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中观宝鬘论释

  • 作者: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辛二(有实无实自性不成)分二:一、真实宣说;二、未授记四边之理由。

壬一、真实宣说:

佛说见闻等,非真亦非妄,

倘若成违品,彼二实非有。

如是胜义中,此世离真妄,

故于真实中,佛不许有无。

大能仁佛陀说,眼见色法、耳闻声音等六境,并非真实成立也不是本无虚妄的原因在于,前者是从依于真如的角度而言的,后者是指在名言中。

如果有人说:由此可见,真妄二者并不是依靠实空真如而宣说的。

驳:这种说法不合理,即便与有实法自性成立的方面相对立的违品无实法需要自性成立,但由于有实法自性不成立的缘故无实法也不成立虚妄。这样说的理由是,真妄二者并非真实成立之故。《梵胜心请问经》中云:“无诤之此法,诸佛所宣说,若知世等性,此无真或妄。何者若已得,真或妄此教,边执者成我,无别于外道。”真实显现如果不成立,那么对治法虚妄显现也无法立足,因此耽著它就是过失。见闻等仅是分别而并不真实。《优波离请问经》中云:“具眼一切则可见,眼虽可见诸色法,夜无诸缘不可见,是故离聚乃分别……”可见,如果从胜义的角度出发,现有一切世间界本来即超离自性成立的真妄。

如果有人问:难道佛陀不也亲口承认名言中存在有无吗?

综上所述,从真实详尽分析的侧面,不见真妄一切,由此佛陀并不承许一概说自性成立有或无。

壬二、未授记四边之理由:

如是一切法,全然皆非有,

故佛如何说,有无俱非俱?

如果有人说:遮破自性存在之后就成了永不存在,或者,遮破不存在就成了永远存在,因为真实存在、真实不存在相违。

驳:真实存有、无二者自性均不成立,由于我与世间一切法在何时何地自性成立绝对有与无都不存在的缘故,遍知佛陀如何开示说“世间有边、无边、二俱、非俱”呢?这正是佛未宣说四边的原因所在。

辛三(遣除未授记轮回后际非理之诤)分二:一、争辩;二、答辩。

壬一、争辩:

过去今未来,无数正等觉,

度生俱胝数,安住三世中。

尽而住三世,非增世间因,

佛何不授记,彼之前后际?

假设有人说:虽然未授记轮回的前际,但对轮回的后际不作授记不合道理,因为:先前已涅槃、未来将出世、现在住世的圆满正等觉共有六十位数甚至更多不计其数,每一尊佛也是变成俱胝数将更多的三世一切众生安置于解脱果位,他们正是为了一切有情才安住于三世来成办将众生趋至涅槃的伟业。前所未有的众生不可能产生,因此众生不存在增长的情况,这是从名言的角度来讲的,而在真如中,众生是尽或无生的本体,佛陀安住三世并不是增长世间众生的因。彻知何时诸法恒常无生,尔时所谓某法产生、某法形成等实空如幻之一切法的佛陀,为什么不授记众生的前际与后际?因为无增无减的缘故或者先前许多已尽、后来无增的缘故。

壬二(答辩)分二:一、轮回生灭去来自性不成之比喻;二、轮回唯是假名而已。

癸一(轮回生灭去来自性不成之比喻)分二:一、于非法器莫说成佛之深密主因;二、真实喻义。

子一、于非法器莫说成佛之深密主因:

异生前保密,此乃甚深法,

世间如幻即,佛教真甘露。

对上述辩争进行答复:耽著有实法成实而诽谤真如的寻思者虽然询问了十四边,但佛未予以授记,其原因是,对异生前要保密的是甚深之法,为什么呢?世间在迷乱者前虽显现然而似现不成如幻术一般,这相当于是佛教中的醍醐甘露,并不是被实执所蒙蔽的所有愚者颠倒假立的一切。印度注释中说“这是获得佛果的主因”。

子二、真实喻义:

