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9年07月12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开始讲《胜利道歌》。《胜利道歌》词句不是很多,但内容非常重要。宗喀巴大师讲了修行的《三主要道》,而《胜利道歌》是四主要道,囊括了修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点、窍诀与境界。
《胜利道歌》是上师如意宝所著,不是以分别念造作,而是从自性中自然流露的智慧精华。当年上师如意宝遇到了很多内、外、密的违缘,最后他以坚定的信念,战胜了一切违缘障碍,然后在四众弟子面前有感而发,自然唱出了这首《胜利道歌》。
每一位伟大的人物,在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违缘和障碍,不经过坎坷和磨难不可能获得最终的成就。舒舒服服、顺顺利利的人生是没有光彩、没有意义的。上师如意宝作为一个修行人、一个大成就者也不例外。他到人间是有任务的,他要弘法利生,在此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违缘和障碍。但是他有面对的勇气,也有解决方法,这些违缘和障碍对他来说都是好事。
当年上师如意宝在很短的时间里创建了喇荣五明佛学院,耕耘十多年,弘法利生的事业遍及世界各地,所以有很多人心生嫉妒,然后无中生有加以诽谤。
本来可以用很多别的方法来解决,比如一些特殊的回遮修法等等,但上师如意宝没有采用,而是用一颗虚空般博大宽容的心,把那些诽谤他的胡言乱语、谩骂攻击和不堪入耳的流言蜚语全部当成了一种悉地,当成是如意宝,他非但没有以牙还牙,反而以感恩之心回馈。这就是一位智者的做法。
当时出现了很多各种各样的外、内、密的违缘障碍,外在的违缘障碍,也许我们能看得到、听得到、触得到。比如上师如意宝生病住院了,而且病得很严重。据他身边的人说,他很长时间都不说话。我们能看得到的只有这么一点点。
但内在的违缘障碍我们很难知晓。还有密的违缘障碍,看上去无关紧要,甚至是好事,实际上却是一种违缘障碍。
当时有很多这样的违缘障碍,但我们这些没有法眼、慧眼的普通人根本觉察不到。虽然障碍重重,上师如意宝依旧坚定自己的信念,毫不动摇。好像是1995年,有一天晚上,阿底峡尊者、仲敦巴上师、麦彭仁波切、还有法王曾经依止过的洛珠上师,一齐出现在他的净观中,鼓励他,给他加持,并告诉他:“到三月十日这天,你就会胜利,不要担心。”
之后,上师如意宝的病真的突然就好了,象征他战胜了所有的违缘障碍,获得了彻底的胜利。四众弟子激动万分,非常隆重地迎请上师回到喇荣,当时上师当众唱出了这首《胜利道歌》,宣布胜利!
《胜利道歌——天鼓妙音》,起名字有很多种方法,这是通过比喻来起的名字。为什么叫天鼓妙音呢?因为四大天王天,尤其是三十三天的天人,经常与非天(也叫阿修罗)发生战争,天人有一面很大的天鼓,一敲这个鼓就会取胜(同时宣布取胜)。天鼓响起表示取胜、胜利之意。
第一个偈颂:
怙主诸佛智慧身,文殊师利童子尊,
恒住八瓣莲蕊心,所言愿利诸有情。
这里主要是顶礼,同时也有立誓。首先做顶礼,以前在古印度和藏地,大德们做事情之前首先要做顶礼。第一,可以遣除很多的违缘障碍;第二,表示作者是一位智者。
首先顶礼佛菩萨,这里主要是顶礼文殊菩萨。因为在佛教里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是智慧的象征。文殊菩萨就是诸佛智慧之身,是诸佛智慧的总集。
上师如意宝为什么要顶礼文殊菩萨呢?也说明智慧的重要。一切祸害的根本是无明。要去除无明,除了依靠智慧别无他法。我们会找很多原因、很多理由,但都不究竟。
