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六》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巳二、介绍生死轮的组成及意义

生死轮图总的是要表示四谛:生死轮的主体表达的是苦谛与集谛的涵义;左上方的月亮,表示灭谛;佛陀以手指向月亮和两首偈的偈文,则表示道谛。

生死轮的主体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生死轮最内圈画有猪、蛇、鸡,比喻愚痴、嗔恚、贪欲三毒。三毒烦恼是让我们不断轮回生死的根本原因,所以画在最核心的部位。

在旁生中,鸡的特征是贪欲强、不知满足;蛇是嗔恚的象征,只要轻轻碰一下蛇,它马上就会发怒、咬人还击;猪是表示愚痴,没有认识辨别所知法的能力,猪不会辨别好坏净秽,只会狼吞虎咽地吞食所有东西,这是愚痴的相。

另外,画中蛇和鸡都被猪咬住,从猪的口中出来,这是表达贪嗔源自愚痴的涵义。由于我们愚痴,耽著自我,这样才会对可爱境生起贪欲,又在得不到所欲时生起嗔恚,这就是贪嗔由愚痴出生的道理。

生死轮的第二圈是由黑白两个半环的部分组成,是表达有关生死与中有的教法。

第三部分,在黑的半环中,画有受生旁生、饿鬼、地狱道的中有,背景是黑色,表示这三种中有的显色如阴暗夜色,这些生前造作黑业的中有都是眼睛向下倒着走,这是将堕落受生恶趣之相;另一半环,画的是善趣天、人、阿修罗的中有,这些中有的显色如白衣光或者晴明夜色,所以背景画成白色,他们头部向上,表示造白业将会向上受生在善趣中。

第四部分,黑白圈的外圈描述了轮回的处所——六道的情形,图中分成六格,每一格画的是六道某一道的景象。

第五部分,生死轮的最外圈,画有十二缘起的表示图。十二个图各自比喻的意义,上文已经宣说,此处不再重复。

整个生死轮被死主阎罗王控制,他用双手抓住、用口咬住,表示一切六道众生上至有顶下到地狱,都逃不出死主的掌握,即:只要不能断除贪嗔痴,就无法脱离生死之轮,必定会相续不断地结生。

生死轮之外,画有十二缘起还灭,也就是道谛和灭谛的内涵。左上方的月亮表示苦和苦因寂灭的灭谛境界。佛以手指向两段偈文和月亮,这是引导我们按照偈文中的教法行持,最终就能如佛一样达到如月亮般诸苦寂灭的涅槃。

两段偈文写到:“汝当求出离,于佛教勤修,降伏生死军,如象摧草舍,于此法律中,常为不放逸,能竭烦恼海,当尽苦边际。”

你们应当寻求出离生死,精进修持佛法,常常不放逸地持戒、修定、观修无我空性。依靠戒定慧三学就能降伏生死魔军、枯竭烦恼大海,就像大象一脚踩坏惑业苦组成的草房,从此脱离生死苦海,抵达苦的尽头。(改编自《生死之轮》)

巳三、以公案策励精进

又为仙道大王寄佛像时,于下绘写十二缘起流转还灭而为寄之。大王受已,至天晓时,结跏趺坐,端正其身,住对面念,善观缘起二种道理而证圣果。

佛世之时,印度有一位仙道大王。当时影胜王给他回赠礼物,送了一幅佛像。在佛像下方画有十二缘起流转还灭的表示图。仙道大王得度因缘已到,他收到礼物,就在天刚破晓时,结跏趺坐,端身对着缘起图思惟法义,善观十二缘起如何流转、如何还灭的二种道理。之后,以智慧观见此法,证得圣果。

文中“念”字,是指相应如理作意的正念,以此正念,能遮止黑法、现前白法。比如,由非理作意,则引起贪嗔痴等黑法;而由思惟、讨论圣法,引生了相应如理作意的正念,则能增上白法。

癸二、彼生起之量分四:一、真实生起之量 二、虽已生起然须进修 三、以肤浅的出离心无法真正投入修解脱道 四、应取为上、中士道教授心要

第二生此意乐之量者。

“此意乐”是指中士意乐——希求解脱之心。“量”是标准的意思。

确定标准十分重要。因为只有定好了标准,才能知道自己与标准之间的差距,防止未得谓得、未证言证,策励自心进修取证。在认定了生起出离心的标准之后,就不应当把暂时生起当作已得稳固,也不能把造作的出离心视为任运能起的出离心,或者把浮于表面的出离心看作由衷而发的出离心。