犹如幻化象,虽现生与灭,

然于真实中,无生亦无灭。

如幻之世间,虽现生与灭,

然于胜义中,无生亦无灭。

犹如由因缘所显现蒙蔽人们视野的虚幻大象,在名言中虽然显现为生与灭,但在胜义中本来就不存在真实成立的生与灭。同样,虽然显现成实,但实为空性如虚幻般的此世间,仅仅在名言识前显现分中并非不显现产生,也显现灭亡而不是恒常显现,可是在究竟胜义中,丝毫也不存在自性生与自性灭。也就是说,如同被魔术蒙蔽视野的人们将幻化的马象执为真实而加以耽著一样,因为没有通达、没有了悟真如而被无明所蒙蔽的所有异生凡夫,耽著似现真实的有实法,而从来没有想到自性为空性;魔术师自己了知虽然显现马象却不真实,而观看魔术的愚者与魔术师尽管相同见到魔术的幻化,但执著方式却迥然不同。同样的道理,异生与证悟真如的诸位圣者尽管相同见到世间万事万物,但凡夫见为实有并执著,而诸位圣者通达如幻无实而没有耽著。也就是说,七地之前清净后得世间智慧所见前,虽然会出现真实显现许,但不存在实有分别念。而八地以上连真实显现许也不出现。

一切了别如果归纳,则有四种,即未入道异生的分别念:三界不清净的心与心所、耽著二取的迷乱识;入道胜解行的分别念:观待圣者而言也不清净,因为本体是世间,具有实有分别念需要上进,而与平庸分别不同,由于作为圣者智慧之因,并通过修行空性总相而稍微感受到法身的明相之故;圣者入定与法性一味,因此无有分别念;后得的分别念也并不是像凡夫那样,因为无有耽著二取的分别念的缘故,也不是像入定那样,因为可能存在细微的二取。这四种分别连带其对境涵盖一切所知。

如同未被虚幻的物品与咒语欺惑的人(补特伽罗)甚至幻化的马象形象也不出现在眼前一样,圣者的根本慧定前,真实显现与二取一无所有。

譬如虚幻象,无来亦无去,

愚心所致已,真实无安住。

如是幻世间,无来亦无去,

愚心所致已,真实无安住。

如果有人说:虚幻的大象由因缘所生也不是真如。

驳:犹如虚幻的大象真实本体无生,因而正当产生时,从何处也不来,最终也不去往何处,然而执著马象自性能去能来只是由于咒语等蒙昧心所导致的,真实性中,丝毫也不存在于真实本体中安住的情况。正如此比喻一样,这些器情世界现而无自性,如同魔术师的幻化一样。因而最初从何处也不来,最终何处也不去。可是,所有凡夫却执著器情的这些法自性能来能去,这只是由无明之毒蛊惑内心所致,真实性中安住自性丝毫也不成立。我们务必要通达此等道理。《三摩地王经》中云:“此等法不住,非有住此等,无住虽说住,自体不可得。”

癸二、轮回唯是假名而已:

超越三时性,唯是名言立,

一切有或无,世间岂实有?

正如刚刚所说的那样,由于在胜义中是超越三时生灭去来的体性,因此唯一是假立名称的名言而已,除此之外,何法先前自性存在或者后来变成无有的一切世间实际上怎么存在成实呢?决定不存在。这些道理有教证作为依据,《三摩地王经》中云:“三有如梦无实质,速灭无常如幻术,无来亦无由此去,相续恒空无有相。”又云:“出生以及成死亡,然无有生无死亡,何者了知此法理,不难获得此等持。”

庚三、是故佛未授记四边:

佛陀由此因,未授记有无,

二俱非俱边,而非由他因。

遍知佛陀考虑到胜义中无所授记,对有些所化众生宣说无有实义,由于上述的原因,也就是超离四边的缘故,而对世间有边、无边、二俱、非俱所有四种类别没有予以授记,而并不是由于除此之外的其他原因。具体来说,有边:就像顺世外道所承许的那样,今生完结而不转后世,否定后世,因此称摄之见解。无边:数论派所承认的今生的我趋入后世,而观察趋入对境,称为动之见解。有无二俱边:诸如有些裸体外道认为,暂时有边,自性无边,趋入有无二者,称为散之见解。非俱:像犊子部承认的那样,补特伽罗聚合与独立何者也不可言说,全盘否定一切,称为收之见解。轮回自性寂灭岂能存在这样的戏论?《宝云经》中说:“大转妙法轮,方寂灭无生,自性涅槃法,怙主汝宣说。”又云:“轮回末不得,前际无法相,未来亦当知,故入业所作……”其中对此也加以阐述了。

己二(甚深难证之理)分三:一、甚深难证之原因;二、能仁于非器不说之原因;三、解说彼原因。

庚一、甚深难证之原因:

此身不净性,粗及现量境,

恒常显现时,心中尚不住,

无住微妙法,极细非现量,

由是甚深故,心中何易悟?

假设有人问:诸法如果是无我,那就说明这是此世间的自性,因此众人为何不通达此理?

驳:事实并非如此,本来,我们的这个身体本体是由不净物所充满,并不断流出肮脏物的色法,因此,是粗大之法,不是比量的事物而是现量的行境,所以容易理解。明明是恒常显现为不净的当时,人们心中尚且不存留“不净”的想法,更何况非法器钝根者难以证悟、无有相执所缘之处决定胜的微妙法了?由于难以通达,所以极其微妙,是利根圣者的行境,而异生需要依靠因来了达因而并非是现量,由于甚深的缘故,愚者的心里如何能容易理解,轻而易举悟入呢?根本不是它的行境。对于不净身体的粗法尚且不能通达,更何况说其实相细微的无我了。轻易了达空性,需要具有利根、大德的教言以及积累无边资粮。《般若摄颂》中云:“乃至善根未圆满,彼士不能证空性。”

庚二、能仁于非器不说之原因:

此法甚深故,知众难领悟,

故佛成道已,默然不说法。

由于远离一切戏边的此法高深莫测的缘故,所化的平凡众生难得轻易了解通达,正是因为了知、照见了这一点,佛陀在成道以后于有些所化众生面前,七七四十九日示现默然不说法。如云:“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犹如甘露之法我已得,纵为谁说亦不能通达,是故默然安住于林间。”

庚三(解说彼原因)分三:一、误解深法之过患;二、以比喻说明正误持受之利害;三、教诫通达深法不放逸。

辛一、误解深法之过患:

若误解此法,毁坏诸愚者,

如是无见者,沉落不净中,

另外邪执此,愚起智者慢,

性情极粗鲁,倒堕无间狱。

如果有人说:倘若容易通达,那么也就无需宣说,正因为难以通达,才应当再三明示。

驳:但这并不是指要为不具有理解空性之种姓的众生宣说,因为有令愚者及自诩为智者的人毁坏的过患。愚者受害之理:他们认定所谓的空性在名言中也一所无有,颠倒错误地理解甚深法性二谛无违之义,认为空性是除了此显现的有实法以外一无所有的单空,或者自前显现的事物唯独是空性,而未能通达远离戏论无二无别的现空缘起。结果,对要义一窍不通的愚者们彻底失去了善趣与菩提解脱的机会,不仅无有益处,反而失毁自相续。由视如是业果等不存在的断见所感,将沉溺、堕落在不净的恶趣中。《指鬘经》中说:“呜呼,世间中毁灭妙法之人有二,其一,绝对视空性,其二,世间中称为我见者,即是毁坏妙法、损害妙法者。”因此,我们要依止大德而努力修炼内心。《宝积经》中云:“法界一切相,无变智者证,愚者迷惑彼,修心得真悟。”

