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中观宝鬘论释

  • 作者: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他害莫嗔恚,应念宿业感,

为后不受苦,自当离诸过。

十九、对于他人无缘无故非理加害自己,应当想到这是往昔宿业的报应,而不要嗔恨作害者,《勇部王传》中说:“度过众流转,大海业为因,是故汝不忍,诸害即非理。”如果以怨报怨、以牙还牙,那么将成为后世痛苦之因而屡屡受苦,因此为了不再遭受痛苦,自己要做到远离嗔恨的过患,如此一来也将灭尽宿业。《三摩地王经》中云:“凡愚非真实,当忍诸打骂,亦受辱拖扯,于诸余菩萨,我曾发害心,昔我造罪业,一切得清净。”

毫不求回报,于他行饶益。

二十、如果发放布施,则无有希求对方回报或者异熟果报,而始终用布施及果报一并来饶益他众,就像自己享用饮食不求回报一样。《四百论》中云:“若谓今行施,当感大果报,为取而舍施,如商贾应呵。”

有苦唯自受,乐与求共享。

二十一、当别人给自己带来痛苦时,这种痛苦自己一人默默忍受,而应当将安乐与乞求者共同分享。如《摄集经》中云:“闻他恶行粗恶语,谓是自乐菩萨喜。”

纵然富如天,亦莫起骄慢,

穷困如饿鬼,亦莫生怯懦。

二十二、不用说以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傲气十足或者自甘怯懦,纵然获得天人的富足圆满也万万不要趾高气扬,哪怕是穷困潦倒衰败得像饿鬼一样,也切切不可心生怯懦,闷闷不乐。如云:“修行解脱者,远离引业故,方现异苦乐,纵兴莫骄慢,纵衰莫怯懦。”

纵说真实语,损己失王位,

恒说为自利,莫言其他语。

二十三、纵然由于言语利益他众的真实语而导致自利方面丧失生命或者失去国政,也要恒常讲说无上真实之法语,纵然由于有损于他而得以生存、拥有王位,实际上也相当于已经死亡或失去了王位,因为失去了正法之故。《十地经》中云:“是故国王我,纵舍所惜命,享受世间乐,亦不舍三宝。”因此,除此之外永远也不要说不真实的语言。断除害他、一心利他是菩萨的主要学处。《菩提心释》中云:“善趣所欲果,恶趣不欲果,由利诸有情,及害所出生。依于有情得,无上之佛果,梵王护世间,彼等岂有获?”

如此说禁行,恒常依此行,

由此具吉祥,亦成正量者。

二十四、要恒常依照上述所说之言教的禁行而实际奉行。这样去做,在现世中大王你也会一切吉祥,在整个人间,成为众所信赖的殊胜正量之士,因此要坚定不移去行持。

汝恒于一切,三思而后行,

由见真实义,而不随他转。

二十五、国王你时时刻刻要对一切取舍之处,首先善加观察该做不该做而取舍好坏,依靠无误照见真实取舍的一切意义而不随他转,也就是说无需问别人,心稳固不动。关于这一点《本生传》的教证前文中已引用过。

丁六(积累二资生功德之理)分二:一、所生五种共同功德;二、所生二十五种特殊功德。

戊一、所生五种共同功德:

共有四颂。

由法王位安。

一、由于奉行正法所生的这些功德,对国政无害,因而可以使王位安定兴盛。

名声之华盖,广大遍诸方。

二、人们传扬“某某人对弘法利生做了如何如何的事”而使美名的胜幢、华盖广大遍布诸方。

群臣尽敬重,死缘何其多,

生缘何其少,彼等亦死缘。

是故恒修法。如此常修法,

自与诸世间,悉皆心悦意,

以此为最佳。

三、奉行正法能摄受眷属,这是一种规律,由此不仅堪为诸方的皈依处,而且也会赢得自他诸位属臣的恭敬爱戴。经中云:“若以自然美名德,具悦众生之威力,获得伪德恭敬者,燃起难忍嫉妒火。”《解忧书》中云:“如是诸众生,悉皆面临死。”因此,务必要迅速修行正法,因为自己的住宅等无不成为死缘。死缘极其众多,尽管存活的因缘也有微乎其微的部分,但也面临着挚友所欺、房屋倒塌、食不消化等的威胁,虽然自以为积累财产是生存之缘,但诸如为了积财而丧命,实际上这些也没有不成为死缘的。所以,与为了生存而积累财产相比,更应当恒常修行正法。《教王经》中云:“生老病死如磨纹,死主恶魔如信使,死缘思维不可及,无不成为死缘事,此身食养终归亡。”如果能够做到这样恒常修法,那么一切世间与自己,自他二者都会以行法而舒心悦意或者心满意足。这种快乐是最好不过的,并且仅此足矣,因此要如是而行。

也许有人会想:如果恒常唯一修行正法,那么就不需要成办世间的受用了吗?

这顺便可得,因而无需刻意去成办。《妙臂经》中云:“譬如有士为果故,生长稻谷非为秸,得稻谷后无励力,禾秸之堆顺便生。如是有者欲菩提,造福虽非为受用,然而犹如禾秸堆,未成之中成受用。”

由法眠安稳,安乐而觉醒。

四、如果加害对方,结果就会整天顾虑重重,心里怀着“他曾经害过我”的憎恨而彻夜难眠,醒觉时也是心神不安,菩萨的殊胜法就是不加害对方,这样一来也就无有怨敌的畏惧,也不会因耿耿于怀而心烦意乱,依靠正法可心安理得地入眠,并且在安乐的状态中醒来,因而要努力修法。

由内无过咎,梦中亦见乐。

五、意乐清净的内心无有贪嗔等过患,因而验相表现在甚至梦中也见到欢喜快乐的瑞兆。《毗奈耶经》中云:“造福今喜后世乐,二者欢喜极欢喜,诸业成熟见极喜,去处善妙后世喜。”

戊二(所生二十五种特殊功德)分二:一、广说;二、摄义。

己一、广说:

有十九颂。

竭力孝父母,承侍种姓主,

善用忍行施,柔语无离间,

实语始终行,获得天王已,

依旧成天王,故当依此法。

一、主要以大悲为前行而用衣食等孝养父母双亲,自性种族恭敬的诸位主尊也要承侍,善加享用无罪的衣食等自己的受用,修行安忍、发放布施,语言无有粗暴温文尔雅,无有挑拨离间之语,唯一说真实语。只是在这一生期间奉行此八法,以此可感得天王的果报,尔后仍旧屡屡成为天王。因此,要依止连续获得如是增上生人天安乐的正法。据说作百次供施便可感天王果报。

每日三时施,三百罐饮食,

不及须臾间,修慈一分福。

人天等慈爱,彼等亦守护,

意喜身乐多,无有毒刃害,

无勤事得成,感生梵天界,

纵然未解脱,亦得慈八德。

倘若有人心想:如果无有所布施的财物,难道就没有其他办法积累资粮了吗?

二、下面以比喻来说明还有更为殊胜的资粮,三百罐饮食是《鸡豆医疗术》中所说,能煮十斗粥的陶瓷罐,煮三百罐,具有六种味道,舌的境、根、识三者接触即感到舒适的佐料品种,或者具有六十种蔬菜这般丰盛的饮食,每日三时中认真布施,也比不上在一须臾间修愿众生得乐之慈心的广大福德少许的部分。《因缘品》中云:“每月千供施,如是行百年,不及慈众生,十六分之一。”修慈心的功德在现世中也成为人天之主尊而受到一切众生慈爱,那些非天也以仁慈护佑,正如慈力王的传记那样。无有嗔恨而常常心旷神怡,身体安乐。无有毒物、人非人之兵刃的危害。无勤当中万事遂意,如愿以偿。后世将转生到梵天世界,《涅槃经》中对相关公案有明确记载。即便他人嗔恨,但由于自己能够修行慈心而心平气和,从而可行持自他二利。经中云:“谁知他烦乱,彼前自寂静,彼行自与他,二者之利益。”即便依此暂时没有能从三有中解脱,但眼前也能获得修慈心之法八种功德。

