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2019 ·《胜利道歌》讲记(三)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1512
  • 分享到: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9年7月14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胜利道歌》。前面已经讲了大圆满之智慧,也讲了利他菩提心,今天讲出离心。
利他菩提心的功德非常大,如果要在相续中产生这种功德,是要具备条件的。
所以紧接着讲出离心,一般情况下,出离心是菩提心的基础,这里主要是讲“殊胜严饰之净戒”——清净的戒律。
清净的戒律有很多,有在家的戒律,比如八关斋戒;有出家的戒律,比如比丘戒等。
此处的“净戒”讲的是清净,戒律是对该做的或不该做的进行取舍,这需要有个标准,否则身口意无法清净。
首先,戒律的基础是出离心,如果没有出离心不可能有清净的戒律。出离心是断除对世间的贪欲,无自私自利,也不能贪着世间的安乐。
贪着世间的安乐,就和普通人没有区别了,我们学佛,就是想做一个跟普通人不一样的人上之人,这样就要舍弃很多世间的利益、享受。无论做什么都一样,有得就有舍。
如果想做一个伟人,一位众所钦佩者,必须具有与他人不一样的功德,即无私、无我、无贪欲。
无私无我,要有一个广阔的心。如果品德高尚,能把世间暂时的利益都让给他人,自然就会赢得众人的尊重。如此才能成为一个人上之人,才能成为影响、利益和帮助很多人的伟人。
为什么人有上等、下等这种高低之分呢?主要是功德不一样。人品不同。
法王在此处讲的也是这个意思,你不是想成大器吗?那么就不能自私自利,不能因琐事而斤斤计较,断除对世间的贪欲,如此烦恼就无法左右你。一般普通人都是被烦恼所左右的,贪心、嗔恨心、傲慢心生起来了,就去做坏事了。
不舍弃自心,就是有做人的标准和理想,不被烦恼左右,具定力,经得起诱惑,任何时候都不失自道。这种人时时刻刻都能保持身口意三门的清净。
身口意三门清净才有感染力,这样的人一举一动都会感染到别人,否则即使再聪明、再有口才,即使出口成章也没有意义。
有些人想不通:“人没有欲望,生活不就没有动力了吗?”我们不可以有欲望,但是可以有愿望。二者的区别在于:为自己就是欲望,为他人就叫愿望。欲望是被烦恼左右、控制的,这样的人是不会自由的。
而如果有菩提之心,就有能力把世间暂时的利益和福报转为一种方便,非但不受影响,还可以利用它们来度化众生。所以我们可以有愿望,不能有欲望。
于诸轮回之盛事,不起羡慕之心念,
对世间的种种,不生羡慕之心。因为即使再有福报,世间的一切再好,如果内心不觉悟,这些都会间接的给你带来伤害。我们害怕痛苦、喜欢快乐,所以想脱离痛苦、得到快乐,但是如果以智慧观察,痛苦和快乐是平等的、一样的。
因为痛苦会间接的给我们带来快乐,而快乐也会间接的给我们带来痛苦。世间有一句话叫:“苦尽甘来”,痛苦之后得到的是快乐,但是快乐后得到的会是痛苦。有得就有失,我们获得的时候很欢喜、很快乐,但总有一天会失去的,到那时一样会有痛苦的。
现在有很多人,家财丰厚,觉得很好,很得意,很快乐。但是总有一天要失去的,比如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肯定一个人、一分钱也带不走,所有的一切都要失去。这个时候会很痛苦。你得到时有多快乐,失去时就有多痛苦。所以快乐会间接地给我们带来痛苦,痛苦会间接地给我们带来快乐,痛苦和快乐是平等的。
一说“苦即是乐,乐即是苦”,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佛菩萨的境界,很高。其实未必。刚才讲的都是我们的思维范畴,如果仔细去观察,确实如此。你们可以仔细思维这个道理。
“不起羡慕之心念”,现在很多人特别喜欢有实力、有名气、有钱的人。如果一个人家里有钱,很多人自然就喜欢他。他家里有钱也不能分给你,你为什么喜欢他?但人就是这样,就喜欢有钱、有名气的人。很多人像疯了一样去追星,对明星羡慕得不得了。其实没有什么可羡慕的。
今年我去了趟欧洲,相对来说,那里的人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是很富有的,生活无忧无虑,很轻松,很幸福。但是我对他们没有生起一点的羡慕之心。
