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观经四帖疏讲记(下)

《观经四帖疏讲记(下)》 ︱ 善导大师 撰著 ︱ 智圆法师 讲解

五、从“白佛言”下,至“及二菩萨”已来,正明夫人领荷佛恩,为物陈疑,生于后问。

五、从“白佛言”到“及二菩萨”之间,这是夫人领荷了佛的大恩,她发利他心,为未来世的众生陈述疑问,发起后面的请问。

此明夫人意者,佛今现在,蒙尊加念,得睹弥陀。佛灭后,众生云何可见也?

夫人的意思是,现在佛还在世上,我得到世尊的加被护念,得以睹见弥陀。在佛灭后,色身不在世界住留,众生没有世尊的加被护念,怎么能见到弥陀世尊呢?

六、从“未来众生”下,至“及二菩萨”已来,明其夫人为物置请,使同己见。

六、从“未来众生”到“及二菩萨”之间,这是说明夫人为了众生而作祈请,想要让众生跟自己一样能见到西方三圣。

七、从“佛告韦提”下,至“当起想念”已来,正明总告许说之言。

七、从“佛告韦提”到“当起想念”之间,这是佛总的告诉韦提希,许可为她宣说。

问曰:夫人置请,通已为生。及至如来酬答,但指韦提,不通生耶?

问:夫人这个祈请是普遍地为了一切众生,等到如来应答的时候,却只是指着韦提希,而没有通说一切众生,这是什么缘故?

答曰:佛身临化,说法以逗机。不请尚自普弘,何论别指而不等被?但以文略故无,兼为之心必有也。

回答:佛身随感而应化,都是以说法而巧逗机宜。众生不请尚且自己普弘大法,何况这是特别为众生祈请,怎么会不平等加被呢?只是因为这个行文简略,所以就省略掉了,但是如来兼为一切众生之心是一定有的。

八、从“七宝地上”下,至“华想”已来,正明教观方便。

八、从“七宝地上”至“花想”之间,这是正式教导观行的方便。

问曰:众生盲暗,逐想增劳。对目冥若夜游,远标净境,何由可悉?

这里有个怀疑:众生都是在盲目当中到处奔逐、攀缘,滋生各种的劳虑、辛苦。就是在他面前的境,也好像在暗夜里盲目行走那样,一无所见。何况是极深远的净土境界,怎么可能周详精细地观到呢?意思是说,众生这样盲目乱动的状态,怎么能观到那样极其深细微妙的佛果境界?心识和观境相差太远,他是没办法观出来的。

答曰:若望众生惑障,动念徒自疲劳。仰凭圣力遥加,致使所观皆见。

回答:如果按众生自身的烦恼障来看,他只是在不断地动妄念,徒自疲劳而已。在这样的烦恼妄动当中,就像一盆不断动荡的水,哪里能现出清净的影像呢?但要知道凭借佛力,在远处作加被的缘故,使得他勤行观想,就能见到深细的观境。

云何作法住心而令得见也?欲作法者,诸行者等,先于佛像前,至心忏悔,发露所造之罪,极生惭愧,悲泣流泪。

怎么样作法使心安住而能够见到西方观境呢?要作法的话,诸行者首先要在佛像面前至心忏悔,发露以往所造的罪业,要生极度的惭愧,达到悲泣流泪的地步。

悔过既竟,又心口请释迦佛十方恒沙等佛。又念彼弥陀本愿。言弟子某甲等,生盲罪重,障隔处深。愿佛慈悲摄受护念,指授开悟所观之境,愿得成就。今顿舍身命,仰属弥陀,见与不见,皆是佛恩力。

这样忏悔了罪业之后,又以心和口祈请释迦佛和十方恒河沙数诸佛来作加被。心里又要忆想阿弥陀佛的本愿,他是如何来摄受我、救度我,要相信以诚心能得到佛力加被。

这样做了之后,自己要表白:弟子某某(把自己的名字说出来),生下来就是这个盲人的状况,完全处在无明当中,罪业如此深重。因此虽然佛跟我不障隔,但是以我自心业障的缘故,有很深的障碍,见不到佛。所以,愿佛慈悲摄受护念我,以佛力加持在我心上,能够帮我开出所观的境来,愿我顿然现见圣境,得到观想的成就。

“今顿舍身命,仰属弥陀,见与不见,皆是佛恩力”,这是表达自己一心向佛的决心:现在我要顿时从心里舍掉自己的生命,一心全部交给阿弥陀佛,至于见和不见,都是佛的恩德力加被。我就不再自作主张了,把心全部都交给弥陀,连生命都交出来。这就是基于自己对佛力的信心,发起了一心仰赖的心,因此连命都能够放下来归向阿弥陀佛,哪怕死了也不要紧。

