自因不同的业力习气,分别感受不同之苦。这一切父母有情虽然都想离苦得乐,但是由于不懂得获得安乐的方法,导致无量劫流转三界六道,感受无量难忍的痛苦。现在我已得到自由自在的人身,遇到上师三宝,并且有缘听闻修持殊胜善 法,如今看到这些父母有情正在受苦,岂有不报恩之理。

如是观想所有不具安乐的众生,愿他们都得到暂时的人天安乐乃至究竟解脱的大乐。自己一切时处的大小善根都如此作回向。明观之时,如前面一样,从母亲到一般的人再到仇敌一一观修,从一有情乃至一切有情,依次第而修。修持的要点,应以慈心视所有的众生如同自己一样,希望一切深陷痛苦之域的众生获得各种安乐。

3、悲无量心的修法

悲无量心是指愿一切众生脱离痛苦。通过慈无量心的修法,我们明白了一切六道众生在过去世都做过我的母亲,因此对我恩重如山,我应对彼等施行广大的饶益。现在这些老母有情被猛烈恶业逼迫,正在轮回中感受难以忍受的痛苦。行者此时应思维众生皆为往昔我的老母亲,凭着各自所造之业,承受着人间难以思维的痛苦,将这些痛苦逐一次第明观,此受苦者是我现在的母亲,这样自心会情不自禁地生起拔其巨苦的决心。

然后观察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如饭馆中活吃海虾、活烧鲜鱼、活剥蛇皮、活吃猴脑、活煮乌龟;又如屠宰场中割喉、剥皮、抽筋、断骨、拔毛掏出五脏等杀生手法……这时应思维:此时的受害者如果是我毫无罪过的老母亲,被无辜抓到屠杀之处,马上就要离开可爱的生命了,想逃已是无路可走,想挣扎也无力,想求救又无人可救,身体万分疲惫,不断地发抖,内心已经绝望,恐惧得即将昏厥,唯有等待着难忍的痛苦和死亡的降临,见到此情此景,自己又将如何呢?思维至此,拔济众生痛苦之心会油然生起,悲伤之泪会情不自禁地自然流淌,欲拔众生苦的决心不断在内心盘旋,这就算是生起了悲心。

这样在具体的观修中,应于自己的前方观想一个正在受苦的众生,最好选择一个对自己震撼最深,对之能情不自禁引发悲心的可怜众生,从内心深处观想那是自己或者是自己的母亲,正感受无法忍受的痛苦,由此生起呼之欲出的希望其远离痛苦的悲心。然后从此开始,和前面一样,由一个众生直到缘无量有情众生如此修持。修持的要点是自己务必生起真实无伪、不假造作的悲心,希望众生远离各种痛苦逼迫。

通过慈悲心的稳固修持之后,我们对待众生的态度就会大为改观,比如一个人以前曾经有过故意杀生的行为,现在经过慈悲心的反复修习,以前的那把杀生的屠刀恐怕再也难以举起了。对于动物,内心会生起爱怜之心,这时候自然而然会生起再也不故意伤害动物的誓言。而对于一般人也会怀有良善之心,与人为善。平时的言行举止也会变得温驯调柔,不管做什么都会和颜悦色,考虑什么事情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光为自己着想,而会多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以往自己的点滴利益都舍不得松手,现在自然而然会让给他人。就这样通过修持佛法,而使得自己的身心状态慢慢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就将以往粗暴、刚强难化的性格转化为柔软充满慈悲的善良之心。

4、喜无量心的修法

喜无量心是希望一切众生不离开快乐。修习之时,先于自己前面明观一个自己敬爱的人,如父母等,观想其于世间与出世间方面都很吉祥圆满,如观想其无病、安乐、长寿、健康、邻里和睦,远离一切损害违缘、闻思修行圆满、了脱生死等,由此自己生起欢喜心。特别是见到他的愿望都得以实现,获得种种安乐,内心应情不自禁地愿他不要远离这一圆满的安乐,并且再再增上圆满。