自诩为智者受害之理:此外,如果受持空性为一无所有的断见或者颠倒执著具有心肯定的所缘、二谛互为分开等,认为因果了义,将了义转为不了义,始终不放愚蠢的做法,稍稍听闻就装成道貌岸然的智者,而居于智者地位趾高气扬,傲气十足。由于这能导致彻底舍弃空性,因而心不调顺,不具备自利利他的能力,如同死尸一般,断绝善根而趋向恶趣,尽管威仪如何清净,但死后立即会倒头坠入无间地狱。《梵施王请问经》中云:“诸如来教以彼垢,如外道宗存怀疑,彼者损害违正法,无信亦舍诸佛法。”又云:“彼于此教不坚信,仅著法衣称比丘,犹如林间诶那札,彼非在家非比丘……”《宝箧经》中也宣说了“未来僧人舍弃深法而投生无间”等的许多道理。

虽然对奥义没有胜解心,但万万也不可妄加诽谤而应保持中立的态度。经中说:“于说甚深之妙法,纵然不起胜解信,切切不可妄诽谤,当念法性不可思。”

辛二、以比喻说明正误持受之利害:

犹如误用食,招致诸祸害,

善用得长寿,无病力壮乐。

如是颠倒持,导致灾殃至,

善知获安乐,及无上菩提。

犹如进食无有节制,或者误用不良食品而发病,结果会招致面临死亡的祸害。而正确享用优质的食品,有益身体的食物会延年益寿,不会有中毒等疾患发生,身强力壮不会无精打采,身心安乐。同样,颠倒执受空性的补特伽罗会导致永久性的灾难临头,如同前面的比喻一样;如果通达空性缘起显现的含义,正确理解见行或二谛无别的意义,结果将如药食的功效一般获得增上生的安乐与究竟无上菩提。如是入道者了知缘起空性后不分别现相因果之理如幻而行,结果了达缘起无自性现空无别,从而对实相超离因果的法理生起定解,以不离如虚空般的等性义而迅速获得决定胜的安乐。

辛三、教诫通达深法不放逸:

是故当断除,舍此及无见,

为成一切事,策励知真义。

如果颠倒执著空性,则过患严重,倘若正确受持,则功德巨大,因而,断除法界空性绝对存在、绝对不存在的恶见,为了成办正士最有必要的世间利益以及成就出世间的一切正法,要以最大的精进励力无误了知离边实相真义。

戊二(宣说增上生之因果)分二:一、承接文;二、正义。

己一(承接文)分二:一、教诫未证空性而流转;二、教诫乃至未证悟间当致力于增上生法。

庚一、教诫未证空性而流转:

未尽知此法,我执即随转,

而积善恶业,感得妙劣身。

如果没有彻底了达、领悟甚深空性实相的这一妙法,那么该补特伽罗由于没有打破我与我所的妄念所致,我与我所执必然随之而产生。与之相联而积累善恶业,致使获得善趣的妙身与恶趣的劣身。诸位声闻、缘觉阿罗汉灭尽了轮回的投生,也是由于断除了轮回的直接因——十二缘起支中的无明,也就是认为对蕴假立的我是我以及我执与由它所生的业惑种子。一切凡夫由我执控制而积累善恶业,因此流转三有,尚且获得深法也是阻碍重重,更何况说解脱呢?《念住经》中云:“巡逻者前夜亦长,疲惫者前路亦长,于不了知微妙法,诸凡夫前轮回长。”

庚二、教诫乃至未证悟间当致力于增上生法:

是故未知此,遣除我执法,

期间敬奉行,布施戒安忍。

作者教诫道:乃至没有完全了达领悟毁灭、遣除我执及种子的对治法——通达二无我的空性缘起这一甚深法期间,要恭恭敬敬勤勤恳恳奉行布施、持戒、安忍所摄的十六种增上生法。这也并不是指仅仅了知缘起之义就需要抛弃布施等的意思。