因为我经过观察之后发现,虽然他们很多人也有信仰,但内心还是无明的,当死亡来临之时,也与我们一样,在恐惧和无奈中离开这个世界。
他们现在好像生活得很好,但是当遇到问题时,也一样迷茫,不知道如何解决。尤其是他们的脑子都有点笨,反应比较慢,可能比我们更傻。这只是我个人的分别念。所以我对他们没有生起过一丝一毫的羡慕之心。
世间的人,如果没有明白真相,内心不够觉悟,都是一样的。我经常跟大家讲,这世间好也好不到哪去,坏也坏不到哪去,都差不多。不管是哪里的人,内心都一样无明,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过一天算一天。因为没有懂得宇宙人生的真理,根本没有明白自己和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所以还是迷茫的。
当持人天供养处,殊胜严饰之净戒。
这里讲的是如果有出离心,能受持清净的戒律,就可以变成人天的供养处。但是我们经常破戒,就是因为有欲望。如果没有欲望,真正有出离心,不可能破戒。
稳重的人,都是通过仔细观察,深思熟虑后再做决定。这种人不要说是人,连神仙都特别害怕。
以前我还没有讲经说法的时候,天天背着护法杯,天天供护法。在开始讲经说法之后,就再没供过护法。因为护法自然会来保护我的。
若是不能做自己的主,总是漂浮不定,不要说神仙,连人都不怕他、不会尊重他。“怕”是尊重的意思。如果有坚定的信念,有智慧,不要说身边的人,连神仙都会尊重,自然就会保护,不保护也不行啊,因为变成了人天的供养处。
有超越普通凡夫的功德,才可以成为人中龙凤,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这样众人自然就会尊重你,神仙自然就会保护你。
有些人信念不坚定,该舍弃的不舍弃,该坚持的不坚持,就是背个护法杯天天供护法也没有用,他也不会保护你。所以保护自己的身口意三门,让它变得清净,不被染污,这点很重要。这样善神护法自然就会保护你,周围的人自然就会尊敬你。
一切增上定胜乐,悉皆依此而生故,
倘若破戒堕恶趣,切莫迷惑当取舍。
“一切增上”即世间的福报、暂时的安乐;“定胜乐”即出世间的功德,永恒的快乐和利益;“悉皆依此而生故”,都是从清净的戒律中产生的。
破戒说明这个人的信念不坚定,心不定。信念不坚定,心不定,就没有力量。心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但要心定,心不定力量就散了。一个人若心不定,就会破戒、犯戒,今天发了誓,明天又舍弃,出尔反尔。
我经常跟大家讲,一个智者是不会轻易发誓的,肯定会经过深思熟虑。当他发誓之后,纵遇命难也不会舍弃这个誓言。这是一个智者的秉性。
如果信念不坚定破了戒,很多外魔就会趁虚而入。这里讲死后会堕落三恶趣。其实今生一切的不顺利、不如意,处处有违缘,这也是“倘若破戒堕恶趣”。
“切莫迷惑当取舍”,就是好好做取舍。世间的福报,暂时的利益,看上去很好很美,但这是含毒的,沾上之后就会备受痛苦,麻烦不断。所以千万别犯迷糊,一定要好好地取舍。
这里主要讲出离心,如果想获得解脱,必须要有出离心。如果不断除对世间的贪恋,根本不可能获得解脱,这叫出离之心。我们要超越自我、超越时空,必须要断除欲望。满怀欲望,还想超越时空、超越自我,这是不可能的。
第四,做人的道理,即一个人的人品。这也是很重要的。
前面我们首先讲了如果想获得大圆满的究竟智慧,必须要有利他菩提心。然后讲如果想获得利他菩提心的功德,必须要有出离心,出离心是一个学佛人的底线。
我以前讲过,一个学佛修行人要过三个关,第一个关就是出离心。对世间暂时的利益、世间的福报,必须要看得淡、放得下,必须要断除贪欲。
学佛的基础就是做人,如果连人都没有做好,学佛就很难了。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里讲,人道是佛道的基础,首先做人,然后再去学佛。上师如意宝也是这个观点,所以最后讲的是人的品德,即做人的标准。
言行恒时随顺友,秉性正直心善良,
人类是群体动物,大家在一起生活,肯定要随顺他人。普贤菩萨有十大愿王,其中之一就是恒顺众生。“恒时随顺友”,“友”就是身边的人,在家里就是家人,在单位就是同事,在道场就是道友等,要恒时随顺他们。