若令诸有情,坚发菩提心,

常得如山王,稳固菩提心。

三、如果能让那些没有发菩提心的有情发起殊胜菩提心,并且想方设法令他们坚定不移,那么依此等流自己将在今生与后世中恒常获得稳如山王般的菩提心。经中说:于装有佛身舍利之藏、七种珍宝所造、面积等同三千世界之佛塔,每日广作种种供养,远远比不上将一位所化众生安置于大菩提道的福德。这是月称菩萨在《四百论释》中引用的。

由信离无暇,依戒生善趣。

凭依修空性,不执一切法。

四、资粮之中以信心对业果诚信不疑而奉行取舍,结果永远不会转生到无暇之处。

五、依靠持戒转生到人天诸善趣中。

六、凭着修习所通达的甚深空性而感得具有减少功德之违品、不失对治的不放逸,并对一切诸法无执无著的智慧。

正直具正念,思维得智慧。

恭敬证法义,护法具智慧。

七、以信心十足的清净意乐在闻受正法等时,无有狡猾的心里而保持正直的心态,由此可获得内心正直、具有正念的聪明才智。

八、平时思维正法,可获得智慧藏或大智慧。

九、对于妙法与说法者恭恭敬敬行事可感得通达法义。

十、为使所闻受的一切正法不失去而加以护持,将成为具有敏锐智慧者。

依凭闻正法,施法无障碍,

感得伴诸佛,迅速成所欲。

十一、依靠在闻受正法与平等进行法施的过程中,无有吝惜秘诀等过患的障碍,可感得恒常依止诸佛,承蒙摄受,并且一切所求之事无有阻碍迅速得以实现。关于此等的教证,《迦叶品》中云:“恭敬说法者,不求利养也,不思唯偈颂,所闻法示他。”《念住经》中说:“听闻演扬妙法已,尽力弘扬之智者,趋至断除老与死,至高无上之果位。”与财施相比,法施更为殊胜,《弥勒狮吼经》中云:“三千世界遍黄金,以此布施一切众,讲说四句一偈颂,如是饶益非如是。”关于不忘而受持所闻之一切法的功德,《善逝秘密经》中云:“受持妙法之福德,一切佛陀极郑重,俱胝劫中作宣说,然而不能说究竟。”

无贪成法利,无吝增受用,

无慢成主尊,法忍获总持。

十二、不贪著妙欲可成就一切法利,因贪执而破戒后忘失所闻,并以积累妙欲而导致一事无成。

十三、串习舍心而毫不吝啬能使受用增之不尽,这是自然规律。

十四、无有我慢的相续中一切功德自然而然生起,因而成为上上下下众所敬仰的主尊。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傲慢的山冈上存不住功德水。其依据,在《宝箧经》中说:“文殊,譬如大海初存时,首先存于一切大地内之低处,尔后水流将无勤而流淌。同理,无有我慢之菩萨无勤而现前佛陀之一切法。”

十五、以对空性法门无所惧怕而全然接纳的法忍可获得不忘陀罗尼。

以授五精华,及作无畏施,

诸魔不能侵,成大威力最。

十六、将糖、酥、蜂蜜、芝麻油、盐等五种精华恭敬授予他众,作为受到怨敌恐吓者的护送者,解救他们于危难之中而作无畏施,依此可使一切魔众无机可乘,具足无爱子力等成为大力之最的佛陀。

佛塔供灯鬘,暗处置灯盏,

油灯加油汁,依此得天眼。

十七、在佛塔上供酥油灯、花鬘等,在漆黑一片的暗室内放置灯盏,为油灯加油,依此可获得天眼,如阿那律尊者的传记一样。

供养佛塔时,敬献妙乐器,

铃铛螺及鼓,依此得天耳。

十八、在对佛塔作供养时,有条件则献上乐器、铃铛、声音动听的海螺以及妙鼓,依此将获得天耳通。

不举他过失,不说诸残疾,

随护他心故,获得他心通。

十九、在无有必要的情况下,不揭露他者三门的过失,当面背后从不谈论说瞎子等残疾缺陷,随从护持他心,想方设法不伤别人心,由此可获得了知他众种种心的他心通。律藏等中说,甚至说一般人或旁生的过失,过患也相当严重,经中说尤其是如果评说菩萨的过失,则过患无量无边。《宝积经》中云:“何者分别菩萨行,当知彼等乃疯人。”