己二(正义)分三:一、成办增上生之因;二、断除恶趣之因;三、以弃非法而行正法摄义。

庚一(成办增上生之因)分二:一、总说修学增上生之因;二、修学增上生之特殊因。

辛一(总说修学增上生之因)分三:一、修学具五功德之因;二、修学共同正规;三、断除陋规。

壬一、修学具五功德之因:

诸事初思法,中末亦具法,

如是行国王,世世无损恼。

由法今誉乐,今终无怖畏,

他世乐圆满,故恒依正法。

作者谆谆教诲道:在进行身、语、意的一切事之初,要思维善法,所谓依靠此事成就此法,最初从依止正法而入手。同样,在中间的过程中也具足正法,末尾也具足不杂罪业的意乐、加行善法,这样行事的君主或国王你,今生以及生生世世不会遭受损恼,因为依靠修行正法使得即生中享有盛名,不造罪业而无有后悔,心情安乐。由于无有人与非人的危害,现世无所畏惧,弥留之际也无有恶趣的恐怖。而作恶者在临命终时,担忧后世的痛苦而惶恐不安,并不是有福报之人。不单单是现世,其他世中也能获得增上生的圆满快乐。由于具有五种功德,因而要恒常依止正法。如云:“佛陀顶髻相,依福成妙相,乃至未来际,凭依慧眼见,彼智恒庄严。”

壬二、修学共同正规:

法乃规之最,依法世间喜,

而由世间喜,现后亦无欺。

唯有增上生法才是一切王规的最殊胜策略,正法的作用就是统治一切世间而令举国上下皆大欢喜,由于世间欢喜的缘故,对自他今生来世也不成欺惑,是真实顶戴的规律。因而,应该依止高尚规范。如云:“国王伟业利民众,彼现后世圆满道,喜爱正法王前现,庶民追随人君行。”

壬三(断除陋规)分三:一、依止恶习陋规不合理;二、谴责陋规;三、正法规范殊胜。

癸一、依止恶习陋规不合理:

非法许规范,依彼世不喜,

世间不喜故,现后成忧愁。

如果国王宣扬下流的恶规损害法等而不具备正法,赞许恶论的陋规,以此危害整个世界,致使世人心不欢喜,也有反目成仇的现象,世人心不欢喜也就不会归服,相互之间一直怀恨在心,由此也使自他现世及后世也是忧脑愁肠,互相欺惑,这是必然规律,因而一定要舍弃恶规。

癸二、谴责陋规:

无利恶趣道,欺他苦难忍,

一切错乱慧,如何真明知?

如果跟随不能成办人们所希求之利益的恶规,那么唯一的去路就是恶趣之道。重视或竭力欺骗诱惑他众,只能招致恶趣的难忍剧苦。对高尚正规懵然不懂的一切错乱邪慧又如何能了知人们的利益呢,因为唯一对众生颠倒作害的缘故。

励力欺他人,如何具正规?

依彼千百世,唯一欺自己。

此外,趋入恶规的所有国王的事,时时刻刻就是不遗余力地欺骗他人、自己的一切子民等,因而,要想利益人们,就要具足妙规,否则,治国安邦的一切事都成为颠倒。以恶规治国多生累世中都是成为自欺欺人。《十地经》中云:“何事国王为,若未行彼事,如象王入池,毁灭自国度。”

癸三、正法规范殊胜:

怨敌纵加害,弃过依功德,

由此自获利,敌亦不欢喜。

假设仇敌以前曾经加害过自己,断除心中对此一直耿耿于怀等一切过失后,反而对他修慈心等,依止高尚正士的功德。依此因不仅对国王你自己无害反而会获得大利;对他众奉行慈爱等法而使众人归服自己,如此对方无法胜伏你,而国王却能制伏他众,这样一来,纵然怨敌再不痛快,自己也不会出现丝毫罪过。因而,理所应当依止这样殊胜无比的法规。《般若摄颂》中云:“胜士安忍之铠甲,阻挡蛮人言词箭,变成称叹彼等花,声誉之鬘真悦意。”这是指容忍怨敌即生的利益。