子一、真实生起之量

如是由于苦集二谛及其十二缘起支门,详细了知生死体相,欲求证得舍离生死及寂灭苦因 1 ,虽才生此,亦是出离意乐。

出离心的第一层次:从苦集二谛和十二缘起有支这两道门进去,按照义理观察五取蕴,而详细了知生死的体相,如果能认识生死以苦为性,则自然生起誓欲证得舍离生死及寂灭苦因的心。此心虽才生起,也是出离意乐。

此中,“详知生死体相”是引发出离意乐的关键。只有清楚地观察到生死的本相是苦,才会心生厌离。否则,没有经由观察而断定地认识到生死的苦相,则无以发起决志出离的心。所以,要由观察来认定五取蕴唯一是不断起惑、造业、感苦的苦器,完全没有安乐自性。这样认识五取蕴是苦性后,才欲求止息苦性取蕴。而且,当见到五取蕴纯为苦性、了无安乐可得时,才幡然醒悟:在轮回中求乐,无异于缘木求鱼。总之,透过观察去认定生死的体相,才能彻底转变人生的方向,生起求解脱心。

然惟尔许,犹非止足,如《六十正理论释》云:“处于无常炽然大火三地之中,如入火宅,决欲超出。”

出离心的第二层次:然而仅有此量尚不足够,应须达到《六十正理论释》所说之量。释中说:处在无常炽燃大火恒时烧燃的三有中,就如同进入了火宅,誓欲超出。

“三有火宅中炽燃大火恒时燃烧”,是描述行苦周遍世间的相状。在三有世间,无论何种色声香味触的所缘境,苦乐舍的感受,以及与此等受相应的心王心所,都无不是行苦的自性。外而器界、内而身心,都在念念生灭中走向未来诸苦。我等凡夫就深陷在这样的苦中,须臾不离。

误入火宅的人,见火宅中充满烈火,呆在里面只有被焚烧致死,因此就决志出离火宅。比喻处在三有世间,刹那刹那都是苦因,为行苦逼恼,如果不求出离,就只有一再地被苦吞噬。或者说,深陷在五取蕴火宅中,恒时有无量烦恼种子及苦种子随逐不离,致使遇缘就立即生起种种苦恼。三有是如此地遍布苦恼,全无安乐,因此决欲超出。

又云:“如囚欲脱狱”等。

这是引用阿底峡尊者所著《摄求大乘道方便论》中所说的两颂,具体为:“如犯从牢狱,若有能逃时,与余事非等,速从彼处逃。此大生死海,若有能度时,与余事非等,应当出有宅。”

文中以囚徒渴望逃离牢狱的心情来表达出离心所应达到的程度。比喻是说:一位死囚被关押在狱,深知继续呆下去只有一死,因此只要有一线逃脱机会,就会抛弃狱中的一切,而迅速从中逃出。同理,溺在无边生死苦海中,只要有一线度脱机会,比任何事更重要的,就是尽快超出三有。

由此就能区分少许出离心和猛利出离心。在出离心还没有达到猛利时,虽然有时想出离,实则仍有眷恋,并不是当下就必须出离。比如,一位职员最初觉得工作没意思时,会想到换工作,但还没有到非换不可的地步。以后一再地加强厌烦心,最终会发展到一刻也不想干。类比可知,所谓猛利的出离心,就是对轮回再也无法忍耐,当下就必须出离的心。

总之,少许的出离心只是偶尔生起,并没有断定;猛利的出离心是断定要出离、现在就要出离。

思惟至此,才知道获得人身的可贵。因为得到暇满,就真正拥有了解脱生死的机会与能力。不把握好这次机会,一失人身,不知哪生哪劫才再有机会修解脱道?认识到了这一点,就再不愿意把精力耗费在毫无意义的世间事上,会全力以赴地修积解脱资粮。

1、此句原文“欲舍生死,欲彼寂灭,及欲证得”应当改为“欲求证得舍离生死及寂灭苦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