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讲记-破乐执品 第二

《中观四百论讲记(一)》 ︱ 圣天论师.造 ︱玄奘大师 法尊法师.译 ︱ 智圆法师.讲授 ︱

己二、思惟有漏坏苦

坏苦,就是世间人所谓的安乐,因为它必将遭受无常而变坏,变成苦苦,因此被称作坏苦。比如,美食虽然好吃,在下次想吃而吃不到的时候,就会难受,这就说明吃美食的享受就是坏苦。

世间人当然没有认识到这是坏苦,于是又提出了问题。

又设问:乐是存在的,因为求乐的人们在步行走路感觉累之苦时,换作坐车、骑马等,就会得到快乐,这就说明乐是真正存在的吧?

答:

诸人于乘等,安乐非恒常,

若初无发起,彼后何增长。

颂文直解

真正的乐是不会有的。虽然世间人是为了安乐而去乘车、骑马等,但是这些安乐不是恒常有的,因为有漏安乐的自性是变异的,所以时间一长,就转变成了苦。因此,如果最初没有发起苦因,则依靠它最后怎么会增长而变为苦呢?

释义

当一个人走累了的时候,有人让他搭了车,那一刻他觉得非常舒服、安乐。但是当他连续坐上两个钟头左右,安乐已经没有了,这说明这些有漏安乐的自性是变异的,一段时间之后,就变成了苦。这时他的腰也酸了,背也疼了,脚也开始麻了,感觉很难受。

《四百论广释》中说:譬如愚笨的人,认为能消除饥饿的,是最后半勺食物,而不知道一开始吃的食物,都在消除饥饿。同样,愚笨的人认为开始的坐车是乐,最后段的坐车才变成苦。这是因为他们最初根本不知道有漏安乐的自性是变异的坏苦,而只是认为最后感受痛苦时才是苦。

那么又出现了下面这个问题:

设问:既然坐车是苦,那为什么人们感受到的又是乐呢?

坐车仅仅是一个例子,比喻的是有漏的安乐。世间人的第六意识认为,这些五欲享受的坏苦,不但当下是乐,而且永远都是乐,永远不会变成苦,这就是第六意识在搞鬼,是纯粹颠倒的。

答:

如有于金器,呕吐生欢喜,

如是于治苦,有妄思为乐。

颂文直解

因此世间人对于有漏变异之苦,认为是乐。就像见到一个奴婢在瓦盆中呕吐后,主人也开始呕吐。因为他呕吐在金盆中,想到自己权势圆满,能在金盆中呕吐,所以心里欢喜。对于苦被疗治,有人妄思为乐,这完全是一种颠倒。

释义

呕吐是很难受的,带来的是反胃、喉咙被胃酸灼烧、全身虚脱无力等等的痛苦,但是主人看到奴婢只能吐在瓦盆里,而自己能吐在金盆里,认为自己有权有势,一种优越感油然而生,于是他心里就很开心。这种开心,就完全是世间平凡人心里的一种颠倒妄执而已。他把安乐妄思为真实存在,而且不会变为痛苦。

比如在烈日底下暴晒后,走进阴凉的屋里,人们就感觉很快乐,这种快乐,就是不再受烈日暴晒产生的。佛菩萨发大愿力,愿众生感受凉风的快乐,也是这个道理。但是时间长了后,阴凉又会产生痛苦,使人不能在阴凉的屋里呆很长时间。

月称菩萨说:有人认为吞食马粪能缓解痛苦,所以就开开心心地去吞食马粪了。马粪很脏、很臭,吞食它怎么能有快乐呢?世间平凡人的分别心就是这样,特别执著、追求有漏的乐,仅仅就是为了能治愈疾病,就会把吃马粪当做很快乐的事。本来他是要远离苦苦的,但是他又死死地抓住坏苦,认为这是真正的安乐。其实他越贪求坏苦,反而越会感受严重的苦苦。

这是按照哦巴活佛,也就是多昂丹碧尼玛尊者的科判来讲的。不同大德的注释,从不同的侧面作了解释,这都是不矛盾的。

己三、思惟遍行之苦

设问:乐还是有的,比如挑担子累了的时候,换一下肩,重担就被转到另一个肩上了。如果没有乐,那重担怎么会被卸掉呢?

答:

初起灭已生,苦起亦何乐,

故思能仁说,生灭皆是苦。

难词释义

初起:刚生起的,指小苦。

已生:以前已经生起的,指大苦。

颂文直解

只是在小的有漏苦生起的时候,之前生起的粗大苦就消失了,世间人就是将此妄思为真正的乐。然而,实际上在小的有漏苦生起的时候,除了遍行之苦外,哪里会有真正的乐存在呢?因此,这仅是把纯粹是苦的生灭妄计为乐而已。所以,圣天我这样思维:能仁在经中云:“迦旃延,生时唯苦生,灭时亦唯苦灭。”这就是说,生生灭灭的有漏法的本性,都是三根本苦中的遍行之苦。

释义

人在做事累了后,就想寻求快乐了。比如挑担的时候,左肩累了,就会换到右肩。换肩之后,右肩开始了重压,产生了新的苦,这些刚刚生起的新苦,和换肩之前旧的大苦相比,在程度上还比较轻,挑担的人就觉得这是快乐了。

月称菩萨举例说:一个人露天里被绑着,刚开始太阳很猛,晒得他很痛苦;一会儿下起了雨,他就感觉很舒服,雨一直不停,他又冷又湿,这时他又开始感觉痛苦。同样,凡夫感受到新的小苦时,旧的大苦已经消失了,这时凡夫就会把这种苦的反差妄执为快乐。但是这种快乐感觉是会变坏的,不会长久的,因为新的小苦在增长之后,必然又会使凡夫遭受折磨。

设问:痛苦虽然真正存在着,但是刚开始的时候并不明显,这应该是真正的乐覆盖了它的缘故吧?