辛二(修学增上生之特殊因)分三:一、修学四摄;二、修学实语等四德;三、依止善缘助伴。

壬一、修学四摄:

布施及爱语,利行与同事,

当依此一切,摄世与正法。

世人喜爱布施,通过施舍财物等而将众生摄受为眷属,增上生决定胜中要说合意的爱语而令人起信,引导他众的方便自己也要身体力行,此为同事,教诫实地行持暂时究竟的功德利益即是利行。应当依靠这所有四摄来成熟内心,进而再摄集暂时世间与究竟妙法,成办弘法利生的大事。

壬二(修学实语等四德)分二:一、分别宣说;二、归纳而宣说。

癸一(分别宣说)分四:一、修学实语;二、修学布施;三、修学寂静;四、修学妙慧。

子一、修学实语:

国王唯实语,令生坚固信,

反之说妄语,最令失信心。

无欺即实语,转心非真实,

唯利他故真,不利故为妄。

身为国王,纵然具有其他许多过失,但如果唯一拥有说实语的美德,那么现世中也值得他人信赖,并可感得令人生起稳固不退的诚信,相反,如果一味说妄言,也是最能令他人丧失信心的主要因素。所以,唯一要言说实语。《三摩地王经》中云:“时刻言谈不粗鲁,温和适度且动听,令具缘士起信心,亦生堪为信赖处。”又云:“恒常言说真实语,获得世间师言教。”言说不欺诳他众的语言即是说实语,相反则不真实,表面似乎真实,但由转变别人心思或想法所生的不具意义的语言实际也是不真实的妄语。借助具有意义的言词唯一利益他众就是说实语;由于对他不利的缘故,反方面的词语是妄言,表面似乎实事求是,但也并不真实,只对他众有害。所以,绝对要断除妄语。《毗奈耶经》中云:“有情说妄语,已违一正法,毁坏其余世,此无不造罪。”

子二、修学布施:

国王之诸过,一施明能遮,

如是悭亦摧,所有诸功德。

即便国王的过咎多之又多,但依靠怀有施舍心而慷慨博施,家喻户晓的这一光明便能隐没其过。同样,以吝啬或悭吝的这一过患也能摧毁国王们所拥有的信心、智慧、名声等一切殊胜功德之财。因此,要断除吝啬之心而竭力布施。

子三、修学寂静:

寂静深邃故,令起胜敬重,

受敬具威信,是故依寂静。

断掉放荡不羁等行为谨护根门,三门寂静、英明勇敢等,令人感到深不可测,由此可使其他众生起无比恭敬之心,如果将心思散乱的面目全盘显露,就不能起到这样的效果。由于备受人们敬重,而使自己具有难以亲近的威严,并且语言也有分量,谁也不敢冒犯。正因为能获得这些功德,所以再难也应当去做,希望(大王)依止寂静。

子四、修学妙慧:

具慧心不动,稳固不随他,

亦不受人欺,故王勤修慧。

具有辨别取舍的智慧,自己的事,他者无法控制,因而心不被他夺;不仰仗他人;心不被是是非非所改变,稳如泰山;不会遭受恶友所欺骗,这四种功德的果,作为国王实该拥有,因此唯一要策励修行辨别取舍的智慧。无有智慧的愚者心被他所夺,而上当受骗。如果拥有智慧,则怨敌也不能奈何?从前,一位居士赴海,当地住的天神准备损恼他,于是显出一副丑相,而问他:“比这更丑者在赡部洲有吗?”他说:“造不善业转生恶趣的身体比这更丑陋。”天神又显出一副美丽的形象,如前一样问他(“比这更美者在赡部洲有吗”),他说:“行善投生到善趣的身体比这更美。”于是天神又显示一捧水,问:“海水与此二者哪个多?”他回答:“一捧水多。”天神问:“为什么?”他说:“因为大海会被劫末火穷尽,如果将这一捧水供养佛陀等,则功德无穷无尽,甚至比海水增上得还多。”由此那位天神生起信心,于是对他鼎力相助。