佛教和其他宗教不一样,佛主要讲的是智慧,所有的佛法都要归于智慧,我们学佛修行也是为了要获得圆满的智慧,这是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特点。
佛在印度示现成佛之后,依次转了三次法轮。初转四谛法轮,讲的是苦集灭道。苦——痛苦,六道轮回只有痛苦没有安乐。比如人间,有时候觉得也有点快乐,有人说世间是“三分苦七分乐”,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因为在人世间,除非是成就者可另当别论,一般人都是只有痛苦没有安乐。
弥勒菩萨讲:“五趣之中无安乐,不净室中无妙香。”不净室指公共厕所,公共厕所里不可能有美妙的香味。就算是特别干净、整洁的厕所,也不会闻到美妙的香味。这是比喻。
弥勒菩萨以此比喻说明,六道轮回里只有痛苦没有安乐,只是我们没有认识到。我们这些普通众生的思想都是颠倒的,本来是假的,却当成了真;本来是痛苦的,却当成了乐。
所以佛说首先要认识苦,苦集灭道,先讲苦谛。苦谛中的“谛”是真实之意。对一个在六道中轮回的众生来说,苦是真实的,六道中只有苦没有乐。
我们现在就是没有认识到苦,还往往把苦当成乐,并沉迷在其中。虽然我们进入了佛门,修持了佛法,但是却没有得到如是的功德和利益,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首先要了知苦,但知苦也要靠智慧。
我们了知苦之后,就要找苦的根。这些痛苦是从何而来的?痛苦的根在哪里?比如我们今天身体不舒服,到医院检查,先要找到病根,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同理,我们要找到痛苦的根。佛讲痛苦的根就是业和烦恼。业有善业与恶业。虽然我们有时候也做好事,也行持善法,但都是有漏的善根。有漏的善根是轮回的根,也是痛苦的根;只会给我们带来痛苦,不会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快乐。无论善业、恶业均是如此。
佛在《百业经》里讲:以种种业,造种种众生;以种种业,造种种世界。所以无论是轮回的根,还是痛苦的根都是业。业是怎么产生的?从烦恼中产生的;烦恼是怎么产生的?从我执中产生的,这就是根。
要想解决问题,先要找到根源。比如今天觉得不舒服,自己认为是营养不足造成的,其实未必如此。
我们这边的人根本没有营养的概念,但也活得好好的。很多老年人,虽然年龄很大,腿脚也不太好,但是都很健康,一生中几乎没有生过什么病,甚至连感冒都没得过。不舒服也许和营养也有一点关系,但主要的原因还是业。
同样的,有时候我们内心很痛苦,因为一些事情看上去好像不太顺利,不能如己所愿。也许和这些事情有些关系,但最主要的还是缘于业力。
现在住在城市里的人福报比较大,同时业力也特别大。业力大指容易受伤害,容易受影响。我们这边的人福报可能没有那么大,同时业力也没那么大。因为他们很少受伤害,很少受影响,承受能力很强。
相对来说他们的欲望不是太高,也没有那么多追求。住在城市里的人欲望高,追求的东西太多,所以内心变得脆弱不堪。因为把物质看得太重了,把物质、利益放大了,内心自然就缩小了。
这边的人并非通过修行获得了这样的境界,他们没把物质看得太重,没把利益放得那么大,所以内心没有那么脆弱。
真正的原因还是缘于业,这里面有业力在起作用。这些业和烦恼都是从我执中产生的。我执就是无明的状态,没有了知诸法的究竟实相。其实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无常的、虚假的,因为不明就里,所以就有我执,这叫无明。痛苦的根就在这里:我执→烦恼→业,都是从无明中产生的。
