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中观根本慧论》。
全论分三:一、首义;二、论义;三、末义。
甲一(论义)分三:一、顶礼句;二、论义正文;三、随念恩德之顶礼。
乙二(论义正文)分二:总品关联、分品关联。
丙一、总品关联。
《中观根本慧论》共有二十七品。《佛护论》与《无畏论》
1
中的见解认为,前二十五品宣说如何趋入大乘之道,最后二品宣说如何趋入声闻之道。但是,清辩论师、尤其是月称论师不承认最后两品为宣说如何趋入声闻之道。因为《中观根本慧论》是大乘的论典,尤其是所有中观论典的根本,所以二十七品讲的都是如何趋入大乘之道。
自宗讲空性、讲中观的时候,主要持月称论师的观点,在此处也是如此。全论二十七品都在宣讲如何趋入大乘之道,都在注重宣讲大乘妙道。
丙二(分品关联)共分二十七品:
一、观因缘品;二、观去来品;三、观六情品;四、观五阴品;五、观六种品;六、观染染者品;七、观三相品;八、观作作者品;九、观本住品;十、观燃可燃品;十一、观本际品;十二、观苦品;十三、观行品;十四、观和合品;十五、观有无品;十六、观缚解品;十七、观业品;十八、观我法品;十九、观时品;二十、观因果品;二十一、观成坏品;二十二、观如来品;二十三、观颠倒品;二十四、观四谛品;二十五、观涅槃品;二十六、观十二因缘品;二十七、观邪见品。
丁一(观因缘品)分二:一、经部关联;二、品关联。
戊一、经部关联。
所谓经部关联,意思是这部经典的内容和佛经、般若经之间的关系。佛在经中讲的,尤其在《般若经》中讲的是远离八边的空性,诸法的究竟实相。这部论典抉择的是佛在《般若经》中所讲的诸法空性的真理。
《无热恼龙王请问经》云:“何者缘生则无生,不具彼生之自性,何依缘起
,
则空性,若知空性不放逸。”上一讲我们讲顶礼句的时候已经强调过,只要是缘生的就是空性的,不是空性的就不是缘生的。
“何者缘生则无生”:以因缘和合而生的,实际是没有生。生而不生,缘生也就是不生。
“不具彼生之自性”:以因缘而生的,就没有生之自性,即实际没有生。
“何依缘起则空性”:任何法都是如此,只要是以因缘的,就是空性的。
“若知空性不放逸”:若了知缘起性空的道理,这个人才不会放逸,之前怎么做都是放逸的。
缘生则无生,无有生之自性,依因缘的即是空性的,这就是缘起性空的道理。缘起的即是性空的,性空的即是缘起法。
这个道理佛在经中讲过,“我不跟世间诤,但是世间跟我诤。”这是什么意思?佛讲的是性空。前面讲了,性空法既是缘起法,缘起是眼耳鼻舌身识的所见境。佛并不推翻这一点,在眼耳鼻舌身识面前,佛承许有为、无为一切法都是存在的。因为佛讲了,性空即是缘起,缘起即是性空。佛讲性空时,其实也在抉择缘起;佛讲缘起的时候,其实也在抉择空性。缘起是现相,性空是体相,显现缘起和本性空性二者是一体的。
眼耳鼻舌身它们所见的境叫缘起,在它们面前是存在的。为什么称之为世俗谛呢?世间有补特伽罗世间和识世间,“补特伽罗”就是指人,世间的人也叫世间;眼耳鼻舌身识这六识也叫世间。此处,“世俗”指眼耳鼻舌身等,“谛”是真的意思,在它们面前都是真的,这是世俗谛。所以佛讲“他不跟世间诤”,没有必要。在世俗谛上,有生有灭,有常有断,有一有异,有来有去。但是佛讲空性的时候,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无来无去,这是在胜义谛上讲的。所以他没有跟世间诤,他把世间的所见境留下来了,也是为世间在眼耳鼻舌身它们面前留的,所以佛讲“我不和世间诤”。
“但世间跟佛诤”,这是什么意思?眼耳鼻舌身的所见,若是以佛菩萨的智慧观察,都是经不起观察的,都不是真实的,也不是实有的,但它非要把这一切视为真有,视为实有。