癸二、归纳而宣说:

实语施静慧,具此四善王,

犹如四妙法,人天共赞叹。

当然还有其他功德。拥有实语、布施、三门寂静与如理辨别取舍的智慧此四胜法并为之庄严的君主,如同具有四种善法的大德一样,则将为世间主尊天神与人类共相顶戴、称颂。因而要力求具足四法。

壬三(依止善缘助伴)分三:一、良友之法相;二、理当随从;三、恒修死亡无常。

癸一、良友之法相:

直言意清净,慧悲纯无垢,

与之共相处,慧法亦恒增。

应当交往增上正法具有四种法相的助缘良友,对国王不阿谀奉承,而一概直言不讳忠言相告,知足少欲、意乐清净、无有谄诳等心态,具有对正法与世间之事见多识广、高瞻远瞩的智慧,心平气和、希望利乐他众,无有损害的悲心庄严而无有违品垢染,彼此慈爱,在分析问题时,能献计献策,如果与之共处,则常常也是被友伴的善良品性功德力所熏染,依此方便智慧与正法也可与日俱增。因而理当依止,如同长期与妙香共存的平凡之物一样。

癸二、理当随从:

说利语者鲜,听者更少见,

逆耳然有利,随行者更罕,

是故虽逆耳,知利当速行,

为病愈亦服,益我苦口药。

虽然听起来不入耳,但对自己有利、适宜的话语应当听取。说利于他人之语者极其鲜少,难逢难遇,而且能够洗耳恭听者与之相比就更是非常罕见。与此二者相比,想到话虽难听,但具有说有利之语的性质,了知实际有利而迅速遵照执行的人更是少得可怜。因此,大王,如果别人对你说的言语表面听起来似乎刺耳难听,但如果对方的确是想利益你,那么知晓此话具有实际利益之后要快速观察予以实施。例如,为了治愈所患的严重疾病,以好心好意利益我,所给予的苦口良药也要欣然服用。《毗奈耶经》中云:“亲友饶益之言语,若不执其为真实,如乌龟口失木棒,彼落千丈受痛苦。”

癸三、恒修死亡无常:

恒思命无病,国政无常性,

后具真精进,始终勤修法。

假设认为:生命等恒常住留的缘故,可以一步一步地做。

然而寿命、健康常常由众多冤家包围、摧毁的现象屡见不鲜,因而自己与国政绝对是无常性,变成怎样、何时迁变都无有定准,认识到这一点后要恒时思量,如果屡屡修行随念死亡,就会明白有为法无有稳固性之言,从而产生厌离,坚持不懈,具备真实的精进自始至终全力以赴修行法与世间中唯一的妙法。《夜贤经》中云:“谁知明日死,今日当精进,死主彼大军,岂是汝亲友?”又云:“如已熟果实,众生将死亡。”

庚二(断除恶趣之因)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辛一、略说:

知晓定死亡,亡后罪感苦,

即便暂时乐,作恶非应理。

有时见无怖,有时见恐怖,

设若信其一,何不畏另者?

毋庸置疑,寿命完结便会走向死亡,死后并非一了百了,以杀生等不善罪业所感,善趣满业和恶趣引业、满业,从而必然要遭受痛苦,以智慧照见这一点。颠倒享受妙欲尽管暂时看起来快乐幸福,但最终只会深受其害,所以造杀生等恶业是极不应理的。

如果忆念死亡,就不会造恶业。《念住经》中云:“何者起死念,赞为念之最,忆念死主怖,如何心向过。”关于作恶之人的过失,《念住经》又云:“何者依罪业,彼尽不吉祥,初中后恶劣,正士所谴责。”由于做某些事,有些人即生见到无有恶果的恐怖,而在后世的某时却将亲睹恶果的巨大恐怖。假设你信赖没有见到畏惧的一种情况,那么国王你为什么不害怕见到恐怖的另一种情况呢?理当害怕,因为理由相同。有些注释中将(有时见无怖,有时见恐怖)这两句讲解成即生之中见到与未见到。