施履及车乘,服侍羸弱者,

乘骑奉上师,智者得神变。

二十、对一切贫穷者施予鞋、车乘,搀扶无法行走的羸弱者,以乘骑侍奉上师或者供养车辆,侍奉上师得以休息,了知修行如此之因的智者可获得一变多、多变一等神境通。

为法而行事,忆念法句义,

法施无有垢,故得宿命通。

二十一、为了正法而苦行兴建经堂,如是念念不忘而铭记正法的一切句义,对以前听闻的所有法要再三回忆,不图回报的法施无有颠倒宣说等罪垢,依此将获得回忆自他先前诸世的宿命通。经中云:“数百劫中极罕见,于此妙法生欢喜,欲解脱求功德者,切莫寻求世间事。”

如实尽了知,诸法无自性,

故得第六通,永尽一切漏。

二十二、如实彻底了知一切万法在胜义中体性不成立,进而加以修习,将获得现量知晓灭尽三界烦恼障的离果与解脱道等的第六通,即永尽一切漏的最殊胜神通。《般若五百颂》中云:“尽寻不得法,心不现有实,法性善知故,具慧得菩提。”

为度诸有情,了真如等性,

大悲润修行,成具殊胜佛。

二十三、为了救度一切有情脱离轮回,了知真如的智慧即通达万法平等的智慧资粮,并非是单空而是以大悲浸润,修行证悟空性的智慧与大悲藏,比如,见道圣者的根本慧定一体三智相无余修行完全清净究竟时,三智或布施等一切功德无不齐全而成为具一切殊胜相的如来,也就是成为遍知佛陀,因为证悟轮涅或诸法平等性与大悲紧密相联的智慧即是成佛的主因。

种种愿清净,佛刹即清净。

二十四、十万、无数、十大愿等各种愿力远离自私自利之作意,清净无垢,将来待自己成佛的佛刹唯一出生纯净的有情而得清净。所有世间界直至某尊佛陀调化所化众生的一切世界,即是佛刹。佛刹中具有圆满清净、广大住处和受用也是来源于多发清净愿。经中云:“如龙王显示,云集虚空界,如是佛以愿,出现诸刹土。”

宝献能仁王,得放无量光。

二十五、以珍宝供养能仁王佛陀将获得放射遍及无边光芒的功德。

关于以上所有内容多数来源于诸大经典,当从中了知。

己二、摄义:

故知业果理,随同而行持。

恒常利有情,即利汝自己。

因此,依照奉行上面所说的业果善资则所生果报的因果规律或者随因而生果的道理后实地加以行持,实际上就是要恒常利益其他有情,这自然也就是利益大王你自己。《嘎雅够热经》中云:“文殊,诸菩萨之行为当从何入手,依于何者?文殊答言,天子,诸菩萨之行即从大悲入手,依于有情。”可见,菩萨的无量善行与佛果的无量功德的原因也是由这一甚深方便的威力所生。《菩提心释》中云:“一切声闻离贪故,岂非获得下菩提?倘若未舍诸有情,则得圆满佛菩提。”《摄正法经》中说:“世尊,诸菩萨之身业无论如何,语及意业无论如何,以见解趋入有情,随大悲……思维成办利益一切有情,思维我修行成办安乐之法。”《经庄严论》中云:“愚者勤自乐,未得恒受苦,坚持喜利他,涅槃成二利。”

教王中观宝鬘论中,积菩提资第三品释终。

[NextPage第四品 国王行为]


第四品 国王行为

丙三(教诫修学国王无过之行为)分四:一、以意义之关联承上启下;二、广说;三、摄义;四、不能学修国王之行为则教诫出家。

丁一(以意义之关联承上启下)分三:一、需要了知对国王当面赞毁之利害;二、宣说听从有利之语依本师所说而修学;三、真实劝告听从有利自他之语。

戊一、需要了知对国王当面赞毁之利害:

难知忍不忍,故王行非法,

或作非理行,属下多赞叹。

于他有利语,逆耳尚难说,

况于君王你,僧我何须言?

