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讲记-破乐执品 第二

《中观四百论讲记(一)》 ︱ 圣天论师.造 ︱玄奘大师 法尊法师.译 ︱ 智圆法师.讲授 ︱

所以说人的身体,越享受就越娇贵,越娇贵就越会痛苦。就像林黛玉的身体,享尽荣华富贵,却越来越虚弱,最后弱不禁风;而刘姥姥的身体,因为要下地干很多粗活,反而身子骨很硬朗。以前吃不饱的时候,人们很希望能有东西吃,现在条件改善了,可以吃饱了,很多人又因为吃得太多、太好了,担心体重超标,担心产生高血压、脂肪肝等病,不得不进行节食,被迫进行各种体育锻炼,这就是身体的这个特性造成的。这就像农夫与蛇的故事一样,身体就是那条会反咬一口的蛇,越爱重它,它反而越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和痛苦。

所以这揭示了一个矛盾的现象,那就是人们努力挣钱,目的是为了能使身体得到享受,但是业力形成的业报身,却又没有福报享受,享受之后就会带来疾病等各种障碍,因此,大家是否还应该把闻思修佛法放弃掉,而只去努力工作、挣钱呢?

当年我刚到学院的时候,听到法王上师讲法时说:“我很厌离这个如幻的、向四大借用来的身体。”那时我还出家不久,不明白上师为什么说讨厌这个身体,当时想:如果身体是让人讨厌的话,那应该扔掉才对啊,那又怎么能扔掉这个身体呢?但是扔也扔不掉啊。后来学到身体是苦器的时候,才明白,原来上师是为了让我们明了自己的身体是一个有漏的苦器,让我们放弃对身体的贪执。

苦器,就是佛经里经常说的“纯大苦聚”。大家只要如实按照因缘去观察这个身体,就能发现这个身体确确实实就是纯大苦聚,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前面还提到过,这个身体,甚至比仇人对自己带来的危害还要大。如果大家现在对身体还抱有很大的希望,很执著,放不下的话,那就要静下来,好好思考一下了。在这个苦器里,人所想象出来的乐,怎么可能存在呢?又怎么可能得到呢?大家的这些希望,都是必定要落空的。

在《阿含经》中,导师佛陀作了很多关于厌离身体的珍贵开示。比如《杂阿含经》中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爱喜者,则于苦爱喜。于苦爱喜者,则于苦不得解脱、不明、不离欲。如是受、想、行、识爱喜者,则爱喜苦。爱喜苦者,则于苦不得解脱。”

导师佛陀说:贪爱、喜欢身体上的色蕴,实际上就是贪爱、喜欢着苦,这样不会解脱苦,不会明了苦,不会离开对苦的贪欲。其他的四蕴,也完全是一样的道理。

那么如何能够更有效地断除对身体的贪爱呢?《杂阿含经》中,导师佛陀就教导了用无常观的方便,来消除对身体的贪爱。

当时有一个比丘来请问世尊,如何使心得善解脱。世尊教导他说:“当观知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无常。正观无常已,色爱即除。色爱除已,心善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无常。正观无常已,识爱即除。识爱除已,我说心善解脱。”

导师佛陀的意思是说,对于五蕴要进行里里外外、粗粗细细仔细的观察,要一直观察到它们时时刻刻在无常迁变,这样对身体的贪爱就自然而然地消除了,心就获得了自由。心获得了自由后,就为断除我执等更深的修法做好了准备。

这位比丘在听了佛陀的教导后,接下来“独一静处,专精思维,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心善解脱,成阿罗汉。”佛陀住世时的比丘,在听受了教言后,都如获至宝,认认真真地去修持。这位比丘按照佛陀的教言修持后,得到了真实的利益,证得了圣者阿罗汉的果位,这确实很殊胜,很值得随喜和羡慕啊!《涅槃经》中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种无为法中的寂灭妙乐,才是无漏的乐、真实的乐、不会变坏的乐,这种妙乐,是三界生灭法中的有漏安乐根本没法相比的。如果大家在命终时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么也能立刻感受到这种妙乐。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大愿,其中第三十九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所以真正想求得安乐,并且以最快时间求得安乐的人,不必要花很多心思去创业,不必要辛辛苦苦去上班,也不应该去贪图各种的名闻利养,而是应该踏实增上信愿行,这样没过几年,最多也就几十年之后,大家就能获得这种殊胜的妙乐了。如果以后证得了般若大空性,成就了大乘的佛果,那么那种妙乐,则更加是不可思议的大乐了。大家只要认识到真正的安乐在哪里,然后放下对有漏业报身体的贪执,立下往生极乐世界等的志愿,再像这位比丘那样,“独一静处,专精思维,不放逸住”地修行,就一定能够成就真正的安乐。