现在要遮破的是什么?就是眼耳鼻舌身识的所见。虽然在它们面前是真的,但是和佛菩萨的境界相比都是错乱的,都是错误的。所以,世俗谛上有,胜义谛上无,其实这二者是不矛盾的。仅仅眼耳鼻舌身识的所见是存在的,但这是在那个当下存在的,只要一超越这个范畴就不是了,在胜义谛上都是不存在的。所以这里讲的是缘起,讲的是性空。
佛在《般若经》中讲“色法无生”,其他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都是不生,就如是地讲了很多空性的真理。这部论典主要宣讲的就是佛在经中,尤其是《般若经》中所讲的远离八边的大空性,就是诸法的究竟实相。经部关联,就是指这部经典的内容和佛经(尤其是《般若经》)之间的关系,这里宣讲的都是佛《般若经》的内容、佛经的内容。
戊二、品关联。
龙树菩萨在前面顶礼句里直接宣讲的是顶礼,给佛陀顶礼,忆念佛特有的功德。同时,龙树菩萨又间接宣讲了四法:内容、必要、必要之必要、关联。这部论典所讲的内容就是远离八边的大空性,下面就要开始讲正式论典的内容,这是品关联。
这部论典的二十七品讲的都是佛《般若经》的究竟教义,各品都和《般若经》、论典及前面顶礼句讲的内容有关联。以下各品均是以此二关联进行详细阐述的。
(品关联)分三:一、破四边生;二、别破他生;三、破缘之能立。
己一、破四边生。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要宣讲大空性,首先要遮破四边和八边。无论是破四边,还是破八边,都要通过推理,以轮番交替的方式去破,没有一下子破的。四边里首先破有边,八边里首先破有生边。为什么呢?第一,众生对有边,尤其对有生边的执着特别深厚,有生边也就是有边,所以先要破有边、有生边。第二,破了有边,无边、有无边、非有非无边都容易破了。所以,首先破有边,破有生边,这时候就要将万法抉择为无生。
若有生,要么是自生,要么是他生,要么是自他而生(共同而生),要么是无因而生,共有四个边。如果把这四个边破了,有生边就破了。为什么这样讲呢?世间人有两种:一种是学过宗派的,一种是没有学过宗派的。学过宗派者承许有生的时候,或者承许自生,或者承许他生,或者承许自他生,或者承许无因生,有生的方式都包括在这四边里。所以,把这四个边都破了,有生就破了。
自生。
外道数论派承许自生,即一切缘法都是自性而生。他们认为,存在一恒常的主物,它也是万法的自性。一切法在没有遇到外在的因缘时,以隐秘的方式存在于主物之自性中,一旦遇到了自己外在的因缘,它就会从那里显现出来。他们有一个比喻,犹如太阳落山了,第二天早晨才能见到太阳,但这期间不是没有太阳,只是没有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没有看见而已。同样,这些法以隐秘的方式存在于主物的自性当中,只是没有显现,但它仍然是存在的。所谓自生,就是“没有显现”和“显现了”的差别。
任何一法如果是自己产生的,就有无义生、无穷生两个过患。
其一,无义生的过患。它在没有生之前就存在了,所以这个生就没有意义了,这是无义生的过患。但是数论派一定会这样讲:这是不同的。此前它是以隐秘的方式存在的,从主物中显现出来了,这叫生。他们的这一根本理论是不合理的,因为这样的一个“主物”是不存在的。如果有这样的一个“主物”,万法生的时候都可以从它那里显现,最后灭的时候又融入它里面了。若是有这样的主物,也许就可以成立这种观点,可以成立这样的事实,但是这个“主物”本身是不存在的。
其二,无穷生的过患。既然它在没有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已经存在的再要产生的话,这个法就要无穷尽地产生,已经产生的还要产生,还要产生,还要产生……,这样就是无穷尽地产生。
这两大过患在月称论师的《入中论》里讲得很详细。
他生。
内道小乘的有部和经部认为,一切缘法都是他生。因为因和果应该是多体,因不是果,果不是因,果应该是以因而产生,所以他们持他生的观点,承许以他法而生。
