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真堪布仁波切宣讲于2013年——2014年)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从今天开始给大家讲《中论》。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我们此生有幸遇到了佛法、正法,遇到了贤劫第四佛——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我等大师释迦世尊当初发了菩提心,在三大阿僧祇劫积累了资粮,消除了罪障,经历了无数苦难,最终在密严刹土获得了圆满的佛果,后来又在印度金刚座的菩提树下示现成佛。他为什么示现成佛?就是为了度化有缘众生。
佛通过什么手段来帮助众生,救度众生呢?有的外道认为:到恒河沐浴就能消除相续中的染污,能够获得解脱。但是佛不用这种方式,也不承认这种方式。以外在的物质无法净除我们内在的障碍,无法让我们的内心获得解脱。有的外道还讲:通过神的力量、借用神的手脚就可以解除痛苦、获得自在。比如说你让神高兴,神就可以让你解脱。但是佛也不承认这种说法。佛讲,他不是神,他没有办法用手来解除众生的痛苦。他也不是通过自己的神通遣除众生的痛苦。那么有没有这种可能,佛将自己的正见或觉性移到众生的相续中,以这种方式解救众生呢?佛也不是以这种方式来帮助众生,度化众生。
在菩提树下成道以后,佛说自己已经找到了解脱、圆满的方法,若是众生有这样的希求,他可以教授这些方法,众生若是以此方法学修,就能解脱。为什么说佛法是一种教育呢?就是这个原因。究竟解脱、圆满成佛的方法佛可以教给你。佛希望每个众生都能获得解脱,但是,若众生没有这个根基和意乐,佛也没有办法让他解脱、让他圆满,所以佛不勉强众生。若是你有兴趣,有这样的希求,你可以来学。若是没有这个兴趣,不希求解脱,不希求佛的果位,那就没有办法了。因为你不会学这些方法,也不会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勉强也没有意义。什么叫根基、意乐?就是有信心、有希求。
佛转了三次法轮,教导有缘众生怎样解脱、怎样成佛。佛所讲的都是解脱、成佛的方法。通过佛宣讲的方法,很多众生确实获得了解脱、获得了成就。
佛第二转法轮的内容是《般若经》。在《般若经》里,佛以开显的方式宣讲了诸法的实相——空性,以隐秘的方式宣讲了佛菩萨的智慧、境界。
佛圆寂四百年后,龙树菩萨出现了。龙树菩萨主要是以文殊菩萨的智慧,宣讲了佛第二转法轮——《般若经》里讲的诸法的究竟实相——空性,造了《中观六论》,其中讲的都是诸法的实相——空性。
无著菩萨先到鸡足山修弥勒菩萨,最终亲见了弥勒菩萨,通过弥勒菩萨的神通到了兜率天。在兜率天,弥勒菩萨给他讲了《弥勒五论》。无著菩萨回到人间,宣讲、弘扬《弥勒五论》。《弥勒五论》主要讲的也是佛第二转法轮的内容——五道、十地等智慧、境界,是佛、尤其是登地菩萨所证悟的境界。
我们的“五部大论”里有中观和般若,中观和般若都讲了佛第二转法轮的内容,都是《般若经》的内容,经文里只有“般若”,没有“中观”。《般若经》有直接讲的,也有间接讲的;有以开显的方式讲的,也有隐秘的方式讲的。中观主要讲的是诸法的实相、真理,即远离八边的空性。《弥勒五论》主要讲的是佛菩萨(尤其是登地菩萨)所证悟的境界。其实,般若里也讲诸法的实相——空性,中观里也讲佛菩萨所证悟的境界,只是二者各自所注重宣讲的内容不同而已。
在五部大论中,般若主要讲的是佛菩萨所证悟的境界——五道、十地。“五道”是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和无修道,无修道指佛的果位。“十地”是指一地到十地。五道注重讲的是诸法的实相,十地注重讲的是佛菩萨所证悟的境界。
中观六论分根本论和支分论,今天我们要讲的《中论》属于是根本论。此论为圣者龙树菩萨所造,也可以叫《中观根本智慧大论》。
全论分三:一、首义;二、论义;三、末义。
甲一(首义)分二:一、宣讲论名;二、译礼句。
乙一、宣讲论名。
梵文:专加那玛么拉玛得玛嘎噶ra噶
译文:中观根本智慧颂
论典由梵文译成藏文或汉文的时候,留下了梵文论名。为什么其它内容没有留下来梵文,而只有论名留下来了呢?这是有其意义和必要的。
第一,我们要忆念前辈译师们的恩德,要懂得感恩。我们学修这部论典,首先念这段梵文的时候,不用说它的意义,连词句念起来都很费劲。通过这些梵文,我们应该忆念译师们的恩德。梵文译成藏文或译成汉文都是不容易的。当时很多经文和论典都是梵文的。译师们不顾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经历了无数苦难,把这些经论译成藏文、汉文。若是这些译师们不把这部论典翻译过来,我们就没有办法学修这样一部殊胜的论典。梵文论名“专加那玛么拉玛得玛嘎噶ra噶”,不用说它的意义是什么,就连念这些字、读一遍这样的词句都很吃力。
