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惟集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六》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再来看反面的例子:
古时候,有一户富人在孩子满月时,请客大摆酒席,杀了许多生命。之前,有位算命先生给孩子算命,说他一生的命运如何如何好。可是孩子活到两岁半就死了,富人埋怨算命先生,本来以为他算命很准,为什么这次没有算对。后来遇到一位有道高僧,高僧说他“折福太深,福尽而死”。
再看现代的青少年从小就知道享乐,乱花父母的血汗钱,衣服、鞋子、用具都要用名牌,每个月几百几千块的零花钱像流水一样用。家长也认为:现在时代不同了,宁可自己苦一点,也不能让孩子没面子。他不知道孩子从小养成骄奢的习惯后,由骄奢必然多欲,多欲则无德。长大之后,不是成为贪官,就是成为匪类、花花公子、寄生虫,百无一用。从结果来看,这不是爱护子女,而是毁掉子女。因此,从小要教孩子惜福培福。
我们都是大乘修行者,应当念念关怀众生的苦难。想到自己享福的同时,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的人连饭都吃不上,为什么不能省下自己的福报施给诸母有情呢?
以下是惜福舍福的事例:
宋朝的范仲淹读书时,心中念念想着救济他人。后来他做了宰相,把自己的俸禄全部拿出来购置义田,赡养一个家族几百户的贫寒之家。他的几个儿子请求他买一所园宅,他说:“京城里的大官园林很多,主人也不能经常去游园,谁会不准我去游他们的园林?何必要自己有花园才能享乐呢?”
范仲淹晚年把自己的住宅改为天平寺,用来兴崇三宝。他的几位公子共用一件好的衣服,外出时轮流穿着。范仲淹出将入相数十年,所得俸禄全部用来布施周济别人,所以死的时候连丧葬费都不够,而他的四个儿子都做到公卿的官位,个个能继承父志,舍财救济他人,因此范家的曾孙辈也极为发达。
以下是净土宗祖师印光大师的故事:
某年旧历十一月,天气正冷的时候,苏州城有位大绅士带着工匠到印光大师的关房装置洋火炉,印光大师坚决不肯接受,说:“人生不可享受过分,要是自己没有德,空去享用,那就是折福。”这位大绅士非常诚恳,再三请求,必须供养,弟子也从旁边劝请,印光大师说:“安在外间的客厅里吧!那里时常来人,让大家一齐暖和,外间的空气暖了,这间的空气也会变暖。”
我们应当随学祖师大德,不仅惜福,而且把自己的福报舍给众生。自己的生活可以过得清苦一点,省下来的钱让别人享用,有这样的善心将来才能利益无量众生。心中应当常常记挂普天下苦难的众生,常常把福报回向给他们。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说:“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又说:“如空及四大,愿我恒成为,无量众有情,资生大根本。”愿我们如地水火风空五大种一样,恒时成为维持无量有情生存的大根本。
巳二、死心分三:一、善心死 二、不善心死 三、无记心想
【 第二死心分三: 】
以下死心可以按阶段分为粗想和细想两种,粗想是死亡时粗分的心识,细想是死亡最后阶段的细分心识。
在粗想之中,又分善心死、不善心死、无记心想三种。
午一、善心死分五:一、以善心死 二、以善恶二事不平等串习之死心 三、以二事平等串习之死心 四、彼时善终之相 五、造妙业者死苦轻微
未一、以善心死
【 善心死者,谓由自忆,或他令忆,乃至粗想现行以来,信等善法现行于心。 】
所谓善心死,就是临终时,自己忆念先前所修习的善法,或者通过他人的帮助使自己忆念,以这种因缘,在粗想现行阶段,信心等 1 善法在心中现行。
未二、以善恶二事不平等串习之死心
【 又行善不善补特伽罗将命终时,或自忆念,或他令忆,昔于何法多所串习,彼便力强,由此令心于彼流注,余皆忘失。 】
而且,行善或不善之人在命终时,或者自己忆念先前所串习的善或不善,或者以他人的因缘令自己忆念。生前对何法串习得多,此时对此法的念力就强大,会令心缘此法流注,而忘失其它一切认知。
比如,生前对善法串习多,临终时善念强,心缘善法流注,恶念都会忘失;反之,生前若对不善法串习得多,临终的恶念力强,心缘着恶法转,善念也会忘失。
唐译:“彼于尔时,于多曾习力最强者,其心偏记,余悉皆忘。”(临终时,心只忆念生前串习多力量最强的法,其它悉皆忘失。)
未三、以二事平等串习之死心
【 若于二事平等串习,先忆何法便不退舍,不起余心。 】
如果对善法、恶法的串习不相上下,则随最初自己或以他缘忆念起的法,心缘这个法不退舍,不再生起其它心念。
未四、彼时善终之相
【 又作善者,如从暗处趣向光明,临命终时,犹如梦中见有种种可意之色,非不可爱,安祥而逝。 】
平生行善之人如同从黑暗处走向光明一样,临终时犹如在梦中,会看见种种悦意的景象,而不会出现不可爱的乱相,如是安详地去世。
《华严经》说:“临命终时,会见到中阴相。平日造恶之人会看见自己在三恶道中受苦,有时看见阎罗王和鬼卒拿着刀杖要抓他,有时会听到三恶道受苦的声音。而平时行善即将升天的人,临终时会看见天上庄严的宫殿、仙女游戏、快乐的样子。”
《净土三昧经》说:“若人平时行善,临终行将升天时,会见到天人拿着天衣和乐器来迎接。”
未五、造妙业者死苦轻微
【 临死其身无重苦受,造妙业者,解肢节苦亦极轻微。 】
造善业的人临终时身体没有很重的苦受,解肢节苦也极其轻微。
“解肢节苦”:又译为“断末摩苦”,“末摩”是梵语,意为肢节或死穴。在有情体内有很多特异的支节,这些特殊部位如果被触到,就会引发剧烈的痛苦,导致发狂或死亡。人临死时,水大、风大、火大中只要有一大增盛,触及到末摩,就会断绝命根,这称为断末摩。所谓“断”,不是指切断末摩,而是触及末摩使命根断绝。《俱舍论自释》中说:“于身中有异支节,触便致死,是谓末摩。若水火风随一增盛,如利刀刃,触彼末摩,因此便生增上苦受,从斯不久遂致命终。”《俱舍光记》说:“末摩是身中死穴,其量极小,触便致死。”
1、 等:包括恭敬心、皈依心、智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