如果直截了当说出过失,那么无法知道或难以知晓对方能接受还是不能接受。因此,诸位国王即便造罪业,行非法,背离正理,倒行逆施,但臣民等依于国王生存的人们大多数都会对国王当面奉承,而不会诋毁谴责,原因是:虽然本不该赞扬非法行为,但人们认为如果当面说出过失加以反对,势必使国王大发雷霆而招致灾难,心里怀有这种恐惧。由于在国王面前阿谀奉承而造成迷惑,因而很难洞悉、了知对自他有益与无益的差别。暂且不论国王,就算是对其他一般的任何人来说,谈论过失的刺耳语言纵然有利,但在当面这种非理之事也难以启齿,更何况对于大地上具足圆满财势你那样的国王,像我这样以乞食过活的贫僧就不必说了。

为令汝欢喜,亦为悯有情,

利你纵逆耳,唯吾定呈白。

话虽如此,但一方面为了让你对我心生欢喜,并且你本人也满怀喜悦,另一方面也为了慈悯其他众生,对你来说暂时是讲过失的语言,听起来似乎刺耳难听,可实际上是大有裨益,为此龙猛我毫不犹豫地直言呈白。菩萨以善巧方便而有必要呵责,而作为凡夫,不要说是诋毁甚至赞叹也无法与菩萨的诋毁相提并论。《毗奈耶经》中云:“智者所呵责,凡愚作赞叹,智责即殊胜,愚赞非如是。”

戊二、宣说听从有利之语依本师所说而修学:

佛言于弟子,慈悯应时说,

真柔合意语,是故出此言。

大王,理当对你如此宣讲,因为世尊亲口说过:唯一利他、真实、温和、具有必要、相合所化众生的心或者不相抵触的称心语言,以慈爱心引发,在有利的时候务必对弟子言说。所以,并不只是为了令你欢喜。世尊在调伏所化有情的时机未成熟时不说,而一旦切合时机,了知其界、根基随眠而婉转调化,或者以神变而调伏等,凡是有利或适宜的语言便应时而宣说。经中云:“我见此解脱,种子极微小,然如地内金,以随眠而存。”《毗奈耶经》中云:“纵然有大海,离开波浪时,佛陀恒不离,所化诸佛子。”由此可见,实在该说相应场合的这番话语。

戊三、真实劝告听从有利自他之语:

坚稳若宣说,无嗔谛实语,

如沐浴妙水,理当闻受持。

我为汝宣说,现后有利事,

知已应修行,自他有益法。

由于具有精进、等持的智慧稳如泰山,故称坚稳者,这是对国王的称呼。如果怀有慈悯之心而宣说无有嗔恨的谛实语,合情合理阐扬有利的意义,如同相合时间想进行沐浴而遇到妙水一般,理当欣乐听闻,全然接受。作者忠言劝勉道:比丘龙树我对大王你,如应宣说今生与他世值得赞叹的一切内容,希望你心领神会,而修行对自己和其他众生暂时究竟有利的方便法。

丁二(广说)分三:一、国王之规则;二、修学无损而成就正法;三、学修获得解脱不舍大乘法藏。

戊一(国王之规则)分五:一、广兴布施;二、护持道场;三、保护先有之财物等;四、亦摄受不希求者;五、任命官员。

己一、广兴布施:

由昔施乞者,得利若不施,

忘恩起贪著,后世不得利。

今生做事者,无薪不负粮,

乞者未付薪,后时成百倍。

正由于往世对乞求衣食等者作布施,才感得现今获得了国王的财富等布施的果报,如果以后不再一如既往地施舍乞者,那么既不了知以前所行布施的果报,也不懂得以后救济乞讨者等,如此就成了不报恩之辈,贪执受用,后世也就不会得到富裕等一切利益。因此,理当慷慨布施。比如说,现在的这个世界上,给主人自己担负路粮而做事的雇工们,如果没有领到工资,或无有报酬,就无法负荷起路粮的重担,如此一来也不会酬谢主人。由于没有利益雇员,主人自己所想之事也无法实现。同样,自己的衣食等如果施舍给乞丐或旁生等一切低层的众生,虽然他们现在不会背着你自己布施果报的受用而发给你薪水或工资,但是后世的有朝一日,那些曾受施的乞者们必会携带着你现在所施物品的百倍前来奉还给你。因此,理当喜爱乞求者,并喜出望外作布施。《摄集经》中云:“菩萨施断转饿鬼,摧毁贫困诸烦恼,用时获得无边财,以施能利苦有情。”

己二(护持道场)分三:一、学修广大心行;二、新兴法事;三、成办特殊法事。

庚一、学修广大心行:

恒发广大心,喜行广大业,

由依广大业,生诸广大果。

时时刻刻不舍善心、不杂违品、主要利他的发心要广大,从加行方面而言,作供养、布施的财物等要广大,对上供三宝下济苦难对境等善事心怀喜悦。由因位时的广大业中必定会产生刚刚所说的一切广大等流果。

庚二、新兴法事:

国王当广行,下者难思事,

法事三宝依,而具大名声。

如上所说,广大善业是应为之事,国王应当广泛奉行较自己势力薄弱、思想狭隘下层人们心里不能容纳、想象不到的大事。总的来说,王室等应该做的事,诸如建立佛教正法的根本成为人们耳闻目睹的道场,修建殊胜三宝的所依,举行广大佛事,由此可以使自己名声远扬、遍及十方,以行法的声誉也能摄集众生并可成办其他大事。

庚三、成办特殊法事:

共有七颂。

若做何法事,他者毛不立,

死后无美名,大王宁不为。

如果任何法事,就是与受用圆满的国王平起平坐或者稍逊一筹者来做,众人对他也是心怀不满,无动于衷,甚至出口不逊,即便是人已死去也不会名垂青史。诸如此类的事,大王宁可不做。这也是身为君主的特法所在。

为诸广大事,离慢生欢喜,

能摧低者怯,乃至诸财尽。

国王兴建规模巨大的经堂等,其余大人物见到,能使他们远离认为“与我不相上下的其他国王相比我更胜一筹”的慢心,令与自己平等的他人对此善举心生欢喜,并想到国王的这一善行实在了不起。同时也能摧毁比自己下等者“岂能成办这等之事”的怯懦心理。或者说,所谓的“离慢”,是指为了毁灭较自己势力强大的国王的慢心,由于国王的一切财物对今生来说也不一定成为安乐的来源,所以希望用在法事上一直到穷尽为止,而护持妙法。《念住经》中云:“犹如孔雀翎,为风吹各方,彼尽故毁坏,安乐源同彼。”《教王经》中言:“当舍我财保身体,财身亦舍护性命,一切财身及性命,悉皆舍弃护正法。”我们应当按照此中所说行持。

汝弃一切物,无权寻去处,

唯为正法行,方至你面前。

再有,务必要迫不及待快速而实行,原因是:大王,你什么时候抛弃一切财物后不由自主孤身一人没有固定性,到了寻找去处之时,眷属受用一切的一切都不能跟随,到那时,一丝一毫也帮助不了,只有为了正法布施受用的善根必定会以依处或怙主的形象来到你的面前。《教王经》中云:“君主恒常莫放逸,寿命常逝不住留,犹如山水飞速行,以病忧老所携迫,唯有善业能救汝。”

先王诸财富,已属新王有,

岂成先正法,安乐名声否?

享财此生乐,布施他世乐,

未享未施耗,唯苦岂安乐?