答:

异生不见苦,云被乐所覆,

然能障蔽苦,其乐都非有。

难词释义

异生:即是凡夫的异名。凡夫因为作种种业,所以感得种种果,以千万种身相而生,故名异生;或者凡夫造作种种善恶之业,造善业者生人天善趣,造恶业者生三途恶趣,以其趣生的场所不同,故亦名异生。

颂文直解

由于一切凡夫,颠倒执著有漏行苦,而说因为被乐覆盖,所以不见有苦。然而,观察后会发现,能障蔽苦的任何因,也就是所谓的真正乐,根本就不存在。

释义

如果有真正的乐存在,那么确实可以说乐障蔽了苦,但是乐其实并不存在,又怎么能够障蔽苦呢?

月称菩萨说了下面两个例子:

一个人走在旷野,被一头大象追赶,掉进了一口老井里。掉落到一半的时候,他抓住了一根藤。一只老鼠在啃食着这根藤,同时四周还探出了很多条蛇,而在井下,更有一条已经伸展开了的大蟒蛇。这时,井上面滴下一滴蜂蜜,他吃了后,觉得很快乐。这里的旷野,比喻为宽广的生死轮回;大象比喻为死;井比喻为衰老;掉进了一半,比喻存活已经过半;他抓住了藤,比喻因善业而暂时得到乐受;周围的蛇,比喻他心中的恶念;底下伸展开了的大蟒蛇,比喻后世的恶道即将形成;藤比喻他的十善业道;老鼠比喻他已经成熟的恶业。这样的一个人,尝到滴下来的蜂蜜后,增上了他对五欲享受的欲望。尽管这个人当时觉得有乐,而且因为这个乐障蔽了苦,使他暂时忘却了危险,但是,在这么一个危机四伏的地方,这哪里是真正的乐呢?怎么能障蔽得了这么多的危险呢?所以这只是坏苦,只是他没有认识到而已。

另一则公案是:一只乌鸦在天下起了雨后,跳进了一头大象的尸骸躲雨。但是下雨使得河水上涨,吞没了这具尸骸,乌鸦也因此被淹死了。这头大象的尸骸,作用很小,但是危险很大,比喻五欲的乐趣很少,但是危害极大;乌鸦跳进尸骸,比喻凡夫追逐五欲享受的坏苦;暴涨的河水,比喻生死轮回的海洋。乌鸦并没有预见到危险,它还以为大象的尸骸能够避雨,但是结果被淹死了。同样,愚痴的凡夫也以为轮回中的五欲享受能够障蔽苦,但是结果却非但没有能障蔽,反而都被苦所害了。

所以大家对于自性是坏苦的所谓乐受,不能抱有幻想,不能以为它们能够把苦给覆盖掉。

设问:既然有漏诸行的自性就是苦,那还有什么必要去向众生演说苦呢?这不就像说阳光是温暖的一样,是多此一举的吗?

答:

当告异生说,汝苦不离染,

如来决定说,痴中最下者。

难词释义

染:被贪嗔痴等烦恼沾染。

颂文直解

凡夫由于愚痴,将苦执为乐,对于苦的有漏法不能离染。对于执苦为乐的一切凡夫,应该演说断除愚痴的方便,所以诸如来决定会说断除愚痴的方便,如经云:“长姊,诸障中之重障者,即彼无明障。”如是而宣说了痴为一切障中最下劣之障。

释义

虽然业报身的自性是苦,但是凡夫因为被无明障蒙蔽了,并没有认识到。因此就需要对凡夫进行引导。导师佛陀教导说,在一切障碍之中,最大的障碍即是无明障。

《四百论广释》中举了这样的例子:一位女仆拿到报酬后,只干了一半的活就离开了。她母亲告诉她说:无论抓到什么,都要紧紧地抓住。一天,她抓住了一头驴子的尾巴,尽管她母亲让她放开,还扇了她耳光,她仍然紧抓不放,因为她想:“我要牢牢地抓住一切。”同样,导师佛陀说凡夫也像这位女仆那样无知,将痛苦当作安乐,并牢牢地抓住,因此教导众生应该放下对乐的执著。

学了这一品,至少在道理上,已经知道了业报身的自性是纯苦无乐的众苦器,那么大家现在来反观自己一下,这么明显的事实,你活到现在这个岁数了,脑子也很聪明,为什么过去就一直没有认识清楚呢?另外,现在学了后,接受了凡夫自他的身是众苦器了没有?如果还没有的话,那你的理由是什么呢?这些理由,在圣天菩萨说的教言面前,能站得住脚吗?还有,即使你已经接受了,那么现在你的习气,是在追求现世的乐呢?还是要去摆脱现世的苦?(你可以想想这两个中,哪个是你现在的希望,就能够看出你的习气了。)这样思考之后,就会知道,这个世界一直都没有隐瞒苦的真相,它没有蒙蔽、欺骗任何一个人,在蒙蔽、欺骗的,并不是别的,正是每个人自己心中认为业报身是快乐的这种邪见,也就是每个人自己的无明愚痴。因为这么明显的事实都看不到,并且这种愚痴让众生产生了完全颠倒的追求,所以说这是愚痴中最为愚痴的。

所以能彻底地放下,这就是智慧,就是自在,就是自在境界中真正的安乐。放下也要有方法,这就需要闻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