但是要记住一点,自己必须要有自道,要有自己的原则和标准。若是自己没有标准,说是要随顺众生,却总是跟别人跑,这是错误的。打个比方,我们要扶正身边的人,前提是自己先要站稳,否则就会倒下去,这样很危险。
同样的道理,自己必须要有自道,要有定力,然后再去随顺他人、随顺众生。
现在一说“随顺众生”,仁义道德都不讲了,做人的底线都没有了,跟着别人跑了,连自己的信念都丢掉了,这是错误的。
上师如意宝讲:“勿失自道,勿扰他心。”意思是不要扰乱他人的心,但更不要失去自道。我们的言行要恒顺众生、恒顺身边的人,但是必须要有原则和底线。先把自己做好,再去恒顺他人、恒顺众生,这是很重要的。
我们之所以要恒顺他人、恒顺众生,主要也是为了帮助他们、度化他们,没有别的。但如果因此把自己都迷失了,你说“我要帮助他人”,谁都不会相信,不会有效果的。
“秉性正直心善良”。秉性正直是佛法里讲的自他交换,人不能总是想着自己,也要想着他人。要知道,你想快乐,别人也同样想快乐;你不想感受痛苦,别人也同样不愿意感受痛苦。
但是一般人都非常自私,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对方的感受;总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不会尊重他人的观点。秉性正直就是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单位,或在其他地方,都要互相尊重。他人尊重你的观点,你也要尊重他人的观点;他人为你考虑,你也要为他人考虑,这样才有和谐。和谐是相互的,是要一起创造的。这叫换位思考。
有一种法器,一头粗一头细,粗的那头对着别人,细的那头对着自己。我们就像这个法器,一点都不能包容他人,却要求他人包容自己;自己不理解对方,却要求对方理解自己,这都是错误的。
很多家庭都是这样,这都是自私的,这个家庭不可能和谐,没有和谐就不会有安乐和幸福。所以,想幸福就要换位思考。
人要正直,只要本性正直,方式方法上软的硬的都可以有。比如说佛菩萨,外表上有忿怒的,也有寂静的,但秉性都是正直的,这个根不能歪。
一个具智慧者,不论是用软的方法,还是用硬的方法都可以;一个愚者,用哪种方法都不管用——用软的方法可能会引起很多矛盾;硬碰硬更不行,他人可能会变本加厉。
“心善良”也很重要,心地要善良。意思是有利他心,有一种帮助他人的心——我能不能帮助到他?我怎样才能帮助到他?这叫善良之心。并不是因为没做伤天害理之事,就觉得很善良。
善良是利他,有帮助他人之心。我们都是学佛人,善良不能缺乏智慧。否则虽然是在做好事,是在帮助他人,但是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麻烦和烦恼。
学佛人跟普通人不一样,普通人可能没有智慧,只想做点善事,但是学佛人必须要有智慧。智慧是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比如说判断这件事是真的还是假的,做某件事的时机是否成熟了等等。
当年佛陀是应机说法,要先看度化这个众生的因缘是否到了,如果因缘没到佛也帮不了他。虽然有这个心,但若去帮助他,也许会适得其反。所以有智慧就会看时机。
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取舍善恶的能力,都叫做智慧。这些智慧是通过观察,通过经历,培养出来的。我们一生中有很多经历,要从这些经历中吸取教训,增长智慧。但我们过了就过了,这些经历都浪费了,没有从中得到任何智慧,这是错误的。
我们应该从这些经历中积累资粮、增长智慧。观察力也是一种智慧,做善事之前要通过自己的观察,然后再去做。
有些人心是善的、好的,天天到处放生,但效果适得其反,不仅给社会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也给自己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对那些物命也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很多放生的物命因为环境不合适都死了。这只是一个例子,以此类推,做任何事情都不能缺乏智慧。