财产终将留在身后而无有实义。国王以前的一切财物已被新任国王或者被中间人所掌管拥有,但留在身后的受用会成为先王的正法或者安乐或者美名吗?丝毫也不会成为。可是为了财产所造的罪业是绝对要如影随形而感受的。享用自己发放布施所感的财产,在现世中无需积累、守护等,因而安乐,由于布施给他众而感得在他世中受用也是蒸蒸日上,无有他者的损恼,所以安乐。《因缘品》中云:“放逐远处人,安然归自处,亲友临门后,悉皆大欢喜。如是造福人,今世往他世,尔时如亲福,来临真欢喜。是故为他世,当积大福德,福德于他世,成为众生处。”

一切财产,自己未曾享受又不布施给别人,将被大火焚烧等外缘而浪费掉,结果完全成了痛苦之因,无论对谁也不会成为快乐之因。《般若摄颂》中云:“人之诸财如流星,未尽施舍彼成无,勤利有情施何者,无义诸财亦成有。”

临终臣走狗,轻汝重新王,

望其慈爱者,无权不予施。

是故在位时,财速做法事,

常住死缘中,如狂风中灯。

如果有人想:即使现在没有成办,等到临终时再做也不迟。

到那时也就难以成办了,因为那时候,不知廉耻的大臣及其走狗不会重视大王你,为了维护新王情面,讨其欢喜,希望受到他仁慈的人们,对于弥留之际已无权力的你,想作布施也不会给你机会的。《教王经》中云:“积财眷属子孙带,是故财物有何用?我极珍惜之此身,命终时如舍破罐。”因此,现在趁着自己有权有势之时,还没有与新王共同掌管之前,自己在位期间,要刻不容缓地将土地等一切财物用于法事上。《毗奈耶经》中云:“自主一切乃安乐,依他一切乃痛苦,为共同者所损害,极其难越诸牵连。”寿命是突然性的,不要认为明年、下个月、明天等再做而一拖再拖。国王,你始终都住于死神大军的外缘内,就像秋季果实已成熟的庄稼或者狂风中的油灯一般必定很快死亡,因此不要逍遥自在了。《七女传》中云:“众生无常无自主,如为毒蛇群所缚,虽知却贪三有者,彼乃人相实旁生。”到那时,死亡不可能用财产赎回,临终之际财产起不到任何作用。经中云:“树木已倒时,枝叶有何用?如是人死时,财物有何用?”

此外,还有必定快速死亡却对受用依依不舍贪执不放的比喻:从前,一个人被大象追赶,堕入万丈深渊,中途抓住一堆草,可是眼看老鼠接近将草吃光,下面是鲸鱼张着大口在等待着,旁边就要被凶猛的毒蛇缠缚,正在这时,从上方的蜂窝里滴下蜂蜜,那人竟然还津津有味地品尝着蜂蜜的甜美。寿命刹那的这一显现下面就是如鲸鱼般的地狱在等候,旁边已接近被好似毒蛇一样的死主的锁链捆绑,眼看如草尖般的寿命就要到了尽头,却一味沉迷在(如蜜汁般)妙欲的些微快乐之中的所有愚者与之一模一样。

己三(保护先有之财物等)分三:一、总说;二、委任管理人;三、平等保护。

庚一、总说:

先王所兴建,寺院等道扬,

他造彼一切,依照前轨护。

对于先王们所兴建的寺院、经堂等道场,以及其他人所建造的一切,供养等所有事宜应当不折不扣地依照先前的传统,为了不损坏要加以保护。

庚二、委任管理人:

令不害行善,守戒慈新来,

实语忍无诤,恒精进者行。

委任具备以下八法的人管理寺院等处:对安住寺院的有情与物品不损害,奉行福善之事,守持一分以上的戒律,仁慈善待常住与新来的人士,说真实语,具有忍耐性,无有争论事端的恶习,恒常谨慎精进行善。

庚三、平等保护:

盲人病弱者,孤苦贫残疾,

不遮彼等众,平等获衣食。

作为菩萨悲悯对境——双目失明的盲人、弱小无力的人们、身无分文的乞丐、无依无靠走投无路或者被敌所毁等痛苦不堪贫困可怜的穷人、缺肢少腿的残疾等寻求衣食时,不经别人劝勉,而不加遮止让他们一律平等获得衣食等。《经庄严论》中云:“依大慈师我,他苦令痛心,安住他之事,轻他极惭愧。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