如果弄懂了诸法的究竟实相,就会知道世事都是无常的,都是虚假的。虚假的意思是,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自然就不会把物质、利益看得太重。苦根在这里,这叫集谛。业、烦恼的名叫“集”,种种业、种种烦恼聚集在一起就产生了这些业,我们站在世间的角度讲,这也是真实的,所以叫集谛。
佛接着讲道谛。“道”是智慧。我们要从这些痛苦中解脱,就要靠“道”。痛苦的根是业和烦恼;而烦恼通过智慧才能对治。烦恼是从无明中产生的,如果开启了智慧就没有了无明,没有了无明就不会有烦恼。有智慧就能去除无明,烦恼自然就没有了。道谛的“谛”是真实的意思。
轮回的因、痛苦的因是集谛,就是这些业与烦恼。以无我的智慧才能遣除这些业和烦恼。把诸法的究竟实相弄明白、搞清楚了,这叫无我的智慧。归根结底必须要靠智慧。
现在大多数人学佛都是一种迷信的状态,因为根本就没有去研究、观察过。通过研究、观察,最后才会产生智慧,否则不可能。通过不断的研究、不断的观察,之后产生的见解才叫智慧。
我们现在既没有观察,也没有研究,就是糊里糊涂的信,这叫迷信。这样能否产生智慧呢?很难说。特殊的人只靠信心也能产生这种智慧,但这是极少的。大多数人、一般人都要通过不断的研究、反复的观察,最后才能产生智慧。
佛法里唯识宗、中观,都有很多的观察方式,通过这些方法观察最后才能了知,才能产生智慧。若内心中产生了智慧,就像阳光照进来,黑暗自然就会无影无踪一样,相续中就不会有无明了。没有无明,烦恼就没有了,业也没有了,这样轮回也没有了,痛苦也没有了。所以佛讲道谛,道谛主要讲的是智慧。
“解铃还需系铃人。”解脱是要靠自己的,要通过自己的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问题是在无明的状态中产生的,也是我们不明白真相。要解决这些问题要靠智慧。
佛法里讲的所有教言、窍诀,最后都要归纳到智慧里,别无他处。
佛最后讲灭谛,灭谛就是轮回结束了,痛苦没有了。“灭”是息灭痛苦,息灭轮回的意思。这个状态也是真实的,所以叫“灭谛”。
佛讲的四谛,是佛法的根本理念。佛成道后的第一次转法轮,传的就是四谛法。前两个“谛”是轮回的因和果,后两个“谛”是涅槃的因和果,是互相对治的。
上师如意宝在这里首先顶礼文殊菩萨,也是在告诉我们智慧的重要。我现在觉得,我们的上师如意宝太有智慧了!因为他本来可以祈祷莲花生大士或阿弥陀佛,尤其是祈祷释迦摩尼佛,那是我们的佛祖,按理不应该忘掉,应该顶礼佛祖。但他没有。他在这里顶礼的是文殊菩萨。就是在给我们讲一个道理:智慧的重要。一个学佛人、修行人不能离开智慧。
我们平时都喜欢做好事、做善事,但却没有智慧,最终给自己带来的都是烦恼、痛苦。做善事没有错,但是不能缺乏智慧。如果缺乏智慧,即使是帮助别人,或是上供下施,都不是真正的善事,也不是真正的好事。佛法里讲的好人,是具有智慧的人。非常智慧的处理事情,这叫好事;具足智慧的做,才叫善事。
我们都是学佛的人,佛法讲的是智慧,如果具足智慧,行住坐卧都是佛法;如果不离智慧,就是不离修行、不离佛法。如果没有智慧,即使打坐、念经都不是佛法、没有佛法。所以大家要弄明白。
有些人想,“我学佛这么多年,天天打坐诵经,上供下施,做了很多好事,但是到现在也没有摆脱痛苦,也没有得到佛法的功德利益啊?”那要看自己是否具足智慧。我们做任何善事、好事,都要站在三轮体空的角度来做,都是在这种智慧的摄持下做的。你是按照佛法的要求做的吗?如果不是,就不会得到这些功德和利益,所以到现在还没有解脱。这里强调的是智慧。
“怙主诸佛智慧身”。我们没有其他的怙主,究竟的智慧才是我们的怙主。把自己的心量打开,本具的智慧现前了,你就是怙主。佛讲“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就是此意。当你真正回归自性时,你就是你自己的怙主,之前没有怙主。