己二、广说其性

首先,圣天菩萨进一步引导说,有漏身体的自性是苦,这种性质是不可能被改变的。

身虽久享乐,不能成乐体,

谓他胜本性,此定不应理。

难词释义

他:自性之外的因素,此处指乐。

胜:指胜伏、压制、压服。

本性:此处指身体的苦器本性。

他胜本性:本性之外的乐,胜伏了本性的苦。

颂文直解

凡夫的业报身体即使长久地享受饮食等安乐的来源,它的自体也不能以此而变成了安乐。说本性之外的乐,能够胜伏身之本性的苦,这必定是不合理的。

释义

在上一科“略明身为苦源”中,大家已经知道了业报身的自性就是众苦之器。既然是苦器,那么即使享乐很长时间,即使尝遍了各种欲乐,也不可能改变性质,变成了乐。就像金银铜铁等金属,它们在常温下是固体,只有在高温状态下,它们才会变成液体,但是不管它们变成液体的时间有多长,只要温度一降低,它们马上就又变回去了,成了固体。这说明,即使在高温下保持多长的时间,也不能改变它们在常温下固体的性质。同样,由身外的因素所带来的乐,不管持续时间有多长,仍然改变不了身体苦的自性,就算正在感受外境带来的乐的时候,身体的自性依然是苦的。《四百论广释》中说:一只杜鹃鸟被乌鸦养大,那它会不会变成乌鸦呢?当然不会的,杜鹃鸟就是杜鹃鸟,它的性质是不会改变的。同样,再多的有漏享受,也不会使身体的自性变成乐的。

现代社会,滋生出了物质至上、金钱万能等的思想,以为只要有足够的钱,就能去掉身体的苦,就能买来快乐。所以世间上的人,就以挣钱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挣钱多的,即使来路不正,也会被世人推崇。这其实就像是归依了钱一样,把钱当成了衡量一切的正量。

但是这种思想,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身体生老病死等苦的自性,是相伴终生的,而金钱带来的乐,只是一时的。为了获得转瞬即逝的乐,而以毕生的精力谋取财富,那最后只能落得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的结局。而且在死苦降临时,金钱就不能起到一丁点的作用。在死的那一刻,这一生的名闻利养,都将彻底化为灰烬,那时候就会明白,这些钱财、名誉、地位等等都是靠不住的,并且因为浪费了积资净障,以及修习解脱道的机会,使得在今世出离轮回的希望彻底落空了。

能衡量一切的正量,并不是有漏、无常的钱,而是智慧、慈悲和度化众生的方便力,这三者才是真正成功者的标志。所以真正聪明的人,就不会去重视金钱,而会把佛法看作无比殊胜的无上如意宝,去精进地修行解脱道。所有学佛的道友,包括出家僧人在内,也都要反思,在自己的见解中,有没有把金钱当老大的这种想法,有的话必须要遣除掉,否则这对闻思修行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那么有人想:虽然这个业报身体确实是苦,但也有人没有感受到苦啊,下面他们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设问:即使苦存在,只要幸运的话,也不会感受到。比如,有的人从生到死,生活条件一直都很优裕,他们并没有吃过苦。因此,怎么能说他们业报身的体性是苦的呢?

答:

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生,

即由此二苦,日日坏世间。

颂文直解

如果善加观察,那些拥有巨大财富等的胜者,遭受的是无法随心所欲的意苦;而那些劣者,遭受的是饥渴、疲劳等的身苦。因此,这身苦与意苦二者天天都在折磨有情世间,所以乐完全不是身体的本性。

释义

苦有两种:身苦和意苦。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身苦者,身痛、头痛等四百四种病,是为身苦。”因为这个身体是由四大所形成的业报身,所以必然会感受种种苦,除了身痛、头痛之外,还有饥渴、寒热等等的苦。现在人上下班高峰时要挤地铁、挤公交车,还有上班时过多的体力劳动,和过高的工作强度,都会造成身苦。所以很多上班的人都在喊累啊!很累啊!

意苦也被称为心苦,《大智度论》中又说:“心苦者,忧愁嗔怖嫉妒疑,如是等,是为心苦。”《瑜伽师地论》中说,心苦是由“于自体执我我所,愚痴迷闷生极怨嗟”造成的。我执越强,所生的怨嗟(怨气)就越大,这样就会造成忧愁、惊怖等苦,并且会带来嗔恚、嫉妒、怀疑等的烦恼,而这些烦恼,因为不寂静的缘故,本身就是极大的心苦。

在这个世界,生活水平低下的家庭里,住房、家具、穿着、饮食等等基本的生活条件都很差。比如,住的房子经常漏雨、漏风,吃的上顿不接下顿等等,所以需要承受很多身苦。而富足的人拥有了各种优裕的条件,所以遭受的饥渴、寒热等身苦相对较少。但是他们越富足,贪欲就越大,当那些贪欲无法实现时,就会生起难以抵御的心苦。这种心苦,对他们的煎熬程度,并不比劳苦大众的饥渴、寒热等苦要轻。还有,当看到比他们更富足的人时,他们心里产生的嫉妒、嗔恚,也会让他们度日如年。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这种嫉妒、嗔恚的苦,也是不容小看的。这样不管生活条件好,还是生活条件差的人,谁又能够找到自在享乐的机会呢?所以,意苦和身苦天天都在折磨着这个世界的人们。可见,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一个人是真正安乐的。所以说啊,这个乐绝对不是有漏身体的自性。

