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六》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申二、苦后说集之意趣
【 此后自见堕于苦海,则于苦海欲求脱离,便见其苦必须灭除。此复了知未止其因苦终不灭,便念其因复为何等?由此始能了知集谛,是故集谛于苦后说。 】
修苦之后,见到自己堕在苦海当中,则自然欲求从中脱离,会意识到必须灭除此苦不可。而且按照因果律知道,只要还没有止息苦因,苦就终究不得息灭。于是就想:什么是造成苦的原因呢?以此心推动,才开始能了解集谛。因此,集谛要放在苦谛之后说。
以下再从正反两方面推证。
如果不首先对所化宣说苦谛,他就无从了知自己堕在苦海中的现状;而不知道自己正堕在苦海中,就不会寻求出离;而不寻求出离,就不会去追究造成苦的原因;而不追究苦因,就不会认识自心上的集谛。所以,只有知苦,才有离苦的动机;只有具有离苦的动机,才会寻找苦因——集谛;有了求知集谛的愿望,再为他宣说,就能相应。以这个道理,集谛要放在苦谛之后宣说。
【 次知生死众苦,皆由有漏 1 业 生,其业复由烦恼发起,烦恼根本是为我执,便知集谛。 】
其次了知生死众苦都是由有漏业所生,有漏业又是由烦恼发起,而烦恼的根本唯一是我执。这样由果寻因,便能认识集谛。
申三、集后说灭之意趣
【 若见我执亦能止灭,誓愿现证灭苦之灭,故于集后宣说灭谛。 】
如果见到只是颠倒妄执五蕴为我,真实中并没有我,而且见到谛观无我能灭我执,由此就会誓愿现证灭苦的灭谛。也就是见到苦因决定能灭之后,便发起求灭的誓愿。因此在集谛之后宣说灭谛。
以下是出疑破惑。
【 若尔,开示苦谛之后,即于解脱发生希求,苦谛之后应说灭谛。 】
有人问:开示苦谛之后,就能对解脱产生希求心,所以应当在苦谛之后宣说灭谛。
【 答云无过。尔时虽有欲解脱心,欣得寂灭众苦之灭,然犹未明众苦之因,未见其因定能遮止,故于解脱不能定执为所应得、定当证灭。 】
答:在苦谛和灭谛之间宣说集谛并没有过失。虽然在了知苦谛之后,已经有了欲求解脱的心,渴求获得寂灭众苦的灭,然而这时候还不明了众苦的因由,没有见到苦因一定能遮止,所以对解脱不能决定执为所应证得,一定要证得寂灭。
换句话说,没有见到苦因和苦因定能遮止,就不能断定寂灭必可求得。比如:虽然渴望解脱病苦,但也只是渴望而已,心里并不能断定病能治好。但是如果能诊断出病因,而且见到此因可以消除,这时才有自信,而发起解脱病苦的誓愿。
申四、灭后说道之意趣
【 如是若执定当证灭、定当解脱,便念何为趣解脱道,趣向道谛,是故道谛最后宣说。 】
如是如果心里执定了一定要证得灭谛,一定要求解脱,就会想:什么是趣入解脱的正道呢?由此就使心趣向道谛,所以道谛要放在最后宣说。
佛法中所说的次第,有讲说的次第、趣入的次第、完成事业的次第、心中生起的次第、现观生起的次第、略和广的次第、粗和细的次第、殊胜和下劣的次第。此处所说,是现观生起次第 2 。
未二、以教成立
【 如是亦如《相续本母》云:“如病应知断病因,当得乐住应依药,苦因彼灭如是道,应知应断应证修。” 】
如是也如《宝性论》所说:好比“应知病苦”、“应断病因”、“应得乐住”、“应依良药”这四应一样,应知是苦,应断苦因,应证苦灭,应修其道。
以下,从五方面解释上述的比喻和喻义。
一、人:喻,希求息灭病苦、获得病愈安乐的智者;义,希求息灭取蕴苦,获得寂灭之乐的智者。
二、应知:喻,应当了知疾病的自性;义,应当了知取蕴的苦性。
三、应断:喻,应当断除病因、禁忌的食物等;义,应当断除业和烦恼所摄的一切苦因。
四、应证:喻,应当获得无病的安乐;义,应当证得寂灭众苦之灭。
五、应修:喻,应当善巧依靠治病方便的药物;义,应当依次依止趣向解脱的五道。
未三、以理成立
【 如是四谛,大小乘中皆数宣说,是为善逝总摄生死流转、生死还灭诸扼要处,故修解脱极为切要,亦是修行大嗢柁南,故须如是次第引导学者。 】
苦集灭道四谛在大小乘教典中都曾多次宣说,它是佛陀总摄生死流转与生死还灭的各种扼要之处,所以对于修解脱而言,四谛极其重要,它同时也是修行的大总纲,因此必须依照这样的次第如理地引导学者。
换言之,世尊将生死流转的扼要归摄为“苦”与“集”,将生死还灭的扼要归摄为“灭”与“道”,如此辨别世间杂染与出世间清净的两重因果,其作用就是能真正了知取舍——厌舍苦集、证修灭道。所以,对于修解脱而言,四谛极为切要。
以下从反面宣说,必须以四谛次第引导的理由。
巳三、反面论证
【 若未真实思惟苦谛,厌舍生死,则求解脱亦惟虚言,随其所作悉成集谛。 】
如果没有真实思惟苦谛而厌离生死,那么所谓希求解脱也只是空话而已,由此不论做什么,都是以贪爱生死的心摄持,故一切所作都成了苦因集谛。
首先要知道,贪著生死的心和希求解脱的心状态相违,不能并存,即一个生起时,另一个肯定不现前。所以,当心仍然贪著生死时,希求解脱唯是空言。
其次,须知二者作用不同。若以求解脱心摄持而修习善业,这是后有爱的对治品,所以能引出世间道。相反,若以贪著生死之心去作任何世间与修法的事情,则是贪爱所摄,都将成为苦因集谛,必定转生死轮。比如:难陀最初出家时,没有真实思惟苦谛而厌舍生死,因此他的所作只是追求世间圆满,为贪爱所摄的缘故,全部成为集谛。
1、有漏业:造业时和烦恼相结合的业。
2、现观生起次第:从资粮道到成佛的修习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