噵此语已,更复至心忏悔竟已,即向静处,面向西方,正坐跏趺,一同前法。

这样向着佛作了表白了以后,再至心忏悔。做完以后,就要住在一个静处,面向西方结跏趺坐,像前面的做法一样。

既住心已,徐徐转心想彼宝地杂色分明。初想不得乱想多境,境多即难得定,唯观方寸一尺等。或一日二日三日,或四五六七日,或一月一年二三年等。无问日夜,行住坐卧,身口意业,常与定合。唯万事俱舍,犹如失意聋盲痴人者,此定必即易得。

这样心已经安住下来了,就缓缓地运转心想极乐宝地呈现各种的彩色,非常地分明。“徐徐转心”就是不要着急,心要很安闲。最初想的时候,不能乱想很多境,境多了就难以得定,只是观方寸、一尺等。就是首先观一个单一的境,先观方寸、一尺等容易观的境,再逐步地增长上去。

时间上要求一直坚持观想,或者一天、两天、三天,或者四天、五天、六天、七天,或者一月、一年、两三年等。不管是白昼还是黑夜,在行住坐卧当中,身口意业常常要与定相合。

要修观的话,一切万事都要全部舍掉。就好像一个已经丧失了神志的盲聋痴呆的人那样,一心只想这个,其他不想不问不缘。像这样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一心专注在这上面,三昧就容易得到。

若不如是,三业随缘转,定想逐波飞。纵尽千年寿,法眼未曾开。

如果不这样一心专注,锲而不舍,身口意三业不断地随着因缘而动转。稍微有一点定想,也随着妄念的波动早已打失掉了。这样稍微观一点又跑掉了,永远也难以凝聚成定力,使得观境现前。因此说,纵然经过一千年,法眼也不会开。这里“法眼”是指洞见净土圣境的眼睛。

再说一下“定想逐波飞”,波是指心里攀缘妄动,定想就像风平浪静的水中现的影像,而波浪一起的时候,就不现前影像,这个定想马上就失掉了。所以修观的时候,必须在静处一心专注,要离开一切的攀缘杂想,这个要求是很高的。

若心得定时,或先有明相现,或可先见宝地等种种分明不思议者,有二种见:一者想见。犹有知觉故,虽见净境,未多明了;二者若内外觉灭,即入正受三昧。所见净境,即非想见得为比校也。

如果心得了定,或者先有明相现前,或者会首先见到宝地等各种极其分明难思难议的净相,总的来说有两种见:一是想见,还有知觉的缘故,虽然见到净境,不是太明了;二是如果内外的觉想都灭掉了,那就入了正受三昧,所见的净土的净境,就不是前面的想见能比得了,这是真正地证入了三昧,与净土的圣境真实相应。

九、从“令其莲华”下,至“八万四千光”已来,正明宝华有种种庄严。

九、从“令其莲花”到“八万四千光”之间,说明莲花有各种庄严。

即有其三:一、明一一华叶备众宝色;二、明一一叶有众多宝脉;三、明一一脉有众多光色。此令行者住心,一一想之,悉令心眼得见。

这有三段细节:首先说明每一瓣花叶都具足百宝色,其次说明每一瓣花叶都有八万四千宝脉,再次说明每一宝脉都有八万四千光色。这是让行者心住在观境上,一一明了观想,使得心眼都见到。

既见华叶已,次想叶间众宝。次想宝出多光,光成宝盖。次想华台,台上众宝及珠网等。次想台上四柱宝幢。次想幢上宝幔。次想幔上宝珠,光明杂色,遍满虚空,各现异相。如是次第一一住心不舍,不久之间,即得定心。既得定心,彼诸庄严一切显现。应知。

已经见到了花叶后,再想花叶间的众多妙宝。又想一一宝都出很多光,光就变成宝盖。又想花台,台上有众多的妙宝和珠网等,再想台上有自然显现的四根宝幢,又想幢上披下宝幔,又想幔有众多宝珠,珠子发出各种彩色光明,遍满虚空,这些光都现着各种不同的妙相。