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
这是上师如意宝给我们的殊胜教言,意思是利益他人、帮助他人,是圆满自己的一种方法,是成就自己的一条妙道。人必须有利他心,能帮助他人,在这个世界上才有容身之地。想成功,就要走这条路。
一个自私自利者,不可能成为成功者。因为一个人之所以成功,必须具有宽阔的心胸、坚韧不拔的毅力等内心的境界与功德,最后才会胜利。
“暂时利他乃窍诀”。“暂时利他”,这里没有讲太多,主要是要恒时随顺身边的人。此处讲的是第一,要稳重。要随顺他人,要创造和谐,必须要有稳重的功德。
之前我们讲过,稳重就是通过观察,决定后坚持走下去。比如有两条路,经过观察、分析、判断:自己的意乐在哪里?自己的根基在哪里?我这一生中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理想?通过不断地观察,最后确定了,自己该走哪条路,那就必须舍弃另一条路。
这里有很多出家人,你们既然选择了出家这条路,就必须舍掉世俗生活这一条路,有得就有失。如果舍弃了又惦记,还想走这条路,会耽误自己。必须要把另一条路忘掉,一心一意的走这条路。在走这条路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坎坷和磨难,世上没有顺顺利利、轻而易举成功的!都是经历了千辛万苦。我们一定要坚持走下去,这叫稳重。
稳重不是固执。有的人总爱说:“我就这样,咋地?”这叫固执。稳重是通过智慧观察,做了决定之后,遇到再大的困难、经历再多的坎坷、磨难也要坚持走下去。人要稳重,在具稳重这种定力的基础上,才能随顺身边的人,才能走得顺利。
第二,正直。正直就是都能处处换位思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为他人着想。
只用一种方式方法不能解决问题,那就要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这叫善巧方便。该来软的时候来软的,该来硬的时候来硬的,要软硬兼施。
关键是本性要正直,不能歪,若是本性歪了,即使表面上再好、再温和、再随顺也没有意义。本性必须要正直、公正,在此前提下何种手段都可以有。
佛经里也讲过,若不如法地修持,善法也会变成堕入恶趣之因。虽然在做好事,但是如果没有智慧,好事也会给你带来烦恼,给你带来麻烦。
利益他人、帮助他人都是圆满自己的方法,一个成功、伟大的人,走的都是这条路,用的都是这个方法。我们都是大乘佛子,必须都要有担当、要勇敢,必须要有包容之心。
此乃清净人规法,三世诸佛方便道,
亦为四摄之精华,诸位弟子切莫忘!
人规指做人的标准,做人的道理。
“三世诸佛方便道”,三世诸佛都是通过这种方便智慧(方便不离智慧,智慧不离方便)成就的佛果。
不仅是佛,你们去查查资料,所有的伟大人物、成功人士无不是走的此路。
“方便道”即“四摄之精华”。“四摄”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是菩萨度化众生的四种善巧方便。
一、布施。比如给些加持品或送些礼物,这样接引众生进佛门。但从更高的层面上讲,布施是给有缘众生讲清楚,学佛最终能得到什么利益。
二、爱语。即真正爱护他人的语言。也可以理解为好听的话,这都是接引众生的善巧方便。不能刚接触就讲甚深的法义、高难的戒律等,要根据对方的意乐讲些爱语,否则他就会失去兴趣。
三、利行。就是要给有缘众生讲清楚学佛有何利益。为什么学佛?怎样学佛?我经常用这两个话题给大家讲课。
首先要知道为什么要学佛,学佛得到的利益就是解脱成佛。什么是解脱?什么是成佛?这些都要给他讲清楚,否则他不明白。
解脱、成佛,这些都是佛菩萨的境界,或者说是一般普通人达不到的境界。有些人认为,解脱成佛是一种宗教术语,与我们的生活、工作没有关系。我们不能让他们有这样的误会,必须要讲清楚解脱成佛是何种状态,它会直接关系到你的生活、工作,甚至是命运。当他知道学佛对自己真正有利益,是自己应该追求的目标,他自然就会精进地学了。
四、同事。菩萨是有定力的,为了度化众生,可以和对方一起做些他喜欢做的事,比如打球、骑马等等,甚至可以陪他打麻将等,你做的好,赢了很多钱,他肯定会羡慕你:
“你的运气怎么这么好?”
“那当然,我是学佛人。”
“那我能不能也学啊?”