在中国,曾经把佛法及儒家等的传统教育全部都丢失了,于是人们就拼命去追求物质生活,想去发财,想从物质上让自己得到彻底的满足与安乐。现在人们生活条件是变好了,但是心里面始终还是不踏实,没有安全感,没有真正的快乐,再加上那种贪婪的充满欲望的心越来越增强的缘故,所以在这个时候他内心里面特别苦恼。现在人的心太复杂,追求的太多,生活要求太高,什么都要更新,要跟上飞速发展的时代的步伐,追求这个追求那个。但是吃的东西多了,就怕身体会胖,所以又不敢多吃;穿的呢,想多穿一点,但是太热了,也穿不了多少;住的方面呢,一个人的身体不能分成三份或四份,同时住到三、四个房间里去。

追求再多,就算都追求到了又怎么样呢。比如说你赚的钱多了,存到银行,存折上原先的数字是30,现在到了60,但是数字多了,到了临死的那一天也不会起作用的啊!只是银行存折上的数字变了一下而已,然而你身上真正的感受仍然是苦啊!

感受的乐多了,能自在享受了,就能摆脱生老病死轮回的大事情了吗?这样就能显现修行的智慧了吗?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而且越有钱,贪欲越是膨胀,有钱人或者是明星,赚到有几亿的,甚至十几亿的,最后跳楼自杀,这就是因为他们的心苦太严重了。

所以人们的生活目标偏了。如果就像乞丐一样,没有吃的穿的用的,当然要去打工上班赚钱等等,否则会饿死、冻死,但是有些人,这一辈子吃穿住的基本的生活条件差不多都有了,然后心里还是天天为了赚钱这样的一个目标,放下闻思修,放下积资净障,放下调心等等,这就得不偿失了。

追求外面的物质生活是不能彻底解决心里的问题的。比如西方有些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发展了,但是现在他们发现了,很多的真正的真实的安乐,是不能够从外在的物质上得到的,所以他们就要刹车了,否则他这辈子会没完没了地赚钱,在物质生活上努力。

如果为了改善物质生活条件,浪费了大量时间在拼命地上班工作赚钱上,不肯闻思修,没有时间积资净障,但是到了年龄大了,病也多了,寿命也短了,以及真正要离开人间的时候,房子多又能怎么样呢?临终时候衣服多又能怎么样呢?那个时候钱多了对自己的往生有帮助吗?是不是往生的时候给阿弥陀佛带去一点人民币,阿弥陀佛就会特别高兴呢?或者搞个小聪明,走个后门,送个红包给阎罗王就能解决问题呢?或者说真正自己到了断命根的时候,自己的所有恐惧、痛苦是不是有了钱就可以被免除了呢?或者是不是真正有了钱,就不必下三恶趣地狱饿鬼旁生了呢?什么都不是!所以说人们已经搞错了,什么都搞错了。有经验、有智慧的人,生活条件差不多的时候,就会想到这些够了,再多也不起什么作用,不如从内心上寻找真正的让心里快乐的修法。

月称菩萨在《四百论广释》中,用一位驯象师的经历,来形象地显示了胜者和劣者遭受的这两种苦。

国王命令一个不会调教大象的人,去骑上一头很难被驯服的大象,但这个人却让大象规规矩矩地听他的指挥走路了。国王因此很高兴,奖励了他。大象原本的驯象师看到后,担心自己驯象师的位置不保,因此心里很忧愁。后来,国王又命令这个人再去骑这头大象的时候,他失败了,因此受到了责打。这就让那位驯象师很开心。在这个公案中,那个驯象师遭受了意苦,而那位不会驯象的人遭受了身苦。

在现在的五浊恶世中,劫浊使得灾难频生,烦恼浊使得烦恼炽盛,众生浊使得众生苦多乐少,见浊使得邪见盛行,不信三宝、因果、极乐净土等,命浊使得寿命短促。劫浊、众生浊、命浊已经使众生遭受了各种痛苦,同时烦恼浊和见浊又使得众生在已有的痛苦之上,更增加了新的痛苦因素。大家可以观察自己以及周围的人。有的人身体一直病殃殃的,或者生活条件比较差,干的活比较累,当然心情也就不会很快乐;有的人身体一直不错,生活条件也挺好,但是邪见多,我执与烦恼很重,所以生活一直是灰暗的,很苦闷。大部分人呢,是既遭受着很重的身苦,又遭受着很深的心苦。大家平时多观察观察,既观察自己,也观察别人,这样就能深入理解到佛法中所说的有漏皆苦的真相,从而能放下对轮回不切实际的希望,全心全意修行解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