一个学佛人不要总往外求,不要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我们都是大乘修行人,应该有勇敢、担当之心。菩萨就要有这种心态:“我来替众生受苦!”不应该总像孩子那样祈求加持和保佑。一个三岁的孩子,什么也不懂,对他来说世界是陌生的,所以恐惧。出去时要拽着母亲的衣襟,要不就在母亲的怀里嗷嗷待哺。一个大乘修行人不应该这样,你就是已经长大的孩子,有了翅膀,可以自由的飞翔。如果还拽着母亲的衣襟离不开,就不是正常人,而是个傻子了。
智慧才是怙主。如果有智慧,无论何时都不会迷失自性,不会舍弃自道——自己的做人之道,做人的标准。有智慧的人会有自己的做人标准,有自己的理想,任何时候都不会失去。而无智慧者,心里就没有底了。所以“怙主诸佛智慧身”的意思,文殊菩萨就是智慧,我们最究竟的怙主也是智慧,我们依靠智慧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去除所有的恐惧。
“文殊师利童子尊”。文殊菩萨有世俗谛的文殊菩萨和胜义谛的文殊菩萨,世俗谛的文殊菩萨是有形象的,虽然他早已成佛,但并没有示现成佛,外表形像上是菩萨不是佛。他为了度众生不急于成佛,也在给我们表法:一个菩萨不应该求结果,包括求佛果,因为求本身就是一种苦。
修行人,尤其大乘修行人,不是要获得什么,而是要舍弃所有的一切,我们要的是这种心态、这种魄力。修行就是要让心变得坚强,这样的心叫菩萨。所以文殊菩萨虽然已经成佛了,但是没有示现佛,没有以佛的形象度众生,而是以菩萨的形象度众生。
文殊菩萨显现的是八地菩萨,八地是清净地,也是童子地。八地、九地、十地的烦恼障已经彻底断掉了,没有一丝一毫的烦恼,所以叫清净地。其中八地也叫童子地,童子可以立见八地菩萨的境界。为什么叫童子地呢?因为八地、九地、十地,境界步步增上,十一地是佛的果位,就是成佛了。就像是一个人,开始是孩童,不断长大,最后成人。文殊菩萨也是在给我们讲佛法的道理。
我们很着急,“我修法这么多年,怎么还不成佛呢?我修行这么多年,怎么还不解脱呢?”想解脱、想成佛的心是一种贪心,一种狭隘的心,以这样的心不可能成佛,也不可能解脱。
所以不要求解脱、求佛果,只求利益众生,只求把“我”舍掉,没有我,很多烦恼就都没有了。真能把自己的一切都舍掉就不得了,就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那时世间的福报不请自来,因为它们只认这种人,只喜欢这种人。如果我们总是“要、要、要……”它反而不给。
当年佛化缘时,有个施主供养了佛一个芒果,有个乞丐,看到后过来跟佛要芒果,佛没有直接给他,而是让他说一句“我不要”。那个乞丐不假思索地说了,然后佛就把芒果给了他。阿难百思不得其解,为何佛陀非要他说一句“我不要”才给他?佛说:“这个众生太可怜了,他之所以今生做乞丐,是因为他贪心特别重,很多生生世世中都只说‘我要,我要……’没有说过一句‘我不要’,所以今天让他说一句‘我不要’,让他种下一个善根,将来他就会得到解脱。”
所以我们不能这样,总想“成佛好,我要成佛!我怎么还不成佛呢?”也许有些人想,我成佛又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可以度化很多众生。这个发心很好,但方法错了。如果想利益众生,有很多机会,现在就可以开始,从身边的众生——家人做起——儿子、女儿、先生(太太)……他们都是与你有缘的众生。从当下开始做利益他人的事,这样自然就会成佛,有一天,不知不觉中你就发光了、成佛了。总想成佛的人反而成不了佛。
菩萨为众生付出,不求回报,而我们付出是求回报的:儿子、女儿要听话,必须要按自己的计划、要求去做,否则就不提供各种条件。