抉择世俗谛的时候,你可以承许以他法而生。但是抉择胜义谛的时候,不能有任何承许,否则就变成了实成。这是在抉择空性,是在抉择胜义谛的时候,这个时候不能承许有生,也不能承许实有。在抉择空性胜义谛的时候,如果你承许有生、他生,那就变成了实成法,就不是缘起了。
若是实成法,就是恒常的,无有变化的,独立存在的,不是观待而假立的。其一,我们现在所说的因和果,是观待而假立的。之所以成为因,它是观待果而成为因,果则是观待因而成为果,二者没有实实在在的关系。比如,因要产生果,因就必须要跟果做利益,但是因和果根本没有碰到过,根本没有在同一时间存在过。因存在的时候,果还没有生,这时果是无为法;果产生的时候,因已经灭了,这时因已经成为无有法了。所以,二者实际上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在世俗谛、在名言上,我们可以假立二者为因果的关系,即先有因,而后产生了果。其二,若是实有的,那就不是观待的。而实际上这样的两个法之间没有任何关系,通过智慧量一观察,其实生灭都是不存在的。其三,无论是因还是果,如果都是独立存在的,不依赖于他法的,那么世上就只能有它,不能存在其他的法。可见,这些都是不成立的。
若是承许以他法而生,有两个过患:一个是火焰生黑暗,一个是一切生一切。
火焰应该是光明的,它不会产生黑暗。但是若按他生的观点,既没有任何关系,也没有做过任何的利益或作用,这样也可以成为以他而生的话,那么,火焰上也可以产生黑暗。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一件事,这个是过患、太过。
若没有任何关系,互相没有做过任何的作用的两个法都能成为因果,那么一切都可以了,柱子也可以生宝瓶,宝瓶也可以生柱子,互相可以产生,即一切可以产生一切,有这样的太过。
自他生。
一切法从自他之中而产生,既有自生,也有他生,这是外道裸形派的观点。
若是承许自他而生,前面承许自生所存在的过失,以及他生所存在的过失,都将无法避免。
无因生。
外道顺世派认为,一切法都是无因而生,即没有因缘而生,自然生,自然灭。
若承许无因而生,将有恒时存在或恒时无有之过失,以及“因缘之勤作无有意义”之过失。若一切法都是无因而生,不靠因缘,它自己自然就能产生,那么,这个结果就是要么恒常存在,要么恒时无有、不存在,因为它不靠因缘,也不需要观待因缘。为什么这些显现法有时候有、有时候无,有时候存在、有时候不存在?因为它依赖因缘,主要看它的因缘。产生它的因缘具足的时候,它就产生、有;因缘散了或者不具足的时候,它就没有。若不依靠因缘,则诸法将或者恒时存在,或者恒时不存在。此外,无因生还存在“因缘之勤作无有意义”的过失。若不用依靠因缘而生,那么农民种地、施肥以及我们做饭、吃饭等一切勤作都是没有意义的。
这是破四边生,也是总破四生。关于此理,在论典里还将进一步仔细阐述。
这部论典是龙树菩萨所造,后学者们在解释龙树菩萨密意的时候,各自有不同的观点和抉择方法,因此形成了自续派和应成派两个宗派。自续派的开创祖师是清辨论师,应成派的开创祖师是月称论师。解释这个偈颂的时候,自续派和应成派都有不同的观点,他们之间有很大的辩论,其中有意义上的辩论,也有推理上的辩论。
意义上的辩论
。佛护论师解释这个偈诵的时候,直接说“一切法何时、何地、何宗皆无有生。”
清辨论师解释这段偈诵的时候,先破斥佛护论师的观点。他认为佛护论师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佛护论师直接讲无生,即“一切法何时、何地、何宗,在任何的情况下都是无生”,那么,这里没有加胜义的简别,这是错的。他认为,一切法抉择无生、空性的时候,一定要加胜义的简别,即“胜义中是无有自生、无有他生,无有自他生,无有无因生”,应该是这样的。若是直接说“一切法无生,一切都是无生”,那么,世俗谛上就没有生了,这样就诽谤名言、诽谤世俗谛,这不是空性,而是断灭,这是他所担心的。他讲:“一切法于何时、何地、何宗皆无有自性生,因于胜义中无有自生故,无有他生故,无有自他而生故,无有无因而生故”,可见,他加了“胜义中”。
