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四帖疏讲记(下)
《观经四帖疏讲记(下)》 ︱ 善导大师 撰著 ︱ 智圆法师 讲解
四、从“是故应当”下,至“三佛陀”已来,正明如前所益,专住必成,展转相教,劝观彼佛也。
四、从“是故应当”到“三佛陀”之间,这是说明基于有前面这样一想佛就能现出佛身的利益,只要专心安住必定成就,因此再再地教诲、劝导行者观想彼佛的身像。
五、从“想彼佛者”下,牒前生后。言“先当想像”者,定所观境。
五、“想彼佛者”,是承前启后的句子。“先当想像”,这是指定所观的境。
六、从“闭目开目”下,至“如观掌中”已来,正明辨观成相。
六、从“闭目开目”一直到“如观掌中”,这是说明观想成就的状况。
即有其四:一、明身四威仪,眼之开合,见一金像似现目前,常作此想;二、明既能观像,像即须有坐处,即想前华座,想像在上而坐;三、明想见像坐已,心眼即开;四、明心眼既开,即见金像及彼极乐诸庄严事,地上虚空了然无碍。
这有四段细节:(一)说明身体在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无论是开眼合眼,总要见到这一尊金像好像现在眼前那样,常常要作这一观想;(二)说明已经能做到观出佛像,那么佛像就应当有他的坐处,因此就要想前面观的莲花座,想佛像就坐在上面;(三)已经能想出佛像坐在花座上的时候,心眼当即打开;(四)这个心眼既然打开,就真正见到了金佛像以及极乐世界的各种庄严事,无论是地上、虚空中的情景,都了了然没有障碍。
又观像住心之法,一如前说,从顶 一一 想之。面眉毫相,眼鼻口耳,咽项肩臂手指。又由心向下,想胸腹脐阴,胫膝 足,十指千辐等, 一一 想之。
接着说观像、心住在所缘上的方法。就如同前面所说,从顶部一一地观想出来,面部、眉目、白毫相、眼、鼻、口、耳、咽喉、颈项、肩膀、手臂、手指。又由心间往下观想胸部、腹部、脐部、阴藏、大腿、膝盖、小腿、脚掌、十指、千辐轮相等,这样一段一段观想。
从上向下名顺观,从下千辐向上名逆观。如是逆顺住心,不久必得成也。
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观叫做顺观,从下面的千辐轮相往上观叫做逆观。像这样无论顺观、逆观,心次第地安住作观,不久就能观成佛像。
又佛身及华座、宝地等,必须上下通观。然十三观中,此宝地、宝华、金像等观最要。若欲教人,即教此法。但此一法成者,余观即自然了也。
而且无论佛身、花座、宝地等,都必须上上下下贯穿起来通观。在十三观里面,以宝地、宝花、金像等观最为重要。如果你想教人就教这个观法,只要这一法修成了,其他的观都自然明了。
七、从“见此事已”者,结成上像身观,生后二菩萨观也。
七、从“见此事已”这一句,这是总结上面的弥陀色身像观,发起后面观音、势至二菩萨的观法。
八、从“复当更作一大莲华”下,至“坐右华座”已来,正明成上三身观,生后多身观。
八、从“复当更作一大莲花”到“坐右花座”之间,这是表明修成了上面的西方三身观,然后发起国土中遍满三身的观想。
欲观此二菩萨者,一如观佛法也。
要观二大菩萨的身像,完全跟观佛的方式一样。
九、从“此想成时”下,至“遍满彼国”已来,正明结成上多身观,生后说法相。
九、从“此想成时”到“遍满彼国”之间,这是总结成立上面修出了多身观,然后发起后面国土万物说法的相状。
此明诸行者等,行住坐卧,常缘彼国一切宝树、一切宝楼华池等。若礼念,若观想,常作此解也。
这是说明行者行住坐卧,常时缘着彼国的一切宝树、宝楼、花池等,或者是礼拜而忆念,或者是端坐而观想,常常要做这样理解。
十、从“此想成时”下,至“忆持不舍”已来,正明因定得见极乐庄严。又闻一切庄严,皆能说于妙法。既见闻此已,恒持莫失,名守定心也。
十、从“此想成时”到“忆持不舍”之间,这是说明因为三昧成就而见到了极乐世界的庄严,又听到了一切的庄严相都在宣说妙法。这样见闻净土净相以后,要恒时保持不要让它失去,这叫做守住定心。
十一、从“令与修多罗合”下,至“见极乐世界”已来,辨观邪正之相。
十一、从“令与修多罗合”到“见极乐世界”之间,这是辨明观行邪正的相状。
十二、从“是为”已下,总结。
十二、“是为”以下就是总结句。
十三、从“作是观者”下,至“得念佛三昧”已来,正明克念修观,现蒙利益。
十三、“作是观者”到“得念佛三昧”之间,这是说明能够一心专注地修观,现世就得到大利益,也就是成就念佛三昧,除灭无量亿劫生死之罪。
斯乃群生障重,真佛之观难阶。是以大圣垂哀,且遣注心形像。
这是大师最后总结的赞偈:这就是因为众生有很深的业障,难以一下子观出真佛的色身,因此大圣释迦牟尼佛垂下慈悲,设立方便,先教众生住心观佛的形像。等到这个观成了,就会见到佛具足无量相好的微妙色身。
上来虽有十三句不同,广明像观竟。
以上说到十三句,详细地阐明了像观的观法。
思考题
1、善导大师如何解释“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对此为何不能理解成要作唯识法身观,或者自性清净佛性观?
2、应当如何观想弥陀色身之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