像这样依照次第,一分一分住心观想而不舍离,不久就能得到定心。已经得到定心,极乐世界的这些庄严会全部显现,要知道这个要点。

十、从“了了”已下,辨观成相。

十、从“了了”以下,这是辨明观想修成的状况。

十一、从“华叶小者”下,至“遍覆地上”已来,正明叶叶有种种庄严。

十一、从“花叶小者”到“遍覆地上”以来,这是说明花叶有种种庄严。

即有其六:一、明华叶大小;二、明华叶多少;三、明叶间珠映多少;四、明珠有千光;五、明 一一 珠光变成宝盖;六、明宝盖上照虚空,下覆宝地。

这有六段细节:(一)说明花叶最小达二百五十由旬;(二)说明花上有八万四千瓣花叶;(三)说明叶和叶之间有百亿摩尼珠;(四)说明每一颗摩尼珠都含有千种光色;(五)说明每一道的珠光都变成了宝盖;(六)说明宝盖光明辉映,上照着虚空,下覆盖着宝地。

十二、从“释迦毗楞伽”下,至“以为校饰”已来,正明台上庄严之相。

十二、从“释迦毗楞伽”到“以为校饰”之间,说明台上的诸庄严相。即莲花台由释迦毗楞伽宝而成,上有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作为严饰。

十三、从“于其台上”下,至“妙宝珠以为映饰”已来,正明幢上庄严之相。

十三、从“于其台上”到“妙宝珠以为映饰”之间,这是说明宝幢上的庄严相。

即有其四:一、明台上自有四幢;二、明幢之体量大小;三、明幢上自有宝幔,状似天宫;四、明幢上自有众多宝珠,辉光映饰。

这有四段细节:(一)说明台上有自然显现的四根宝幢;(二)说明宝幢的体量如同百千万亿须弥山;(三)说明幢上面有自然显现的宝幔,形如天宫;(四)说明宝幢上有很多宝珠,放着光辉作为映饰。

十四、从“一一宝珠”下,至“施作佛事”已来,正明珠光有不思议德用之相。

十四、从“一一宝珠”到“施作佛事”之间,这是说明幢上的珠光有不可思议的德用之相。

即有其五:一、明一一珠有多光;二、明一一光各作异色;三、明一一光色遍于宝土;四、明光所至处,各作异种庄严;五、明或作金台珠网华云宝乐,遍满十方。

有五段细节:(一)说明每颗宝珠都含有八万四千光;(二)每一种光色都作八万四千种色;(三)说明每一种光色遍照到宝严国土;(四)说明光明所到之处,能够作各种的庄严;(五)说明这些光或者化作金台、珠网、花云,或者传出宝音乐等,遍满了十方极广大的区域。

十五、从“是为”已下,总结观名。

十五、从“是为”以下是总结观名。

十六、从“佛告阿难”下,至“比丘愿力所成”已来,正明华座得成所由。

十六、从“佛告阿难”到“比丘愿力所成”之间,这是说明这样殊胜微妙的花座是由弥陀愿力所成。

十七、从“若欲念彼佛者”下,至“自见面像”已来,正明重显观仪。如前次第住心,不得杂乱也。

十七、从“若欲念彼佛者”到“自见面像”之间,这是再次显示观想的仪轨或法则。要像前面那样次第使心安住,不能杂乱。

十八、从“此想成者”下,至“生极乐世界”已来,正明结观成相,即有二益:一明除罪益;二明得生益。

十八、从“此想成者”到“生极乐世界”之间,这是说明观想成就的状况,有两种利益:(一)观想成就能够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二)明观想成就必定得生西方极乐世界。

十九、从“作是观者”下,至“名为邪观”已来,正明辨观邪正相。

十九、从“作是观者”到“名为邪观”之间,这是说明观行邪正的状况。

斯乃华依宝地,叶间奇珍,台莹四幢,光施佛事。

这是总结赞颂偈:依着宝地显现了佛的莲花座,这是十分地奇妙、庄严,在叶和叶之间莹饰着奇珍妙宝,在珍宝台上竖立着四根宝幢,上面有各种妙宝珍珠作为严饰,放着各种的光辉。这些光明作种种变化,作佛利生的事业。

上来虽有十九句不同,广明华座观竟。

以上有十九句的细节,详细地说明了花座观。

思考题

1、弥陀站立赴机有何种密意?

2、众生心识昏盲,观想极其深远的净土境界为什么能见到?

3、作观之前如何在佛像面前忏悔、请佛加被?这对我们修行有何启发?

4、解释:“定想逐波飞”。说明如何修观才能现前净土的真实境界。

5、思维阿弥陀佛莲花座的庄严。即次第思维:

(1)莲花的种种庄严;(2)莲花台的诸庄严相;

(3)宝幢上的庄严相;(4)幢上珠光的德用之相。

6、花座观成就有何利益?