以前印度有个国王,特别疼爱自己女儿。公主从小奴仆成群、锦衣玉食,享尽荣华富贵。长大后跟一个婆罗门青年相爱了,国王不同意,强令她分手,说什么:“你的一切都是我给你的,所以你必须要听我的话!”公主却说:“我拥有的一切,是我前世修的福德,不是你给的。”国王听此话气得火冒三丈,下令把公主所有的东西都收回来。公主执意跟婆罗门离开了王宫,到另外一个地方生活。刚开始时两人一无所有,一段时间后,却家财万贯、富可敌国。公主带着众多礼物,在仆人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地回到父亲那里,证明给国王看:“我离开了你,依然得到了这些,因为这是我自己前世修来的。”
有句老话说:“儿孙自有儿孙福!”有人以为儿女的一切都是自己给的,这可不一定的。我们对儿女、家人付出不求回报,自己付出就行了。不求回报自然就有回报,求回报反而就没有回报。文殊菩萨之所以以菩萨的形象度化众生,也有这些含义在其中,也是在给我们讲这些道理。
“恒住八瓣莲蕊心”,把自己的心比喻成一朵八瓣莲花的莲蕊,祈愿文殊菩萨恒时住在我的心里。意为:文殊菩萨是究竟的智慧,希望究竟的智慧恒时住在我的心里。如果心里有智慧、有觉悟,无论表面上是富裕还是贫穷,你的世界都是光明的,不会有黑暗。所以要恒住。
我们并非恒时祈祷文殊菩萨;有的人在茶余饭后的时候祈祷,一旦有事就忘了;有的人遇到了坎坷与磨难时,就想起了菩萨,平时根本想不起来……不能这样,这是分别,这种人心里根本没有菩萨。
我们要以一个虔诚之心来祈祷菩萨。什么叫虔诚之心?佛法里讲的虔诚比世间人说的虔诚要高很多。世间人在教堂结婚时会宣誓:无论贫穷还是富裕、疾病还是健康……都永远不变的爱你。这是承诺,也要有一颗虔诚心。而菩萨则是,无论我们富裕还是贫穷,顺利还是不顺利,无论何时,对我们的爱都不改变。而我们对菩萨不是这样,心情好的时候,就供一供菩萨;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把菩萨扔到垃圾桶里去了。比较顺心如意的时候,觉得这是菩萨保佑的,然后就供一供;家里不顺利时就埋怨菩萨,几个月都不供一次,菩萨像上积了厚厚的一层灰也不管……这样的心就不够虔诚。
究竟的文殊菩萨就是智慧,这个智慧要恒时在我们心里才能解决问题,否则烦恼、邪思邪见就有机可乘。所以我们要时时保持觉悟的状态,时时把智慧放在心里。
“所言愿利诸有情”。祈祷文殊菩萨后,就要唱道歌了。能利益众生是我唯一的愿望,我虔诚的祈祷您,文殊菩萨:我的所言,我写的这首道歌,能利益诸众生。这点非常重要。学佛修行成就与否取决于心态。
我是三十三岁的时候开始学汉语的,之前一个汉字不认识,一句汉语也不会说,只会说“好”。当时自己也不知道能学到何种程度,只是一心祈祷能利益众生,因为我学汉语就是为了利益众生。我几乎每天会这样发愿、祈祷。
我是2006年开始用汉语讲经说法的,那时距我学汉语才一年多、不到两年的时间,虽然学得很差,但是也利益了很多众生,从那时开始,弘法事业遍地开花。这都是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加持,也跟我的祈祷发愿有关。
这里上师如意宝虔诚祈祷文殊菩萨,愿所作道歌能利益有情众生。现在你们学佛法也是一样,虽然不知道能学到何种程度,达到何种境界,但是可以诚心祈祷:愿我学到的、得到的佛法,都能利益他人、感化他人。这样你所学所做的一切,都有意义了。发心很重要,这样祈祷也很重要。
你们从小到大一直在学习,有些人上了小学、中学、大学,最后踏入了社会,以前学的都用不上了,甚至忘得一干二净。你们学佛也是,学了很多小乘大乘、显宗密宗的教理,结果却不能利益一个众生,如果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多没意义、多浪费生命啊。所以这个发愿很重要。
“所言”即无论是写的、唱的、讲的,全都是所言。“愿”即祈愿能利益诸有情,只要能利益他人就行,这点很重要。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