当这一修持已经稳固的时候,可以对普通人修喜无量心,最后见到今生的怨敌得到安乐,内心应更加祝愿他不要远离一切圆满的安乐,本来我应报答他往昔做为自己的父母所给予我的养育之恩,但却一直没有成办,今天他自己得到了安乐,我为何不生起大欢喜心呢?这样观修,从一个有情众生直到一切有情众生,悉愿他们所愿成办,事事如意,究竟得到解脱的无上安乐。修持要点是愿所有众生从今乃至菩提果之间,恒时不离安乐,并且健康长寿,眷属众多,受用圆满,无损无害,无忧无怨,智慧方便广大,尤其对今生的怨敌和自己嫉妒的人,应反复随喜他的安乐,彻底根除自己对他人财富功德圆满无法忍受的恶意和嫉妒。

通过修持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之后,对于世间的众生内心应该生起深深的情怀,令自身感到世间的众生(不仅仅是人类,而且是世间的六道众生)和自己紧密联系在一起,和自己息息相关。也可以看到当前一些世间人的做法,认为这个世界、这个人生惟有为一己或某个群体的利益而努力一生的观念太狭隘了,生命的坦途大道不在于此。

通过观修六道众生的生存状况,会生起一股强烈的难以抑制的慈悲心,会感受到身陷轮回苦海的众生,实在太痛苦太可怜了,内心生起强烈的欲拯救他们脱离苦海的决心。接下来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才能使他们真实脱离苦海?如果是世间一般的慈善事业,诸如饥饿者予以粮食,冻寒者给予衣物,身患疾病给予良药治疗等等……这些善行也仅能在今生之中使他人暂时获得利益,还做不到使他人从轮回苦海之中解脱出来,因此世间的慈善事业固然值得称赞,但还不是究竟的利益。

那么什么才是对众生的究竟利益?那就是告诉众生六道轮回的真实面目,使众生从轮回的迷乱梦境中醒悟过来,走上解脱之道,进而使众生趋入佛陀的果位,这才是究竟彻底地利益众生。

我们可以现量观察到这个星球上的人类,大多数都沉溺于世间的欲乐享受中,天天所思所想都是一已利益,对于轮回的真实面目和解脱之道可谓茫然无知,也没有解脱的概念,每天的所作所为都是在造业,无有任何意义。世上的人尚且如此,那更不用说三恶道的众生了。作为大乘佛子,现在我们之所以能够了悟佛法的道理,了知轮回的苦患、解脱道的利益,这些都是在诸佛菩萨的开示引导之下才得以知晓的,否则,我们仍将在黑无天日、漫长无尽的轮回之中始终无法觉醒过来。所以对照自身的经历,就能明白真实究竟利益众生就是要使众生从轮回中觉醒过来,进而趋入解脱道,最终获得佛果。

如果这些乃至每一个细节上都给予众生以利益,那只有成佛才有力量成办,所以我们要立下为度化无边无尽的众生而誓愿成佛的誓言,这就是发菩提心。什么是发菩提心呢?就是为了利益无边无际的众生誓愿成佛的誓言,《经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

在我们阅读释迦牟尼佛的本生传时,会对世尊过去世行菩萨行时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事迹感到震惊,有些人将这些不可思议的善行当作神话来看,原因就是不了知菩提心,这些不可思议的事迹是以什么作为支撑?支撑的核心就是菩提心,依照大乘显宗的观点,从发起菩提心开始到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祗劫的时间,在这样漫长的岁月中,菩提心始终成为行持佛法者的支柱,一旦菩提心真正融入到自心,则成为佛子生生世世行菩萨行的动力,菩提心是整个菩萨行的支撑点,不论面对什么样的困境和烦恼,菩提心始终如同一面不倒的旗帜。

发此殊胜的菩提心为如海的大乘菩萨行提供了起点和动力,在愿菩提心生起之后,则应趋入大乘菩萨的六度万行,将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到求证菩提、救度众生的行持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