先是佛护论师在解释,然后清辨论师在解释,最后是月称论师的解释,月称论师反驳了清辨论师的说法。月称论师认为,清辨论师的观点和说法是错误的,佛护论师的观点和善说是正确的。为什么?因为这是在抉择胜义谛的时候,这个时候根本不用考虑世俗谛。你直接在胜义谛上抉择无生,间接在世俗谛上就已经留下了这样一个有生,所以这里根本不用加胜义的简别。现在是在抉择胜义谛的时候,直接说“一切法无生”就可以了。若这个时候加胜义简别,不仅是多余的,还有过患。因为在抉择胜义谛、大空性的时候,应该没有任何承许,也不用留下名言,不用留下这些现法,直接抉择无生、空性就可以了。此时若加胜义简别,实际就留下了名言,最终的结果就是只能抉择一个单空,不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因为只遮破了有边,没有破无边,在胜义谛上破了有生,同时承许在世俗谛上存在,这样还是有承许,所以不能抉择到大空性,只能抉择单空。在此处,龙树菩萨所宣讲和抉择的是佛在《般若经》中所讲的远离八边戏论的大空性。月称论师认为,这个时候,佛护论师的观点符合龙树菩萨的密意,这里抉择的不是仅远离有边的一个单空。
佛护论师和月称论师及应成派的智者们所宣讲、抉择的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自续派的清辩论师及持自续派观点的智藏论师、静命论师等,他们只能抉择远离有边的单空,这是二者最终的差别。
但是我们自宗的观点,麦彭仁波切不止一次地讲过:这是自续派暂时的抉择,最后他们也要抉择大空性。之所以暂时这样抉择,也是为了他们自己所化的众生。因为众生对有边的执着特别强,若先破有边,先抉择这样一个单空,众生都容易接受,这样也能直接利益一部分众生;若是直接讲大空性,很多众生都接受不了,所以先破有边,再逐渐破其他的边,先讲相似的空性——单空,先抉择这样一个单空,再继续抉择大空性。根据自宗的观点,应成派也有抉择单空的时候,但是他不注重这个,他在此处直接抉择的是大空性;自续派在此处直接抉择的是单空,但最终还要抉择大空性。
推理上的辩论。
佛护论师通过推理抉择大空性。清辩论师认为他推理的方式有过失,因为推理应该有能立因和比喻等,但是佛护论师的推理不具备这些要素,所以他的推理不是一个完整的推理。比如说“柱子无常,所作故,如同宝瓶”,这是一个完整的推理,这里有有法、所立法、能立法,还有比喻。若我们要把柱子抉择为无常,此“柱子”是有法,“无常”是所立法,“所作故”是能立因,“如同宝瓶”是比喻。若对方了知宝瓶是无常的,因为宝瓶是“所作故”,即是由因缘造作的,凭这个依据和理由,他了知了宝瓶是无常的。因为在《俱舍论》尤其《因明》里讲,由因缘而造作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不是由因缘造作的,那就是恒常的。他在宝瓶上懂得了这种理论,宝瓶是无常的,因为它是所作,但是他在柱子上没明白这个道理,他认为柱子是恒常的。这时你通过这样一个比喻,对他说明柱子也是无常的。因为柱子也是“所作”的,如同宝瓶。因为他在宝瓶上已经明白了“所作皆是无常”的道理,他知道这个关系,柱子如同宝瓶一样,柱子也是所作,所以它也是无常的。通过这种推理方式,就能令他明白柱子也是无常的。这是拿来比喻的,一切法都是这样。在这里,以“所作”的因推断“有法之柱子无常”,再加上一个同品的比喻“宝瓶”,就圆满了一个推理。一切推理都应该如此,应该有有法、所立法、能立因、比喻。但是佛护论师进行推理、抉择空性的时候,他的推理里没有“所作”这个因,没有“如宝瓶”这样的比喻,没有能立和比喻,所以他这个推理是不完整的。
