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四帖疏讲记(下)
《观经四帖疏讲记(下)》 ︱ 善导大师 撰著 ︱ 智圆法师 讲解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佛告阿难和韦提希:已经观想见到了花座以后,接着应当观想佛身。为什么呢?因为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在一切众生的心想当中,所以你们心里想佛的时候,这心就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自己的心这样观想佛,自己的心就会现出佛身。诸佛正遍知海无碍地照见,当观想佛时,就从自己的心想中现出佛身来。以这个缘故,你们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阿弥陀佛如来应供正遍知正等觉。
【想彼佛者,先当想像。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见像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幔弥覆其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
观想彼佛的方法是,首先想他的身像,逐步地进行,最终会见到真实的佛身。首先想像的时候,应当做到闭眼开眼都见到一尊宝像,如同阎浮檀的金色,坐在花上。
见到宝像安坐花座后,心眼得开,了了分明,就见到极乐国土的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幔弥覆其上,各种的宝罗网弥漫在虚空当中。见到这些事相时,要使得它极其明了,如同观手掌那样清晰。
【见此事已,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如前莲华,等无有异。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作金色,如前无异。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
在这样见到后,又想出一朵大莲花在佛的左边,像前面的莲花一样。又观想一朵大莲花在佛的右边。想观世音菩萨的身像坐在左花座上,也作金色,跟前面无有差别。又想大势至菩萨的像坐在右花座上。
【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诸宝树。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宝树,凫雁鸳鸯,皆说妙法。出定入定,恒闻妙法。】
这个想观成的时候,佛菩萨的像都放光明,金色的光照着宝树。每一株树下也有三个莲花,在莲花上各有一佛、二菩萨的西方三圣像。总而言之,在极乐国土里到处都有三圣的形象。
这个观想成就时,行者会闻到水流、光明以及宝树、凫雁、鸳鸯等都在宣说妙法,出定入定恒时闻到妙法。
【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1]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若与合者,名为粗想见极乐世界。是为像想,名第八观。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
行者所闻的这个法,在出定的时候,能够忆持不忘,让它跟修多罗契合。如果不契合,就叫做妄想;如果契合,就是粗想见到极乐世界。这叫像想,名为第八观。作这种观想,能够除灭无量亿劫生死之罪,在现身当中得到念佛三昧。
八、就像观中,亦先举,次辨,后结。即有其十三:
第八、在像观当中,也是先举名目,次辨观相,最后结成,有十三段:
一、从“佛告阿难”下,至“所以者何”已来,正明结前生后。言“所以者何”者,是其问也,所以须想佛者何。
一、从“佛告阿难”到“所以者何”之间,这是承前启后的句子。说到“所以者何”,是提出问题:之所以要观想佛的原因是什么?
二、从“诸佛如来”下,至“心想中”已来,正明诸佛大慈,应心即现,有斯胜益,故劝汝想之。
二、从“诸佛如来”到“心想中”之间,这是说明诸佛有大慈悲心,应着众生观想的心,就会在他心中显现,有这样殊胜的利益,因此劝你观想佛的身像。
问曰:韦提上请,唯指弥陀。未审如来今总举诸佛,有何意也?
问:韦提上面祈请唯一是指阿弥陀佛,不清楚如来现在总的举出诸佛来回答,这有什么用意?