辛二(广说)分四:一、制止贪酒;二、制止贪赌;三、制止贪女;四、制止贪猎。

壬一、制止贪酒:

饮酒世间蔑,误事亦耗财,

痴迷行非事,是故恒戒酒。

饮用具有迷醉能力的酒,在此世间中,首先开怀畅饮的当时也成为他人轻蔑的对象,而且将需要办的一切事忘得一干二净,并且使财物、生计也耗尽无遗。变得放逸无度,由于神志不清而不辨取舍,结果做出许多非理之事。暂且不论后世的过患,就是现世中也有以上这些弊病。因此,国王你要恒时完全戒酒。一般来说,酒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佛陀对在家人甚至草尖许也不开许,而且严禁释迦族的病人饮酒,并在《念住经》等中详细宣说了饮酒的过患。

壬二、制止贪赌:

赌乃贪忧嗔,谄诳涣散源,

妄绮恶语因,是故恒断除。

聚众赌博有九种过患:1、是想把他人财物据为己有之贪心的根源;2、赌博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患得患失的心态中而忐忑不安,忧心忡忡;3、由谋害、击败对方的心理而满怀嗔恚;4、5、心中盘算赢得的伎俩而怀着诡诈的谄诳;6、是心思涣散放逸、根门不静的来源;7、8、9、是在没必要的情况下说妄语、各种各样绮语、恶语之因。经中说了这九种过患。所以,恒常要断除赌博。阿育王有个名叫“欢乐”的监狱,诸如非杀不可的所有犯囚也暂时让他们随心所欲悠闲而行,他们耽著于赌博而不见很快就要面临死亡。同样,在表面的轮回安乐中一直无度沉迷而不见死后的恶趣痛苦的一切愚昧有情也是如此。

壬三(制止贪女)分三:一、以女身不净而总遮止;二、分别遮止;三、修不净观之果。

癸一、以女身不净而总遮止:

多数贪女者,思女色净生,

实则女人身,丝毫无清净。

多数过分贪恋女人者,其原因就是,由非理作意的分别念而将女人本不清净的身体颠倒认为她的容颜清净可爱所产生的。而这并不是她的本体,即使在名言的事实中对女人的身体加以观察,也会明白女身值得贪执的清净部分一丝一毫也不存在,因而极度贪恋实不应理。

癸二(分别遮止)分三:一、破女人分支美丽;二、破有支身体美丽;三、破贪女是乐因。

子一(破女人分支美丽)分四:一、唯是不净自性故贪爱不应理;二、其比喻;三、若贪女身则无离贪之处;四、愚者执不净为欢喜因。

丑一、唯是不净自性故贪爱不应理:

口乃稠唾涎,齿垢不净器,

鼻流脓液涕,眼出泪眵器。

腹内即粪尿,肺肝等之器,

愚者未见女,贪爱彼身体。

女人的口腔是浓稠唾液、齿垢等肮脏物的真正根源或器具;双鼻孔是流出没有成熟为涎液不清净的各种脓液、鼻涕的器具,犹如不净室一般;两眼是漏出眼眵、流淌泪水的器具。各种脏物充满的腹腔全部遍布粪尿、胸腔内有肺等内脏。内心迷惑的愚者没有现量见到女人的身体如此,为什么如鸡犬般颠倒地贪恋她的身体呢?这仅仅是迷惑而已。

丑二、其比喻:

如有无知者,贪著脏瓶饰,

世人由愚痴,恋女亦如是。

如同有些人不知道观察分析而贪执装满不净物、外面由珍宝饰品装点的瓶子一样,世间俗人由于愚昧不知女人的自性而爱恋外在的装饰与容色等的人们也与此相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