后来月称论师对此进行了反驳。月称论师认为,推理有自续推理和应成推理。清辩论师用的是自续推理,佛护论师用的是应成推理。因明里也有自续推理和应成推理的概念,但是这与此处所讲的自续推理和应成推理不同。
此处所讲的自续推理和应成推理是什么意思?一个推理会具足三相法:有法、能立、所立。若这三相是自宗和他宗都承许、承认的,这就是自续推理;若这三相只被他宗所承许,自宗不承许,这就是应成推理。
月称论师指出,清辩论师用的是自续推理,但是应成派不用按这种方式推理。当时佛护论师破斥他宗的方式是:对方自己前后的承许有矛盾,据此给他指出相互矛盾之处。不管以何种方式,只要能破斥他宗的观点就可以了。因为应成派自己没有任何承许,所以他抉择空性的时候,只要有这样一个能破斥他宗观点的方式就可以了。
当时佛护论师在驳斥自生、他生、自他生、无因而生时认为,这些法若是实有的,就是不能生的;若是有生的,就不是实有,而是假立,也就是缘起法,所以这些观点存在矛盾之处。此外,他在破自生的时候认为,若承许自生,“自”是实有的,它的产生就是有意义的,也不用无穷地生;但是若是自生,生就是没有意义的,而且是无有穷尽地生,这二者是矛盾的。然后给对方指出“自生”的观点前后所存在的矛盾之处,让他自己知道这种说法是前后矛盾的,是错误的,他自然就会放弃自己所持的这种观点。这里是拿自生来举例子,佛护论师在破他生、自他生、无因生时,也都是以这种方式破斥的。若对方承许自生,他也说自生,然后给对方指出这种说法前说和后说相互矛盾,让他自己认识到错误,能够放弃他所持的这种邪见。所以,尽管他的这些推理里确实没有直接破斥,但这是不必要的,只要能遮破对方的观点,让对方明白这样一个空性真理就可以了。
应成派为什么没有承许呢?因为他要抉择大空性。虽然他通过推理的方式抉择空性时,无论是破斥四边还是八边,也都是以轮番交替的方式进行的,但是他没有承许。龙树菩萨在《回诤论》里讲:“若我有少宗,则我有彼过,我无立宗故,唯我为无过。”此处的“宗”就是所承许。如果我有少许的承许,就会有过失;但是我没有任何承许,所以我没有任何过失。为什么不承许呢?因为语言和思想是有分别的,若不是无就是有,若不是有就是无。若直接破有边,不是有就是无了。但是他在破有边的时候不承许无边,破无边的时候不承许有边,破有无边的时候不承许非有非无边,以这种方式最后抉择的是大空性。
而自续派就不同了,为什么他们认为佛护论师的说法有过失呢?他是有承许的,他认为佛护论师的这种抉择、推理方式有问题。双方有这点差别。自续派有承许,所以他只能破有边,无法破其他边,最终抉择的是一个远离有边的空性——单空,这是两派真实的差别。
他们的辩论很复杂,有很多内容,不是简单几句话就能概括的。若大家要仔细了知、掌握两派各自所持的观点,就要学修他们的论典。比如,清辩论师所著的《掌珍论》《般若灯论释》等,月称论师所著的《显句论》《入中论》等。尤其是《入中论》,现在在藏地学中观,都会学习《入中论》。
大家要学修佛法,必须要了解这些,也要这样全面地学习。现在大家在学习中观,以后还要学习俱舍、因明、般若等。我们现在要学五论四续,五论属于显宗经典,四续属于密宗续部,只有学了这些,你才能全面地了知和掌握佛法,之前是不可能的。小乘、大乘,显宗、密宗都要掌握,不是只会一部经、能讲某部经就OK了,这就太浅了。小乘、大乘,显宗、密宗,他们所讲的都不一样,佛法的九乘次第都各自有不同的观点、见解和境界,只有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才算是精通。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1《无畏论》:噶里晋美所著,为一中观论著,其作者各说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