第二,要在我们的相续中串习梵文。贤劫千佛将来都会在印度的菩提树下示现成佛。每尊佛宣讲佛法真理的时候,都是用梵语来宣讲的。所以现在我们要在相续中串习梵文,这样将来容易懂,容易学成、学好。
什么事都缘于串习力。有的人学得快,有的人学得慢,就是因为有不同的串习。有的人学修佛法不行,但是特别擅长造恶业或是学一些世间的技术,这也是一种串习。有的人学世间的东西很吃力,但是却很擅长学习佛法,这也是串习。
第三,无论是其语言还是文字,都非常有加持力。因为贤劫千佛都是通过此种语言来宣讲佛法真理的,你仅仅以信心念一遍这部论典的名称,也能获得不可思议的加持。
基于前述原因,当时译师们特意将梵文的论名留了下来。
梵文的论名是《专加那玛么拉玛得玛嘎噶ra噶》,翻译成汉文意思是《中观根本慧论颂》,也是《中观根本智慧颂》。若是直接翻译,“专加”是“智慧”的意思,“那玛”是“所谓”的意思。“么拉”是“根本”的意思。“玛得玛嘎”是“中观”的意思,“噶ra噶”是“颂”的意思。直接翻译成汉文,就是《所谓中观根本智慧颂》。
为什么要先给这部论典起个名字呢?这也是有其意义和必要的。一个上等根基的人,不用看内容,只看这部论典的名称,就能了悟整个论典的内容。一个中等根基的人,一听到或看到《中观根本智慧论》,虽然不能了知整个内容,但是也能大概地了知。对于一个下等根基者,即对普通的、比较愚钝的人而言,这个论名也能起到一定作用。比如今天我让你去找这部论典,在很多书籍里,你通过书的名字,很容易就能找到这本书。命名主要有这三种意义和必要。
“中观”是远离八边自性之意。八边是生和灭、常和断、来和去、一和异。不堕落四边或八边就是“中”,直指住中,没有什么可住。诸法的实相是不堕落八边的。
中观有能诠句中观和所诠义中观。能诠句中观是指经典和论典这些文字般若。比如《般若经》等经典,以及《中观六论》和自续派、应成派各自的很多论典等,这些都属于是词句中观,也可以说是文字中观。所诠义中观分基、道、果。“基”是二谛双运,“道”是二资双运,“果”是二身双运。基是诸法的本基、本性是现空双运的。道是解脱、成佛的方法,可以说是方便和智慧双运,也可以说是福德和智慧双修。果是二身双运,法身和色身双运,二身也是一体的。无论是基(二谛双运)、道(二资双运)还是果(二身双运),都是远离八边的自性,所以都是所诠意义中观。
为什么叫“根本”呢?这部论典是龙树菩萨的《中观六论》的根本,也是一切中观论典的根本。除了《六十正理论》,《中观六论》的其他几部论典都是从《中观根本慧论》里分讲的。清辩论师和月称论师等在抉择龙树菩萨究竟密意的时候,有了不同的观点与见解,然后分别而阐述,形成了自续派和应成派。比如自续派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释》、应成派月称菩萨的《入中论》等论典,都是从《中观根本慧论》里分讲的,都是以此论为根本的。所以,《中观根本慧论》既是《中观六论》的根本,也是一切中观论典的根本。
“慧”是智慧,智慧主要指的是佛陀的智慧,还有菩萨入根本慧定之智慧。
“颂”即字数相同的句子组成的诗文,包含品颂和偈颂。四句为一偈,诗文字数相同。品颂是由很多偈颂组成的,它没有固定的偈颂数量,比如《中观根本慧论》有二十七品。
经论取名的方式有很多种,《中观根本慧颂》(也叫《中观根本慧论》)是以作用而取名。通过此论,能够证悟诸法的实相——远离八边戏论大空性的智慧。
乙二、译礼句。
“顶礼文殊师利童子!”
这是当时译师们翻译的时候所加的顶礼句。译师们为了能顺利地翻译成这部论典,首先顶礼了文殊菩萨。因为文殊菩萨是一切诸佛智慧的显现,通过一心祈祷文殊菩萨就能开启智慧。开启智慧了,就能遣除一切障碍。这样,就能够顺利、圆满地完成这样一个翻译过程。
为什么要顶礼文殊菩萨?当时在藏地,赤热巴巾国王任期的时候,有这样一个规定:译师们把经典和论典翻译成藏文的时候,首先要做礼拜。还规定,翻译属于律藏或内容接近律藏的经典和论典的时候,首先要顶礼佛陀。因为律藏所诠的这些详细的因果,除了佛谁都很难掌握,所以应该顶礼佛陀。要翻译属于经藏或内容接近经藏的经典和论典的时候,应该首先顶礼诸佛菩萨,因为这些内容都是以佛和菩萨们交流的方式宣讲的。要翻译属于论藏和内容接近论藏的经典和论典的时候,应该顶礼文殊菩萨,因为这里主要讲的是界和处等诸法的自相,比如说十八界和十二处等。若是不依文殊菩萨的智慧,就很难了知这些,所以要顶礼文殊菩萨。
《中观根本慧论》属于大乘论藏,所以译师翻译的时候,首先顶礼文殊师利童子。其一,是有这样的传统和规定;其二,以文殊菩萨的智慧开启智慧,然后再翻译,就能谴除前后一切违缘,使翻译的整个过程顺利圆满。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