答曰:欲显诸佛三身同证,悲智果圆,等齐无二。端身一坐,影现无方。意赴有缘,时临法界。
回答:这是要显示诸佛同证了法报化三身,同圆了悲智果位,平等无别,佛佛都是如此。他们都住在法界里,顺着众生的善缘而随机影现,并没有固定的方所。
言“法界”者,有三义:一者心遍故解法界,二者身遍故解法界,三者无障碍故解法界。
说到“法界”,有三个意思:(一)心周遍的缘故,称为法界;(二)身周遍的缘故,称为法界;(三)无障碍的缘故,称为法界。
正由心到故身亦随到,身随于心,故言“是法界身”也。
因为心到哪里,身也跟着到,身是随着心的,所以说是法界身。
言“法界”者,是所化之境,即众生界也;言“身”者,是能化之身,即诸佛身也;言“入众生心想中”者,乃由众生起念愿见诸佛,佛即以无碍智知,即能入彼想心中现。但诸行者,若想念中,若梦定中见佛者,即成斯义也。
“法界”是指所化的境,即众生界。“身”是指能教化的身,指的是诸佛的身。“入众生心想中”,这是说由于众生起念愿见诸佛,佛就以无障碍智了了明知,也就当即能入到他的心想中显现。诸行者或者在想念中或者在梦中、定中见到彼佛,就是这个涵义。
三、从“是故汝等”下,至“从心想生”已来,正明结劝利益。
三、从“是故汝等”到“从心想生”之间,这是总结劝导求取观想的利益。
此明标心想佛,但作佛解。从顶至足,心想不舍。一一观之,无暂休息。或想顶相,或想眉间白毫,乃至足下千辐轮之相。作此想时,佛像端严相好具足了然而现。
这是要定好心专一地想佛,只作佛来理解。从头到脚,心里一直想着不离开。这样一一地观出来,没有暂时的间断。或者观想佛的无见顶相,或者想眉间白毫相,乃至足下的千辐轮相。这样作观想的时候,就会出现庄严端正的佛像,具足相好,了了然现在心前。
乃由心缘一一相故,即一一相现;心若不缘,众相不可见。但自心想作,即应心而现,故言“是心即是三十二相”也。言“八十随形好”者,佛相既现,众好皆随也。此正明如来教诸想者具足观也。
这是由于我们的心缘着一个一个相的缘故,就有一个一个相的显现;心如果不缘,这些相就见不到。自己的心这样想作,就会应着心出现,因此说“是心即是三十二相”。说到“八十随形好”,这是因为佛像已经现出了,众多的随形好也都要随着它显现,这也是说明如来教导诸行者在观想时要作完整的观想。
言“是心作佛”者,依自信心缘相,如作也。言“是心是佛”者,心能想佛,依想佛身而现,即心是佛也。离此心外,更无异佛者也。
说到“是心作佛”,就是依着自己的信心来缘着佛的相好,如同在心里作出佛来。说“是心是佛”,是指心里能这样想佛,佛身就依着自己的心而显现,这样心里就出现了佛,因此说“是心是佛”。离开这个心之外,再也没有别的心外的佛。
言“诸佛正遍知海”下,此明诸佛得圆满无障碍智。作意不作意,常能遍知法界之心。但能作想,即从汝心想而现,似如生也。
说到“诸佛正遍知海”以下的内容,是说明诸佛都证得了圆满无障碍的大智慧。无论众生作意或者不作意,都恒时能够周遍地了解一切众生的心念。只要你的内心能这样作想,诸佛加被,就从你的心想里显现出佛身,就好像生出来一样。
或有行者,将此一门之义,作唯识法身之观,或作自性清净佛性观者。其意甚错,绝无少分相似也。
有的行者把这一门的含义理解成要作唯识法身观,或者作自性清净佛性观。这样理解是大的错误,绝对和佛经的本义没有少分相似。
因此,善导大师特别把这里的法界解释成众生界等,“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解释成自己的心,以信心这样缘想佛作观,自己的心就会现出如是的佛身来,而不作其他的理解,都是在住心观像上面来解释的。
既言想像,假立三十二相者,真如法界身,岂有相而可缘,有身而可取也?然法身无色,绝于眼对,更无类可方。故取虚空以喻法身之体也。
这里说到的“想像”,这是自心假立出来的佛身三十二相,这不是指真如法界身。因为真如法性哪里有相状可缘?又哪里有色身可取呢?然而法身没有色相,根本不是眼识所对的境,更没有人类妄识前的事物可以作比方,因此唯一取无色相的虚空来譬喻法身的体性。
又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如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
要知道,这一部十六观门的法从头到尾都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根本没有说无相离念。这个看清了就明白,从第一观开始一直到十三观为止,都是要指定方所,立好所观的境相,然后心住在上面来取境。从头到尾都是观一个个有相的净土境界,根本没有说到无相离念,因此大师这样解释非常正确。
如来为什么这样设立观法呢?这是因为如来在几千年前就已经知道,要让末代的罪浊凡夫立相住心还做不到,何况离相而求呢?就好像没有神通本领的人,想在虚空里建立舍宅那样,这是做不到的。
[1]修多罗:所指有二:(一)为一切佛法之总称;(二)特指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中之第一类,此时又意译为契经、正经、贯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