“可以啊,你先皈依。”
慢慢地就被你度化了……此为同事之意。
菩萨要有定力,否则不要说去度他,他就会把你给度走了,那麻烦就大了。同事有些难度,有定力的菩萨才可以做。
比如对方特别喜欢吃肉,我们本来是不吃肉的,但为了接引他,可以跟他一起吃肉。但不能总这样陪他堕落下去,适当的时候,比如他心情好的时候,给他讲点杀生的过患等;若是发觉他心里有点不高兴,就暂停,陪他继续吃。
以前阿难去度王宫里的人,失败而归,佛陀就让文殊菩萨去度化他们。文殊菩萨到了王宫后,跟他们一起吃喝玩乐,慢慢地把他们都度化了。这就是同事。
利他心、帮助他人“亦为四摄之精华”。当时法王在四众弟子面前唱的这首道歌,“诸位弟子切莫忘”,就是告诫弟子们不要忘记做人标准与道理。
这首道歌先讲大圆满智慧,想获得大圆满智慧就要有利他菩提心,有菩提心就要先有出离心,有出离心,想学佛就要有贤善的人品,懂得做人的道理。
讲的是四主要道,是一个修行人不可缺少的四个要素,即四个主要的修持方法,这也是《胜利道歌》的主要内容。
道歌的开头有一个顶礼,后面有一个回向:
以此善根愿诸众,超越轮回之深渊,
令诸心子皆欢喜,往生西方极乐刹。
“以此善根愿诸众,超越轮回之深渊”,上师如意宝讲了很多佛法,通过这个善根,愿一切众生(诸众生)超越轮回之深渊,获得安乐和解脱。我们平时做任何善事、任何功德都要回向:愿以此功德,使一切众生都能获得安乐、获得解脱。
“令诸心子皆欢喜”,心子就是对上师如意宝有信心、有善根的人,上师如意宝希望这首道歌能让他们都生起欢喜心。这次我们用了短短三天的时间学习这首《胜利道歌》,词句不多,但都是精华,大家都受到了法益,开启了智慧,所以都生起了欢喜心。
“往生西方极乐刹”,如果我们都得到了法益,受到了启发,都生起了欢喜之心——皆大欢喜,这个欢喜能持久,变成永恒,极乐世界就现前了。
这是回向,这样就圆满了。
《胜利道歌》讲解完毕。因为时间的原因,讲的不广,但是讲的比较接地气,大家都胜利了,这样就圆满了。
《胜利道歌》的意义很深,加持很大,接下来请十三位比丘尼为大家唱一遍,表示我们也获得了胜利!
胜利道歌——天鼓妙音
怙诸佛智慧身,文殊师利童子尊,
恒住八瓣莲蕊心,所言愿利诸有情。
甚深光明大圆满,仅闻词句断有根,
六月修要得解脱,唯此铭刻于心中。
遇此胜法善缘众,前世累劫积资果,
与普贤王同缘分,诸道友当生欢喜。
为沉恐怖轮回众,获得永乐之佛果,
当负利他之重任,舍弃爱自如毒食。
以此可阻恶趣门,亦可获得善趣乐,
趋至究竟解脱地,切莫散乱修此要。
于诸轮回之盛事,不起羡慕之心念,
当持人天供养处,殊胜严饰之净戒。
一切增上定胜乐,悉皆依此而生故,
倘若破戒堕恶趣,切莫迷惑当取舍。
言行恒时随顺友,秉性正直心善良,
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
此乃清净人规法,三世诸佛方便道,
亦为四摄之精华,诸位弟子切莫忘!
以此善根愿诸众,超越轮回之深渊,
令诸心子皆欢喜,往生西方极乐刹。
上师如意宝在一九九六年九月二十一日那天讲:“我等师徒遣除了内外密诸违缘。”然后在近五千的四众弟子前即兴唱出这首《胜利道歌》,完全是自然流露,表示获得了胜利。
今天我们圆满了《胜利道歌》的讲解,“十三”是一个吉祥数,也是代表胜利的数字,十三位比丘尼唱诵《胜利道歌》的同时,我们也从内外密的一切违缘中获得了胜利!
这也是一种鼓励,每个人都需要鼓励,弘法利生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违缘障碍;自己精进修行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违缘障碍,这个时候都需要鼓励。
我们都是大乘佛子,为了弘法利生的事业,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我们不怕任何违缘障碍,但是需要鼓励。
虽然我们并不是特别希望消除这些违缘障碍,但佛讲缘起,一切都是缘起。通过这个缘起,可以消除很多内外密的违缘和障碍,这是自然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